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O1-4 文献标识码:A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前预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指导学生有效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而且要注重学习方法——有效预习的指导。
有效预习是对新课内容进行准备性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应当从心理上作好学习新知识准备,激活背景知识,调用知识储备,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巩固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一些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发现自己尚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带着疑问和困惑进课堂,对新知兴趣盎然,对疑窦急切求解,讨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建构新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一、帮助学生培养有效预习的习惯
抓好有效预习的培养,学生将受益终生,要指导学生养成自觉有效预习良好的习惯,根据学习内容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预习;独立钻研,积极思考,大胆怀疑,勇于质疑;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预习,保证预习的效率;学会联系以前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料;学会做数学笔记。
(一)指导有效预习的方法
1. 要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感知学习内容,找出与旧知识的联系点,复习回忆旧知识,归纳、整理新知识点,划出核心内容,在课本空白处批注学习体会和自己的见解,标出不理解的内容和自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2. 要熟记基本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明确含义,区分条件和结论,剖析结论的推断过程,加深理解,会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3. 要研究例题,明确例设计的意图,解题所运用的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解题的关键步骤和书写格式。
4. 要仿照例题试做习题,思考解题过程中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的应用是否正确,有没有其它解法,比较哪种方法简便、科学,检验自己理解的程度。
5. 要列出预习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暂时还不理解的内容,记录难点、疑问点,以便听课时着重解决或准备课上提问。
(二)学生的有效预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决定成败,而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体验,主动努力,才能真正解决困难,取得成绩。预习的过程是让学生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克服懒惰的情绪,自己在动手、动脑、思维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有效预习提升了学生学习起点。通过学生有效预习,丰富了学习背景,这样,课堂教学实现了因学生有所知而教,有所疑而教,有所惑而教,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自然而然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应该做到三个“不”,即学生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在积极思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堂教学设计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即教师依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把所学知识设计成若干个问题串,以问代讲,以答代学,讨论式、交流式等方法齐头并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学生的思维总是在围绕丰富的问题情境而高速运转,以教师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思维碰撞激发认知的火花,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引导激情饱满。在例题的设计上力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既让学生感知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思维的开发主要靠自己,但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创设出开发思维的情境。数学教师要承担学生能力开发的任务,并在教学中不断付诸实施。而思维的开发要依靠一定的知识背景,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
(二)课堂教学中要安排大容量练习,强化学习效果。教师的课堂容量,使得大多数学生能够轻松正确地完成练习内容。只有不断坚持试题的编制,紧扣课标、教材,把握层次,才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高强度、大容量的训练,是巩固所学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习。
(一)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问。针对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不愿问或者没有时间问的情况,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问,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留有给学生发问的时间,诱导学生产生发问的机遇,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针对学生实际,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取竞赛、评比等激励性措施鼓励学生多问。
(二)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一般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寻找。新知识是在原来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与哪些有关的旧知识搞不清楚,就应该发问;学了某种新知识不太了解它的作用或不理解,也应该发问。寻找问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去找;在知识的“为什么”上去找;在知识的“怎么样”上去找。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探索精神。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即不要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和盘托出,可以有意识地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共同研究、理解、领会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质疑程度的提高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声情并茂,激情饱满;时时刻刻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用激励性的语言,用赞赏的目光或者中肯的建议进行评价,不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通过语言、神情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动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学生的认同感。师生间是合作关系、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学生学习有宽松的氛围,老师教学有舒心的环境,师生心情必然轻松愉快,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对解决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前预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指导学生有效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而且要注重学习方法——有效预习的指导。
有效预习是对新课内容进行准备性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应当从心理上作好学习新知识准备,激活背景知识,调用知识储备,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巩固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一些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发现自己尚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带着疑问和困惑进课堂,对新知兴趣盎然,对疑窦急切求解,讨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建构新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一、帮助学生培养有效预习的习惯
抓好有效预习的培养,学生将受益终生,要指导学生养成自觉有效预习良好的习惯,根据学习内容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预习;独立钻研,积极思考,大胆怀疑,勇于质疑;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预习,保证预习的效率;学会联系以前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料;学会做数学笔记。
(一)指导有效预习的方法
1. 要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感知学习内容,找出与旧知识的联系点,复习回忆旧知识,归纳、整理新知识点,划出核心内容,在课本空白处批注学习体会和自己的见解,标出不理解的内容和自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2. 要熟记基本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明确含义,区分条件和结论,剖析结论的推断过程,加深理解,会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3. 要研究例题,明确例设计的意图,解题所运用的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解题的关键步骤和书写格式。
4. 要仿照例题试做习题,思考解题过程中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的应用是否正确,有没有其它解法,比较哪种方法简便、科学,检验自己理解的程度。
5. 要列出预习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暂时还不理解的内容,记录难点、疑问点,以便听课时着重解决或准备课上提问。
(二)学生的有效预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决定成败,而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体验,主动努力,才能真正解决困难,取得成绩。预习的过程是让学生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克服懒惰的情绪,自己在动手、动脑、思维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有效预习提升了学生学习起点。通过学生有效预习,丰富了学习背景,这样,课堂教学实现了因学生有所知而教,有所疑而教,有所惑而教,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自然而然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应该做到三个“不”,即学生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在积极思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堂教学设计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即教师依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把所学知识设计成若干个问题串,以问代讲,以答代学,讨论式、交流式等方法齐头并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学生的思维总是在围绕丰富的问题情境而高速运转,以教师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思维碰撞激发认知的火花,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引导激情饱满。在例题的设计上力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既让学生感知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思维的开发主要靠自己,但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创设出开发思维的情境。数学教师要承担学生能力开发的任务,并在教学中不断付诸实施。而思维的开发要依靠一定的知识背景,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
(二)课堂教学中要安排大容量练习,强化学习效果。教师的课堂容量,使得大多数学生能够轻松正确地完成练习内容。只有不断坚持试题的编制,紧扣课标、教材,把握层次,才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高强度、大容量的训练,是巩固所学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习。
(一)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问。针对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不愿问或者没有时间问的情况,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问,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留有给学生发问的时间,诱导学生产生发问的机遇,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针对学生实际,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取竞赛、评比等激励性措施鼓励学生多问。
(二)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一般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寻找。新知识是在原来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与哪些有关的旧知识搞不清楚,就应该发问;学了某种新知识不太了解它的作用或不理解,也应该发问。寻找问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去找;在知识的“为什么”上去找;在知识的“怎么样”上去找。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探索精神。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即不要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和盘托出,可以有意识地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共同研究、理解、领会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质疑程度的提高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声情并茂,激情饱满;时时刻刻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用激励性的语言,用赞赏的目光或者中肯的建议进行评价,不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通过语言、神情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动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学生的认同感。师生间是合作关系、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学生学习有宽松的氛围,老师教学有舒心的环境,师生心情必然轻松愉快,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对解决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