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独白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的告别》是《野草》中的第二首散文诗,文章通过写影子脱离形的过程揭示了灵魂深处的彷徨无助。学界历年来较多的关注《影的告别》中影与形的关系问题,在《影的告别》中,鲁迅先生巧妙的把自己的内心以及灵魂比喻成影,备受现实生活环境折磨的苦难比喻成“形”。通过影的独白,灵魂深处的无奈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彷徨再次被揭露出来。
  【关键词】:鲁迅;《野草》;形与影
  一、沉睡的影
  在《影的告别》中,以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而言,形成了三大“节”,即三大层次。在第一个层次里,作者写影与形的决裂,这同时也是影子的觉醒的过程。联系现实,鲁迅在写作《影的告别》的时候。正值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鲁迅内心的愤怒与对思想麻木的群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纠织在一起成就了《影的告别》中影子的形象。影子为什么要脱离形?显然是因为影子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而这种强烈的不满则被作者连用十二个“不”字表现了出来。在这的里,影是失落的,是痛苦的。“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①作者在这里创作了三个美好的维度供影子选择,而失去了自我存在感的影子毅然决然的拒绝了这些光明美好的地方,选择独自求生。影的觉醒正是由于对形的失望,进而可以理解为“影”这一形象代表着鲁迅自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鲁迅对现实的愤怒以及对麻木的国民的无奈,此时对国家的现状已经开始觉醒的鲁迅想要站起来为祖国的命运奋战,在这篇散文诗中作者用“形”与“影”的关系来表现此时内心挣扎着的自己。这就体现出鲁迅对生命哲学中存在的阴暗面的思考。影不愿跟随形,想要自己另外寻求出路。
  二、觉醒的影
  接下来,作者开始书写散文诗的第二个层次。觉醒后的影几乎无路可走,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此时的影是失落的,不知道自己的归宿究竟在何方。散文诗以一种回旋重复的方式有利的传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徘徊。结合当初诗人所处的环境来看,此时的影则是诗人内心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所幻化出的一个形象。现实生活中,无论鲁迅如何的奔走呼号,没有大众的努力也只能“沉默在黑暗里”,最终“光明也会消失”鲁迅先生是何等的无奈。②现实的困境压得鲁迅喘不过气来,而未来的道路在哪里?鲁迅也并不知道。美好的未来不知道何时才会到来,现实的黑暗则是无边无际的。彷徨的影在现实与未来中徘徊,它放弃了黄金世界的美好,放弃了天堂的光明,而选择独自远行。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更是一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询问。这里体现着鲁迅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正是这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使得鲁迅得以塑造出影这一形象。脱离了形的影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有着对现实的绝望。这种失望与绝望相交织的情感重叠在一起,使得影这一形象分外的孤独无助。这正如鲁迅在《失望》中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③。在鲁迅看来,希望与绝望是相互存在的,正如影和形一样,脱离了形的影变得孤单无助同时又具有继续探寻未来的勇气。这些都蕴含着深刻的矛盾思想。影和形是一个整体,绝望和希望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不能分裂开来。这种整体是基于现实存在的。无论影有多大的勇气,他的未来终究被现实所限制
  三、彷徨的影
  在散文诗的最后一部分写了“影”态度的决绝。“朋友,时候近了。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④”到最后,影已无路可走,影要慢慢的沉没在黑夜里,跟黑夜一起离开这光明的世界。这同时也体现出影的伟大——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此时的影的形象不正也是现实中的鲁迅内心的写照:他宁愿牺牲自己,宁愿与黑暗势力同归于尽,也要把光明的世界留给他希望中的青年们。鲁迅说:“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黑暗捣乱”(《两地书》二)⑤,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正是鲁迅在与黑暗势力所抗争中所熟知的黑暗势力的本质并试图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⑥。此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⑦”在这里影在向读者告白:此时的自己跟黑暗的世界已经合二为一,影不再彷徨,此時的影依然决然的作出了决定:他将同黑暗的世界一同远去。此时的影变得无比的充盈与安详,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四、影的告白
  纵观全文,鲁迅在《影的告别》中,把“影”这一特殊的形象拟人化,赋予它言行与思想。借“影”的所作所为道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彷徨。影的觉醒,徘徊以及最后决心要与黑暗世界同归于尽。这都是“影”最深沉的告白。影与形,是同一在一个整体中的。影与形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外在与内在的关系。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灵魂与外在的割裂呢?在鲁迅看来,正是在对外界不满的情况下会产生。于是,在这篇散文诗中,形与影分裂了,“影”独自远行。这也昭示着灵魂的孤独旅程。没有了外壳的保护,灵魂是孤独的,迷茫的。全诗用了3个彷徨,4个沉没来表达出孤独远行的“影”的艰难境地。这同时也是鲁迅对生命的哲学的阐释。鲁迅剖析的是自己的灵魂,《影的告别》也是一封鲁迅的灵魂自我解读书。在这篇散文诗里,作家表现出来的心情一方面是绝望的,一方面又倔强的对自我反复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对这个世界顽强的进行质疑从而探求人生的本质和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影的独白,也是鲁迅灵魂的独白。面对黑暗的社会和同党的退缩,他是否应该前进?还是与这黑暗的世界一起沉沦。这时的他是疑惑的,即影的徘徊。然而鲁迅笔下的影与此时陆逊的灵魂一样。飘荡不定,不知何去何从。“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⑧”影在觉醒后悠悠荡荡,如同一个孤独的灵魂一样在世间行走,他不知道何去何从。明亮的黄金世界跟天堂都不是影的最终归宿,他的最终归宿在哪里?他的明亮的世界附着在希望里,然而世界确是黑暗的,是绝望的。希望与绝望是同时存在的。影的本质是勇敢的,他敢于牺牲自己,敢于直面残酷的未来。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壮的美。“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这里的影的形象变得高大,他甘愿自己承担起一切的苦难。就如同鲁迅愿意自己扛起一切苦难的现实一样,他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人,把所有的苦难跟绝望自己吞下。如同“影”一般,他认为自己是旧时代的人,是生存在黑暗世界里的人,他愿意用自己的托举来为下一代年轻人承担起一片蔚蓝的天。“影”也是如此,愿意吞下所有的黑暗世界,默默的带着黑暗离开这个时代,这是影的自我的选择,自我的承担。“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至此,黑暗的世界占了上风在这里,“影”的死亡,也正是旧世界的死亡。“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⑨”表明孤独的影在孤独的世界里独自徘徊,不知所终。
  在那个吃人的时代里,鲁迅是孤独的,他独自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苦涩,他用锋利的笔书写着自己锐利的思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慨,但如果过度解读就不是鲁迅的本意了。
  注释:
  ①鲁迅:《野草》,譯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7页。
  ②⑥《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第32卷第1期。
  ③鲁迅:《野草》,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3页。
  ④⑦⑧⑨鲁迅:《野草》,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8页。
  ⑤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二)
  参考文献:
  [1]鲁迅《野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1.
  [2]李玉明《人之子的绝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3]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二)[J]. 鲁迅研究月刊,1996(2).
  [4]汪卫东.野草与佛教[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8.1.15
  [5]王彬彬.野草的修辞艺术说[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0.1.15
  [6]李玉明.论鲁迅《野草》的历史意识[J].文艺研究,2006.12.10
其他文献
【摘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成就方面塑造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像刘、关、张、诸葛亮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众多人物中,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也是褒贬不一。《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刻画让大家对他留下了奸诈的印象。事实上,曹操具有多重性格,阴险多疑只是其性格的一面,他也有优秀的一面,“宰相肚里能撑船”最开始就是用来形容他的。笔者看来对于曹操应该基于史实对
期刊
【摘要】: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写的《窗边的小豆豆》,以巴学园独特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带给教育者许多教学启示。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在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教学理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书中主人公小豆豆拥有一个美好童年,她的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来源于两处,一是来自于妈妈的家庭教育,二是来自于小林宗作先生所创的巴学园的学校教育,二者共同诠释了什
期刊
【摘要】:《急就章》由西汉元帝时期的史游所编,从汉至唐,一直是在社会流传的重要识字教材,对于汉语发展和书法艺术具有重大影响,今世现存的《急就章》以章草本最多。本文以汉字字体学理论为指导,选取汉代流传下的《急就章》为主要材料,对《章草急就章》进行研究。  【关键词】:急就章;发展;字体  《急就章》为西汉元帝黄门令史游編纂,从汉魏至唐朝都是学童启蒙学习通用的字书。涉及的內容非常丰富。本文主要依据传世
期刊
【摘要】:菲茨杰拉德作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通过人物象征揭露了“美国梦”的虚幻,对人们灵魂的腐蚀。主要人物盖茨比是“美国梦”的继承者,黛西、汤姆虚伪冷酷的上流社会贵族的象征。揭示了从个人到国家,对欲望的放肆追求终究是一场幻境。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人物象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它
期刊
【摘要】: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著作《谈美》论述了与美相关的许多问题。阅读后,我对于移情作用和科学与美这两点有些许想法, 结合这两点谈谈我对美和美学的理解。  【关键词】:《谈美》;移情作用;科学与美  “为什么灵魂寻求美?这是不可问也不可答的。”愛默生这句话道出了我心中对美这个字最直接的想法。读过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后,我对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想法,也依然有很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地方,心中有些许想法
期刊
关于文学、艺术类型的划分,历史上便有很多的见解。有的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来界定,有的又用再现性、表现型来分类。哲学家黑格尔曾对与艺术分了三个类型,分别是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而黑格尔的这种分类法应用在后来的文学类型划分之中就出现了文学的三种类型,其中“现实型”这一类别便是对于黑格尔艺术类型中古典型的改造与发展。  本文通过对缅甸作家玛珊达的现实型文学作品《刨冰爱冰》的译文进行对文章的分析与讨论,
期刊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首次为“游侠”立传,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司马迁选择为游侠立传与“侠”的历史渊源、当时社会状况、其个人命运遭际等密不可分。  【关键词】:司马迁;《游侠列传》;游侠  在历代正史中,《史记》首设《游侠列传》,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司马迁选择为游侠作传,除了因为游侠在西汉已成为一种现象外,也与他的人生遭际及对游侠的理解等有关。  一、司马迁对“游侠”的阐述  韩非
期刊
【摘要】:山水写生是山水画学习与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山水画写生感知自然界中蕴含的艺术气息,可有效激发自身的创新灵感。  【关键词】:太行山;山水画;艺术气息  与此同时,对创作素材的收集、创作技巧的训练、创作语言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此次太行山写生中,使我受益颇多。当我踏上太行山之行的旅途时,内心不可谓是雀跃、激动且充满幻想的。  太行之山何崔嵬,岩幽谷隐藏风雷。  汉军已料骑士屈,
期刊
【摘要】:《北迁的季节》是苏丹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成名作。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小说中“尼罗河”及其叙述者与穆斯塔法两人在特殊语境下所蕴含的意义进行解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以及其作品。  【关键词】:《北迁的季节》 ;语境;符号学  塔依卜·萨利赫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北迁的季节》是他的成名作,自其出版后,阿拉伯文学界和西方媒体曾一再发表评论,一些评论家甚至把它奉为阿拉伯文坛“当
期刊
【摘要】:《急就篇》为西汉元帝时期黄门令史游所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童蒙识字课本。在此之前,最早被记载的童蒙课本是西周周宣王时期所做的《史籀篇》。至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等著作都是古老的识字课本。汉字反映了先民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包含着他们对世界隐喻式的体验。《急就篇》一书涵盖人名姓氏、农业饮食、服饰器用等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对研究汉代的风俗习惯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