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策展介入当代艺术领域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200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策展人(curator)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但是,80年代却是中国当代艺术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期,仅仅就“新潮美术”阶段,国内就涌现出数十个青年艺术群体和许多具有前卫色彩的展览。追溯起来,1979年的“星星美展”开辟了当代艺术展览的一种全新模式,一方面是强调民间、草根、边缘、反体制、前卫性的艺术身份与文化诉求;另一方面是成立群体、有自己的艺术主张或宣言,并且独立的举办展览。应该说,“新潮美术”时期出现的许多民间艺术群体都以“星星”作为“蓝本”。但是,伴随着栗宪庭、高名潞、费大为、朱青生等一批年轻的批评家走向前台,他们不仅成为了“新潮”的思想引领者,而且,他们当时也扮演了策展人的角色。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是这代批评家最大的成果,也标志着整个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的谢幕。
  毋庸置疑的是,8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黄金时期。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内与国际文化语境的急速改变,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开始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语境,而这一阶段,批评家向策展人角色的转变也悄然地开始。以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和1994年开启的“中国批评家提名展”为标志,批评家的身份转化如期而至,他们希望通过展览而不再是单纯的批评文本的写作介入到当代艺术领域。90年代初,策展人这个词汇已由台湾传到了国内。与80年代不同的景况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以黄笃、冯博一、邱志杰(同时也是艺术家)、朱其等更为年轻一代的批评家开始活跃起来,除了展览实践,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强调“独立策展人”的身份。而与此同时,生活在海外的一批中国策展人侯翰如、费大为、高名潞等也开始在全球化的语境与国外展览体制中寻找机会,积极地介入当代艺术的创作中。他们的策展理念和工作方式与国内同行比较起来是有很大差异的。譬如,侯翰如致力于摆脱既有的西方/东方、中心/边缘、主体/他者这些二元对立的话语,在既有的西方艺术体制与批评谱系中,探索新的可能性。借助于霍米巴巴的“中间介质”概念,侯翰如希望建构一个“第三空间”。“走出中心”(1994)和与瑞士策展人汉斯·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在90年代中期合作的“移动的城市”,就是立足于全球化的语境,基于“文化游牧”的观念,为非西方的当代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艺术,构筑一种新的存在语境。
  不管是源于与“国际接轨”的焦虑,还是来自于国内展览体制的自我完善,加之从80年代以来,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均有了自己的双年展,所以,进入90年代以后,双年展的建设开始变得迫在眉睫。以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为标志,国内开启了建设双年展的步伐(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的核心目的是“以学术引领市场”,并没有将展览制度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经过几年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的双年展已蔚然成风,出现了众多的双年展或三年展如成都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北京双年展等。但坦率地说,90年代的双年展建设多少有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同时,既有的意识形态话语和学术禁忌,使得双年展从一开始就缺乏制度保障和应有的独立性。加之各种势力的介入,尤其是商业利益的驱动,部分“双年展”可谓有名无实。
  不难发现,与80年代比较起来,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可谓是多线作战,同时,由于批评家角色的分化(主要是因工作与人事关系导致的分化,如在官方艺术机构工作、在美术学院任教、在一些民间艺术机构任职),加之出现了“独立策展人”和各种双年展,故此,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展览策划在展览理念、文化立场、价值取向、展览方式等方面均日趋多样化。
其他文献
用猛犸牙雕表达人生感悟  2013年11月7日,首届香港猛犸牙雕艺术展在香港揭幕,许多精美绝伦的展品亮相,吸引了众多香港市民前往观看。一个个生动的猛犸牙雕造型,传达出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积极感悟,让人动容。  宇宙星系撞出震撼“抽象画”  2013年11月14日,欧洲南方观测站公布了哈勃望远镜捕捉到的触须星系(the Antennae Galaxies),这是一张两个星系NGC4038与NGC4
期刊
叶永青也被称作“叶帅”,这是张晓刚、周春芽、方力钧等人给他加的冕。他今年五十来岁,个子很高,衣着随意,剃着容易在人群中被辨认的光头,显年轻。他把脑袋剃成大光头只因为两个字:“舒服”。“一旦剃了光头以后,你就再也不想留头发了,因为太舒服了。每天洗头,就像洗个苹果那么方便。”  光头的造型让叶永青觉得自在,“光头没有身份,去讲究的场合没有问题,和干苦力的呆在一起,也没有问题”。以一管墨和一支细小的炭笔
期刊
2014年3月5日上午,苏富比2014春拍上海预展在四季酒店开展,展出了超过320件,总估价近9亿7千万港元的作品,囊括了传统书画、20世纪大师作品、现当代绘画、摄影以及珠宝首饰手表等。  预展带来的旅美华人艺术家朱沅芷作品《自画像》让人颇感新鲜,艺术家透过“共色主义”的色彩与构图,组成了画面的结构和韵律,被估价到380万至500万港元。预展上展出了去年在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上以《最后的晚餐
期刊
艺术品作为投资品时,并非越贵越受欢迎;但作为消费品时,往往越贵越被追捧。  中国曾在2011年以40%的份额居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之冠,相当于随后的美、英两国交易额之和,尽管接下来两年的成交总额有所下滑,但仍有诸多艺术家的作品不断创新价格纪录。不少昂贵艺术品是被富豪级消费者买去,跟投资无关。中国富豪数量剧增速度之快举世瞩目,据《2012胡润财富报告》,中国的千万级富豪(港、澳、台除外)至2011年底突
期刊
提及汤臣一品,总令人想到上海陆家嘴的顶级豪宅。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印象中的汤臣一品,不再仅仅拥有价格“一哥”的光环,还沉淀出了一份经典的韵味。  这样的经典无法复制。新的经典,必将从时光流转中诞生。  与上海滩相类似,天津曾经是一个大码头。马场道、新华路、解放路的老建筑,和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相类,诠释着20世纪上半叶的繁华如梦。如今,汤臣一品从黄浦江畔来到了海河边。这是一场21世纪的共同诠释,诠释汤
期刊
不久前,在爱普生影艺坊,笔者看过一个何肇娅摄影展——《上海女人》。那些上海的知性美女,人们熟知的一些女性人物,纷纷若隐若现在何肇娅的镜头下。  最近何肇娅又办起了一个摄影展。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展览地点放在了位于绍兴路的一处老房子里。这就是《懿园走出来的女人们》。何肇娅自从嫁到懿园,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作为摄影家,1997年开始她拍摄上海女人题材。然而,她将镜头对准她的邻居们的时间并不长,“才短短半年
期刊
看着马路上的梧桐被北风撕扯下一片片枯叶的时候,时间告诉我们已经来到了铃儿响叮当的12月。在江南阴冷潮湿的冬天里翻翻巧克力的情史也是件很美好的事。  巧克力的确是一个充满温度、柔情的食品。几乎所有和巧克力有关的故事都是甜美的。  的确,巧克力天生就是一个魔力的发电体。所以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跟情爱扯上了关系。这种魔力在电影《浓情巧克力》中尤甚。片中女主角将魔法注入在巧克力里,让生活在宗教阴影下的小镇
期刊
克劳德·莫奈(1840年-1926年),印象画派的鼻祖,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人称“印象派之父”。莫奈一生共遗留了500余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作品以色彩和光线的精巧运用著称。莫奈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如今,莫奈的大作来到了上海。  “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于3月7日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
期刊
许多人讲品牌只看到产品,没看到产品背后的人。国际品牌都很经典,很精致,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真正的国际品牌,几乎都有它们品牌的历史和品牌的故事,还有品牌创始人的个人传奇等等。  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香奈儿女士的故事,甚至被写成不同的书,拍成不同的电影广为流传。我最近与 Johnny Walker (黑方)在谈合作,他们第一代创始人在1820年就创立了这个品牌,然后他的子子孙孙又继承下来,所以他们可以
期刊
在一些同辈的画家朋友中,耿忠平无疑是我最熟悉的一位。  想起与忠平订交十多年来,其实,真正在一起酒酣耳热的机会并不多,但两人之间你来我往的笔墨酬唱还是不少。所以,只要说起他的画,我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出他的作品风貌,他的笔墨,他的气息以及他的师承……可谓远山近水,一一扑面而来。  可是,尽管熟归熟,但当忠平兄让我提笔写几句时,我却抓耳挠腮犯起了踌躇,想起十多年的寒来暑往,真不知该从何处落笔?好在忠平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