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上海书画市场探微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a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书画家群体与笺扇庄
  清末民初是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艺术大师不断涌现的年代,而上海却是这年代里社会的一个缩影。上海书画艺术品市场始发于清咸丰年间。清末文人袁翔甫在《望江南》云:“申江好,古玩尽搜探。商鼎周彝酬万镒,唐碑宋帖重千镰,真伪几曾谙。”充分反映了其时上海艺术市场的风貌。
  自开埠以后,上海已是继扬州之后的一个重要艺术中心。清人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中记载:“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于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特殊的政治环境,使上海具有了中西交融的多元化特点,同时也赋予了它开放前沿的书画市场环境,而吸引了周边地区大量的文人画家来沪发展。
  至同治光绪年间,时局动荡。当时有记载,来上海求生存的画家,共计六百余人,其中“书家如吴鞠潭、汤埙伯,画家如张子祥、胡公寿、任伯年、杨伯润、朱梦庐诸君,润笔皆有仿帖。以视雍、乾时之津门、袁浦、建业、维扬,局面虽微有不同,风气所趋,莫能相挽,要不失风雅本色云。”其中以江苏人最多,浙江人次之。因此,海派艺术也呈现出杂糅性和包容性的艺术特点。
  来自各省不同类型的书画家形成了一个巨大群体,他们之间竞争激烈,为此都制订了润例,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作品,期望能在上海滩占得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上海艺术品市场对书画需求的增大,一些画家应付不过来,以致出现代笔的现象。通过《吴昌硕致沈石友信札》,就可看出吴晚年经常请沈石友代笔的事实:再奉去曹氏寿启,请公一读,元忠名,君直其号也,博学孝廉,官为内阁中书。缶素不相识,不能不有诗,另纸录上,乞为改至典雅或略带恭维,或再充畅最佳。四月二十二日要寄苏,能早日掷下尤感,顷有商人(湖州人)造一生圹,圹旁造屋,颜其庐曰归牧轩,索弟制联题之中堂,且谓将来或做义庄云云。求公代联七八字,一纸可也。
  此外,上海兴盛的市场也吸引了大批宫廷遗老画家的到来。如李瑞清、马友如、赵之谦等,他们都是因生活所迫,来上海以卖字画谋生。
  那么,这些画家又是如何卖画的呢?
  其时书画家大都集中在老城厢一带卖画,当时的“宝善街是鞋袜点、笺扇庄”,而“福州路西头三山会馆墙上,每到夜间,常有卖书画者挂满了堂幅轴对,有书有画,其中以笺扇庄为最”。这里提到的笺扇庄,在上海书画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是沟通书画家与买家的桥梁。外地画家初到上海,除了靠同乡关系或名流推荐外,主要就是借助于笺扇庄,可以说它是画家作品成功打入市场的平台。
  此类的笺扇庄在上海的数量也较多。据清人葛元煦《沪游杂记》记述,至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笺扇店字号达109家。其主要业务之一就是“代乞时人字画”,即直接雇佣画家绘制书画作品。此外,还担负着帮助画家谋生和建立声誉,为贫穷的新人提供食宿,并为他们的书画作品寻找固定的买主群。比如蒲华,从嘉兴来到上海,就借宿于戏鸿堂笺扇庄作画;又如任伯年1868年来上海时并无名气,画件也没有销路,他最初选择的落脚点即是当时社会上有较高声誉的古香室笺扇店,并“由胡公寿介绍在古香室笺扇店画扇为生计”。
  除古香室之外,民国前期上海地区的笺扇庄还有锦润堂、戏鸿堂、大吉楼、得月楼、九华堂、朵云轩、怡春堂、青莲室、文华堂、吉羊楼、十二楼、两宜堂及锦仁堂等。这些笺扇庄在不同区域也有优劣之分:“洋场以古香室、缦云阁、丽华唐、锦润堂为最。城内以得月楼、飞云阁、老同椿为佳。”笺扇庄的老板大都具有一定的书画修养,也十分擅于书画。但为了获利,他们在画家身上尝试了各种办法。如笺扇店经常招揽来沪的大小书画家作品售卖,按十分之一收利。笺扇庄主人也经常邀请这些书画家到庄上做客,喝茶饮酒,共磋艺事,以诗画赠答。
  这些扇庄还承担制订润格的业务。书画家一般制订好润例,送至笺扇庄制成价目表,顾客会根据此表向笺扇庄订购。但有的画家为了提高销量,甚至以润例打折来促销:“各界纷求画扇,同人坚请减润,以广流传,原润花鸟扇面二元,今减收一元,限于夏历四月初十止其余如例。”
  随着市场对书画需求的扩大,笺扇庄还会找一些著名书画家作为固定客户,有了他们的推荐,对画家销路的打开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笺扇庄经营各种文房用品,又承办一些与文事相关的业务,故而往来的客人频繁,书画家于此作画又十分方便。双方各获所需,满足了各自的需求。
  二、交易方式与流通渠道
  随着当时上海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书画交易亦呈现多样化,其流通也骤然加剧。书画交易方式除以上提到的笺扇庄外,还有通过古玩店铺、报纸,画展、社团等方式。
  据记载,清末时上海书画古董及裱画店注册的商铺就达百余家。1860年前后,古玩商们由于资金有限,在老城隍庙以及西侧的侯家浜一带设地摊营业,货源往往是走街串巷收购而来的。《上海美术志》载,民国七年(1918年),徐道壶在宝善街棋盘街口怡珍茶楼上,开设一古玩书画流通处,“海内外藏家、好古之士纷至,生意日盛”。据资料,1921年有着最大古玩交易规模的怡园茶楼不敷应用,遂有古玩市场建立,大部分摊商、座商搬进市场营业。
  除古玩店铺交易方式外,一些画家更是借助于传媒这种新颖的手段,大力宣传自己的画作。报纸的覆盖面广,出版周期短,流通速度快,宣传效果非常可观,成为市场交易的另一种方式。如《申报》1880年11月21日的广告:“点石斋所印各字画,允为名流所鉴赏,今又印成若干种,合即开列于左,赐顾者请就本报申昌书画可也……任伯年翔毛花舟真迹屏条四张,计洋二角,著色者五角,裱者加工洋四角五分。”画家通过这种方式印售作品,不仅可以让人们买到原稿,亦能得到书画印刷品,满足了更多人对绘画的需求。
  同时,举办书画展览也是民国前期书画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吴昌硕在沪举办画展时,吸引了人们的购买热潮,尤其是“日本人来定购的,几及画件的大半数,有若干幅定购了,再复定,三复四复甚至十复”。求购者之多,以致让吴昌硕应接不暇。据统计,上海举行的艺术展览由1919年的12个飙升至1933年的105个。这些艺术展览集中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南京路举行,而其中热门的展览场地还包括宁波同乡会、大新百货公司和新世界酒店等。   这种以画展形式卖画的,对于画家来讲堪称名利双收,而买方因选择性大,又便捷,故大受欢迎。当时的画展有“个展”、“会员展”、“同门展”和“师生展”等。销售书画因“其时日人既素嗜中国画,而伪方新贵又附庸风雅,每有展览会,莫不争购一空”。
  除了画展,书画社团也成为艺术品流通的又一种方式。这些艺术社团为画家相聚、书画研讨提供场所,同时也代定润格销售画作。当然如果借用美术社团的名义售卖作品,“所收之润,半归作者,如偶指名专作,仍照各人自有润例,概归本人,与会无涉。”著名的美术社团有海上书画公会、文明书画会、豫园书画善会、宛米山房书画会、上海书画研究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青漪馆书画会等十余家,涉及画家几百人。其中豫园书画善会还是基于慈善动机发起组织的,并“订定合作润例,售出之件,润资半数归作者,半数捐会储蓄,存钱庄生息,遇有慈善事宜,公议拨用。冬施米、夏施药,并助赈甘、浙、鲁、豫各省水旱之灾”。这些美术社团的出现,不仅代表了画坛规范的逐步完善,更为书画家提供了稳固的交流平台。他们以“捐赈之举”、“承接收发”为主要功能,真可谓慈善与利益双收。
  这样繁荣的书画市场也催生出许多艺术品经纪人,即所谓的掮客——指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当时掮客的活动是异常活跃的,市场中的“书画掮客几乎每晚拿金石书画、古玩到题襟馆兜售”。他们为画家介绍订户接受订件、转交作品和收受润金等事务,也是书画家进入市场的另一条渠道。
  三、消费主体与海外贸易
  当时的上海经济十分发达,素有“十里洋场”之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大量的财阀、政要、驻华使节和文人聚集于此,及众多外来的普通市民和外国人也都纷纷涌至上海,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消费市场。
  商品经济催生的大买办和资产阶级,他们俨然已成为艺术品的消费阶层及书画消费市场的引导者。如民国时期上海房产大亨周湘云,曾收藏有大量的字画,有唐代名迹怀素的《苦笋帖》、宋米芾的《向太后挽词》、元赵孟手卷等;还有上海三大洋行买办之一的王一亭,家里收藏了丰富的书画藏品。热爱艺术的王一亭还创办了不少社团,例如“上海书画研究会”、“上海中国书画保存会”、“清远艺社”和“观海谈艺社”等。王与日本商界接触紧密,并利用担任日本商务代理之便,为吴昌硕在日本刊印《昌硕画存》、《吴昌硕画谱》等,并赞助其在长崎、大阪等地开办画展。可以说,吴昌硕之所以能成功开拓日本书画市场,并带动日本的“吴昌硕热”,跟王一亭的帮助和推荐是分不开的;此外,还有“中国商父”之称的近代著名实业家盛宣怀,也十分热衷于书画的收藏,1900年前后,由他投资创办上海著名的书画团体“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就已十分闻名,参加书画会的先后有一百多人。
  除买办性质的大资本家外,还有大批普通商人充斥着上海书画市场。他们附庸风雅,不惜高价求购书画,正如《寒松阁谈艺琐录》记载:“盖经商者皆思得一扇,出入怀袖以为荣也”;“一时走币相乞,得其寸缣尺幅,无不珍如球璧。”特别是粤商,在上海艺术市场中无处不在。方若在《海上画语》中记录了粤商乞求海派艺术家任伯年书画作品的趣闻:“粤商索画者累候不遇,值其自外归,尾之入。伯年即登楼,返顾曰:‘内房止步!内房止步’相传为笑柄。”
  还有一大批官僚政客也成为上海书画市场的消费群体,如冯玉祥和张学良都非常热衷于书画古玩的收藏,还经常把自己收藏的书画古董等拿出售卖。
  上海的经济、商业、交通开埠后规模迅速扩大,吸引了外省大量移民,他们后来都成了城镇普通市民,有了更多的艺术需求,也成为书画消费的一支主力军。他们会购买适合自己文化水准和欣赏口味的绘画作品,以彰显身份和品位,虽然其中不乏有附庸风雅、盲目跟风的心理,但是对书画市场的繁荣实有促进作用。
  不仅国人消费书画艺术品,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更是成为当时上海书画市场的消费群体。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中对日本人购买书画古董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记述。据1862年日本“千岁”上海行的随行人员纳富介次郎的日记所载,他回国之前,在上海购得的物品中就包括元代高彦敬水墨米法云山帖册一页、明代王复元滕王阁图销金摺扇一面、明代陈嘉言写意花鸟纸卧轴一卷、清代周芝岩竹石寿带鸟大全纸一幅等;此外,日本人山崎和申川也“买了很多铜器、陶器,还买了一点玉器、书画、文具”;而其中提到的一个叫苍宇和的人曾“出北新门,过兴圣街扇铺,为他人买扇面若干”。
  作为远东第一大贸易港,上海成为当时国内古董出口的第一大港,古玩艺术品的丰厚利润,吸引了大量古玩商转向洋庄生意。其中规模最大的即是卢芹斋和张静江创办的上海“卢吴公司”,卢芹斋还在巴黎设立了运通贸易公司以及一家名为来远的古董公司。
  卢芹斋1918年又开始经营“美国庄”,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口味,改为专进书画、铜器、陶器和钧窑瓷器等。经过长期推广市场,卢吴公司在几十年时间里,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向海外贩运珍贵文物数量最多、经营时间最长及在外影响最大的私人公司。许多流传海外的书画名迹都与卢芹斋有着密切关系:宋人摹本《八公像图》、宋李公麟《华岩变相图》和《列仙图》、南宋米友仁《云山图》、元初钱舜举《王羲之观鹅图》、元赵雍临李公麟《五马图》之一等等。
  当前上海书画市场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中国近现代书画已步入亿元时代,书画拍卖纪录屡屡被刷新。当地民间博物馆与艺术品市场也愈加繁荣,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收藏队伍,使上海享有“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誉。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一些拍卖会上存在着暗箱操作,造成赝品横流,扰乱了市场秩序,加之一些书画家不安心创作,靠包装炒作、沽名钓誉等手段出名,蒙骗消费者。因此对清末民国上海书画市场的探析,让我们知道近代书画买卖的市场机制如何运作,书画家又是如何介入到市场的。上海那种开放自由的艺术环境及多渠道的书画流通方式,都值得我们对比借鉴和学习。
其他文献
准备打烊的时候,“陈记钟表行”却来了客人。  “不知需要什么样的钟?”店主兼伙计的大钟问道。   客人不说话,只是一一打量着墙上的钟。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钟。  “请坐下看吧。”大钟搬来一把铺着毛毯的藤椅。  “谢谢。”客人说着,果真就坐了下来,蜷缩进椅中。   也许只是凑巧路过。大钟想着,就走进里面的房间,不一会儿端出了两杯热气腾腾的姜茶,“先生,天气真是冷得可怕,喝一杯姜茶暖一暖吧。”  
【技法指导】缺乏想象力,是写不好作文的。如果说有想象力的文章是凌空的天鹅,那么,没有想象力的文章,则如池塘玩水的扁嘴鸭子。那么在写作中怎样运用想象力呢? 【Technical
北京三元立交桥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立交枢组,形式属苜蓿叶式,三座主桥均采用V型墩刚架结构。为加强道路联系,在桥的不同位置,设置了单侧简支梯道,双侧刚架梯道和迥旋层式梯道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触及深层次矛盾,住房、医疗、劳保、教育等一系列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相继出台,既给企业和职工带来了许多实际问题,也增加了职工和领导干部的思想
国外有一家动物园,生意比较清淡,于是,老板请来了一些专家给他想办法,讨论的题目是如何捉到老虎。专家们按照KJ法展开了讨论。KJ法是1970年前后日本学者川喜田二郎所创立的,
基督城的9月,冬天刚刚过去,况且,这里还是新西兰的南岛,距离南极,在百度图吧上,也就三指宽的距离,不会不冷吧?一早,新中友协基督域分会会长大卫·亚当姆森先生,就带着我们驱
电热远红外线养护混凝土工艺是我国建筑业待开发的新型先进工艺。经参考国内外红外线先进技术资料,应用电热远红外线技术在预制混凝土大楼板生产养护工艺中进行试验,经过三
雨悄然莅临,起初潇潇,继而淅沥。它随风潜入夜,轻轻敲打着屋顶、阳台、窗户,把那最古老最缠绵的音乐送进了每一颗敏感的心灵深处。落雨时节,总喜欢倚窗凝望,看远远近近的万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将面对一个富有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融资市场,一方面为企业进行融资结构的改善提供了客观可能,企业有了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和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企业全部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可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部分。成本性态从数量上揭示了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