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把教材钻研好。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有效地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和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或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一篇课文,教师要透过文本的字面去感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细致地体验文中蕴藏的情和味,让文本与学生和教师三方面有机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
一、细品文本之美,深入解读文本
仔细地品读课文,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理解文章的内容。“文本品读”是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关键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中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悟读,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品词析句。面对一个个看似平常的语句,如果我们俯下身子字斟句酌,一定会提高我们对文本的感悟。
例如品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枯藤和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字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十二个字刻画了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描绘的是一幅秋風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让僻静的村野显得更加荒凉。“夕阳西下”让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这十种平淡无奇的景物,巧妙地连缀在一起,将诗人的无限愁思寓于图景中。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是一句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出现了,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瘦马,迎着秋风,信步漫游并愁肠绞断,却不知何方有自己的归宿,显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点化了主题。
二、找准文本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
(一)研读文题。
文题是一个文本的关键所在,它蕴涵着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把文本的题目作为研读点,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解析文体。
不同的文章体裁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会有所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解读文本时要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去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高效的目标。
(三)巧抓文眼。
文眼是文章的焦点和脉络,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起,把文章的思想高度集中来表达。
例如在《爱如茉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和光泽里。”在解读时,我反复研读,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一个“探”字运用得多好啊!连阳光也有情感,怕打扰父母的真爱。这个“探”字显出了语言的温情,阳光轻轻地笼罩着他们,就像把爱播撒在小小的房间里……作者常用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字词,可能在篇首也可能在篇中,教师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来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集体智慧,深入解读文本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在解读文本时,要抓住集体备课这个环节,集思广益,深入解读文本。在集体备课之前,每个老师要自己先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品味,体会和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再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在组内集体研讨交流,一起探讨解读文本的多元性和深刻性,把握教学的主线,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作为一个教师合作探究的平台,可以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有效地弥补教师在个人备课中的不足,可以使教师相互融合教学的观点,在思维碰撞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在集体备课中,各位教师各抒己见,思想和观点相互碰撞和启发,共同分享信息和资源。老师们讨论交流时,随感而发而不拘形式,经验多的或能力强的可以多说,因为重在交流和沟通。这样就能将集体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每个老师的课堂都成为高效课堂。
四、挖掘文本内涵,深入解读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感,来源于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教师的深层对话。文本所蕴藏的情感内涵是语文课堂情感交流的源泉,教师要先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层地感悟文本,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师生与文本才会发生真正的情感互动与共鸣。因此教师对文本内涵的有效把握和深度挖掘是十分重要的。
五、寻求文本拓展点,深入解读文本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文章往往较为短小但却不失精美。这些节选都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进行过缩小或删改,相对于“母体文本”而言,它是一个“子文本”。例如:《火烧赤壁》节选自鸿篇巨著《三国演义》;《狐狸和乌鸦》是原文的缩影。对这类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我们可适当地进行链接和拓展。在纵向的文本延伸中获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而厚重。我常常看到一些名师上课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让人禁不住为之击掌叫好,原因就是他们对文本的拓展恰到好处。■
一、细品文本之美,深入解读文本
仔细地品读课文,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理解文章的内容。“文本品读”是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关键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中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悟读,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品词析句。面对一个个看似平常的语句,如果我们俯下身子字斟句酌,一定会提高我们对文本的感悟。
例如品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枯藤和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字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十二个字刻画了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描绘的是一幅秋風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让僻静的村野显得更加荒凉。“夕阳西下”让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这十种平淡无奇的景物,巧妙地连缀在一起,将诗人的无限愁思寓于图景中。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是一句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出现了,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瘦马,迎着秋风,信步漫游并愁肠绞断,却不知何方有自己的归宿,显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点化了主题。
二、找准文本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
(一)研读文题。
文题是一个文本的关键所在,它蕴涵着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把文本的题目作为研读点,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解析文体。
不同的文章体裁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会有所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解读文本时要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去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高效的目标。
(三)巧抓文眼。
文眼是文章的焦点和脉络,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起,把文章的思想高度集中来表达。
例如在《爱如茉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和光泽里。”在解读时,我反复研读,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一个“探”字运用得多好啊!连阳光也有情感,怕打扰父母的真爱。这个“探”字显出了语言的温情,阳光轻轻地笼罩着他们,就像把爱播撒在小小的房间里……作者常用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字词,可能在篇首也可能在篇中,教师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来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集体智慧,深入解读文本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在解读文本时,要抓住集体备课这个环节,集思广益,深入解读文本。在集体备课之前,每个老师要自己先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品味,体会和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再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在组内集体研讨交流,一起探讨解读文本的多元性和深刻性,把握教学的主线,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作为一个教师合作探究的平台,可以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有效地弥补教师在个人备课中的不足,可以使教师相互融合教学的观点,在思维碰撞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在集体备课中,各位教师各抒己见,思想和观点相互碰撞和启发,共同分享信息和资源。老师们讨论交流时,随感而发而不拘形式,经验多的或能力强的可以多说,因为重在交流和沟通。这样就能将集体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每个老师的课堂都成为高效课堂。
四、挖掘文本内涵,深入解读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感,来源于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教师的深层对话。文本所蕴藏的情感内涵是语文课堂情感交流的源泉,教师要先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层地感悟文本,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师生与文本才会发生真正的情感互动与共鸣。因此教师对文本内涵的有效把握和深度挖掘是十分重要的。
五、寻求文本拓展点,深入解读文本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文章往往较为短小但却不失精美。这些节选都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进行过缩小或删改,相对于“母体文本”而言,它是一个“子文本”。例如:《火烧赤壁》节选自鸿篇巨著《三国演义》;《狐狸和乌鸦》是原文的缩影。对这类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我们可适当地进行链接和拓展。在纵向的文本延伸中获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而厚重。我常常看到一些名师上课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让人禁不住为之击掌叫好,原因就是他们对文本的拓展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