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 真实 批判地表达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849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工业是推进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根大动脉,那么,工人无疑就是这根大动脉里流动的血液。保持血液的畅通无阻,才能确保肌体的健康。而今,在工业发展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工人,这些常常被人们不断推崇与赞美的时代先锋,他们的外部形象和内心世界,如何通过作家的笔触生动地勾画和讲述,让工人的故事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真实地了解当代工人的现实状态,无疑也是众多作家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今怎样写工人?一个不难理解的问题。但到底应该如何写,如何才能写好工业与工人这一显得有些老套而又很现实的话题,却又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事。之所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是因为在这方面写赞歌式的东西不难,但要是批判性地写,或者揭露与工业发展不和谐的东西就很有难度。不久前,笔者从某报上看了专访当前畅销书《老爷子》的作者朱金泰先生的一篇报道。朱先生在回答记者时讲到,《老爷子》一书上市后,由于小说人物牵涉到房产商、交际花、退位高官等形形色色的的人物及某些黑幕,他因此接到过类似威胁的匿名电话。可见,通过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表达,以艺术的形式和手法揭露一些真实的社会问题,没有一定的勇气与胆量,看来是不行的。而我们的工业,在其改革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揭露的东西?是否需要真实地写出工人心中的真实感受?是否需要通过客观的文字,指出工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面对读者,这应该是需要的,但对于另外的一部分人,却又是非常不愿意的。几年前,笔者写过一篇与工业有关的短篇小说,据可靠消息,这篇小说原本安排发表,但后来在终审时有领导认为里面写了一些不该写的东西,于是就被撤下没发。现在,这篇东西仍然保存在电脑里。自打这篇小说“遭遇不测”后,笔者的情绪大打折扣,后来就再也没兴趣写这类东西,除非写写赞歌,写写风花雪月之类的文字。
  如今怎样写工人,并不是我们的作家不想写、不会写,而是在并不叫好的环境下不敢写。就说是写了,也不会有人敢发,最终只能成为一堆废纸,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换了谁都会“打死我也不会干”了。如此情况下,除了练笔和聊以自慰,便不会有人付出太多的体力和精力。
  笔者认为,赞歌式的东西自然需要,而且或缺不可,因为这可以成为当代工业激进中的鼓点和号角,对于提振精神、凝聚人心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一味地只唱赞歌,也许会让人的心智麻醉,也会与文学艺术发展的方针有点不合节拍。面对我们的工业、或者工人,是唱赞歌,还是不唱,甚至如《老爷子》那样揭露一些隐匿的黑幕之类的东西,值得我们的作家好好深思。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一部反映工业与工人真实情况的小说,如果由于必须考虑到上层或周围的眼光和喜好,我们的出版社和杂志社不得不将其束之高阁,或者干脆丢弃于废纸篓,这无论如何都是对作者的一种打击,也是一种精神的扼杀。由于纯文学杂志或出版机构的左顾右盼和犹豫不决,或者干脆为自己扯起只唱赞歌的旗帜,那么我们的有志于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工人、写工业的作家,只能自叹明珠投暗了。面对工业和工人,尽管作家们有太多的话想写,但却只能游离于批判与揭露之外,硬着头皮写些不痛不痒的东西,让真实隐没于歌功颂德之内,让客观压缩在小数人的个人偏好之下。如此而为,又怎能满足大众的需要,怎能获得人们的认同呢?
  如今怎样写工人,这似乎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次考验。笔者认为,为工业为工人写赞歌,是我们热爱工业和工人的朴实情感使然。而在大工业背景下,也要用审视、批判的笔触去写写工人,写工人的生活状态、写工人的思想感受、写工人的心路历程,这样,才是工业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的真实手笔。用真实、客观和批判的眼光,用良知和责任写我们的工业与工人,那么,工人的形象才会更丰满,工业的大厦才会更雄伟,工人文学的道路也才会更广阔。
其他文献
一    老书记白干森紧紧抓住我的手:“小严,我死后,一切从简,让我入土为安。”我心如刀绞,含着泪违心地说:“书记,别多想,您会好起来的!”  我是看着白书记咽下最后一口气的。  按处级干部待遇,白书记病故后,厂闭路电视台发了消息和生平介绍,《江南石油报》在第三版用指甲盖大的地方发了三句话的讣告。遗体告别仪式安排在医院殡仪馆大院内。头天下午,我组织党办、工会、老年科的人布置会场,很简单地按惯例横挂
期刊
淘 金 者    隔着一片落叶的寂寞,一把凉风惊醒故乡。  这个致命的盛夏,随处淋漓着快乐和忧伤。  谁炒了谁的鱿鱼?谁是豹子的下一顿美餐?  谁是黄雀的囊中之物?左边是一撇  右边是一捺  要握住哪一笔才能不错过好时光?     即将干涸的池塘,满目疮痍,岸上花草齐放。  连乞丐都掌握了生存的秘诀,伪装成一株  毕恭毕敬的千年矮。玫瑰形迹可疑地红。  越来越多的追梦者放弃土地赶来朝拜  淘金。 
期刊
每次出行,慈悲的老天都会为我特意送行。准备再次进高原时,前一天晚上晴朗的天空,第二天的早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是今年的第一场春雨,注视着被雨水洗得清爽的大地、房屋、树木,使人心中涌动着不言自明的舒心和惬意。  兴冲冲准备出发时,手机来了一条短信“今天早上北京时间7点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脑袋“嗡”地一下,手中的东西落地,握着手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那种慌乱无以言表,感觉心已
期刊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看到凉水塔   像一个春天的感叹号   在资水河畔,我热爱着的第二故乡   这里不是极地,为何也没有黑夜     这是一个需要光明和温暖的年代   电与火扮演着热心人的角色   你看,那对劳动者的爱情   通过如火如荼的情话,让一股电流   以光的速度点亮两盏害羞的灯   在冷水江,我的兄弟姐妹   就在电与火的光芒里生活着     他们离光明很近,离黑暗也很近   他们的生命炽
期刊
寻找    我一直在寻找一块铁   安放在心里   大风一吹,它就沉默   大雨一下,它就生锈   一层层的伤疤   裹着,不愿意说话   只是把灵魂   沉下去      锻 工 房    年轻的锻工师傅在锻工房打铁   鼓风机嗡嗡作响,气锤砸下时   一双手高高举起,跟着就是叮叮当当和歌   眼要瞄准,心要集中,不然找不到姑娘   铁锭一声一声口齿清楚   太阳从窗户直射进来   游移的光线挤
期刊
有位多年前的同事告诉我,当年我们供职的那家小电厂终于倒闭了。对于这座从画蓝图开始就已经落伍,最终证明只让一小部分人发财而让国家和更多工人受损的企业的倒掉,我是不感觉意外的,这种结局,似乎在14年前我离开那里时,就已清晰地看到了。   即便如此,我的内心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毕竟,我在那里呆了7年,那几乎是我的整个青春。那里有过我的孤独、绝望和失意,也有过我的激情、冲动与喜悦。我甚至可以这么认为:
期刊
说起来真的有点汗颜,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我来的次数竟屈指可数。并且至今还不清楚白云山、陈家祠、西关、北京路具体的位置。这对一个旅游爱好者来说,委实有点交代不过去。对精神殿堂的喜爱与大都市的这种漠然在我心中形成鲜明对比,我不断地追问这种漠然的原因,那是对来自繁华、喧华、快节奏、空气指数差等等附加条件的排斥么?然而,有谁又能拒绝大城市那种大气、开阔、包容、海纳百川以及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高度?  我们依
期刊
离开故乡已经很多很多年了,很多的物事已然淡忘,但老家门前的那棵大樟树至今不能忘怀,它挺拔巍然的身躯,郁郁葱葱的枝叶,常在脑海中闪现,在心中萦绕,在梦中忆起。  很小很小,小到还没有什么清晰记忆的时候,爸妈带着我和摇窠里的妹妹从爷爷奶奶那古老破旧的茅草房里分开,来到了爸妈分家立户的第一个地方。那是一个小嵻边,菜园子周围有两户邻居,一家姓谭,另一家好像也姓谭,屋对面不远有两家亲戚,一家是我舅舅,另一家
期刊
在知了声声的夏日里,哥哥姐姐们坐在厢房里的桌前,手握着毛笔,全神贯注地临摹着爸爸特别挑选或亲手写下的字贴。那时候,阳光穿过屋外的柳枝,从格窗的白纸上透进来,照在哥哥姐姐们有着密密汗珠的脸上,照着在一边眯眼小寐的奶奶。我坐在小马凳上百无聊奈地翻着小人书,盼望着爸爸的脚步声出现。  爸爸工作的地方离家较远,放暑假了,他却回来得特别勤,他要抽空给哥哥姐姐们上书法课。那时候,隔三叉五就会听见爸爸那兴奋和疲
期刊
1    我来深圳进的第一家公司是台资企业,最初是在抛光车间上班,带我的师傅叫王天光,四十多岁,大家都叫他老王,作为学徒工,我叫他王师傅。   抛光车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脏,那不是一般的脏。车间跟煤窑一样,到处弥漫着抛光产生的粉尘;抛光工跟挖煤工也没有什么两样,一天工作下来,通身上下都是黑的,怎么洗也洗不干净。我刚进抛光车间,一看是这个样子,心想,老子在家时好歹也是个代课老师,到深圳来就干这种又脏又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