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直观 抽象概念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本内容要求3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1.会读写几时几分。2.知道1时=60分。3.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在教学该内容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轻松学习时间概念
  小朋友们最喜欢看少儿频道或动画城等节目,所以节目播放的时间他们最关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徼的具体时间,激发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一天中什么时候做什么,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如,几时几分起床,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放学,什么时候吃(甲、中、晚)饭,什么时候睡觉;爸爸、妈妈是什么时候上班的,越具体越好。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并有目的地一些时间记下来(板书),有条件的还可以把发言的内容寻音后重播。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记住了12:30就是12时半,如果有学生说到12:30是12时30分时,教师可抓住契机自然导入新课。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看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白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让学生轻松地认识并初步理解时间概念。
  
  二、利用直观教具和数数法认识钟面刻度
  在观察中学生说出具体的时间后,教师要趁机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刻度。出示钟、表模型,让学生认识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钟面、时针、分针、刻度、数字等)。引导学生看钟面,边拨针,边数数,如一五一十地数,从5数到60,即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四五、五十、五五、六十。反复训练后再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及对应着12个格的数有几个,边观察,边想象,边填出来。当学生全面了解钟面刻度结构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时针转过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一小格是1分钟。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钟面的阴影表示什么,认识分针从刻度12转到刻度1,经过(5)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分钟,一共经过(5)分钟。也就是说,数字1可表示两种含意:当表示时针走进的时间时,它表示“1时”,当表示分针走过的时间时,表示“5分”。再用同样的方法数下去,数2、3、4……11、12分别表示多少分,并填在钟外面相对应的括号内。等学生把所有林格的刻度对应多少分都写出来之后,教师应再次应用钟表模型演示,让学生观察分针转一周,共转过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钟,时针又是如何变化(走了多少大格)的,为引出“1时=60分”做好铺垫。最后组织学生讨论钟面上每个大格作为时针的单位是几时,作为分针的单位是多少分。
  
  三、采用游戏方式加深对“几时几分”的理解
  当学生知道了钟面上每个大格的刻度分别对应于几时和几分后,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读出时间的具体方法。要正确读出一个时间,就要看准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先看时针指着哪个数或在哪两个数之间,确定是几时或几时多,再看分针指在哪儿,根据每一大格的刻度对应“多少分”来确定是几时几分。如“9时5分”,先看时针指在9和10之间,可以确定是9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刻度1,对应的是5分,所以这个时间是9时5分。在用电子表表示时,如果分钟数不到10,要在分钟数前加0。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印象,教师可以把它编成游戏进行训练:让12个同学围成一个圆圈分别站在钟面刻度对应的位置1(5)、2(10)……10(50)、11(55)、12(60)(明白自己代表几时)。一人站在圆心位置,用左、右手分别表示时针和分针,然后自由转动,指看具体位置让学生回答是几时几分。
  
  四、充分利用主题图,变静为动,巩固时与分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教师可以把静态的主题图变成动态的情境来揭示时与分的关系,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意。
  【情境一】第一幅图:起始状态,时针与分针显示的时间是几时(12:00)。
  【情境二】动画(或模具)展示:让分针和时针动起来,分针转过六大格(30分)时,时针转过一大格的一半(半小时)。
  【情境三】继续让分针和时争走,当分针转了一周达到数12处时,时针从刻度12转到刻度1,也就是时针转动一大格,是1小时,而分针转过了一周,即60小格,也就是60分钟,所以得出“1时=60分”。
  
  五、熟练运用100以内的数数方法读准钟面上的时间
  当学生掌握了钟面大格所表示的时间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读出大格之间的分钟数。如,在4:15的基础上让分钟再转4小格,要求学生接着数下去,即4时16分、17分、18分、19分……这样做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方法。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数数的练习,如从35数到38,从40数到44等,在数数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大格一五一十地数,小格一个一个地数。如读钟面上1:23时,我们可以这样数:先说出1时多,多出多少分,于是让学生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数,(转为数小格)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即钟面表示的时间是1时23分。
  六、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生认识了时间以后,教师还要把时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小朋友们知道我们生活在时间中。为此,老师可根据生活实际,创设一些与时间顺序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看是否符合实际,或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如乘火车、乘飞机、升国旗、新闻联播等,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育他们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作者单位
  宣威市一职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
  
其他文献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我”的一次上网经历,让我们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真切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知识,激起对网络和现代科技的兴趣,同时体会课文中描写情绪的词语的表达效果。课文的重点是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体会网络的神奇,
期刊
《爱如茉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展现了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世间真爱的画面。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至爱无声,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拟紧扣“真爱”
期刊
在省、州、县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祥云县刘厂镇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班班通”试点工程,实施这两项工程的目标是“改进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恰当的技术与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要让这些设备充分运转起来,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源库的建设;二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学校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资源是学习内
期刊
那天又听到有人说,如今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于是,我想起了下面的对话——  “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  “九只。”  “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  “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然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  “你这孩子,净说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期刊
案例:  临近期末,发现学生常常在玩“脑筋急转弯”,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找一些很难的题目力图考倒对方。竟有几个学生来考我,看到我答错或者答不出来,开心得不得了。由此我萌发了一种想法,要是让学生自己出试卷考自己,那会不会也这么积极呢?能不能淡化复习的郁闷氛围呢?于是我改变计划,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因为学生已经历多场测试,对于试卷的体例相当清楚,只需对试卷的内容和难易程度适当引导。为此,我用课堂时间
期刊
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僵化;有的教师忽视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堂上枯燥说教,使得学生体验不够,知与行分离。笔者以为,《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要用活教材,链接生活,注重体验。    一、用活教材  【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父母的疼爱》(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课)时,对教材板块进行了调整。教材在起始部分的“故事会”(讲讲
期刊
教材简述:  《阿德的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既充满幻想色彩又富有时代意义的课文。作者以“梦”为载体,以阿德乘飞船去火星旅行,与生活在月球上的外婆通电话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幻想中的神奇太空和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  设计理念:  本组课文以“学科学”为主题。该主题在第一学段(1~2年级)几乎每册都有,足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明白身边处处有科学,学会观察、
期刊
教材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编的一篇课文。丑小鸭是一个经历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这篇课文告诉孩子,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故事贴进儿童生活,十分感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  设计理念: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通
期刊
我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后,又再次细读了《唯一的听众》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课文,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课文《唯一的听众》叙述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习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这其中使“我”获得成功的是老夫人的一句评价:“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这一评价语言触动了“我”的心弦,使原本枯竭的心灵不断激起涟漪,产生了学琴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黄河的主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作品,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那么,怎样帮助学生体会艄公镇静和机敏,智慧和勇敢的精神及品质呢?设计教学时,我做了大胆的调整,没有在第二课时来引导学生感悟,而是在第一课时引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