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古典诗词的神圣“殿堂”。置身其间,仿佛与前人有了心灵的交流,让人受到精神的启发,灵魂的启迪,生命最初的感动。
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的基础,诗歌是小学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内涵深远,阅读诗歌对学生阅读视野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因而必须重视小学诗歌阅读的作用。然而现今语文教育中,诗歌的阅读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小学课程教育改革深入发展,诗歌阅读也面临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关键词】小学;诗歌阅读;阅读视野;教学策略
一、小学诗歌阅读的目的及意义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总目标与内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2.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 年级)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3—4 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 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读可知,小学诗歌阅读的具体目标主要是诵读积累、感受形象、发挥想象、体验情感、培养语感等方面,其最终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认为,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作者的角度。作者的心灵受到自然景象或社会人事的刺激而产生某种情意,这种情意成为了作者创作的动力,接着作者又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如此,诗歌中的情感就成为作品的基调,是诗歌生命力的源泉。作者创作时所处的环境也很关键,读者务必对当时的环境有所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诠释。
第二個角度是读者的角度。读者欣赏作品时有兴发感动之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时候也会受作者兴发感动之情启发而对作品又产生其它的感发之情。每个人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诠释都是依据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当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优秀诗篇,正因为中国古典诗歌意义重大,所以,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小学阶段就有75篇。中国的古典诗歌充满着无穷的魅力,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小学诗歌阅读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文学的瑰宝,而诗歌以其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内容而为人称道,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长期熏陶在诗歌这种清新自然、典雅优美、恣肆纵横的的语言环境中,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素质。从《诗经》中,我们懂得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懂得了超脱,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中感悟到求索的不悔。古人们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文学瑰宝,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应该去了解中国的古诗词,去体会中国的古诗词,去感受中国的古诗词。
现如今,小学生古典诗歌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认识灿烂的中国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态度,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灵感情上的享受。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我们有情感的流动,爱好诗词是生而有之,诗歌是我们生命的传达。叶嘉莹先生也非常提倡中国的年轻人多读诗,读古诗。老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辛稼轩……那些古代的诗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一份丰富的、美好的、高尚的品质,他们的理想、品格、志愿、情感甚至是修养,都是非常可宝贵的,我们的年轻人应该在这美好的文学里边汲取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的责任。”诗歌中生生不息的坚韧品格,是世界其它国家没有的宝贵特质。
叶嘉莹先生认为,读者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赏析诗词时,不该只是直白地解释文言文,应该在诗歌中融入自己情感,把诗歌的生命和感动传达出来。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词丛稿》中提出,“一个艺术的作品是由两方面完成的。虽然我们创作时不一定先想着读者,但是你写出来要能够引起读者共同的一种感动和感发,这才是一个作品的完成”。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读者在审美活动中是可以再创造的。因此,在诗歌阅读中,读者的作用巨大,中国的许多诗论强调“悟”,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走进诗歌中,去感受、领悟。 二、小学诗歌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功利化
虽然我国一直倡导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围绕考试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重点讲解那个知识点,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抓背诵和默写,对于是否能够真正领会诗歌内容和内涵,一概不予理睬。
(二)效率化
节奏快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是,阅读是需要精力和时间的一件事,对于诗歌来说就更加需要精力去琢磨和体会它的精髓,而现在的学生会更愿意去接触通俗易懂的文字,而对诗歌这些短小精悍,但又意蕴深刻的文字却望而却步。
(三)机械化
引题点题,介绍作者,再范读、解析诗句,最后背诵诗歌和布置课堂练习,这样的模式是现今小学语文课堂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这不仅使原本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诗歌阅读教学丧失了基本功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更别提开拓学生阅读视野了。
三、改进小学诗歌阅读教学的策略
要改变传统的诗歌阅读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增加体验,积累情感
叶嘉莹认为,诗歌的生命之所在是诗人的真情流露,这是通过接触外在的世界所产生的。这种来源于自然界的变化繁衍或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引起的情感,如果诗人没有收到自然界的触动,没有经历过人世间的种种欢喜与苦难,那诗人是很难写出真情实意的作品的。同理,如果读者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对大自然陌生,就会缺乏情感共鸣的基础,那就更加无从谈起去欣赏古诗词,甚至是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了。所以,在小学诗歌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增强对自然的感知,体验世间的百态。只有积累了这些素材,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才能从作者的作品中又引发出“生生不已的生命”,进而开拓自己的阅读视野。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出现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假如学生沒有走出家门,见过柳树拂堤,观察过春天的美景,怎么能体会诗中柳树的婀娜多姿,春风似剪刀所构成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呢?又怎么能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呢?面对着二年级的学生,任何语言的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都远远不及学生曾经的经历给心灵带来的震动,引起的感发来得真实有用。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够走进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由于科技进步使得人们视线进行了转移,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新奇的与时代接轨的新科技,如电脑游戏;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被作业、考试、补习培训班填满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家长、学校、社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过分强调知识和考试,学生没有了生活体验就难以体会诗歌中的魅力,更加不用提去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了。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诗歌阅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体验自然之演变进化和观察人世之悲欢离合增加生活体验,积累情感素材。
(二)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因为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学生对几千年前的古诗词感到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创设情境是描写或者模拟一些事件,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从“心”出发,情动而辞发,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方法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历史的地理知识少,学生很难感受到诗中船行进速度之快,以及诗人心中的欢快雀跃之情。于是,教师就需要创设当时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后与作者的作品产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感发。如何在课堂上创设诗歌的情境呢?第一,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的和该事物性质或动态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种事物的联想。如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虽然没有见过大漠的壮观景象,但是见过大海、湖泊,多少能体会海纳的气势;见过乡村中的落日之景,多少也体会落日余晖遍洒天边的雄浑气概。第二,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创设情境。如绘画、音乐、电影片段等等艺术形式,重现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三)加强吟诵,体会情感
叶嘉莹在《吟诵、背诵与传统文化教育》一文中指出,“吟诵就是用很自然的声音诵读古文、古诗。吟诵不是歌曲,没有固定的调子,所以每个人吟诵的调子都可以不一样。”那在小学诗歌阅读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吟诵呢?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增加吟诵时间,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应利用好早读时间,在记忆力最佳的时间段去诵读,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家里,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毕竟在校诵读诗歌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回到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回顾,带领孩子进入神奇的古诗世界。只有父母做好了榜样,孩子才会对古诗越来越感兴趣。
其次,选择诵读文本和诵读方式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小学阶段。因此,低年级小学生,在口头言语发展上,应当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 尽量说出完整的句子。而小学低年级的诗歌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优美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低年级学生在心理上就愿意多读,想要多读。因此,针对文本特点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小学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可以鼓励低年级学生学着诗歌的句式来口头创作自己的小诗,用语言来表达完整的话,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用能力。到了中高年级,书面语言的习得即读写能力的训练则在教学中更占重要的地位。诗歌则是很好的训练读写能力的训练材料。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达到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所学诗歌进行写作,或者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
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的基础,诗歌是小学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内涵深远,阅读诗歌对学生阅读视野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因而必须重视小学诗歌阅读的作用。然而现今语文教育中,诗歌的阅读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小学课程教育改革深入发展,诗歌阅读也面临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关键词】小学;诗歌阅读;阅读视野;教学策略
一、小学诗歌阅读的目的及意义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总目标与内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2.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 年级)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3—4 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 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读可知,小学诗歌阅读的具体目标主要是诵读积累、感受形象、发挥想象、体验情感、培养语感等方面,其最终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认为,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作者的角度。作者的心灵受到自然景象或社会人事的刺激而产生某种情意,这种情意成为了作者创作的动力,接着作者又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如此,诗歌中的情感就成为作品的基调,是诗歌生命力的源泉。作者创作时所处的环境也很关键,读者务必对当时的环境有所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诠释。
第二個角度是读者的角度。读者欣赏作品时有兴发感动之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时候也会受作者兴发感动之情启发而对作品又产生其它的感发之情。每个人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诠释都是依据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当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优秀诗篇,正因为中国古典诗歌意义重大,所以,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小学阶段就有75篇。中国的古典诗歌充满着无穷的魅力,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小学诗歌阅读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文学的瑰宝,而诗歌以其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内容而为人称道,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长期熏陶在诗歌这种清新自然、典雅优美、恣肆纵横的的语言环境中,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素质。从《诗经》中,我们懂得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懂得了超脱,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中感悟到求索的不悔。古人们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文学瑰宝,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应该去了解中国的古诗词,去体会中国的古诗词,去感受中国的古诗词。
现如今,小学生古典诗歌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认识灿烂的中国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态度,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灵感情上的享受。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我们有情感的流动,爱好诗词是生而有之,诗歌是我们生命的传达。叶嘉莹先生也非常提倡中国的年轻人多读诗,读古诗。老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辛稼轩……那些古代的诗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一份丰富的、美好的、高尚的品质,他们的理想、品格、志愿、情感甚至是修养,都是非常可宝贵的,我们的年轻人应该在这美好的文学里边汲取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的责任。”诗歌中生生不息的坚韧品格,是世界其它国家没有的宝贵特质。
叶嘉莹先生认为,读者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赏析诗词时,不该只是直白地解释文言文,应该在诗歌中融入自己情感,把诗歌的生命和感动传达出来。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词丛稿》中提出,“一个艺术的作品是由两方面完成的。虽然我们创作时不一定先想着读者,但是你写出来要能够引起读者共同的一种感动和感发,这才是一个作品的完成”。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读者在审美活动中是可以再创造的。因此,在诗歌阅读中,读者的作用巨大,中国的许多诗论强调“悟”,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走进诗歌中,去感受、领悟。 二、小学诗歌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功利化
虽然我国一直倡导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围绕考试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重点讲解那个知识点,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抓背诵和默写,对于是否能够真正领会诗歌内容和内涵,一概不予理睬。
(二)效率化
节奏快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是,阅读是需要精力和时间的一件事,对于诗歌来说就更加需要精力去琢磨和体会它的精髓,而现在的学生会更愿意去接触通俗易懂的文字,而对诗歌这些短小精悍,但又意蕴深刻的文字却望而却步。
(三)机械化
引题点题,介绍作者,再范读、解析诗句,最后背诵诗歌和布置课堂练习,这样的模式是现今小学语文课堂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这不仅使原本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诗歌阅读教学丧失了基本功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更别提开拓学生阅读视野了。
三、改进小学诗歌阅读教学的策略
要改变传统的诗歌阅读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增加体验,积累情感
叶嘉莹认为,诗歌的生命之所在是诗人的真情流露,这是通过接触外在的世界所产生的。这种来源于自然界的变化繁衍或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引起的情感,如果诗人没有收到自然界的触动,没有经历过人世间的种种欢喜与苦难,那诗人是很难写出真情实意的作品的。同理,如果读者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对大自然陌生,就会缺乏情感共鸣的基础,那就更加无从谈起去欣赏古诗词,甚至是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了。所以,在小学诗歌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增强对自然的感知,体验世间的百态。只有积累了这些素材,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才能从作者的作品中又引发出“生生不已的生命”,进而开拓自己的阅读视野。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出现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假如学生沒有走出家门,见过柳树拂堤,观察过春天的美景,怎么能体会诗中柳树的婀娜多姿,春风似剪刀所构成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呢?又怎么能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呢?面对着二年级的学生,任何语言的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都远远不及学生曾经的经历给心灵带来的震动,引起的感发来得真实有用。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够走进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由于科技进步使得人们视线进行了转移,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新奇的与时代接轨的新科技,如电脑游戏;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被作业、考试、补习培训班填满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家长、学校、社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过分强调知识和考试,学生没有了生活体验就难以体会诗歌中的魅力,更加不用提去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了。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诗歌阅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体验自然之演变进化和观察人世之悲欢离合增加生活体验,积累情感素材。
(二)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因为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学生对几千年前的古诗词感到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创设情境是描写或者模拟一些事件,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从“心”出发,情动而辞发,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方法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历史的地理知识少,学生很难感受到诗中船行进速度之快,以及诗人心中的欢快雀跃之情。于是,教师就需要创设当时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后与作者的作品产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感发。如何在课堂上创设诗歌的情境呢?第一,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的和该事物性质或动态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种事物的联想。如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虽然没有见过大漠的壮观景象,但是见过大海、湖泊,多少能体会海纳的气势;见过乡村中的落日之景,多少也体会落日余晖遍洒天边的雄浑气概。第二,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创设情境。如绘画、音乐、电影片段等等艺术形式,重现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三)加强吟诵,体会情感
叶嘉莹在《吟诵、背诵与传统文化教育》一文中指出,“吟诵就是用很自然的声音诵读古文、古诗。吟诵不是歌曲,没有固定的调子,所以每个人吟诵的调子都可以不一样。”那在小学诗歌阅读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吟诵呢?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增加吟诵时间,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应利用好早读时间,在记忆力最佳的时间段去诵读,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家里,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毕竟在校诵读诗歌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回到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回顾,带领孩子进入神奇的古诗世界。只有父母做好了榜样,孩子才会对古诗越来越感兴趣。
其次,选择诵读文本和诵读方式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小学阶段。因此,低年级小学生,在口头言语发展上,应当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 尽量说出完整的句子。而小学低年级的诗歌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优美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低年级学生在心理上就愿意多读,想要多读。因此,针对文本特点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小学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可以鼓励低年级学生学着诗歌的句式来口头创作自己的小诗,用语言来表达完整的话,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用能力。到了中高年级,书面语言的习得即读写能力的训练则在教学中更占重要的地位。诗歌则是很好的训练读写能力的训练材料。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达到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所学诗歌进行写作,或者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