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写的《窗边的小豆豆》,以巴学园独特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带给教育者许多教学启示。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在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教学理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书中主人公小豆豆拥有一个美好童年,她的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来源于两处,一是来自于妈妈的家庭教育,二是来自于小林宗作先生所创的巴学园的学校教育,二者共同诠释了什么是自然、幸福、快乐的教育。
一、小豆豆妈妈的家庭教育思想
小林先生说过:“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由此可见,其教育思想在于引导儿童去发现和感受真实。同样的,小豆豆的妈妈也是一位尊重孩子,保护孩子最真实的心理状态的“家庭教育者”,她理解孩子、极有耐心。
试想如果进行一个时空转换,让小豆豆的故事发生在普通的中国家庭,故事情节可能要改变很多,比如小豆豆因为不守规矩而被幼儿园责令“退学”,这在一开始就给孩子的学习欲望判了死刑,许多家长会因此失去对孩子的自信,对孩子的眼光将会变得“不平等”。再如小豆豆和小儿麻痹症儿童交流、掏粪池、爬树、让孩子一个人宿营、让孩子下田······,很多这些被視为“叛逆”的行为都会被大人怒斥,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思考力必然会慢慢泯灭。
但由于小豆豆的母亲始终怀着对孩子的关爱与信心,认真地观察孩子的行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再配合学校教育提供的优质环境,使小豆豆的成长不断朝着积极的方向行进。
二、巴学园教学理念
巴学园强调自然教育,挖掘儿童的潜力,提供自然的学习环境,让儿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且长期的学习。老师所教内容不止于书本,更多源于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去求知,在亲身实践去体验和感悟,并进行独立思考,这样的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绝不是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个性独特的,人格也是健全的。
书中对小豆豆进行了很多心理描写,从中可以发现儿童时期的极强模仿能力,比如小豆豆看见妈妈端热锅会摸一下耳垂,小豆豆看见了暗自在心里发誓野炊的時候一定也要做一下这个动作。因此,教师就要做好榜样,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模范,从书中看来,不管是小林宗作先生,还是巴学园的其它教师,或是巴学园的其它儿童,都以自身为典范,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的教育影响,彼此促进。
三、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思想
对比于小豆豆妈妈的教育方式,小林先生同样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关爱孩子,他是一位真正为教育而教育的人,为梦想而奋斗与付出,热爱教育,忠身于教育事业。如果没遇到小林先生,按照作者的说法,无论小豆豆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包围,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可能就会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根据对《窗边的小豆豆》的深入阅读,笔者将他的教育思想提炼如下:
1.及早发现孩子的优良品质,并发扬光大,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小林先生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秀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教育就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配成一列规规矩矩的走路”,或者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扔果皮纸屑,之类的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不自觉就知道了很多,比如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是可耻的事情,看到乱糟糟的地方要主动打扫,尽量不要妨碍别人等,这些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已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心里了。
2.让孩子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
成蹊小学创立者的教育理念给了小林先生很大影响,他认为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倡导自由教育,贯彻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为此,小林先生总对幼儿园的老师说: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为了培养这种“自然的性格”,就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很多知识不是告诉过后,孩子就会懂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看,比如“电车是怎么被运到学校的”。
3.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倡导自由教育,贯彻尊重孩子个性的教育。
巴学园上课方式和一般的小学不一样。比如下午散步时,孩子先观察自然提出问题,老师再解答,这是课堂之外的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散步的时间是自由的,是可以尽情玩耍的,但实际上,散步的时间确是可以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的宝贵时间。在巴学园,孩子们真正接触到了实际生活,养成了每次遇到问题立即积极思考的习惯。
4.教师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小林先生认为给孩子们一些自由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他的确深深地知道孩子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他认为教师的职责是给孩子的大脑这个火炬点上属于他们的火,而不是一味的往他们的脑子像布袋一样里填东西,并强调学校要因材施教,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上课方法。老师会耐心的讲解知道孩子们弄懂为止,然后列出新题,让学生开始新的自习,不会发生听课时心不在焉的情况。
5.让孩子真正接触实际生活。
小林先生喜爱真实的自然界,他希望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让孩子在自然中学习知识。在教育中,他怀着喜欢教小孩的想法和孩子接近。比如小豆豆为了找钱包掏便池,校长不但不发怒,反而在一旁给建议,不打扰小豆豆“掏便池”这一工作,并提醒东西用了要放回原处。他尊重孩子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孩子感到被信任被尊重,增加了孩子自信与成就感。
6.从小训练孩子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先生根据自己在国外的经历,说:“以后孩子们能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绝对必要的”。所以从巴学园开始就注重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他认为不必说的很好,只要说自己想说的话,什么都可以。校长还带动大家拍手鼓掌,对发言者表示鼓励。
7.尊重、理解、关爱孩子。
发生问题时,校长先生总会耐心地听每一位孩子的解释,即便是孩子们找借口,他也会耐心的听下去。当孩子确实做错事并承认错误时,先生会积极引导学生为这件事道歉,并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比如大荣君揪小豆豆辫子,校长先生及时教育他要尊重女孩、爱护女孩,而非当时日本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为了使高桥君、泰明等有身体缺陷的孩子能去掉自卑心理,校长先生尽了他所能做到的种种努力;校长先生对班主任老师发火时,没有选择还有别的老师还在的办公室,而是再没有人的厨房,这反应了小林先生作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处事方式。由于足够的尊重、理解与关爱,在巴学园,孩子们和校长先生之间没有一点隔阂,和年龄无关,所有人对对方的困难,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地提供给学生学习与个性成长的空间,而《窗边的小豆豆》进一步启示我们,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双向结合,合理、正确地引导,保持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才能共同促进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教学理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书中主人公小豆豆拥有一个美好童年,她的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来源于两处,一是来自于妈妈的家庭教育,二是来自于小林宗作先生所创的巴学园的学校教育,二者共同诠释了什么是自然、幸福、快乐的教育。
一、小豆豆妈妈的家庭教育思想
小林先生说过:“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由此可见,其教育思想在于引导儿童去发现和感受真实。同样的,小豆豆的妈妈也是一位尊重孩子,保护孩子最真实的心理状态的“家庭教育者”,她理解孩子、极有耐心。
试想如果进行一个时空转换,让小豆豆的故事发生在普通的中国家庭,故事情节可能要改变很多,比如小豆豆因为不守规矩而被幼儿园责令“退学”,这在一开始就给孩子的学习欲望判了死刑,许多家长会因此失去对孩子的自信,对孩子的眼光将会变得“不平等”。再如小豆豆和小儿麻痹症儿童交流、掏粪池、爬树、让孩子一个人宿营、让孩子下田······,很多这些被視为“叛逆”的行为都会被大人怒斥,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思考力必然会慢慢泯灭。
但由于小豆豆的母亲始终怀着对孩子的关爱与信心,认真地观察孩子的行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再配合学校教育提供的优质环境,使小豆豆的成长不断朝着积极的方向行进。
二、巴学园教学理念
巴学园强调自然教育,挖掘儿童的潜力,提供自然的学习环境,让儿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且长期的学习。老师所教内容不止于书本,更多源于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去求知,在亲身实践去体验和感悟,并进行独立思考,这样的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绝不是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个性独特的,人格也是健全的。
书中对小豆豆进行了很多心理描写,从中可以发现儿童时期的极强模仿能力,比如小豆豆看见妈妈端热锅会摸一下耳垂,小豆豆看见了暗自在心里发誓野炊的時候一定也要做一下这个动作。因此,教师就要做好榜样,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模范,从书中看来,不管是小林宗作先生,还是巴学园的其它教师,或是巴学园的其它儿童,都以自身为典范,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的教育影响,彼此促进。
三、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思想
对比于小豆豆妈妈的教育方式,小林先生同样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关爱孩子,他是一位真正为教育而教育的人,为梦想而奋斗与付出,热爱教育,忠身于教育事业。如果没遇到小林先生,按照作者的说法,无论小豆豆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包围,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可能就会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根据对《窗边的小豆豆》的深入阅读,笔者将他的教育思想提炼如下:
1.及早发现孩子的优良品质,并发扬光大,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小林先生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秀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教育就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配成一列规规矩矩的走路”,或者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扔果皮纸屑,之类的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不自觉就知道了很多,比如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是可耻的事情,看到乱糟糟的地方要主动打扫,尽量不要妨碍别人等,这些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已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心里了。
2.让孩子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
成蹊小学创立者的教育理念给了小林先生很大影响,他认为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倡导自由教育,贯彻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为此,小林先生总对幼儿园的老师说: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为了培养这种“自然的性格”,就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很多知识不是告诉过后,孩子就会懂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看,比如“电车是怎么被运到学校的”。
3.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倡导自由教育,贯彻尊重孩子个性的教育。
巴学园上课方式和一般的小学不一样。比如下午散步时,孩子先观察自然提出问题,老师再解答,这是课堂之外的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散步的时间是自由的,是可以尽情玩耍的,但实际上,散步的时间确是可以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的宝贵时间。在巴学园,孩子们真正接触到了实际生活,养成了每次遇到问题立即积极思考的习惯。
4.教师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小林先生认为给孩子们一些自由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他的确深深地知道孩子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他认为教师的职责是给孩子的大脑这个火炬点上属于他们的火,而不是一味的往他们的脑子像布袋一样里填东西,并强调学校要因材施教,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上课方法。老师会耐心的讲解知道孩子们弄懂为止,然后列出新题,让学生开始新的自习,不会发生听课时心不在焉的情况。
5.让孩子真正接触实际生活。
小林先生喜爱真实的自然界,他希望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让孩子在自然中学习知识。在教育中,他怀着喜欢教小孩的想法和孩子接近。比如小豆豆为了找钱包掏便池,校长不但不发怒,反而在一旁给建议,不打扰小豆豆“掏便池”这一工作,并提醒东西用了要放回原处。他尊重孩子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孩子感到被信任被尊重,增加了孩子自信与成就感。
6.从小训练孩子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先生根据自己在国外的经历,说:“以后孩子们能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绝对必要的”。所以从巴学园开始就注重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他认为不必说的很好,只要说自己想说的话,什么都可以。校长还带动大家拍手鼓掌,对发言者表示鼓励。
7.尊重、理解、关爱孩子。
发生问题时,校长先生总会耐心地听每一位孩子的解释,即便是孩子们找借口,他也会耐心的听下去。当孩子确实做错事并承认错误时,先生会积极引导学生为这件事道歉,并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比如大荣君揪小豆豆辫子,校长先生及时教育他要尊重女孩、爱护女孩,而非当时日本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为了使高桥君、泰明等有身体缺陷的孩子能去掉自卑心理,校长先生尽了他所能做到的种种努力;校长先生对班主任老师发火时,没有选择还有别的老师还在的办公室,而是再没有人的厨房,这反应了小林先生作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处事方式。由于足够的尊重、理解与关爱,在巴学园,孩子们和校长先生之间没有一点隔阂,和年龄无关,所有人对对方的困难,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地提供给学生学习与个性成长的空间,而《窗边的小豆豆》进一步启示我们,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双向结合,合理、正确地引导,保持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才能共同促进其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