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豪:我被学校“和谐”了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红豪告别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27)班的教室,已经14个月了。
  华师一附中在湖北省声名赫赫,是数一数二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网站的“知名校友”栏目里一眼可以认出的有易中天、蒋方舟。
  14个月前,高中二年级的期中考试,语文这一科,他交了份“另类白卷”—— 除了作文,答题卡上一片空白。题为《草见人命》的作文得到了25分(满分60),以及力透纸背的四字评语:“自毁前程!”
  他的班主任说,不改正思想,就不要再进教室。于是他至今再没进过教室,尽管学校并没有正式宣布给他任何处分。他用半年时间写了一本22万字的小说,名叫《逃花园记》,自掏3万块出版。这个轨迹很像当年韩寒的模样,李红豪不这么觉得:“韩寒是主动不上学了,我是半主动……应该说是被和谐了。”
  这篇作文可能会惹事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是在2009年4月23日。前一晚李红豪睡得不好,早上在学校食堂吃热干面,不知为什么又吃得胃里不舒服。“总是昏昏沉沉的,我已经打算不考了,准备跟老师讲一声。”李红豪回忆,“卷子发下来,看了一眼,也没有真正考语文修养的题。”
  但是看到作文题,他突然就像卢梭看到了第戎科学院征文的题目。卢梭在《忏悔录》里是这么写的:“一看到这个题目,我登时就看到了另一个宇宙,变成了另一个人。”
  考题要求根据一段文字材料作文,文字大意是:非洲有一种叫尖毛草的野草,别的草都在往上疯长时,它却一直往地下深处扎根,所以表面看起来长得很慢,但风雨一来,其他草都倒了,而尖毛草却岿然不动。
  按照“正常”的应试思路,题目的寓意很好分析:在学习上不好高骛远,要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李红豪不知被点了哪股邪火,提炼出“根深蒂固”四个字,来形容教育中的专制主义。
  在被认为“自毁前程”的这篇作文里,判卷老师勾出了如下字句:
  “……我想,原来‘官本位’的等级专制也要从娃娃抓起。”
  “老师说的你不能反驳,不管他说的对不对,否则你便犯了‘顶撞’之罪。”
  考完试隔了一个双休日,语文卷子发下来,唯独没有李红豪的。
  周一早自习,班主任胡老师把李红豪叫出教室。“他说不改变思想就不要再进教室上课。他给的条件很苛刻:再也不能写这些东西,再不能给学校挑刺,不能讽刺学校、老师、政策……还要把爸妈请来,一起到年级主任办公室,一起教育我。”李红豪回忆说,胡老师还要求他转班甚至转学。
  他没想到“胡哥”这么大的火。平时他常常以“胡哥”称呼这位40岁的班主任:“我们是很好的球友,一起打球踢球,关系非常好;我们讲足球时,怎么讲都可以,但一说到教育问题,就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后来跟同学讨论此事,李红豪觉得这篇作文恐怕只是导火索,他不是第一次惹恼老师们了。
  不是我出头,是其他人的头缩回去了
  “我在班上属于激进派,对学校一些比较迂腐的规定,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私下抱怨,但事到临头还是乖乖听话。最典型的事情就是买校服。”
  从2007年9月1日到2009年4月27日,李红豪在华师一附中一年半时间里,已经买了4套校服,而他的大多数同学已经买了5套。最后这一套冬季校服,他坚决没有买。全年级1600多个学生,只有4个人没买这套冬季校服,都是李红豪班上的。“你可别以为是我带动的啊。”他笑着说,“我觉得这是教育商业化一个很不好的例子。我一个同学拿校服到江汉路服装批发市场一个做衣服的那儿,让他照着样子做,说是56块一套,可我们学校卖256元。这事全年级都知道,但还是要买。”“学校不让我上课,与校服的事肯定有关系。唉,说这种事,一天也说不完。”李红豪说。
  他把校服事件写进了小说。主人公陆谦在拒买校服这件事上,和班主任“飙哥”当着全班进行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论战,飙哥最终无奈退场。论战中飙哥表示要“枪打出头鸟”,而陆谦柔声应对道:“不是我出头,而是其他人的头都缩回去了,我的头没有动。”
  这也是李红豪对自己的看法。
  李红豪对语文考试的不满从中考开始。他的中考成绩很不错,除了语文,其他科目都得到武汉所用“位置值”评分制度里的最高等级。但语文恰是他最擅长的科目。“中考一完,武汉报纸就会登出试题和标准答案。我看阅读题,发现我的答案比标准答案好多了,但跟它不一样。难道只有这一种答案?我又从阅读题想到作文,问题更大,同一篇文章,这个老师打60分那个老师打20分,这很正常……慢慢思考下去,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
  2009年11月书稿完成,李红豪找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到总服务台问了,编辑室在9楼,上去看见有两个编辑,我挑了年轻点的那个,估计比较好沟通。”
  小说的责任编辑杜东辉经常见到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既有李红豪这样的学生,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对一个高中生,我觉得写得算不错了,引人发笑,可读性之外也还有一些思想。我觉得应该会有一定读者。”杜东辉也找了另外一些编辑商量,但多数人并不看好这部书稿,“因为市场上青春文学太多,很难冒出来。出版社也不可能花多大力气去宣传”。
  李红豪把这本小说当成对学校做法的一种反击,“也不是反击学校,而是整个教育现状”。他希望能尽快出版,甚至愿意自己分担部分成本。杜东辉说他也劝过这个孩子,“工薪阶层,这可不是小数目,未必都能收回来。我们也没少见作者自己投入出书,结果石沉大海。他妈妈也说过担心,她是希望儿子满足了这个心愿,回去继续读书,免得再去折腾”。他只好尽量为他们介绍了价格便宜的印刷厂。
  《逃花园记》首印5000册,零售价22元,总码洋11万。杜东辉告诉记者,如果一本不剩全部卖掉,李红豪的妈妈还可能稍有盈余。据他了解,这本书在武汉卖得还不错,尤其是华师一附中旁边有家书店,“第一次进了几十本,后来又进了百余本。其他地方像北京、上海,反响不怎么样”。
  在小说里,李红豪把中学生的作文比喻成大英博物馆,“里面有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他出了书,但也并非就能把自己的东西尽数亮出来。最终的成书与原稿相比,还是被“和谐”掉了几千字,他全文附在后记中的那篇惹事作文《草见人命》,编辑觉得有点敏感,还是拿掉了。
  父亲对儿子出书还是支持和赞赏的:“要不说现在的小孩思路相当开阔,知道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他看了小说,认为“语言幽默、流畅,很真实”。他也关心儿子书里描写的那段初恋究竟是否真有其事。李红豪说,恋爱情节是虚构的,“从来没碰到过蛮喜欢的。假如有的话,我想都不会想就会回学校了”。
  父亲也希望他能正常地上大学:“大学的资源毕竟不一样,有好的老师,图书馆那些书,也不是你自己想买就能买到的。你要写书,读大学也不耽误写书。”
  但有心接收李红豪的大学,恐怕需要有足够的气度与自信,因为他可能像李敖那样不正经上课,也可能再度批评大学的体制。
  李红豪还有个朦胧的想法,也许会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在时代上,他尤其钟情魏晋,最崇拜的人物是“竹林七贤”里的嵇康。“你有时间也该看看。”他郑重地向父亲推荐。“我没那个时间,”父亲说,“我还得挣钱养你。”
  摘自《南方周末》编辑/刘杨
其他文献
很久以前,在京城白石桥附近,有一个“民谣酒吧”,人气出乎意料地旺,生意特别地火爆。当时的流行歌手们比如唱红“同桌的你”的老狼也经常在靠窗的桌子留座。而我和三五朋友经常光顾的原因是因为酒吧里隐隐约约地口耳相传着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酒吧的主人原是一个弹着吉它走四方的流浪歌手,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湖边,流浪歌手以他的音符招来了一个有着夜莺般美妙歌声的山里女孩。于是,女孩子就跟着他走了。  天涯海角都游
期刊
母亲的物品总是放得井井有条,如果她叫我帮她拿什么,她会详细地说出放在什么地方,按照她说的,一下就可以找到。相比之下,我的东西就比较乱,总是忘记放到哪里了。  我大约13岁的时候,母亲有一次警告我说要把我所有的抽屉都倒空,让我重新把里面的物品整理好。然而,她终于没有那样做,而是教我把不要的东西扔掉。  “如果你不知道怎样处理它,不知道放在哪里,那你最初就不应该买,如果看到它你感到难过,你就应该把它扔
期刊
一天,有一位失业的哑剧演员来到当地一家动物园。他想在这里作为街头艺人赚一些糊口的饭钱。人群开始聚拢过来。这时候,一名动物园管理员突然抓住了他,把他拽进他的办公室。  这位管理员向他解释了他们眼下面临的困境:动物园里那只最吸引人的大猩猩不知何故突然死了。他们担心没有那只明星大猩猩,游客人数会一落千丈。所以,他希望这位哑剧演员能够扮演那只大猩猩,直到他们另外再找到一只。考虑到自己也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哑
期刊
拉丁美洲的中南部有一片叫“纳嫩”的丛林。纳嫩丛林中居住着一个名叫“纳库克”的原始部落。“纳库克”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纳嫩丛林里的神奇人种”或者“纳嫩丛林里有魔法的人”。  纳库克人靠栽种一种名为“巴辛萨”的植物为生。简单的劳动使得他们的语言也过于简单,所以,纳库克人没有文学。但是,有一句诗,在这个部落中代代相传了千百年。  这句诗是他们全部的文学,是他们全部的信仰,是写着他们全部命运的秘咒。如果
期刊
当然,宝贝你会呛水、抽筋、触礁……甚至人事不省。老爸可以把全部身家交给你,保证你这辈子吃香喝辣;但很遗憾,我没办法帮你盖一座世外桃源,让你在爱情里不劳而获。  ——摇滚歌手左小祖咒写给女儿的信    想“恶补”一些之前没看的电视剧和电影,还有一些想看的名著。  ——今年高考北京地区文科总分第一名的齐肇楠在被记者问到这个暑假最想做什么时答道    小时候写作文我们学会了撒谎,大学时写论文我们学会了抄
期刊
我在年少读书时,听到的所有励志故事的结尾都是:他(她)考上了××大学。彼时我的视野仅限于此,就像听了“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一样,觉得天经地义。   政府还分配工作的那段时间,考上大学的人放假回了家,便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衣锦还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梦想。想当年,苏秦经过个人奋斗,身佩六国相印回来,可谓一扫往日之晦气,原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嫂嫂马上跪下来迎接,并直言不讳:“以季子之位
期刊
签名档  无厘头中抒我心声,非主流中见我真情  ●90后的你有着一颗80后的心和一张70后的脸……  ●都说女人是衣服,姐是你们穿不起的牌子。  ●只想优雅转身,不料华丽撞墙!  ●对不起,你拨打的用户已结婚。  ●都什么年代了,一点流氓意识都没有。  ●格式化自己,只为删除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算了,小乔还是留给你吧。  ●在爱情的道路上,我总是走走停停,妈妈说我腿脚不行。  ●其实馒头
期刊
作为体育明星李永波的儿子,子承父业,李根算是“体二代”。他出生的1992年,也正是李永波刚刚成为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之时。“李根”这个名字,有着强烈的家族气息:李永波有两个哥哥,生了三个女孩,到了李永波,终于得了个儿子。家里为他取名“李根”,意思很明确,这是老李家的根儿。  在训练场上,李根经常会碰到自己的父亲,但这并没有让他在父亲面前放不开或者觉得不舒服,他们秉持的原则是“分开”。训练时就是教练和
期刊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年代,尤其在中国,各种从未想象过的事物竞相涌现。在这个十年的伊始,上海浦东有了证券交易所,深圳罗湖有了麦当劳,人们穿行的步伐越来越显得紧凑。  出生在此后的婴儿们,无疑活在变化的时代中。90后没有关于过去几十年改革和变动的苦痛记忆,却经历着这个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主义和全球化。  等90后的婴儿懂事后,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的丰盈。互联网在满足他
期刊
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有一部非常独特的电影:以伯纳多·贝托鲁奇、迈克尔·雷德福、陈凯歌为首的15名顶级名导每人拍摄10分钟的短片,然后集结上映,这部以时间流逝为主题的作品叫《十分钟年华老去》。如今,美国图片网站“20年后”(http://in20years.com)制作了一个在线程序,每个人把自己的照片上传,一分钟之内,就可以看到自己20年后的容颜。这个小程序在全球迅速走红,堪称最潮的在线软件。也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