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其含义既有数学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不同的数字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数字的崇拜与禁忌反映了不同民族特有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充分认识数字的文化蕴含,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有利于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促进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和谐。
关键词:数字;崇拜;禁忌;跨文化交际;文化蕴含
引言
美国的一家高尔夫球制造公司想在日本开发新的销售市场,但经过铺天盖地的广告之后,其高尔夫球销量依然很低。究其原因,一是产品包装用了白色,让日本人联想到对死者的哀悼;二是包装采用四个一包,这个数字在日本象征死亡。[1][P.2]由此可见,不了解数字的文化蕴含,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数字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思维与符号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表示事物量的基本数学概念,数字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查点数目、计算数量、统计数据、排列顺序、衡量时间和距离等的重要工具,这是其含义的数学属性。但是,数字的含义还有另外一个属性,那就是文化属性。从跨文化角度来看,数字的使用在许多情况下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数量意义。不同的民族在使用数字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偏好和厌恶,往往赋予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中,数字的使用具有各自的文化起因和特点。“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的规律,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P.192]本文拟对中西方数字的崇拜与禁忌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其特点,解读在跨文化背景下数字的文化蕴含。
一、 数字的崇拜
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把数字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对某些数字产生了偏爱和崇拜,赋予数字独特的文化内涵。数字崇拜是数字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崇拜三、六、九。在民间,凡遇结婚、搬家、出门、房屋奠基等大事,都把农历的三、六、九看作是吉祥的日子。数字“三”被看作是有限之极、无限之始。《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清代学者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所说“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因此,成语和俗语中常常用“三”表示“很多”或“极端”的概念,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思而后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生有幸”、“事不过三”等等。正因为“三”具有“有限之极”之义,所以在“礼多人不怪”的中国有句俗话,无三不成礼。婚礼上讲究“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和“三叩首”(对父母及其长辈);葬礼上则对死者三鞠躬。
“六”是三的倍数,对中国人而言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俗语“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周代兵书现存六卷称为‘六韬’,政区分为‘六乡’,周礼有‘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官制设有‘六部’,汉代官职有‘六曹’,隋唐政制设‘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皇后的寝宫称‘六宫’” 。[2][P.195-196]中国人从小受这种数字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所以在选择吉日、座位号、房间号、车牌号、电话号码等时都喜欢“六”。
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用得最多的数字是“九”。同“六”一样,“九”也是三的倍数,在个位数中是最大的一个。《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篇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另外,“九”与“久”谐音,所以除了表示一般的数目外,“九”往往还泛指量多、数大、久远乃至无限。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历史上,上至封建皇室、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九”格外青睐。他们常借用“九”字来象征他们的统治、婚姻、美好生活地久天长,万世不变;天分“九层”,言其极高;地分“九州”,言其辽阔;农历将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及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为九个段落,每一段落为九天,分别称“夏九九”和“冬九九”;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帝王将相喜欢建造九龙壁;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故宫大门上横竖饰有九路钉,连封建皇帝娶妻也讲究九: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即九九八十一位。
中国人崇尚“三”、“六”、“九”,也偏爱三六九的倍数,如十八般兵器,十八罗汉,十八相送;三十六计,三十六策,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水浒中有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将等等。1997年春节牛年到来时,北京大钟寺撞钟108下,象征着新的一年带给人们幸福、吉祥、安康。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东西方跨文化的交流,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家致富成了人们共同的愿望。粤语中“八”与“发”谐音,因此广东人最早偏爱上了“八”,以求发财、发达、发展。如今对“八”的崇拜早已风靡全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八”都充满了钟爱之情。无论是电话号码、汽车牌照,还是楼层号、房间号、座位号、日期、时间、价格等等,凡与数字有关,“八”都被看作是吉祥数字。2008年8月8日8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对中国人而言,这一天无疑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可见数字“八”已不仅简单表示数量,同时反映着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西方人喜爱“三”和“七”。在西方人的意识中,“三”代表一个完美的整体: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文化中有“三位一体(Trinity)”:圣灵、圣父、圣子。另外,《圣经》中“三”频繁出现:以色列有三大圣祖;先知约拿在鱼腹中活了三天三夜;耶稣降生时“三王来朝”;基督受难第三日复活等等,又为数字“三”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英美人把“三”看作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英国英语中有”third time lucky”,美国英语中有”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都表示“第三次交好运”之意。他们认为“第三号总是运气好”(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好事成三”(All good things come in threes)。
“七”对于西方人而言更是一个神圣和吉祥的数字。西方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他们的宗教文化中“七”频频出现,例如,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万事万物(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耶酥劝告人们要原谅别人达七七四十九次之多;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人们要做七大肉体善事(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和七大精神善事(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基督教有七大守护神(Seven Champions)。
西方宗教文化常常采用“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比如推崇七种美德(The Seven Virtues):信任(Faith)、希望(hope)、仁慈(Charity)、公正(Justice)、毅力(Fortitude)、谨慎(Prudence)、节欲(Temperance);鞭挞七种罪恶,即“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骄傲(Pride)、愤怒(Wrath)、嫉妒(Envy)、肉欲(Lust)、贪食(Gluttony)、贪婪(Avarice)和懒惰(Sloth)。他们把天分为“七重”(The Seven Heavens):一重为纯银天(Pure Silver);二重为纯金天(Pure Gold);三重为珍珠天(Pearl);四重为白金天(White Gold);五重为银天(Silver);六重为红宝石天(Ruby and Garnet);七重为极乐天(The Seventh Heaven),是上帝和最高天使的住所。他们认为神给人“七大礼物”(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智慧(Wisdom)、理解(Understanding)、忠告(Counsel)、毅力(Fortitude)、知识(Knowledge)、正义(Righteousness)和畏惧上帝(Fear of the Lord)。
西方人视 “七”为吉利数字并喜欢用“七”归纳人文自然景物:他们认为人有七情、面有七窍、人生有七个阶段、彩虹有七色、音乐有七个音符;世界上有七大奇观(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埃及金字塔(The Pyramids of Egypt)、巴比伦空中花园(The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摩索拉司陵墓(The Tomb of Mausolus)、以弗所的戴安娜神庙(The Temple of Diana at Ephesus)、罗德斯巨型雕塑像(The Colossus of Rhodes)、菲迪亚斯的丘比特神像(The Statue of Jupiter by Phidias)、亚历山大的灯塔(The Pharos of Alexandria)。
在基督教世界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世界的传说妇孺皆知。犹太教认为上帝与天使所住的天堂是the Seventh Heaven(第七重天),所以英语就有了习语in the seventh heaven(在无限的幸福中),美国人把“七”推崇到了极至,称其为“Lucky Seven”。美国波音公司的“747”系列客机再次把古时人类对天堂的向往带上蓝天。
二、数字的禁忌
正像吉祥的数字能够给人带来好运一样,不吉祥的数字似乎也能给人带来凶险、厄运,甚至死亡。作为数字文化的一部分,数字的禁忌就是把数字看成是能给人带来贫困和灾难的祸根。不同的民族都有把数字与命运联系起来的倾向。各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对数字的禁忌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汉语中“四”与“死”谐音,所以中国人对“四”最为禁忌,认为这个数字不吉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连同“四”一起搭配的数字或“四”的重复也不受欢迎,如“14”、“54”、“514”、“44”、“444”。 无论是楼层号、门牌号、座位号、手机号、车牌号、医院的床位号等等,在选择时宁愿多花些钱也要尽可能避开这些数字。有些楼盘的开发商,为了迎合买主的购买心理,故意在楼层的设计上隐去第4层和第14层。
“七”对西方人而言,是个吉祥的数字,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则是个忌讳的数字。
“中国人一般不喜欢奇数,一个人倒霉事碰到的太多,就干脆说自己是‘数奇’(读基)”。[3][P.351] 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饭桌上摆的菜绝不能是七盘,人们在挑选良辰吉日时不挑七、十七或二十七。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初七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这种习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中只能在七月七日相逢一次。在有些地区描绘得更神,若七月七日下雨,那雨就是牛郎织女的眼泪。所以,忌七月七日婚嫁,自在情理之中。
在中国,老年人谈论年龄忌讳说73、84和100岁,也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俗话说:“73、84,阎王爷不叫自己去”。因为相传孔子死于73岁,而孟子死于84岁,所以到了这个年龄,人们往往想办法回避不说,常常比实际年龄往小报几岁。同样,100岁被认为是寿命的极限,“长命百岁”是人们在生日时得到的祝福。因此百岁老人一般不说自己100岁,而说99岁,以求吉祥安康。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平地上拔起了许多高楼。在高楼的总楼层设计方面,人们几乎普遍忌讳18。尽管18是3和9的倍数,在一般情况下,被看作是吉利数字,但在楼层方面,如果建18层,让人联想到民间 “18层地狱”的说法,那就当然不吉利了。其实,十八层地狱的“层”不是指空间的上下,而是指受惩罚的时间长度和受刑方式不同,就因为其说法都是“18层”,所以18层大楼也被放到禁忌之列。
西方文化把“十三”看成是头号大忌,这也自然有其文化渊源。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绞环有13个绳圈,绞台有13个台阶,郐子手薪金是13个钱币。《圣经》说流传更广,影响最深。耶酥与他的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其中第13 个人叫犹大,就是他为了贪图30 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罗马当权者,并为捉拿耶稣的人带路,由于他的出卖和叛变,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所描绘的正是13人进餐这一情景。
西方人忌讳“十三”就像逃避瘟疫一样,宴会不能13 个人同坐一桌,也不能有13 道菜;各种编号不用13 这个数字,高层建筑隐去第13层的编号;医院和旅馆不设第13号房间;飞机、火车、剧场等都无第13排、13座;很多机场漏过了第13扇门;甚至对每个月“13”日这一天也感到惴惴不安,重大的事情也都不在13号那天去做。
在西方人看来,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因为相传耶稣受难发生在星期五,故有“黑色星期五” (Black Friday)之说。凡遇到“倒霉”的日子他们即称为“黑色星期五”。 而如果星期五与13号重合,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那就是特大倒霉日了。在这天,有些人会因为恐惧而下不了床,还有些人会拒绝乘飞机,买房子,甚至购买胜券在握的股票。
三、数字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文化蕴含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教育等方面交往日趋频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像数字这样看似简单的东西能在一种文化中引起消极联想,而在另一种文化中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4][P.222]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充分了解和认识数字在不同文化群体中的文化蕴含。
不同的文化群体可能出于不同的原因对同样的数字产生崇拜或禁忌。如上所述,中国人崇拜“三”、“六”、“九”,西方人对 “三”比较崇拜,对“七”格外青睐,日本人对“三”则格外青睐。在日本文化中,“三”象征“吉祥、平安”。除了在许多成语和惯用语中带有“三”之外,日本的许多企业用带“三”的数字命名,如“三越”、“三菱”、“三井”;带“三”的姓氏就更多:三浦、三宅、三上、三好、三木;日本人常用数字“三”把美好的事物连结在一起,还赋予其威武、高贵的气概,如“33”,“333”牌照的轿车代表了最高级的车。
现代中国人不喜欢“四”,韩国人对“四”的禁忌比中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四”字在韩语中发音、拼音与“死”字完全一样,认为是不吉利的,因而楼房没有四号楼,旅馆不标第四层,宴会里没有第四桌,医院里绝不设四号病房,军队没有四师团,吃东西不吃四盘四碗,喝酒绝不肯喝四杯。
日本人同韩国人一样,对“四”的禁忌也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一个年轻的日本妇女在美国生病,在去做手术的路上注意到自己被推进号码为“4” 的手术室,大喊大叫起来。美国医生莫名奇妙,他们不知道日语中“四”与“死”发音相同,是日本人最忌讳数字。[4][P.222]在日语中,“‘十四’与‘重死’同音,‘二十四’与‘二重死’同音。因此,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没有二十四号房间。爱知县丰乔市佐藤医院没有四、十四、二十四号病室,甚至监狱里没有四号牢房。”[5][P.66-67]
然而,对数字的崇拜或禁忌因民族而异。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相同的数字更多情况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爱或憎。比如美国最大的印第安部落纳瓦霍病人对“四”就充满了敬慕之情。一个纳瓦霍病人每天服药或被医生探问四次就会感到自己在一如既往地得到治疗。对于纳瓦霍人,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四组成的。他们在仪式上的话语要重复四次,许多典礼中要将花粉抛向四个方向,他们崇敬四座圣山。[4][P.222]
再如,西方人忌讳“十三”,这在现在的中国几乎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中国的老百姓对于十三却没有什么反感。北方的戏曲和曲艺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十三太保”。1972年尼史松总统访华,其间曾经到上海参观,下榻锦江饭店。尼史松夫妇被安排在15层,基辛格在14层,罗杰斯和其它国务院官员在13层,可见在尚未开放的中国,许多人对西方的禁忌不甚了解,做出了这样并非出于初衷的安排。
双数在汉语文化中蕴涵着吉祥。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数礼,请客上双数菜,作为文学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等等,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情有独钟。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双数的崇拜。
西方人忌双不忌单,“二”被认为是个不吉祥数字(unlucky number)。“二”是骰子上的二点,代表倒霉,通常称作 deuce(二点),由此词逐渐变成devil(魔鬼)。因此在英美等国,“two”就被视为不祥,在交往时,若赠送礼品如鲜花时,最好不要送双数,否则将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们往往视单数(13除外)为吉利数,如上所述,英语国家的人信奉“三”、“七”等单数为幸运数字。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万分感激)、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
中国人喜欢六六大顺,而西方人则以“六六六”为不吉利的“魔鬼数字”,因为在《圣经》中,恶魔撒旦的代表符号便是“六六六”,所以在基督教中“六”代表了浑沌不堪。中国人崇尚“九”,而日本人不喜欢“九”,因为它的发音与“苦,”相同;西方人偏爱“七”,而中国人、加纳人视数字“七”为不详之兆。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群体对特定数字的福祸吉凶有着自己的认定。
对数字的崇拜或禁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动态趋势,可能会因地、因人而异。例如在中国,尽管“八”受人青睐,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公务员、白领,不喜欢“八”,反而热衷于“七”,这种选择源自众所周知的歇后语: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该歇后语本意是形容一个人心情慌乱不安,但在这里“七上”意味着“升官升职、飞黄腾达”,而“八下”被理解为“官运不济,日落西山”。因此在挑选楼层和号码时,这些人往往青睐“七”而不是 “八”。
结语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数字文化,存在着许多神妙数字,其中大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来说,人们对于数字的崇拜来自于对于健康、平安、幸福、好运的期盼,即英语中所说hope for the best;而对于数字的禁忌则源于对厄运和死亡的“恐惧”。究其原因,东方人崇拜或禁忌某些数字多数源于民间习俗,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有一些出于谐音;西方人对数字的好恶大多与宗教有关,是宗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植根于某种特定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文化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数字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数字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表达的文化意义千差万别,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该民族对自然界、对人类文明、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念和认知。
“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6][P.I] 作为语言符号,数字的使用自然受到文化制约。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数字蕴含的文化信息鲜明地体现了该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入乡随俗,出国问禁(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这是同异国他乡的人交际时应当遵循的一条原则。不同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因此,“如果我们想学会用外语交际,就必须了解赋予该语言意义的那种文化。”[7][P.31]对不同象征意义的数字文化根源及其寓意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异国数字文化,消除文化冲突,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窦卫霖. 跨文化商务交际[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2]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192; 195-196.
[3]王蒙. 老子的帮助[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351..
[4]Samovar, L.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22.
[5]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6-67.
[6 ]刘润清、邓炎昌. 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I.
[7]Irving, K. J.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ESL Students [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6, 31.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4)
关键词:数字;崇拜;禁忌;跨文化交际;文化蕴含
引言
美国的一家高尔夫球制造公司想在日本开发新的销售市场,但经过铺天盖地的广告之后,其高尔夫球销量依然很低。究其原因,一是产品包装用了白色,让日本人联想到对死者的哀悼;二是包装采用四个一包,这个数字在日本象征死亡。[1][P.2]由此可见,不了解数字的文化蕴含,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数字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思维与符号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表示事物量的基本数学概念,数字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查点数目、计算数量、统计数据、排列顺序、衡量时间和距离等的重要工具,这是其含义的数学属性。但是,数字的含义还有另外一个属性,那就是文化属性。从跨文化角度来看,数字的使用在许多情况下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数量意义。不同的民族在使用数字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偏好和厌恶,往往赋予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中,数字的使用具有各自的文化起因和特点。“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的规律,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P.192]本文拟对中西方数字的崇拜与禁忌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其特点,解读在跨文化背景下数字的文化蕴含。
一、 数字的崇拜
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把数字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对某些数字产生了偏爱和崇拜,赋予数字独特的文化内涵。数字崇拜是数字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崇拜三、六、九。在民间,凡遇结婚、搬家、出门、房屋奠基等大事,都把农历的三、六、九看作是吉祥的日子。数字“三”被看作是有限之极、无限之始。《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清代学者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所说“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因此,成语和俗语中常常用“三”表示“很多”或“极端”的概念,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思而后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生有幸”、“事不过三”等等。正因为“三”具有“有限之极”之义,所以在“礼多人不怪”的中国有句俗话,无三不成礼。婚礼上讲究“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和“三叩首”(对父母及其长辈);葬礼上则对死者三鞠躬。
“六”是三的倍数,对中国人而言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俗语“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周代兵书现存六卷称为‘六韬’,政区分为‘六乡’,周礼有‘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官制设有‘六部’,汉代官职有‘六曹’,隋唐政制设‘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皇后的寝宫称‘六宫’” 。[2][P.195-196]中国人从小受这种数字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所以在选择吉日、座位号、房间号、车牌号、电话号码等时都喜欢“六”。
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用得最多的数字是“九”。同“六”一样,“九”也是三的倍数,在个位数中是最大的一个。《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篇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另外,“九”与“久”谐音,所以除了表示一般的数目外,“九”往往还泛指量多、数大、久远乃至无限。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历史上,上至封建皇室、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九”格外青睐。他们常借用“九”字来象征他们的统治、婚姻、美好生活地久天长,万世不变;天分“九层”,言其极高;地分“九州”,言其辽阔;农历将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及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为九个段落,每一段落为九天,分别称“夏九九”和“冬九九”;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帝王将相喜欢建造九龙壁;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故宫大门上横竖饰有九路钉,连封建皇帝娶妻也讲究九: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即九九八十一位。
中国人崇尚“三”、“六”、“九”,也偏爱三六九的倍数,如十八般兵器,十八罗汉,十八相送;三十六计,三十六策,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水浒中有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将等等。1997年春节牛年到来时,北京大钟寺撞钟108下,象征着新的一年带给人们幸福、吉祥、安康。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东西方跨文化的交流,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家致富成了人们共同的愿望。粤语中“八”与“发”谐音,因此广东人最早偏爱上了“八”,以求发财、发达、发展。如今对“八”的崇拜早已风靡全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八”都充满了钟爱之情。无论是电话号码、汽车牌照,还是楼层号、房间号、座位号、日期、时间、价格等等,凡与数字有关,“八”都被看作是吉祥数字。2008年8月8日8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对中国人而言,这一天无疑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可见数字“八”已不仅简单表示数量,同时反映着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西方人喜爱“三”和“七”。在西方人的意识中,“三”代表一个完美的整体: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文化中有“三位一体(Trinity)”:圣灵、圣父、圣子。另外,《圣经》中“三”频繁出现:以色列有三大圣祖;先知约拿在鱼腹中活了三天三夜;耶稣降生时“三王来朝”;基督受难第三日复活等等,又为数字“三”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英美人把“三”看作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英国英语中有”third time lucky”,美国英语中有”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都表示“第三次交好运”之意。他们认为“第三号总是运气好”(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好事成三”(All good things come in threes)。
“七”对于西方人而言更是一个神圣和吉祥的数字。西方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他们的宗教文化中“七”频频出现,例如,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万事万物(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耶酥劝告人们要原谅别人达七七四十九次之多;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人们要做七大肉体善事(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和七大精神善事(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基督教有七大守护神(Seven Champions)。
西方宗教文化常常采用“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比如推崇七种美德(The Seven Virtues):信任(Faith)、希望(hope)、仁慈(Charity)、公正(Justice)、毅力(Fortitude)、谨慎(Prudence)、节欲(Temperance);鞭挞七种罪恶,即“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骄傲(Pride)、愤怒(Wrath)、嫉妒(Envy)、肉欲(Lust)、贪食(Gluttony)、贪婪(Avarice)和懒惰(Sloth)。他们把天分为“七重”(The Seven Heavens):一重为纯银天(Pure Silver);二重为纯金天(Pure Gold);三重为珍珠天(Pearl);四重为白金天(White Gold);五重为银天(Silver);六重为红宝石天(Ruby and Garnet);七重为极乐天(The Seventh Heaven),是上帝和最高天使的住所。他们认为神给人“七大礼物”(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智慧(Wisdom)、理解(Understanding)、忠告(Counsel)、毅力(Fortitude)、知识(Knowledge)、正义(Righteousness)和畏惧上帝(Fear of the Lord)。
西方人视 “七”为吉利数字并喜欢用“七”归纳人文自然景物:他们认为人有七情、面有七窍、人生有七个阶段、彩虹有七色、音乐有七个音符;世界上有七大奇观(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埃及金字塔(The Pyramids of Egypt)、巴比伦空中花园(The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摩索拉司陵墓(The Tomb of Mausolus)、以弗所的戴安娜神庙(The Temple of Diana at Ephesus)、罗德斯巨型雕塑像(The Colossus of Rhodes)、菲迪亚斯的丘比特神像(The Statue of Jupiter by Phidias)、亚历山大的灯塔(The Pharos of Alexandria)。
在基督教世界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世界的传说妇孺皆知。犹太教认为上帝与天使所住的天堂是the Seventh Heaven(第七重天),所以英语就有了习语in the seventh heaven(在无限的幸福中),美国人把“七”推崇到了极至,称其为“Lucky Seven”。美国波音公司的“747”系列客机再次把古时人类对天堂的向往带上蓝天。
二、数字的禁忌
正像吉祥的数字能够给人带来好运一样,不吉祥的数字似乎也能给人带来凶险、厄运,甚至死亡。作为数字文化的一部分,数字的禁忌就是把数字看成是能给人带来贫困和灾难的祸根。不同的民族都有把数字与命运联系起来的倾向。各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对数字的禁忌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汉语中“四”与“死”谐音,所以中国人对“四”最为禁忌,认为这个数字不吉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连同“四”一起搭配的数字或“四”的重复也不受欢迎,如“14”、“54”、“514”、“44”、“444”。 无论是楼层号、门牌号、座位号、手机号、车牌号、医院的床位号等等,在选择时宁愿多花些钱也要尽可能避开这些数字。有些楼盘的开发商,为了迎合买主的购买心理,故意在楼层的设计上隐去第4层和第14层。
“七”对西方人而言,是个吉祥的数字,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则是个忌讳的数字。
“中国人一般不喜欢奇数,一个人倒霉事碰到的太多,就干脆说自己是‘数奇’(读基)”。[3][P.351] 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饭桌上摆的菜绝不能是七盘,人们在挑选良辰吉日时不挑七、十七或二十七。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初七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这种习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中只能在七月七日相逢一次。在有些地区描绘得更神,若七月七日下雨,那雨就是牛郎织女的眼泪。所以,忌七月七日婚嫁,自在情理之中。
在中国,老年人谈论年龄忌讳说73、84和100岁,也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俗话说:“73、84,阎王爷不叫自己去”。因为相传孔子死于73岁,而孟子死于84岁,所以到了这个年龄,人们往往想办法回避不说,常常比实际年龄往小报几岁。同样,100岁被认为是寿命的极限,“长命百岁”是人们在生日时得到的祝福。因此百岁老人一般不说自己100岁,而说99岁,以求吉祥安康。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平地上拔起了许多高楼。在高楼的总楼层设计方面,人们几乎普遍忌讳18。尽管18是3和9的倍数,在一般情况下,被看作是吉利数字,但在楼层方面,如果建18层,让人联想到民间 “18层地狱”的说法,那就当然不吉利了。其实,十八层地狱的“层”不是指空间的上下,而是指受惩罚的时间长度和受刑方式不同,就因为其说法都是“18层”,所以18层大楼也被放到禁忌之列。
西方文化把“十三”看成是头号大忌,这也自然有其文化渊源。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绞环有13个绳圈,绞台有13个台阶,郐子手薪金是13个钱币。《圣经》说流传更广,影响最深。耶酥与他的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其中第13 个人叫犹大,就是他为了贪图30 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罗马当权者,并为捉拿耶稣的人带路,由于他的出卖和叛变,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所描绘的正是13人进餐这一情景。
西方人忌讳“十三”就像逃避瘟疫一样,宴会不能13 个人同坐一桌,也不能有13 道菜;各种编号不用13 这个数字,高层建筑隐去第13层的编号;医院和旅馆不设第13号房间;飞机、火车、剧场等都无第13排、13座;很多机场漏过了第13扇门;甚至对每个月“13”日这一天也感到惴惴不安,重大的事情也都不在13号那天去做。
在西方人看来,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因为相传耶稣受难发生在星期五,故有“黑色星期五” (Black Friday)之说。凡遇到“倒霉”的日子他们即称为“黑色星期五”。 而如果星期五与13号重合,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那就是特大倒霉日了。在这天,有些人会因为恐惧而下不了床,还有些人会拒绝乘飞机,买房子,甚至购买胜券在握的股票。
三、数字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文化蕴含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教育等方面交往日趋频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像数字这样看似简单的东西能在一种文化中引起消极联想,而在另一种文化中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4][P.222]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充分了解和认识数字在不同文化群体中的文化蕴含。
不同的文化群体可能出于不同的原因对同样的数字产生崇拜或禁忌。如上所述,中国人崇拜“三”、“六”、“九”,西方人对 “三”比较崇拜,对“七”格外青睐,日本人对“三”则格外青睐。在日本文化中,“三”象征“吉祥、平安”。除了在许多成语和惯用语中带有“三”之外,日本的许多企业用带“三”的数字命名,如“三越”、“三菱”、“三井”;带“三”的姓氏就更多:三浦、三宅、三上、三好、三木;日本人常用数字“三”把美好的事物连结在一起,还赋予其威武、高贵的气概,如“33”,“333”牌照的轿车代表了最高级的车。
现代中国人不喜欢“四”,韩国人对“四”的禁忌比中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四”字在韩语中发音、拼音与“死”字完全一样,认为是不吉利的,因而楼房没有四号楼,旅馆不标第四层,宴会里没有第四桌,医院里绝不设四号病房,军队没有四师团,吃东西不吃四盘四碗,喝酒绝不肯喝四杯。
日本人同韩国人一样,对“四”的禁忌也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一个年轻的日本妇女在美国生病,在去做手术的路上注意到自己被推进号码为“4” 的手术室,大喊大叫起来。美国医生莫名奇妙,他们不知道日语中“四”与“死”发音相同,是日本人最忌讳数字。[4][P.222]在日语中,“‘十四’与‘重死’同音,‘二十四’与‘二重死’同音。因此,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没有二十四号房间。爱知县丰乔市佐藤医院没有四、十四、二十四号病室,甚至监狱里没有四号牢房。”[5][P.66-67]
然而,对数字的崇拜或禁忌因民族而异。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相同的数字更多情况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爱或憎。比如美国最大的印第安部落纳瓦霍病人对“四”就充满了敬慕之情。一个纳瓦霍病人每天服药或被医生探问四次就会感到自己在一如既往地得到治疗。对于纳瓦霍人,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四组成的。他们在仪式上的话语要重复四次,许多典礼中要将花粉抛向四个方向,他们崇敬四座圣山。[4][P.222]
再如,西方人忌讳“十三”,这在现在的中国几乎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中国的老百姓对于十三却没有什么反感。北方的戏曲和曲艺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十三太保”。1972年尼史松总统访华,其间曾经到上海参观,下榻锦江饭店。尼史松夫妇被安排在15层,基辛格在14层,罗杰斯和其它国务院官员在13层,可见在尚未开放的中国,许多人对西方的禁忌不甚了解,做出了这样并非出于初衷的安排。
双数在汉语文化中蕴涵着吉祥。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数礼,请客上双数菜,作为文学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等等,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情有独钟。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双数的崇拜。
西方人忌双不忌单,“二”被认为是个不吉祥数字(unlucky number)。“二”是骰子上的二点,代表倒霉,通常称作 deuce(二点),由此词逐渐变成devil(魔鬼)。因此在英美等国,“two”就被视为不祥,在交往时,若赠送礼品如鲜花时,最好不要送双数,否则将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们往往视单数(13除外)为吉利数,如上所述,英语国家的人信奉“三”、“七”等单数为幸运数字。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万分感激)、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
中国人喜欢六六大顺,而西方人则以“六六六”为不吉利的“魔鬼数字”,因为在《圣经》中,恶魔撒旦的代表符号便是“六六六”,所以在基督教中“六”代表了浑沌不堪。中国人崇尚“九”,而日本人不喜欢“九”,因为它的发音与“苦,”相同;西方人偏爱“七”,而中国人、加纳人视数字“七”为不详之兆。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群体对特定数字的福祸吉凶有着自己的认定。
对数字的崇拜或禁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动态趋势,可能会因地、因人而异。例如在中国,尽管“八”受人青睐,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公务员、白领,不喜欢“八”,反而热衷于“七”,这种选择源自众所周知的歇后语: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该歇后语本意是形容一个人心情慌乱不安,但在这里“七上”意味着“升官升职、飞黄腾达”,而“八下”被理解为“官运不济,日落西山”。因此在挑选楼层和号码时,这些人往往青睐“七”而不是 “八”。
结语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数字文化,存在着许多神妙数字,其中大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来说,人们对于数字的崇拜来自于对于健康、平安、幸福、好运的期盼,即英语中所说hope for the best;而对于数字的禁忌则源于对厄运和死亡的“恐惧”。究其原因,东方人崇拜或禁忌某些数字多数源于民间习俗,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有一些出于谐音;西方人对数字的好恶大多与宗教有关,是宗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植根于某种特定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文化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数字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数字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表达的文化意义千差万别,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该民族对自然界、对人类文明、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念和认知。
“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6][P.I] 作为语言符号,数字的使用自然受到文化制约。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数字蕴含的文化信息鲜明地体现了该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入乡随俗,出国问禁(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这是同异国他乡的人交际时应当遵循的一条原则。不同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因此,“如果我们想学会用外语交际,就必须了解赋予该语言意义的那种文化。”[7][P.31]对不同象征意义的数字文化根源及其寓意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异国数字文化,消除文化冲突,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窦卫霖. 跨文化商务交际[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2]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192; 195-196.
[3]王蒙. 老子的帮助[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351..
[4]Samovar, L.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22.
[5]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6-67.
[6 ]刘润清、邓炎昌. 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I.
[7]Irving, K. J.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ESL Students [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6, 31.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