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0年的前世,300年的来生。太阳和月球遵循着精准的运行路线,终于在上海再次相遇了,生逢其时,才能幸运地成为见证者。
7月22日,或者更精确地说,那天上午9时36分开始的5分钟——日全食——地球上能看到的最壮丽天象,无疑将成为7月里上海街头巷尾的最热话题之一。到哪里看日全食?看什么?用什么看?日全食有什么意义?这一连串
的问题都需要在7月22日到来前解决。
准备工作
观赏日全食的理想天空状况是无云或少云,宇宙的表演舞台最好是晴空万里,这样太阳和月亮两位主角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然而,有一些云也并非坏事,阳光将给它们镶上金边,从而无论目视还是拍摄,都将成为相当不错的背景。
日全食发生时,月球影子自西向东快速扫过地球,最宽处只有270公里,这相对于地球庞大的身躯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月影要通过地球上任一特定地点的机会是很小的,约300年一次。幸运的是,这次上海和月影来了个结结实实的拥抱,持续时间最长的洋山深水港有5分57秒,市中心各处普遍在5分钟左右,只有崇明岛北部一小块区域“不幸”被旁落。上海人在自家阳台上就能看到日全食,真是三生有幸。如果想拍一些照片留念,可以面对东南方天空,在开阔地带选择一些标志性建筑,或别致造型,或小桥流水,或自家小区,或特别意义。总之,以交通便利、视野开阔为选择标准,毕竟那天还是一个工作日。
现在来详细了解日全食知识。太阳的直径约139.2万公里,月亮的直径约3476公里,也就是说太阳的直径是月亮的400倍大。同时,太阳距离地球约1.496亿公里,月亮距离地球约38.5万公里,两者的比例同样约为400:1——称之为天赐良缘或运气实在不为过,当日全食发生时,月亮和太阳在天空中看来似乎同样大小,相差仅约半度。这个几乎完美的“吻合”成全了地球,它有幸成为太阳系所有行星和卫星中唯一能欣赏全掩食的地方,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宇宙天体运行的精妙无比。类似有趣的科学原理还有很多,沙罗周期、本影半影伪影、倍利珠……了解到的知识越多,对日全食的兴趣就会越加浓厚,对宇宙的敬畏之心就会越强烈。
并不需要买一架天文望远镜来欣赏日全食,只要有一副用专用滤光膜制作的日食观测镜就可以,上海天文台、上海科技馆等科普场所都可以轻松买到。不要试图用废旧胶片、光盘、X光片、黑玻璃、普通太阳眼镜等观看日全食!这些无法完全过滤大部分可见光和红外线、紫外线等有害光线的器物将损害你的眼睛。为了保护脆弱的眼睛,切忌肉眼直视太阳,切忌用望远镜直视太阳!
月亮的脸
对于大多数无法坚持观测全过程的人们来说,在日全食最高潮的5分钟里,肉眼无疑是最好的观测工具,任何器材都是多余的浪费。当然,如果想留下日全食的瞬间,一部带有三角架的相机是必不可少的,稳固的支撑将大大减少手部抖动带来的图像不稳定。
不想和黑太阳来张合影吗?可以把雕塑、建筑、人物等纳入拍摄视角作为前景,黑太阳和布满星辰的天空作为背景,曝光时间从1/2秒到2秒不等,这样,任何人都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
忠实地记录日全食的全过程,毫无疑问属于有时间有耐心的摄影者,这意味着从月球接触太阳的那一时刻开始,直到它离开太阳表面,快门就必须不断地被揿下。日全食的五个阶段,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可以完整地记录在一张底片上,一架具有多重曝光功能的相机可以轻松实现被称为“糖葫芦串”的艺术效果,只要设计好太阳在底片上经过的路径。我们也可以按照每隔5分钟或更高的频率揿动快门,然后把这些照片组合起来,制作出一部日全食小电影。在初亏和复圆的那一刻捕捉到月球与太阳表面的亲密接触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如此细微的变化将令人欣喜若狂——“日全食终于开始了!”或是无比失落——“日全食竟然结束了”。
倍利珠无疑是日全食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看到它意味着日全食最高潮的开始,拍到它意味着从月球山脉间隙透过的阳光带来的好运从此开始。这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转瞬即逝,维持时间最多1-2秒,所以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才能拍到。倍利珠有时是单独几颗独立出现,有时会连成一串,食既时在日面东边缘出现,生光时在日面西边缘出现,但我们并不知道它哪一秒会出现,会出现几颗。这种千变万化、瞬息即逝的景象展现出的神奇魅力,常让人如痴如醉,不知道是不是钻石的诱惑。把相机切换到连拍功能是一个不错的建议,这让抓拍到倍利珠的难度降低不少。
当夜空重现的时候,黑色光球外围那一圈银白色光芒令人神往,这就是日冕。日冕是太阳最外围大气,以往只有在日全食这个特殊时刻才可以观测研究它,直到1931年发明日冕仪后,科学家才摆脱来自日全食的约束。日冕的形状很不规则,在太阳活动低峰时候呈圆形,在太阳活动高峰时候呈扁圆形。今年处于又一次太阳活动高峰年的上升阶段,日冕形状有拉长扩大的趋势。日冕有外冕和内冕之分,外冕范围很广,长焦镜头已经很难将其完整放入视场之内,日冕结构很精细,我们延长一些曝光时间,用一个中焦镜头就可以拍到纤细如羽毛状的日冕结构。
日饵是太阳色球层喷发出来的等离子气体,离太阳表面几十万到百多万公里远,形似浮云、喷泉、拱桥或火舌,寿命为几小时到数月不等,也是只有在日全食期间才能肉眼目视的难得景象。日饵的拍摄往往和拍摄色球层、内冕结合在一起,长焦镜头往往能获取更多的细节。当然,日饵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出现的,有时候很平静,一个也没有,有时候很活跃,连着爆发好几个,这些太阳的小耳朵给欣赏日全食平添了几分乐趣,火红的颜色也给黑色光球增添了几分生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留意日全食过程中的环境变化是很有趣的游戏之一。随着太阳被月球逐渐侵蚀,人们首先会注意到天空亮度的变化,然后是温度的变化,在食既前10分钟内,变化尤其明显。在日面几乎被月球全部遮掩的这段时间里,天色阴沉,凉风四起,有种阴森森的感觉会让人不寒而栗。据历史经验,日全食食甚期间,当地气温普遍下降6-8度,时间持续越长,越靠近中心线,受影响程度越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作气温、湿度变化的数据统计。
动植物也会受到日全食的部分影响,尤其是小动物,如飞鸟、鸣虫之类。比如,夜落归巢是鸟类的习惯,食既前十几分钟,天色渐暗,飞鸟便会成群结队飞散而去,去年在新疆观测日全食时不少爱好者就亲身经历了百鸟归巢的壮观场面。设想之,如果选择在动物园观测日全食可谓是一举两得,既欣赏了日全食,还可以顺便观察一下动物们对日全食的反应程度,这也算是百年一遇的特别研究课题吧。
一种纪念
漫长而短暂的5分钟,将会让每一位亲眼目睹黑太阳之壮观的人油然而生一种人生中从未体验过的震撼与敬畏。帕瓦罗蒂也不例外。1999年欧洲日全食,这也是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这位著名男高音在布达佩斯——日全食经过地带里唯一首都现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可以想象,当黑太阳出现的时候,帕瓦罗蒂引吭高歌《我的太阳》,歌者慷慨激昂,听者亦是身临其境,陶醉不已,可谓是对日全食最好的纪念。
一些举手之劳也能将这份回忆变得意义非凡,比如寄一张明信片或是纪念封给家人及远方的朋友,告诉他们日全食是多么壮观。自19世纪末期开始,西方国家的日全食远征队开创并发扬了从日全食观测地邮寄特别信函回国的传统,各种特别戳记、纪念信封、队员签名封等等,铭记一次观测行动,也见证一段历史,使得邮品在现代日全食观测史上始终享有一席之地。鉴于日全食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纷纷发行日全食邮票、纪念封、纪念戳等纪念这一特殊时刻,每每引发收藏者的抢购热潮。澳大利亚的一枚纪念戳很有趣,它的使用时效只有日全食发生期间的短短3个小时,日全食结束,它也进仓库了,所以得到更多收藏者的垂青,物以稀为贵嘛。去年新疆日全食,当地邮局也制作了个性化邮折,内含两枚纪念封,一版日全食个性化邮票,设计精美,数量有限,日全食当天早早便销售一空。
400年的前世,300年的来生。太阳和月球遵循着精准的运行路线,终于在上海再次相遇了,生逢其时,才能幸运地成为见证者。还在等什么呢,赶快怀着敬畏之心等待7月22日。
7月22日,或者更精确地说,那天上午9时36分开始的5分钟——日全食——地球上能看到的最壮丽天象,无疑将成为7月里上海街头巷尾的最热话题之一。到哪里看日全食?看什么?用什么看?日全食有什么意义?这一连串
的问题都需要在7月22日到来前解决。
准备工作
观赏日全食的理想天空状况是无云或少云,宇宙的表演舞台最好是晴空万里,这样太阳和月亮两位主角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然而,有一些云也并非坏事,阳光将给它们镶上金边,从而无论目视还是拍摄,都将成为相当不错的背景。
日全食发生时,月球影子自西向东快速扫过地球,最宽处只有270公里,这相对于地球庞大的身躯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月影要通过地球上任一特定地点的机会是很小的,约300年一次。幸运的是,这次上海和月影来了个结结实实的拥抱,持续时间最长的洋山深水港有5分57秒,市中心各处普遍在5分钟左右,只有崇明岛北部一小块区域“不幸”被旁落。上海人在自家阳台上就能看到日全食,真是三生有幸。如果想拍一些照片留念,可以面对东南方天空,在开阔地带选择一些标志性建筑,或别致造型,或小桥流水,或自家小区,或特别意义。总之,以交通便利、视野开阔为选择标准,毕竟那天还是一个工作日。
现在来详细了解日全食知识。太阳的直径约139.2万公里,月亮的直径约3476公里,也就是说太阳的直径是月亮的400倍大。同时,太阳距离地球约1.496亿公里,月亮距离地球约38.5万公里,两者的比例同样约为400:1——称之为天赐良缘或运气实在不为过,当日全食发生时,月亮和太阳在天空中看来似乎同样大小,相差仅约半度。这个几乎完美的“吻合”成全了地球,它有幸成为太阳系所有行星和卫星中唯一能欣赏全掩食的地方,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宇宙天体运行的精妙无比。类似有趣的科学原理还有很多,沙罗周期、本影半影伪影、倍利珠……了解到的知识越多,对日全食的兴趣就会越加浓厚,对宇宙的敬畏之心就会越强烈。
并不需要买一架天文望远镜来欣赏日全食,只要有一副用专用滤光膜制作的日食观测镜就可以,上海天文台、上海科技馆等科普场所都可以轻松买到。不要试图用废旧胶片、光盘、X光片、黑玻璃、普通太阳眼镜等观看日全食!这些无法完全过滤大部分可见光和红外线、紫外线等有害光线的器物将损害你的眼睛。为了保护脆弱的眼睛,切忌肉眼直视太阳,切忌用望远镜直视太阳!
月亮的脸
对于大多数无法坚持观测全过程的人们来说,在日全食最高潮的5分钟里,肉眼无疑是最好的观测工具,任何器材都是多余的浪费。当然,如果想留下日全食的瞬间,一部带有三角架的相机是必不可少的,稳固的支撑将大大减少手部抖动带来的图像不稳定。
不想和黑太阳来张合影吗?可以把雕塑、建筑、人物等纳入拍摄视角作为前景,黑太阳和布满星辰的天空作为背景,曝光时间从1/2秒到2秒不等,这样,任何人都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
忠实地记录日全食的全过程,毫无疑问属于有时间有耐心的摄影者,这意味着从月球接触太阳的那一时刻开始,直到它离开太阳表面,快门就必须不断地被揿下。日全食的五个阶段,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可以完整地记录在一张底片上,一架具有多重曝光功能的相机可以轻松实现被称为“糖葫芦串”的艺术效果,只要设计好太阳在底片上经过的路径。我们也可以按照每隔5分钟或更高的频率揿动快门,然后把这些照片组合起来,制作出一部日全食小电影。在初亏和复圆的那一刻捕捉到月球与太阳表面的亲密接触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如此细微的变化将令人欣喜若狂——“日全食终于开始了!”或是无比失落——“日全食竟然结束了”。
倍利珠无疑是日全食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看到它意味着日全食最高潮的开始,拍到它意味着从月球山脉间隙透过的阳光带来的好运从此开始。这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转瞬即逝,维持时间最多1-2秒,所以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才能拍到。倍利珠有时是单独几颗独立出现,有时会连成一串,食既时在日面东边缘出现,生光时在日面西边缘出现,但我们并不知道它哪一秒会出现,会出现几颗。这种千变万化、瞬息即逝的景象展现出的神奇魅力,常让人如痴如醉,不知道是不是钻石的诱惑。把相机切换到连拍功能是一个不错的建议,这让抓拍到倍利珠的难度降低不少。
当夜空重现的时候,黑色光球外围那一圈银白色光芒令人神往,这就是日冕。日冕是太阳最外围大气,以往只有在日全食这个特殊时刻才可以观测研究它,直到1931年发明日冕仪后,科学家才摆脱来自日全食的约束。日冕的形状很不规则,在太阳活动低峰时候呈圆形,在太阳活动高峰时候呈扁圆形。今年处于又一次太阳活动高峰年的上升阶段,日冕形状有拉长扩大的趋势。日冕有外冕和内冕之分,外冕范围很广,长焦镜头已经很难将其完整放入视场之内,日冕结构很精细,我们延长一些曝光时间,用一个中焦镜头就可以拍到纤细如羽毛状的日冕结构。
日饵是太阳色球层喷发出来的等离子气体,离太阳表面几十万到百多万公里远,形似浮云、喷泉、拱桥或火舌,寿命为几小时到数月不等,也是只有在日全食期间才能肉眼目视的难得景象。日饵的拍摄往往和拍摄色球层、内冕结合在一起,长焦镜头往往能获取更多的细节。当然,日饵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出现的,有时候很平静,一个也没有,有时候很活跃,连着爆发好几个,这些太阳的小耳朵给欣赏日全食平添了几分乐趣,火红的颜色也给黑色光球增添了几分生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留意日全食过程中的环境变化是很有趣的游戏之一。随着太阳被月球逐渐侵蚀,人们首先会注意到天空亮度的变化,然后是温度的变化,在食既前10分钟内,变化尤其明显。在日面几乎被月球全部遮掩的这段时间里,天色阴沉,凉风四起,有种阴森森的感觉会让人不寒而栗。据历史经验,日全食食甚期间,当地气温普遍下降6-8度,时间持续越长,越靠近中心线,受影响程度越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作气温、湿度变化的数据统计。
动植物也会受到日全食的部分影响,尤其是小动物,如飞鸟、鸣虫之类。比如,夜落归巢是鸟类的习惯,食既前十几分钟,天色渐暗,飞鸟便会成群结队飞散而去,去年在新疆观测日全食时不少爱好者就亲身经历了百鸟归巢的壮观场面。设想之,如果选择在动物园观测日全食可谓是一举两得,既欣赏了日全食,还可以顺便观察一下动物们对日全食的反应程度,这也算是百年一遇的特别研究课题吧。
一种纪念
漫长而短暂的5分钟,将会让每一位亲眼目睹黑太阳之壮观的人油然而生一种人生中从未体验过的震撼与敬畏。帕瓦罗蒂也不例外。1999年欧洲日全食,这也是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这位著名男高音在布达佩斯——日全食经过地带里唯一首都现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可以想象,当黑太阳出现的时候,帕瓦罗蒂引吭高歌《我的太阳》,歌者慷慨激昂,听者亦是身临其境,陶醉不已,可谓是对日全食最好的纪念。
一些举手之劳也能将这份回忆变得意义非凡,比如寄一张明信片或是纪念封给家人及远方的朋友,告诉他们日全食是多么壮观。自19世纪末期开始,西方国家的日全食远征队开创并发扬了从日全食观测地邮寄特别信函回国的传统,各种特别戳记、纪念信封、队员签名封等等,铭记一次观测行动,也见证一段历史,使得邮品在现代日全食观测史上始终享有一席之地。鉴于日全食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纷纷发行日全食邮票、纪念封、纪念戳等纪念这一特殊时刻,每每引发收藏者的抢购热潮。澳大利亚的一枚纪念戳很有趣,它的使用时效只有日全食发生期间的短短3个小时,日全食结束,它也进仓库了,所以得到更多收藏者的垂青,物以稀为贵嘛。去年新疆日全食,当地邮局也制作了个性化邮折,内含两枚纪念封,一版日全食个性化邮票,设计精美,数量有限,日全食当天早早便销售一空。
400年的前世,300年的来生。太阳和月球遵循着精准的运行路线,终于在上海再次相遇了,生逢其时,才能幸运地成为见证者。还在等什么呢,赶快怀着敬畏之心等待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