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空心化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愈演愈烈。该文以漈头村为例,分析了传统村落在人口、宅基地、产业3个层面上的空心化现象,认为村落发展条件难以适应村民发展需求、县域城镇对村民外迁的推动以及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不到位是导致空心化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保护和管理工作、居住条件、村民的主体地位5个角度提出了空心化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心化;成因;治理策略;漈头村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1-0014-03
  Cause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ollowing out
  ——A Case Study of Jitou Village in Pingnan County
  Ye Liqun et al.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in China,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hollowing out phenomenon intensified. This paper uses the example of Jitou village ,has analyze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hollowing out phenomenon from population, house site and industry these three aspects,thinks that villag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villagers, county-level towns on the relocation of villagers in promoting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does not arrive are the main causes of hollowing out, in this foundation from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protection and supervisory work,the housing conditions,villagers' main body status five angles proposes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hollowing out.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Hollowing out;Causes; Treatment strategies;Jitou Village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城镇转移,村落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大多是留下一些老人、妇女、儿童在村落中,“人走屋空”的现象愈演愈烈,并由单一的人口空心化逐步转变为人口、住宅、土地等的多方面的空心化。伴随着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的加剧,传统村落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并不断走向衰败,甚至最后消失。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在长江、黄河流域,2004 年传统村落总数为9 707个,到2010 年锐减至5 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1]。传统村落包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去保护和传承,本文以漈头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空心化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探索传统村落的复兴和发展之路。
  2 漈头村概况及价值特色
  2.1 漈头村概况 漈头村位于福建省屏南县,起源于唐僖宗乾符3年(公元876年),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悠长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古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漈头村周边自然景观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田园分布在其左右,1条鲤鱼溪穿村而过,有着显著的田园乡村风光特色。村落的建筑类型多样,建筑形态、街巷空间也被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漈头村2007年被列为第三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2 漈头村价值特色
  2.2.1 村落建筑特色 漈头村中建筑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其中包括民居、商业店铺、祠堂、凉亭、路亭、庙宇、木拱廊桥等,建筑中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石雕、灰塑、彩画装饰,加上民居形态不一的封火墙造型,使整个村落的天际轮廓线充满了丰富的变化,美轮美奂。这里的民居建筑是典型的左右对称的天井式建筑,从大门两边的“门当”,到中门内的天井、廊庑、大厅、后厅以及两边的厢房,后天井和左右的廊庑,都讲求对称[2]。
  2.2.2 村落景观特色 漈头村古有8景“蒲山栖凤、漈水潜龙、金台挺秀、玉树长春、南洋夜月、北寺晨钟、丹源霁日、烘岭熏风”。八景合咏诗:蒲山凤起振威仪,漈水潜龙事亦奇。地耸金台千古秀,春深玉树万年枝。南洋月色犹今夜,北寺钟声异昔时。日霁丹源红欲艳,风熏烘岭解襟披。
  2.2.3 村落传统文化特色 漈头村的戏剧文化源远流长,屏南的“平讲”、“四平”、“乱弹”、“木偶戏”都开源于漈头村;漈头武术曾在闽东北各县名声大噪,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漈头村还有一座耕读博物馆,蕴藏着浓厚的耕读文化。漈头村的传统文化保存得相当完好,民众对古戏曲、传统武术、耕读文化的态度积极使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3 漈头村空心化现象及成因分析
  3.1 漈头村空心化现象
  3.1.1 人口层面 漈头村中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到县城或外地务工,村中留下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小孩。2015年,漈头村的户籍人口为3 287人,共812户,而村落常住人口仅有1 007人,外出人口占全村人口的比例约为69.4%。这些人大多每年只有春节等重大节假日才会回到村里,其他时间很少回到村里。这是一种典型的人口空心化现象。
  3.1.2 宅基地层面 随着漈头村常住人口数量的减少,漈头村大量古民居和新建住宅常年处于闲置状态,其中古民居的闲置甚至废弃的现象尤为严重,漈头村废弃宅基地面积已经超过总宅基地面积的10%以上。由于村落被列为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限制性开发,许多村民只能在村落外围新建住宅,村落住宅的空间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村落内部宅基地空心化现象加剧[3]。
  3.1.3 产业层面 漈头村位于福建省内陆山区,距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远,难以带动其经济发展,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缺乏特色产业,难以吸引外来投资,村落非农产业发展比较落后。旅游业发展缺乏系统的筹划和延伸性开发,也处于较低层次,规模较小。且由于村落人口的外流,务农的人口越来越少,耕地、林地等农业用地的闲置、抛荒问题在近年日益凸显。村落非农产业的落后及农业的逐渐弱化共同造成了村落产业空心化现象,对村落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4]。
  3.2 漈头村空心化成因
  3.2.1 村落发展条件难以适应村民发展需求 农业产出效益低,收入少,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这是传统村落人口向外转移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受地形影响,漈头村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较少,且分布散乱,距离村落中心区较远,交通不便,不利于村落农业的发展和村民农业收入的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村落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教育资源水平相对城镇差,村民希望子女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有条件的都让子女到县城就读,在县城买房或者租房;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水平低,全村只有一个卫生所,难以满足全村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只能看一些小病,且由于医生不住在本村,卫生所晚上不开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卫生条件差,漈头村排水未经规划设计,没有专门的排水沟,污水漫流,且雨水与污水混流,对环境造成危害,不利于生产和生活。
  3.2.2 县域城镇对村民外迁的推动 漈头村距离县城较近,仅5km,受地理位置优势的影响,不少村民外迁到县城居住,漈头村民在县城形成了集中居住区。县城的就业机会比较多,而在村落中,村民往往只能以务农为生,务农的收入却远远比不上进城务工的收入。此外,县城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其居住成本、生活成本相对于大城市都比较低,对村民有较大吸引力。
  3.2.3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不到位 目前政府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对村落进行保护和管理,只是片面限制村落内部老宅的拆除重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的提高,村民建造新房、改善住房条件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然而他们只能在村落外围建造新房,与之矛盾的是村落内部一些老宅年久失修,破旧损毁,无法居住,二者共同造成了村落内部宅基地空心化现象。
  4 漈头村空心化治理对策
  4.1 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业,转变村民传统就业方式 漈头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潺潺流淌的鲤鱼溪、造型独特的古民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共同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漈头古村落。要结合传统村落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增加村民在当地的就业机会,吸引村民在当地就业。村民除了可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外,还可以依托传统村落资源,经营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商铺、中高端民宿、休闲农业,实现村民就业的本地化,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的诉求。使村民不仅自身实现了增收致富,还促进了村落的整体发展。
  4.2 完善村落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在教育方面,要引进良好的师资力量,增强小学的配套设施建设,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优秀老师到村小学任教,提高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在医疗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给村卫生所配备齐全的配套设施,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在环境方面,根据地理位置等特征因素,可以重新规划污水管网,建设小型地埋式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二次处理后排入鲤鱼溪或用于农田灌溉。
  4.3 完善责任制,切实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应落实历史决策指导思想,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新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一并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统筹抓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开发、管理并采取实质性的措施[5]。
  4.4 改善老宅居住条件,适应村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村落内部一些老宅居住条件差,是村民在村落外围建新房的直接驱动力,村民是现代化社会中的个体,他们有享受现代生活的需求和权利。解决老宅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势在必行,借鉴一些西方国家保护传统建筑的经验,可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局部的功能性修缮,改善内部的使用功能和基础生活设施条件,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4.5 加强村民对传统村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主人翁意识 村民只有对村落有高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主人翁意识精神。才会留在村落中,积极投身到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应该多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增强村民保护自身家乡的主体性意识,将有关村落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纳入对外交流活动以及乡村基础教育中,例如古戏曲文化、传统武术文化、耕读文化,从小培养人们对村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提高村民对村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留住乡愁。
  参考文献
  [1]方莉,龚亮,李慧.失却乡愁.我们情何以堪[N].光明日报,2014-01-09001.
  [2]张尚瑶,吴文胜.千年漈头古韵幽幽[J].海峡通讯,2015,05:22-23.
  [3]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01:35-42.
  [4]崔卫国,李裕瑞,刘彦随.中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机制与调控——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1,11:2014-2021.
  [5]孔苏颜.福建传统村落保护的短板与发展策略[J].城乡建设,2014,07:62-64+5.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摘 要:粤甜16号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培育的优质、高产、广适性超甜玉米杂交品种,2008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08-2014年,在广东省累计推广种植面积93 933hm2。该文重点介绍了梅州推广甜玉米粤甜16号的背景及其生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粤甜16号;推广;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
期刊
摘 要:采用168kg/hm2、240kg/hm22种纯氮肥料水平条件下,施用地福来有机肥料可增加单株有效穗和平均穗粒数,且随着地福来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步提供,理论产量分别达到10 342.84kg/hm2和10 624.26 kg/hm2,比对照增产18.04%和9.73%。实际产量分别为9 789.00kg/hm2和10 059.00kg/hm2,比对照增产7.55%和7.99%。  关键词:地
期刊
摘 要:江西现行烟叶初分预检制度有利于提高等级合格率、维护收购秩序、加快收购进度,但也存在工作量巨大、收购宣传不到位、等级认识不平衡等问题。该文针对烟叶初分预检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扩大收购规模、创新宣传沟通模式、加强职业培训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烟叶;初分预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44-02  Abstract:Curr
期刊
摘 要:该文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固体废物浸出液中32种挥发性卤代烃的检测方法,并且对各项目的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及回收率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挥发性卤代烃  中图分类号 X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75-03  Abstract:A GC-MS method combined with purge and
期刊
摘 要:该文通过2014-2015年的粉葛新品种引种试验,分析引种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得出引种品种佛山高明的合水细叶粉葛表现出品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和商品率好等优良综合性状,各项性状和产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品种春湾粉葛,适宜作为春湾粉葛的替代品种在阳江市范围内推广种植;另外,还从整地栽种、水肥管理、葛苗管理、除草修根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粉葛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农技推广工作者和种植农户参
期刊
摘 要:针对粤北小白菜生产中复合肥选择及施肥不合理的现象,通过田间微小区试验,研究了3种复合肥对小白菜产量和营养卫生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粤北地区小白菜生产提供施肥参考。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能显著提高小白菜的地上部分产量及总产量,尤其是撒可富和海德鲁;各复合肥处理间的小白菜可溶性糖、粗纤维无差异,但施云河复合肥的小白菜维生素C含量较低,而施海德鲁复合肥的小白菜硝酸盐含量较低;海德鲁复合肥处理的小白
期刊
摘 要:该文以多年生芦笋“井冈红”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采摘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在0~15.4kg/667m2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绿芦笋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产量在纯氮用量为11.93kg/667m2时最高,最高产量为1 321.14kg/667m2。在芦笋采摘过程中,3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采摘量最大。  关键词:绿芦笋;氮肥用量;产量;采摘期  中图分类号 S
期刊
摘 要:通榆河是连云港市区应急水源及沿海开发重要水源地。该文通过收集整理农药、化肥使用量、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畜禽养殖数量、粪便排放以及利用情况等数据资料,探索分析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连云港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通榆河;连云港段;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该文以贵州省毕节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市农村能源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以沼气为主延长农业产业链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结合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合理调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沼气;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02
期刊
摘 要: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导致火灾、爆炸、建筑物损毁等事故频繁发生。该文通过统计分析西丰地区1980-2015年这36a的历史资料,对该地区发生的雷暴基本特征、产生雷暴的主要天气类型、雷暴灾害事件进行了介绍,并且提出了农村雷电防御措施和建议,以避免或减少雷暴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关键词:雷电灾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