语文教学要动之以情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uank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讲究声情并茂,教师要带着浓厚的感情上好每节课,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2.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
  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3.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再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综合素养高的体现。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内涵、有情趣、有激情、显天真。只有运用卓越的口才,才能打造精彩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关键词:语言 内涵 激情 课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辅工具也异彩纷呈、日新月异。投影仪、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产物也纷纷出现在课堂上。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无可替代。这是一名语文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越来越丰富多样,不同场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存在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适用的方法,更不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方法,教学方法可以交错运用,互相配合,彼此补充,发挥统一的效果。当然,多种方法的交织不是随意的,应相辅相成。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诸多方法中的讨论法、研究法的运用作一定的探讨。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对话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是把独立的阅读变为集体阅读的方
期刊
摘要: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具备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常常半天才"挤出"一点儿,或随手拿起一本作文书七拼八凑应付了事。久而久之,不少学生就害怕写作文,厌恶作文,一上作文课就头疼
“少教多学”理念发轫于2004年的新加坡,其思想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观点。近年来该理念被介绍到国内,其理念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目前,对于该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的研究人员中,一线教师参与甚少,但笔者对其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及前景充满信心,其理由如下:  一、国内新课程改革大潮为“少教多学”理念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
期刊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语文教学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是时代的要求。时代呼唤着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学校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科学的、艺术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正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
期刊
每次考核完毕,总有一些学生考得不理想,一脸的沮丧和无奈。我呢,也顾不得他们,忙着讲评,于是,学生也忙着订正,忙得焦头烂额,可我总是发现,那些差生仍是一头雾水,面对错题,像没头的苍蝇,东碰西撞,结果,得几次三番,几次三番方可搞明白,订正完毕。  这一次,发下考卷,我一反常态,给大家讲了一个我在书上看到的深有启发的小故事。  一个旅行者在行进的途中,突然决定改变原来的路线,打算抄近道前往目的地。没想到
期刊
常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带着简历,向我咨询出国深造事宜。然而,读了简历,觉得尚有改进余地。例如本科生申请出国攻读理工科博士.在简历上罗列了一堆无偿鲜血200毫
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
期刊
《新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足见道德的重要性,如今,时代发展,光彩陆离的生活也影响着孩子,小学生正处于道德的认识阶段,对于道德的培养十分重要。语文,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  一、学习课文明辨是非,汲取阳光的养料  小学课文很多文章都是都是通过人、事、景来揭示一个真理,引领孩子
期刊
实践教学是新闻专业的必要构成部分,该文探讨实践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实现方法、学习实效及解决方案。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journalism profess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