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出发,试图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有人单位和政府这四方面的分析找出大学就业难的成因进而为大学生就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摆脱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涉及高校深化体制改革,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改变就业观念、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转变,政府构建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转变与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中国特有,尤其是在金融、经济危机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更是全球性的难题。联合国近期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说,“大多数经济体的失业人数上升。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失业人数自2007年12月经济衰退开始以来已增加了一倍多。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也有显著增加。因为失业数据不包括那些已经失业但目前不找工作的人,因此,实际的失业情况更糟。就全世界而言,青年(16~24岁)失业率预计将从2008年的12.2%增长到14%。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困难。”如果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失业人口还要增加。即使全球经济好转,也不能立刻缓解这一失业状况。以往经济衰退的经验表明,就业复苏通常滞后产出增长的复苏,而滞后的时间越来越长。
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布《2009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中称,全球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就业危机。如果经济情况持续恶化,2009年的失业人数较之2007年将有可能增加5000万人以上,2亿人将面临赤贫危机——即人均日收入不足2美元,且这2亿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场经济危机将导致全球失业人口和低收入及就业困难人数猛增。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公报,2009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1.1万人,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毕业生37.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39.5万人,在校生2144.7万人,毕业生531.1万人。我国是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的,这一批大学生大概在2003年毕业,所以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这7年的所积累下大量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民2009年8月18日接受中国政府网的在线访谈的谈话,截止2009年7月1日,教育部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68%与同期持平。而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3年、2004年、2005年这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73.5%、73%和72.3%,没有正常就业的大学生分别有63.6万人、75.6万人和94.18万人。这7年的来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加之今年的6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9)》的预测,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入口”能否考上大学转移到“出口”能否顺利就业的转变。
从供给角度看,从2003年开始,我们讨论大学生就业难,大部分人都接受这样一个结论,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不应该在1999年搞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是我国大陆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成年人口的7.18%左右,而与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人口的1/3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个经济体,只要是制造业占整个GDP中份额很大,这个经济体就需要大量的受过基本的大专以上教育和大专以上训练的。然而,另一方面,高校的培养的很多人才却不能够在人才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就国际经验而言看,1987~1993年,挪威的牙科、兽医药和药剂学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失业危险,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失业问题则比较严重,该专业的失业率从1987年2%增加到了1993年9%。在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地方性高校就业率相对较低;从专业来看,工科应用性强的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专业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造成专业间就业不均衡的原因在于,很多高校通过改名字来提升形象的,从专科学校改到学院再改叫大学,但是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没有提高。
从需求上来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正如上文所言,当制造业占整个GDP中很大份额,对受过高等教育和训练的从业人员。没有否认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德国联邦统计局2009年出口总额为8032亿欧元,相当于112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8.4%,少于中国的12016亿美元。中国的年出口额首次赶超德国。然而,我国的制造业大多停留在产业的低端,中国企业在研发中的资金投入在经济中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一旦订单不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就很大。2008年GDP中,农业是10.6%,工业是49.2%,服务业40.2%。而1965年美国GDP的分布是农业5%,工业49.2%,服务业45.8%。可以看出,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大概50年,而我国的这种产业结构模式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拉动有限。与此,对于高校毕业生吸收较多的行业由于其职位有较大的刚性以及低市场化,这一类型职位的新增数量不足以吸收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所增长的毕业生。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中关于各行业受教育程度的数据,最为集中的是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部分大学生专业能力不强。专业能力应该包括很多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知识的把握,用人单位当然会更青睐专业能力高的,现在高等学校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专业知识学习不扎实,理论功底较为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差,所以会在找工作时缺乏就业竞争力。
2.就业定位不准。这也是为社会说诟病的“高不成,低不就”,主要表现在选择职位上往往倾向于主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工资高工作环境好、就业稳定、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并有较多的培训和晋升机会。因此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将就业地选择在大城市,政府机构、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作为就业目标。
3.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高校毕业生能力应该包括表达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沟通能力、决策创新能力等,用人单位当然会选择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或者可塑性强、情商高的毕业生,这也是我们高校教育模式的一个值得改进的地方。
(二)外部原因
1.从高校来看,首先,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人力资源市场难以消化。其次,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侧重有所不同,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忙于课题、职称、家庭等事务,而不是教学。再次,在专业设置上,难以与市场需求接轨,另一方面,专业师资力量无法跟上专业的建设。在实践教学方面,训练内容和方式跟不上社会的变迁,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2.从用人单位来看,对大学生需求比较多的民营企业对学生要求比较高,这些民营企业从企业追求高利润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找有一定工作经验,能够对工作迅速上手的求职大学生,甚至希望能招聘到独挡一面的人才。同时,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的问题,第三产业作为能够容纳较多人才的行业,发展的不够好,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3.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近些年来,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例如:西部计划、鼓励参军、免费师范生等。但是,因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不到位而导致的劳资纠纷、初入职场的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失业保障机制、用人竞争机制等做的还不到位。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四个方面。因此,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这四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四位一体的完善的就业模式。
对于高校,积极探索和深化教育改革,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断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课程设置体系改革,从“出口”往回找,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既是让高校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活力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落到实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聘请企业培训师走进学生课堂,为大学生就业搭建高校到企业的桥梁。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应该认真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用人单位当然会青睐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可是,有一些学生却忽视这一点,忙于校园经商或者其他的交际活动而荒废学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从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的选择,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改变就业中存在‘就中部不就西部’和‘就高(收入)不就低’现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对于用人单位,转变旧有的用人观念,尽可能地向应届毕业生倾斜,大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通过人才储备和加强培训来构建良好的企业人才结构。同时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与高校签订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联合开展企业研发工作,为大学生就业负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对于政府,继续以发展经济来拉动就业量的增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作为吸收大学生的主动力量要继续加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大力发展就业密集的第三产业,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政府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营造良性的用人环境,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制度,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劳动者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学良.从海外经验看看国内大学生就业前景[N].南方都市报.2009(8)
[2]周章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及出路[J].教育探索.2010(8)
[3]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4]联合国.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09(12)
[5]国际劳工组织.2009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R].国际劳工组织.2009(1)
[6]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公报[R].国家统计局.200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中国特有,尤其是在金融、经济危机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更是全球性的难题。联合国近期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说,“大多数经济体的失业人数上升。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失业人数自2007年12月经济衰退开始以来已增加了一倍多。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也有显著增加。因为失业数据不包括那些已经失业但目前不找工作的人,因此,实际的失业情况更糟。就全世界而言,青年(16~24岁)失业率预计将从2008年的12.2%增长到14%。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困难。”如果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失业人口还要增加。即使全球经济好转,也不能立刻缓解这一失业状况。以往经济衰退的经验表明,就业复苏通常滞后产出增长的复苏,而滞后的时间越来越长。
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布《2009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中称,全球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就业危机。如果经济情况持续恶化,2009年的失业人数较之2007年将有可能增加5000万人以上,2亿人将面临赤贫危机——即人均日收入不足2美元,且这2亿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场经济危机将导致全球失业人口和低收入及就业困难人数猛增。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公报,2009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1.1万人,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毕业生37.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39.5万人,在校生2144.7万人,毕业生531.1万人。我国是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的,这一批大学生大概在2003年毕业,所以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这7年的所积累下大量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民2009年8月18日接受中国政府网的在线访谈的谈话,截止2009年7月1日,教育部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68%与同期持平。而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3年、2004年、2005年这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73.5%、73%和72.3%,没有正常就业的大学生分别有63.6万人、75.6万人和94.18万人。这7年的来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加之今年的6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9)》的预测,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入口”能否考上大学转移到“出口”能否顺利就业的转变。
从供给角度看,从2003年开始,我们讨论大学生就业难,大部分人都接受这样一个结论,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不应该在1999年搞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是我国大陆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成年人口的7.18%左右,而与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人口的1/3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个经济体,只要是制造业占整个GDP中份额很大,这个经济体就需要大量的受过基本的大专以上教育和大专以上训练的。然而,另一方面,高校的培养的很多人才却不能够在人才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就国际经验而言看,1987~1993年,挪威的牙科、兽医药和药剂学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失业危险,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失业问题则比较严重,该专业的失业率从1987年2%增加到了1993年9%。在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地方性高校就业率相对较低;从专业来看,工科应用性强的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专业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造成专业间就业不均衡的原因在于,很多高校通过改名字来提升形象的,从专科学校改到学院再改叫大学,但是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没有提高。
从需求上来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正如上文所言,当制造业占整个GDP中很大份额,对受过高等教育和训练的从业人员。没有否认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德国联邦统计局2009年出口总额为8032亿欧元,相当于112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8.4%,少于中国的12016亿美元。中国的年出口额首次赶超德国。然而,我国的制造业大多停留在产业的低端,中国企业在研发中的资金投入在经济中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一旦订单不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就很大。2008年GDP中,农业是10.6%,工业是49.2%,服务业40.2%。而1965年美国GDP的分布是农业5%,工业49.2%,服务业45.8%。可以看出,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大概50年,而我国的这种产业结构模式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拉动有限。与此,对于高校毕业生吸收较多的行业由于其职位有较大的刚性以及低市场化,这一类型职位的新增数量不足以吸收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所增长的毕业生。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中关于各行业受教育程度的数据,最为集中的是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部分大学生专业能力不强。专业能力应该包括很多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知识的把握,用人单位当然会更青睐专业能力高的,现在高等学校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专业知识学习不扎实,理论功底较为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差,所以会在找工作时缺乏就业竞争力。
2.就业定位不准。这也是为社会说诟病的“高不成,低不就”,主要表现在选择职位上往往倾向于主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工资高工作环境好、就业稳定、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并有较多的培训和晋升机会。因此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将就业地选择在大城市,政府机构、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作为就业目标。
3.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高校毕业生能力应该包括表达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沟通能力、决策创新能力等,用人单位当然会选择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或者可塑性强、情商高的毕业生,这也是我们高校教育模式的一个值得改进的地方。
(二)外部原因
1.从高校来看,首先,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人力资源市场难以消化。其次,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侧重有所不同,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忙于课题、职称、家庭等事务,而不是教学。再次,在专业设置上,难以与市场需求接轨,另一方面,专业师资力量无法跟上专业的建设。在实践教学方面,训练内容和方式跟不上社会的变迁,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2.从用人单位来看,对大学生需求比较多的民营企业对学生要求比较高,这些民营企业从企业追求高利润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找有一定工作经验,能够对工作迅速上手的求职大学生,甚至希望能招聘到独挡一面的人才。同时,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的问题,第三产业作为能够容纳较多人才的行业,发展的不够好,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3.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近些年来,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例如:西部计划、鼓励参军、免费师范生等。但是,因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不到位而导致的劳资纠纷、初入职场的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失业保障机制、用人竞争机制等做的还不到位。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四个方面。因此,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这四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四位一体的完善的就业模式。
对于高校,积极探索和深化教育改革,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断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课程设置体系改革,从“出口”往回找,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既是让高校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活力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落到实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聘请企业培训师走进学生课堂,为大学生就业搭建高校到企业的桥梁。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应该认真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用人单位当然会青睐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可是,有一些学生却忽视这一点,忙于校园经商或者其他的交际活动而荒废学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从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的选择,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改变就业中存在‘就中部不就西部’和‘就高(收入)不就低’现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对于用人单位,转变旧有的用人观念,尽可能地向应届毕业生倾斜,大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通过人才储备和加强培训来构建良好的企业人才结构。同时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与高校签订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联合开展企业研发工作,为大学生就业负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对于政府,继续以发展经济来拉动就业量的增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作为吸收大学生的主动力量要继续加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大力发展就业密集的第三产业,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政府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营造良性的用人环境,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制度,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劳动者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学良.从海外经验看看国内大学生就业前景[N].南方都市报.2009(8)
[2]周章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及出路[J].教育探索.2010(8)
[3]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4]联合国.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09(12)
[5]国际劳工组织.2009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R].国际劳工组织.2009(1)
[6]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公报[R].国家统计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