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的关键,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往往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并提高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能获得充分的思维活动,还有利于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1. 问在重难点处,体现针对性
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对教师课堂把握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本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重难点,设计成几个有严密逻辑关系的问题以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集中精力通过探究进行解决。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探究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探究的针对性。把重难点通过问题链分解成若干个学习目标,降低了难度,学生可以小步靠近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学得明白,提高效率。
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教学重点是“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难点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形成问题链:(1)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地面的冷热不均是怎样影响大气运动的?(2)热力环流是怎么形成的?(3)风产生的动力是什么?风是怎么运动的?(4)风向又是怎么改变的呢?(5)请结合实际生活,尝试分析大气运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并举例说说看。
在这堂课中,通过问题设计,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针对大气运动的形成及影响展开思考,既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落实教学的重难点,又通过探究大气运动的影响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以致用,反思人类的活动,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 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层次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每一个课时,知识容量往往都较大,知识点多,问题链的作用就是能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既便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掌握。在这样的问题链预设中,教师要遵循认知规律,体现从易到难的顺序,层层深入知识内部。这样的问题,前者是后者思考的阶梯,学生通过教师搭建的台阶,拾级而上,构建完整的新知体系。
例如《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与分布》这一专题内容,教学目标是掌握各类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产生这些气候的原因及分布,并懂得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识内容多,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问题:(1)我们当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从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兴趣。(2)常见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3)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形成这些气候类型的原因大概是什么?(4)请归纳出我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基本特征?(5)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分别有怎样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这堂课,在分析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有效地处理教材,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成几个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与问题之间层层衔接,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建起脚手架,学生在每一个问题的探究中,都能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的问题设计,由于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而且问题间又有很强的逻辑联系,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 留有思维空间,体现拓展性
高中地理是兼具文理的课程,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意识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预设,有意识地给学生的思维留下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拓展和深化。
例如对于《人口的数量变化》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链:(1)当今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以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整理和汇报,使问题思考更全面。(3)人口过快增长无疑危害是巨大的,那么人口如果不增长或是不断减少好不好?先让学生探究,并分析危害。然后针对学生对人口增长存在的一种普遍错误观点进行分析。(4)那么人口的增长应该怎样才是可持续的呢?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四个问题,引起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人口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修正学生中的错误观点,构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4. 创设熟悉情境,增强趣味性
课堂上如果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切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则能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地理的情感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高中地理课程性质的定位——“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例如在教学《新工业区》这一内容时,由于教材提供的是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区位条件,学生对意大利了解不多,所以如果只是按教材内容来学习这一知识点,学生感觉很陌生,也不知从何入手分析,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链:(1)我市每个镇都有自己的主导工业,有同学知道各个镇(具体列举几个镇)分别以什么工业闻名吗?(2)我镇的洁柔纸巾厂与鞍山钢铁厂相比,有什么特点?主导因素是什么?(3)各镇的主导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生产还是生活?按产品用途分,这些工业属于哪一类?(4)大家都听过《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吧,我市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什么?
当这些问题提出时,学生兴趣盎然。因为这些问题情境来自学生生活的实际,回答难度不大。课堂气氛一下就热烈起来,谁都想说说。当这些问题讨论完成时,关于新工业的特点、区位条件等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如一场春雨,润物无声,学生不仅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又掌握了分析一般工业区的方法。这样的课堂问题永远不会“冷场”。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通过问题链的设计,个性化地处理教材,将教学内容以问题链的形式落实在课堂之中,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实现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但问题教学法是实现教学效率的手段和方法,是教学的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对教学手段的起码要求。教师在运用这样的教学法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提高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和趣味性,使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问题链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任编辑 罗 峰
1. 问在重难点处,体现针对性
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对教师课堂把握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本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重难点,设计成几个有严密逻辑关系的问题以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集中精力通过探究进行解决。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探究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探究的针对性。把重难点通过问题链分解成若干个学习目标,降低了难度,学生可以小步靠近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学得明白,提高效率。
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教学重点是“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难点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形成问题链:(1)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地面的冷热不均是怎样影响大气运动的?(2)热力环流是怎么形成的?(3)风产生的动力是什么?风是怎么运动的?(4)风向又是怎么改变的呢?(5)请结合实际生活,尝试分析大气运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并举例说说看。
在这堂课中,通过问题设计,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针对大气运动的形成及影响展开思考,既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落实教学的重难点,又通过探究大气运动的影响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以致用,反思人类的活动,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 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层次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每一个课时,知识容量往往都较大,知识点多,问题链的作用就是能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既便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掌握。在这样的问题链预设中,教师要遵循认知规律,体现从易到难的顺序,层层深入知识内部。这样的问题,前者是后者思考的阶梯,学生通过教师搭建的台阶,拾级而上,构建完整的新知体系。
例如《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与分布》这一专题内容,教学目标是掌握各类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产生这些气候的原因及分布,并懂得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识内容多,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问题:(1)我们当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从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兴趣。(2)常见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3)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形成这些气候类型的原因大概是什么?(4)请归纳出我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基本特征?(5)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分别有怎样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这堂课,在分析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有效地处理教材,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成几个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与问题之间层层衔接,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建起脚手架,学生在每一个问题的探究中,都能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的问题设计,由于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而且问题间又有很强的逻辑联系,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 留有思维空间,体现拓展性
高中地理是兼具文理的课程,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意识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预设,有意识地给学生的思维留下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拓展和深化。
例如对于《人口的数量变化》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链:(1)当今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以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整理和汇报,使问题思考更全面。(3)人口过快增长无疑危害是巨大的,那么人口如果不增长或是不断减少好不好?先让学生探究,并分析危害。然后针对学生对人口增长存在的一种普遍错误观点进行分析。(4)那么人口的增长应该怎样才是可持续的呢?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四个问题,引起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人口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修正学生中的错误观点,构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4. 创设熟悉情境,增强趣味性
课堂上如果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切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则能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地理的情感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高中地理课程性质的定位——“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例如在教学《新工业区》这一内容时,由于教材提供的是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区位条件,学生对意大利了解不多,所以如果只是按教材内容来学习这一知识点,学生感觉很陌生,也不知从何入手分析,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链:(1)我市每个镇都有自己的主导工业,有同学知道各个镇(具体列举几个镇)分别以什么工业闻名吗?(2)我镇的洁柔纸巾厂与鞍山钢铁厂相比,有什么特点?主导因素是什么?(3)各镇的主导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生产还是生活?按产品用途分,这些工业属于哪一类?(4)大家都听过《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吧,我市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什么?
当这些问题提出时,学生兴趣盎然。因为这些问题情境来自学生生活的实际,回答难度不大。课堂气氛一下就热烈起来,谁都想说说。当这些问题讨论完成时,关于新工业的特点、区位条件等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如一场春雨,润物无声,学生不仅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又掌握了分析一般工业区的方法。这样的课堂问题永远不会“冷场”。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通过问题链的设计,个性化地处理教材,将教学内容以问题链的形式落实在课堂之中,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实现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但问题教学法是实现教学效率的手段和方法,是教学的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对教学手段的起码要求。教师在运用这样的教学法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提高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和趣味性,使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问题链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