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追求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先得让词语教学变得精彩起来。本文从朗读品味,让词语“现”出来;联系生活,让词语“实”起来;换词比较,让词语“神”起来;运用表达,让词语“化”下来这四个方面对中高年级词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词语教学;精彩;理解;感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有言:“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追求高效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先得让词语教学变得精彩起来。那么,如何让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变得灵动精彩,富有生命活力?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现结合几个教学片段来具体谈谈。
一、朗读品味,让词语“现”出来
词语运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必须首先考虑语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并在情感体验上得以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再见了,亲人》词语教学片段:
师:这个词谁会读?
生:雪中送炭。
师: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
(生茫然)
师:请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联系课文弄清文中的“雪”与“炭”分别指什么。
生:文中的“雪”指的是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炭”指的是大娘冒着敌人的炮火给志愿军送的打糕。
师: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了三天三夜,他们最需要的是食品,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
生:困难得到及时解决。
师:那么,你们理解了“雪中送炭”这个成语真正的引申意思了吗?
生:比喻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
师:对啊,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该怎么读这个词?
生:(齐)雪中送炭。(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
师:声音柔和些,激动些。
生:雪中送炭。(表现出非常激动的样子)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雪中送炭”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不仅理解记住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可感的意象,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联系生活,让词语“实”起来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语言文字也同样来源于生活,凭借生活经验,还原词语,演绎词语,进而理解词语,成了教师不断尝试的有效手段。
例:在教学《詹天佑》中“轰动”一词时,引领学生思索生活,进而获得对词语的理解与感悟。
师:帝国主义的阻挠、嘲笑、要挟,刺痛了中国人民的心,谁不在心里呼唤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出现?终于,这一天来了,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轰动”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突然遇到令人振奋的重大的好消息,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生1:人们会高兴得跳起来,大声地喊起来!家家户户都热闹起来!
生2:他们还会跑出门,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戚和朋友,还有很多不认识的人,所以街道上的人一定也很多很多,个个都喜气洋洋。
师:他们会在街道上干些什么呢?
生3:他们会聚到一起,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庆祝这个喜讯。
生4:人们还会挥舞着国旗,唱着国歌,尽情表达自己心中的快乐!
师:城里的大街小巷如此热闹,乡村的田头地角也如此热闹。那学校呢?
生5:校园内外,鞭炮齐鸣,师生欢呼雀跃,放声高歌。
师: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理解词语就会比较透彻。
这个词语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轰动”这个词的意思,丰厚了词语的意蕴,唤醒了学生日常的生活与知识的积累,建立起生活与词语之间的有效联系,很好地实践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真正地实现了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目标。
三﹑换词比较,让词语“神”起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可是因为用得恰当,就分外传神。教学时,可以用互换词语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词义。换词可以让学生发现文章语言运用的精妙,学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功夫。
例如《燕子》一文中,“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一句中的“痕”字换成“根”字,好吗?通过用换词法让学生比较讨论,理解感悟,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与后面写“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即燕子成了一个个小黑点)珠联璧合,产生一种朦胧的美,而“根”字则没有这种效果。
有比较,才有鉴别。老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品析,理解词意,增强语感。这也是学生积淀语感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表达,让词语“化”下来
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说话写话,在说与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达中最大限度地增值。
例:《詹天佑》教学片段:
师:面对着詹天佑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想对詹天佑爷爷说些什么。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本课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音乐《沉思曲》渐起)
课件屏幕出示:
假如你目睹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
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下列词语:
阻挠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有言:“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追求高效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先得让词语教学变得精彩起来。那么,如何让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变得灵动精彩,富有生命活力?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现结合几个教学片段来具体谈谈。
一、朗读品味,让词语“现”出来
词语运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必须首先考虑语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并在情感体验上得以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再见了,亲人》词语教学片段:
师:这个词谁会读?
生:雪中送炭。
师: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
(生茫然)
师:请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联系课文弄清文中的“雪”与“炭”分别指什么。
生:文中的“雪”指的是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炭”指的是大娘冒着敌人的炮火给志愿军送的打糕。
师: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了三天三夜,他们最需要的是食品,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
生:困难得到及时解决。
师:那么,你们理解了“雪中送炭”这个成语真正的引申意思了吗?
生:比喻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
师:对啊,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该怎么读这个词?
生:(齐)雪中送炭。(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
师:声音柔和些,激动些。
生:雪中送炭。(表现出非常激动的样子)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雪中送炭”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不仅理解记住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可感的意象,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联系生活,让词语“实”起来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语言文字也同样来源于生活,凭借生活经验,还原词语,演绎词语,进而理解词语,成了教师不断尝试的有效手段。
例:在教学《詹天佑》中“轰动”一词时,引领学生思索生活,进而获得对词语的理解与感悟。
师:帝国主义的阻挠、嘲笑、要挟,刺痛了中国人民的心,谁不在心里呼唤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出现?终于,这一天来了,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轰动”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突然遇到令人振奋的重大的好消息,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生1:人们会高兴得跳起来,大声地喊起来!家家户户都热闹起来!
生2:他们还会跑出门,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戚和朋友,还有很多不认识的人,所以街道上的人一定也很多很多,个个都喜气洋洋。
师:他们会在街道上干些什么呢?
生3:他们会聚到一起,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庆祝这个喜讯。
生4:人们还会挥舞着国旗,唱着国歌,尽情表达自己心中的快乐!
师:城里的大街小巷如此热闹,乡村的田头地角也如此热闹。那学校呢?
生5:校园内外,鞭炮齐鸣,师生欢呼雀跃,放声高歌。
师: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理解词语就会比较透彻。
这个词语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轰动”这个词的意思,丰厚了词语的意蕴,唤醒了学生日常的生活与知识的积累,建立起生活与词语之间的有效联系,很好地实践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真正地实现了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目标。
三﹑换词比较,让词语“神”起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可是因为用得恰当,就分外传神。教学时,可以用互换词语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词义。换词可以让学生发现文章语言运用的精妙,学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功夫。
例如《燕子》一文中,“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一句中的“痕”字换成“根”字,好吗?通过用换词法让学生比较讨论,理解感悟,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与后面写“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即燕子成了一个个小黑点)珠联璧合,产生一种朦胧的美,而“根”字则没有这种效果。
有比较,才有鉴别。老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品析,理解词意,增强语感。这也是学生积淀语感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表达,让词语“化”下来
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说话写话,在说与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达中最大限度地增值。
例:《詹天佑》教学片段:
师:面对着詹天佑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想对詹天佑爷爷说些什么。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本课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音乐《沉思曲》渐起)
课件屏幕出示:
假如你目睹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
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下列词语:
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