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铁皮石斛产业化生态栽培中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来源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铁皮石斛是贵州精准扶贫致富的主要中药材之一,但随着其产业化生态栽培以来病害发生日益加重,严重影响铁皮石斛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准确、快速识别及高效防控铁皮石斛主要病害,本文综述了铁皮石斛产业化生态栽培中黑斑病、软腐病、炭疽病、白绢病、疫病等主要病害的识别特征、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为铁皮石斛主要病害的绿色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皮石斛;主要病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57(2021)02-0054-06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sdnyswxb.2021.02.009
  Abstract:Dendrobium officinale were the main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that help poor households become wealthy in Guizhou.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scale,diseases were prevalent and increasingly serious,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To recognise the disease accurately and speedy,in order to hav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ndrobium officinale planted in the black spot,soft rot,anthracnose,white silk rot,blight disease etc of the main disease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methods,At the same time,future control and conclusion are given,which provided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in the later stage.
  Keywords:Dendrobium officinale;Main diseases;occurrence regularity;preventive measures
  鐵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材,通常以茎入药,具有清肝明目、生津养胃、润肺止咳、镇痛及消除水肿的功效[1],也可作为保健品的原材料,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经济价值,种植面较为广泛。由于过度的采挖及病虫害发生严重,现有野生铁皮石斛资源非常稀少。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人工驯化栽培受到广泛的重视且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人工栽培的方式有仿野生栽培、露地栽培、大棚栽培等[2]。自2008年以来,全国铁皮石斛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种植区域遍布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海南、台湾等各省份,并逐渐进入规模化生产[3]模式。
  贵州是中国南方五大铁皮石斛的道地产区之一,栽培主要分布在黔西南、黔东南和黔西北、黔东北、黔南、黔中等地,其中以兴义铁皮石斛和赤水金钗石斛最为出名[4]。据文献报道统计,目前我省石斛种植种类约23种,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铁皮石斛成为精准扶贫的产业发展中药材之一,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铁皮石斛生态产业化种植及生态旅游产业,进而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对当地的精准扶贫起到很大的帮扶作用。近年来,铁皮石斛在贵州遵义赤水、贵阳乌当区、黔西南安龙和兴义等地都建立了种植基地[5],其经济效益正日益彰显,截止2020年5月底贵州铁皮石斛已种植10.63×107 m2。
  随着铁皮石斛在贵州各地产业化生态栽培的大力发展,其种植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其中铁皮石斛软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田间一旦发生,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贵州铁皮石斛产业化生态栽培中主要病害有软腐病、炭疽病、白绢病、黑斑病、疫病等,可引起铁皮石斛大量的叶片脱落或腐烂,茎杆腐烂及折断,从而造成其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贵州铁皮石斛产业化生态栽培的健康发展。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铁皮石斛常见病害的典型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等角度综述病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贵州省铁皮石斛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主要病害类型
  1.1 炭疽病
  炭疽病是铁皮石斛生态产业化种植中的一个主要病害,幼苗和成株均可感染此病害,其感染过程贯穿铁皮石斛的整个生长周期,主要危害铁皮石斛的叶片,特别是幼小植株的嫩叶,也可危害茎部,导致茎部腐烂及折断。炭疽病菌的有性阶段为周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e),属于囊菌亚门盘菌科;而无性阶段则为胶孢炭疽菌(Colletrichum gloeosporioides),属于半知菌类炭疽菌属[6]。
  1.1.1 症状识别
  炭疽病主要危害铁皮石斛的叶片,叶片感病后会呈现出褐色或黑色近圆形的病斑,且幼苗和成株均可感病。发病初期叶面上会有深褐色小点出现,而后逐渐变大形成深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凹陷形的病斑,病斑边缘呈现出清晰的深褐色,中央呈现出浅色,且有小黑点出现。若炭疽病菌感染铁皮石斛的叶缘处,则会在叶缘处形成病斑,此病斑会使铁皮石斛的叶片稍扭曲,从而影响其对光和水分的吸收,进而影响铁皮石斛的生长发育;而叶片病斑密集时可使铁皮石斛的叶片逐渐褪绿,之后脱落[3]或腐烂。   1.1.2 发生特点
  炭疽病菌的菌丝或孢子可在铁皮石斛植株病残组织内越冬,但当环境温度在22~30 ℃,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时,炭疽病菌分生孢子便会萌发,从铁皮石斛的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组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6—9月为该病的高发期,其可在整个植株上反复侵染发病;遇寒害、药害,或肥力不足时,铁皮石斛更容易感染炭疽病[7-8]。
  1.2 软腐病
  软腐病是铁皮石斛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其致病菌有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原菌,真菌性病原菌主要为终极腐霉(Pythuim ultimum)和镰刀菌(Fusarium),细菌性病原菌主要为欧式杆菌(Erwimia carotorora subsp carotovora)[3]。
  1.2.1 症状识别
  软腐病主要危害铁皮石斛幼嫩多汁的嫩芽及新枝,尤其危害新移栽的石斛苗,从而引起铁皮石斛植株幼苗的死亡。2~3年生的石斛植株新生的嫩枝也是经常被此病害侵染的对象。初期感染时,在幼芽心基部会有细黑点出现,导致幼芽停止生长并开始皱缩下垂,抽出时,芽心基部都已经黑腐并呈水浸状。如遇到连阴雨水天气,该病害的发展会更为迅速,病斑向上延伸最后导致铁皮石斛整株死亡[9]。
  1.2.2 发生特点
  铁皮石斛软腐病发生高峰期多在4—7月份,尤其高温高湿的天气最容易引起该病害的流行。铁皮石斛一旦感染此病害后,发展相当迅速,不到一周整个植株就会全部烂死;即使控制及时,但芽心受害严重,也会停止生长。选取感病铁皮石斛的茎部进行纵剖,发现其维管束会呈现出褐色的变化,且闻着有一股恶臭味,这种现象是细菌性病害区别于真菌性病害的一个主要特征[10-11]。
  1.3 白绢病
  白绢病是危害亚热带地区粮食作物、园艺作物及林木等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在铁皮石斛上经常发病,严重的危害着铁皮石斛的品质及产量。白绢病的病原菌有性阶段为罗尔夫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无性阶段则有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和翠雀小核菌(Sclerotium delphinii),白绢病是一种土传性极强的土壤习居菌[12-13]。
  1.3.1 症状识别
  白绢病在铁皮石斛上的感病发生位置一般是在接近地面的茎基部处。铁皮石斛的植株一旦受到白絹病菌侵染后,在其茎基部的表面和基质表面会快速的呈现出一种白色的网状菌,从而引起铁皮石斛的腐烂折断,直到铁皮石斛的叶片黄化脱水、枯黄扭曲或卷曲而死亡,在后期时会有淡黄至褐色菌核的出现;当湿度大时,紧贴病部组织上长有绢丝状白色致密的菌丝体,并向根际土壤表面及茎叶等蔓延,后集结成褐色菜籽样菌核[14]。
  1.3.2 发生特点
  铁皮石斛上的白绢病是一种非常强的土传性病害,其在高温、高湿和酸性的土壤条件下非常容易发生感染[15]。白绢病的危害期非常长,4月初至9月末均可感染此病害。在种植铁皮石斛的大棚中,种植密度过大的苗床上,高温高湿的雷雨天气中更容易发病,尤其是在培养基质为酸性(pH值为3~5)时,其发病是最为严重的。白绢病菌一般情况下可以潜伏过冬,其在土壤中主要以菌核的方式存在,偶尔也会以菌丝索等形态存在于土壤中。每当第二年的春季至秋季时,当外界的生态环境适宜其菌核生长时,白绢病菌的菌核便会快速的萌发而产生菌丝体等,并通过雨水、灌溉水及带菌的肥料等途径进行传播,直接侵入到铁皮石斛的植株的叶片和茎杆上,待菌丝侵入植株后,其可通过分泌细胞壁降解酶类物质快速破坏植株的细胞,从而引起植株发病。此病害通常当温度在35 ℃以上时发病率会变缓慢或降低,但当白天的温度在28~33 ℃,夜晚的温度超过20 ℃以上,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及在偏酸性(pH值为3~5)的土壤条件下发病是最为严重的[16]。
  1.4 黑斑病
  黑斑病是在铁皮石斛幼苗移植过程中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是石斛种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害。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菌复杂多样,大多数为真菌病原,其中较为常见的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叶点霉(Phyllosticta sp.)、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sp.)、互隔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尖孢枝孢(Cladosporium oxysporum)等[17]。
  1.4.1 症状识别
  黑斑病发病初期时铁皮石斛的嫩叶上会出现褐色小斑点,病斑周围的叶片慢慢变黄,并逐渐扩散至整片叶面,呈近圆形褐色病斑,其边缘呈现出放射状的黄晕,老叶基本不会被侵染,此病害发病严重时黑斑在叶片上会互相连成一片,最后直至叶片枯萎而脱落;随着病情的加重,茎杆上会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紫褐色病斑[18],如桑维钧等[10]在贵州赤水调查时发现,患病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或灰白色病斑。
  1.4.2 发生特点
  通常在高温高湿及通风不畅通的环境条件中黑斑病是最容易发病的;在病残植株上越冬的菌丝或孢子,待次年温度达到20 ℃以上、湿度达40%以上时,便会开始产孢浸染[4]。该病害常在春末至夏初(3—5月)时发生,当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害发生时,随着叶片感染并开始脱落,个别感病严重的植株叶片会全部脱落[3]。
  1.5 疫病
  铁皮石斛疫病(Dendrobium candidum blight disease)一直是石斛种植过程中危害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在人工种植的过程中常常发生该病害,如若管理不当,发病率较高,发病严重时还会导致种植基地几乎绝收,这给种植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当前,疫病已经成为危害铁皮石斛生态产业化种植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之一[19]。其致病菌主要为棕榈疫霉(Phytoppthora palmivora)或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20]。   1.5.1 症状识别
  该病的病原菌首先通过雨水、灌溉水及介质侵染铁皮石斛根部或伤口,成功侵入植株后迅速在铁皮石斛的茎部产生水渍状及淡黄色病斑。阴雨天气时,疫病的病斑会顺着铁皮石斛的茎杆向上不断的扩展至叶片,随后叶片会慢慢的变成黑色或黑褐色,但对着光却呈现出半透明状[21]。发病严重时植株的叶片或茎基部像是被开水烫过一样,随后不久后整个铁皮石斛的植株便会快速的变黑并不断枯萎直到死亡[22]。
  1.5.2 发生特点
  疫病主要是以危害当年新移栽的铁皮石斛幼苗为主,其具有非常明显的发病感染中心,感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8月,如若当年遇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疫病的孢子便会随着阴雨天气中的水滴飞溅而进行传播,传播途径一般为经根或茎基部的伤口处进行快速的侵入感病,植株一旦感病后,植株上的病斑便会沿着茎杆向上迅速的扩展到整个植株的叶片,当感病严重时整个植株的叶片会呈现出黑色或黑褐色,随后植株的叶片会皱缩扭曲和脱落,不久后整个植株会发黑枯萎直至死亡[23]。
  1.6 黑腐病
  黑腐病是由棕榈疫霉(Phytopthora palmivora)或老疫霉侵染石斛的叶、芽、花、根、假鳞茎等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腐霉属的终极腐霉侵染石斛的根、茎也能引起黑腐病[24]。
  1.6.1 症状识别
  铁皮石斛黑腐病发病初期,先在叶面上出现多个细小的、有黄色边缘的紫褐色病斑,并逐渐发展成暗褐色水渍状,逐渐扩大成黑色或黑褐色而软腐,有时整个叶片会变软下垂,轻轻用手一挤就会有水分渗出,不久后便腐烂而脱落。铁皮石斛的茎基部感病最先是出现小型暗黑色的水浸病斑,这些暗黑色的水浸病斑环绕在植株的茎基部并呈现出黑色或黑褐色并不断的萎缩腐烂直至植株死亡。幼嫩基部发病初期呈水浸状暗褐色病斑,且病苗从病斑处折断猝倒,根部呈黑根状[2]。
  1.6.2 发生特点
  此病害危害期长,在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时,病原菌会浸入铁皮石斛的叶片、根部和茎部,从而造成铁皮石斛的全株枯死。黑腐病致病真菌主要为终极霉菌,其在15 ℃左右时繁殖较快,30 ℃以上繁殖则会受到抑制。这种病菌的腐生能力非常强,可以在土壤或栽培基质中长期存活。其可通过污染的栽培基质、肥料和流水等途径进行快速的传播感病,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病原菌擴散极快,危害极大[25]。
  2 病害发生的条件
  2.1 气候条件
  贵州省属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喀斯特地形,非常适宜铁皮石斛的生长,同时也为各种石斛病害提供发病的条件,各种病害多发生于5—9月,尤其在7—8月的高温高湿季节,为铁皮石斛病害提供了极好的发病条件。同时贵州的种植大多为温室大棚和仿野生栽培,常年处于湿度大、温度适宜的环境中,不仅适宜铁皮石斛的生长,也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及快速繁殖,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并逐渐大面积的蔓延,且难以防治。
  2.2 栽培基质诱发病害
  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栽培基质多为松树皮、刨花、锯末等,铁皮石斛为多年生植物,适宜的温湿度容易导致培养基质腐败,原来木材里的腐朽菌菌丝就会迅速的生长,在铁皮石斛栽培地里就会长出各种腐朽菌和黏菌,从而导致铁皮石斛滋生如白绢病、黑腐病等病害。
  2.3 铁皮石斛本身的抗病性
  不同品种的铁皮石斛的抗病性都有所不同,邱道寿等[1]报道了华南地区的铁皮石斛品种中发现青杆肉质叶型、青杆纸质叶型、紫杆型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差异性很大。在我国各地、各生态类型的铁皮石斛品系间存在着不同的抗病基因品系,抗病害能力弱的品系更容易感染病害[26],同时由于受到地域温湿度条件的影响,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域的抗病性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 防治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材生产向产品质量安全、绿色健康的目标和要求发展,在防治理念上,铁皮石斛的病害防治须坚持以预防和综合防治措施为主,再结合生物防治和绿色农药防治等手段,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铁皮石斛的产量和质量。
  3.1 选用抗病品系
  不同品系的铁皮石斛间存在不同的抗病基因,抗病害的能力也会因地域有所差别,在进行铁皮石斛的栽培前应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确保引进栽培的铁皮石斛为抗病植株;也可通过自身培育优质强壮的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系能有效的预防铁皮石斛栽培过程中病害的发生。
  3.2 栽培前技术措施
  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发生,对铁皮石斛的幼苗和栽培基质进行严格的检疫,严禁从外运输带有病害的铁皮石斛幼苗及栽培基质[3]进行栽培。栽培基质要进行浸泡发酵工序处理,确保杀灭基质中附带的真菌及细菌的病原体,同时严格控制好栽培基质的配比,促进铁皮石斛种植过程中植株根系的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在进行定植前应对铁皮石斛的幼苗进行药剂的浸泡处理,防止新幼苗将病原菌带入定植苗床[11]。
  3.3 加强栽培管理
  在铁皮石斛的整个栽培过程中应对水肥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控制好苗床的温湿度,改善铁皮石斛种植中基质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控制基质的干湿度,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与侵染;铁皮石斛进行定期施肥时要注意各种营养素的配比,合理施肥,不能偏施一种肥而导致幼苗的徒长;栽培时合理安排种植的密度,保证栽培基地的卫生条件,及时清除感病植株,栽培幼苗时也可进行培养基质的更替,从而提高铁皮石斛抗病虫害的能力[1]。
  在铁皮石斛的种植基地进行适宜的套种或轮种等生态种植模式[27]。轮作周期3年以上,套种作物可以选择平菇[28]、金福菇[29]等食用菌,也可与灵芝[30]等其他中药材进行混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种植基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可在很大程度上的对铁皮石斛病害的发生起到综合防治的作用。   3.4 生物防治
  近年来有关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归其原因是因为其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而且还具有安全、环保及成本低等优势[31]。当前,生物防治在铁皮石斛病害的防治中是一个热门领域,开展生防菌的研究與应用有利于铁皮石斛病害的防治,对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很多的学者都对铁皮石斛病害生防菌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如李向东等[32]进行了拮抗终极腐霉的生防菌活性筛选,发现在对铁皮石斛的生防试验中,内生菌有拮抗终级腐霉的活性,且对铁皮石斛软腐病的生物防治具有良好的防效。周莹等[33]、陈秋燕等[34]进行了对抗铁皮石斛白绢病的内生菌筛选,发现筛选出的内生菌对铁皮石斛白绢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管成林[35]系统分析了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及潜在生防资源,确定了多种黑斑病病原菌,并筛选到针对多种黑斑病病原菌的拮抗菌。
  3.5 药剂防治
  在栽培基地发现大面积病害时要及时使用绿色化学药剂进行应急防治,并及时的清除感病植株、病叶,用塑料袋封装好后带离基地外进行焚烧处理。
  软腐病:虫害严重时,每隔15 d左右进行一次全面的杀虫作业,杀死铁皮石斛植株上的蚧壳虫、蚜虫、菌蝇、蜗牛等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引发软腐病原菌侵入。软腐病的预防可采用20%噻森铜悬浮剂500~600倍溶液或20%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600倍液、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40~50毫升/亩、33.5%喹啉铜悬浮剂500~1000倍溶液进行喷雾处理,严重时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20%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600倍液进行混合喷洒[36]防治,每隔7 d喷洒一次,连喷2至3次后可以得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植物源农药可选择香芹酚、蛇床子素、丁香酚等[37]。
  炭疽病: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时,应提前预防处理,预防时可采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溶液,50%扑克拉锰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36%喹啉·戊唑醇悬浮剂1000~2000倍液,每隔8~15 d在铁皮石斛的叶片和茎基部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可达到提前预防的效果[38]。发病初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防治效果较好[17]。
  黑斑病:在黑斑病发病前期时可用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预防处理;发病时用20%戊唑醇悬浮剂、450克/升咪鲜胺水乳剂900~1350倍液或其他三唑类农药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17]。
  白绢病:药物防治发病前期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预防;发病严重时,可用16%井冈·噻呋悬浮剂1000~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淋灌根[25]处理。
  疫病:在疫病发病前期,可采用68%精甲·锰锌水分散粒剂、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进行预防处理2~3次[38]。发病后需将病株隔离销毁,以防传染蔓延,同时对发病植株用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进行喷雾[2]处理。
  黑腐病:可在铁皮石斛上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56%嘧菌·百菌清水乳剂800~1000倍液加0.2%洗衣粉进行叶面喷雾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25]处理。也可以选用1%的波尔多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对铁皮石斛进行喷雾防治处理。
  如遇到多种病害同时发生时,可以采用广谱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同时结合多种药剂混合使用的方式,但在用药时要合理用药,避免病害产生抗性和环境污染。在铁皮石斛采收前的一个月内严禁使用化学农药,确保铁皮石斛的品质及质量达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4 小结与展望
  铁皮石斛是我国的珍贵中药材,且其具有药食多用仙草的美称,在我国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极高。由于大量的挖采及繁殖生长慢的原因,野生铁皮石斛被列为国家植物保护名录,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人工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逐渐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人工铁皮石斛仿野生的种植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为了有效保证铁皮石斛的质量安全,应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可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更换无菌栽培基质、生物内生菌防治,及时清除有害生物等一系列措施来预防病害的发生。当发病严重时,必须使用绿色化学农药来进行应急防治,化学农药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一般在采收铁皮石斛前一个月内严禁施用化学农药,保证铁皮石斛的质量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系统掌握铁皮石斛主要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策略,是贵州铁皮石斛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铁皮石斛的发病规律与当地的海拔、温度及湿度密切相关,病害的识别,对症下药是防治的关键。因此,增强贵州现有铁皮石斛的抗病性,需通过结合预防和控制,实现农业投资最少的绿色杀菌剂,做到减药、绿色、高效的目的。
  本文基于铁皮石斛病害的研究,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期减少铁皮石斛病害的发生。第一,利用现有实验室基础设施条件、利用形态学、柯赫氏法则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等对铁皮石斛主要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探索铁皮石斛主要病害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为下一步实验室绿色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等工作做好铺垫;第二,以铁皮石斛上的软腐病菌为主,在实验室里开展各主要病害致病机制的研究,初步确定各主要病害致病因子的种类及数量,各致病因子是独自致病还是共同致病,这对于当前明确铁皮石斛主要病害的关键致病机制因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三,对铁皮石斛主要病害进行生理生化抗性、分子水平研究,找出其抗病机制,通过改良铁皮石斛的育种方式来增强石斛品种的抗性[39];第四,开发简便、快速、实用的分子快速检测试剂盒,其能够在田间快速准确的识别铁皮石斛上的主要病害及种类,并能及时的对病害防治进行快速指导,从而加快铁皮石斛的优质与安全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1] 邱道寿,刘晓津,郑锦荣,等.棚栽铁皮石斛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11(S1):118-120.
  [2] 蒋平,唐华.大棚栽培铁皮石斛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J].植物医生,2014,27(6):24-25.
  [3] 李海明,王伟英,林江波,等.大棚铁皮石斛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6):223-224.
  [4] 张文龙,曾桂萍.贵州石斛人工栽培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4):950-952.
  [5] 朱江,牛力立,樊祖立,等.26个引进石斛品种在贵州安顺的种植表现[J].贵州农业科学,2019,47(3):124-127.
  [6] 潘琪,王奎,刘丽君,等.黔南州铁皮石斛炭疽病的风险评估[J].农村科学实验,2019(6):59-61.
  [7] 宁沛恩.容县铁皮石斛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初报[J].广西植保,2012,25(1):20-23.
  [8] 张翊,桑维钧,梁郡驿.金钗石斛炭疽病病原鉴定及杀菌剂毒力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4):3307-3309.
  [9] 李向东,王云强,王卉,等.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软腐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J].中国药学杂志,2011,46(4):249-252.
  [10] 桑维钧,李小霞,练启仙,等.赤水金钗石斛黑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0-93.
  [11] 文味香.人工种植铁皮石斛主要有害生物及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8(11):65-66.
  [12] 张佳星.白术、铁皮石斛和杭白菊6种病害的病原鉴定与防治初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13] 陈秋燕,陈东红,石艳,等.铁皮石斛白绢病发生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9):1789-1792.
  [14] 孔德章,张广,吴明开.铁皮石斛白绢病及其防治[J].农技服务,2020,37(8):63-64.
  [15] 宋喜梅,李国平,何衍彪,等.铁皮石斛人工栽培主要病虫害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97-15698,15714.
  [16] 席刚俊,杨鹤同,赵楠,等.中国铁皮石斛白绢病的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7,46(3):89-95.
  [17] 孔德章,杨平飞,莫远琪,等.药用石斛黑斑病及其防治[J].农技服务,2020,37(7):85-87.
  [18] 张敬泽,郑小军.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和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4(1):92-94.
  [19] 李梦娇.铁皮石斛常见真菌病害的鉴定及复合菌剂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7.
  [20] 胡永亮,白学慧,张洪波,等.石斛疫病农药防治田间药效试验[J].热带农业科技,2011,34(2):35-36,42.
  [21] 曾宋君,刘东明.石斛兰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中药材,2003,26(7):471-474.
  [22] 白学慧,胡永亮,张洪波,等.德宏地区药用石斛疫病调查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78,183.
  [23] 毛文龙,陈玲菱,刘涛,等.杭州地区设施大棚铁皮石斛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现代园艺,2020,43(16):54-55.
  [24] 董诗韬.石斛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林业调查规划,2005(1):76-79.
  [25] 李朋,李国祥,王长愉.滇西南铁皮石斛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16(6):45-47.
  [26] 席刚俊,徐超,史俊,等.石斛植物病害研究现状[J].山东林业科技,2011,41(5):96-98,95.
  [27] 杨志娟,陈冠铭,柯用春,等.热带洋兰秋石斛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现代园艺,2013,(21):66-67.
  [28] 莫祺晖,罗先群,郑元涛,等.铁皮石斛下套种高温平菇技术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7):1329-1331.
  [29] 莫祺晖,罗先群,郑元涛,等.铁皮石斛套種金福菇新技术[J].食用菌,2015,37(3):43-44.
  [30] 张传利,杨发军,何素明,等.温室种植石斛套种灵芝的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科技,2015,38(1):27-29.
  [31] SALMAN M,ABUAMSHA R.Potential for integrated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control of damping-off disease caused by Pythium ultimum in tomato[J].Biocontrol,2012,57(5):711-718.
  [32] 李向东,王云强,王卉,等.铁皮石斛软腐病的生物防治[J].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9):1669-1673.
  [33] 周莹,吴令上,陈秋燕,等.抗宿主白绢病的铁皮石斛内生真菌的筛选[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22):5459-5464.
  [34] 陈秋燕,吴令上,斯金平.抑制宿主白绢病菌活性的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分离与筛选[A].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C].中国植物学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8:1.
  [35] 管成林.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菌及拮抗菌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6.
  [36] 刘先辉,冯海明,洪海林,等.铁皮石斛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19(3):37-39.
  [37] 赵国康,李焰,张树武,等.5种植物源农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效评价[J].中国果树,2020(5):46-49.
  [38] 汤久杨,陈兰芬,马喆.北方地区铁皮石斛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33(5):22-27.
  [39] 张竹竹,龙友华,杨森,等.猕猴桃花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中国南方果树,2019,48(2):159-164.
其他文献
近期,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及广东省动物卫生研究所一行四位专家对华南生物禽流感灭活疫苗生产线(原址改扩建、生物安全三级防护)进行了现场验收.rn公司梁昭平总经理就广州市华
期刊
1猪场转运站内部车辆的清洗消毒1.1粗洗司机驾驶待清洗车辆经清洗消毒站入口进入粗洗库,停车熄火,司机下车,关闭驾驶室门。司机进入换衣间,穿戴好经消毒的雨衣、雨靴,脱下的鞋子、衣物置于架子上。司机返回粗洗库区,手握水管,开启阀门,用常压水淋湿车体,浸泡时间15~20 min,使车体内大块粪便、冻块松软,利于清洗。
摘 要:在盆栽条件下通过对黄砂土、黄泥土、大泥土三种种植玉米的旱地土壤,施用不同数量的生物质炭及适量的肥料,探讨生物质炭与肥料配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旱地上生物质炭配合复合肥施用后,黄砂土、黄泥土、大泥土上玉米的产量提高了20.7%~61.2%;而生物质炭配合有机肥施用后玉米的产量则提高了21.0%~94.8%。黄砂土、黄泥土、大泥土上生物质炭附着营养液施用也能显著地提高玉米产量,比
2021年7月1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简称“巴基斯坦”)正式加入国际竹藤组织(INBAR),成为INBAR的第48个成员国。巴基斯坦与INBAR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早在1997年INBAR成立时巴基斯坦即派观察员参加签字仪式。近年来,INBAR多次与巴基斯坦合作。2019年3月25日,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副部长哈马德·沙密米一行访问INBAR。
摘 要: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烟草间作万寿菊对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与此同时对烟田土壤线虫进行采样、分离及鉴定,分析线虫的群落多样性,以期探究间作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间作万寿菊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效仅为30.98%,显著低于1.8%阿维菌素处理。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烟草间作万寿菊、1.8%阿维菌素处理、单种烟草空白对照以及单种万寿菊阳性对照)三个时期共分离到线虫6070条,隶属2纲6目1
摘 要:为加强贵州省农区鼠害防治人才培养,增加农民田间学校(FFS)师资力量,不断提升鼠害防治团队成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鼠情监测与防治技术水平。2020年9月,在余庆县举办了贵州省农区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TOT),培训采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倡导的参与式、互动式培训方式进行,训后30名学员测试平均成绩由训前48.90分上升到85.47分,及格率由训前36.67%上升为1
摘 要:为早期释放蠋蝽Arma chinensis提供理论依据,在26 ℃与15 ℃条件下研究了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在不同环境的耐饥饿能力。结果表明蠋蝽耐饥饿能力较强,26 ℃下水对蠋蝽3种虫态的存活时间具有显著影响,烟草只对5龄若虫存活时间具有显著影响;15 ℃下水和烟草共存能显著提升5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存活时间。  关键词:蠋蝽;耐饥力;温度;存活时间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贵州省生态脆弱,坡、耕地面积大,加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突出.为此,从考虑粮食安全的立场出发,运用粮食需求法,对贵州省2035年耕地保有面积进行初步推测,为新时代下编
摘 要:为明确若虫密度对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种群增长的影响,探究其室内最佳饲养密度。在温度(26±1)℃、光周期(L16 ∶D8)、湿度(70±5)%条件下,研究了叉角厉蝽在不同若虫饲养密度下的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和成虫获得率、畸形率、雌雄性比。结果表明,饲养密度对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成虫获得率以及成虫畸形率均有显著性影响,但与成虫性别
摘 要:为了探究贵州喀斯特山区水稻土和稻米重金属含量的相关关系,以贵州喀斯特山区某县水稻土和稻米为研究对象,监测326对水稻土和稻米,检测土壤和稻米样品中镉、汞、砷、铅、铬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县水稻土pH以偏酸性为主,水稻土主要为酸性土壤。水稻土中镉、汞、砷、铅、铬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7、0.53、19.04、49.68、76.83 mg/kg,镉是主要的污染元素,其次是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