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盛夏,窝在家里读张欣的小说《狐步杀》。
明明是一部悬疑爱情剧,张欣却写得冷静克制,好比徐徐展开一幅广式生活浮世绘,将广州的穷人、富人、特权阶层、普通市民、小孩、老人、谋生计者、命案犯者一色人等的日常与失常,看似不经意地勾勒出来。紧要处只几笔,撕破杀机。
悬疑爱情剧里“杀人”是小高潮,需浓墨重彩,方才显露侦破的难度和爽度,以调动读者情绪大开大合。《狐步杀》里有三起命案,原可以写得七情上面,提着心吊着胆,张欣居然一如既往地举重若轻,开篇就是两个警察在他们常去的茶餐厅,一人点一杯他们常喝的饮品,有一句没一句闲话案情。侦破没有头绪,警察男主角做梦也在找思路,梦里听到母亲打电话的声音,受此启发,融会贯通,开窍一样进行地毯式搜寻,推动案情进展,终于破案。杀人和侦破都在日常生活里。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并不惊心动魄。因为故事未完,生活还在继续。
爱情的部分,两男一女的主线原可以十分狗血,何况两男一个是警察,一个是潜在杀人犯,更兼女主角苏而已的命运跌宕起伏,从富贵优越坠入低谷泥沼,未婚生子,隐姓埋名,遁走他乡,混不下去黯然归国,再争着一口气从最底层做起,到小说的结尾她还遭遇车祸……这样的设置,张欣依然处理得风轻云淡,将苏而已这样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十个男人十个都会默默走开”的女人,放在健身、兼职、照看孩子、和母亲相处等日常事务中,活得自律而清醒,“不想演悲情剧”。纵然苏而已的命运好比一片落叶在时代变局中风雨飘摇,她也拼全力想要那一点点的自我掌控,绝不恋爱脑,更不玛丽苏。即便张欣想让读者确信“这个世界上真有奋不顾身的爱情”,她笔下的爱情也决计不会孤立于时代和生活而存在。
所以《狐步杀》是反高潮的。悬疑爱情双重故事缓缓推进,交织着广州这座城市的生活纹理,隐现着诸多小人物的日常与面对——没有表情的茶餐厅老板娘,看到别人家倒霉而莫名惊喜的护工,坐吧台只顾刷屏的酒保,和雇主一起上桌吃饭还插话的保姆,說话软绵绵、会算紫微斗数的台湾女人,和警局合作的开锁佬,偷开老爸大奔造成车祸却完全不懂后果严重的男孩……连同一年龄段的“母亲”,张欣都写了三个,完全不担心读者会搞混,着实艺高人胆大。这些小说的配角,有的出场一次就不见了,有的反复出现,有时卡在故事情节的转折点上,有时构成故事的流动布景,于是在谋杀、破案、都市恋情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众生百态——警、匪、医、护、高档会所、街边茶餐厅、时尚界生存法则、家长里短柴米油盐……
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悬疑片,不如说这是张欣以故事化的写作展现广州难以被定义的都市底色和活力,致敬海纳百川、底气十足又低调平和的广州生活。千年商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潮头,历经几十年不息的外来人口增长,时过境迁的繁华与破败,调拌着广州自有的味道。在这里,人们谋生又谋爱,或者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地攫取,或者从容淡定、有态度地躺平,每个人都有说得过去的理由,无须一统。“人都是这样,如果不能如愿以偿,就选择最不累心的生活方式。”张欣的写作很慈悲,用理解的方式与笔下的各色人等和解,甚至包括凶手、贪污受贿者、弄权人士。唯有理解,才有预防和解决的可能。更可贵的是,张欣没有止步于理解,没有令价值观走向虚无。通过“警”“匪”这样具有指代性的象征符号,她其实旗帜鲜明地给出了小说的主题——你可以没有远方和梦想,但是无论如何,请不要触及底线。底线是什么?“正直、善良、是非分明”“尊贵而有尺度,是真正的奢侈的清贫”。
所以,《狐步杀》的重点不在于悬疑也不在于爱情,而是主角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凶杀、爱情对于个体来说都不是日常,而是失常。“将所有的刀光剑影暗藏于无限优雅之中,一切算计都在步伐的方寸之间,慌者输,乱者杀。”人性的狐步舞才是小说的终极命题。
张欣是广州都市爱情小说的掌门。因为地缘和文化政治,在广州写作不像在北京、上海那样具有名声上的放大优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地方作家”的印象,而难以冲上巅峰。张欣并没有因为这个元素而削弱自己写作的地方性色彩,相反,她的小说里有鲜明的广州特色,比如,通过“吃什么”来展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甚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非常广州。
开篇第一行四个字——“鸳鸯,走糖”。是张欣的风格,用词极简,信息量极大。
“鸳鸯是广式茶餐厅特有的饮品,一半咖啡一半红茶。走糖是不加糖。”茶餐厅是广州普通人的美食天堂,主要靠邻里帮衬,但凡开得下去,总要有自己的招牌和特色。判断一个人是久居此地还是过客,就看看他是不是有常去的茶餐厅,以及必点的吃喝。两个警察坐在他们常去的茶餐厅,每人一杯自己必点的心水饮料,这就是广州警察的日常,而不会发生在他城。反派角色就会去“珠江新城的富隆酒家,风格并不张扬,私密度较高,虽然没有会员制,但无形中只接待熟客”。警察吃的是红烧带鱼,反派人物吃四成熟的牛排、三文鱼刺身,吃什么以及在哪里吃,高下立现,勾勒出人物的立场和价值观。
离婚后的一顿饭去潮菜馆,“贵到空无一人”;母女深夜无语,对坐饮法国红酒;“隆江猪脚饭你没有吃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特权阶层“不仅没有民间疾苦,同样也没有世俗之乐。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情绪失控也不足为奇”。苏而已想要的爱情是“一起喝砂锅粥吃云吞面,一起去江边散步”。身家优渥的男主角甘于“每天去利群喝皮蛋瘦肉粥,再来一碟牛肉拉肠”。吃什么,这既是一个人的人生现状,也是欲望的指向。
没有一个城市能够有广州这么丰富的吃食来展现丰富的人性了。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饮食是剖析和展现社会复杂性的绝佳切入点。食色性也,饮食背后是人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阶层以及一切的人类行为的解释。“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饭局。”通过吃,张欣不仅勾画了一张美食地图,带我们领略具体而微的“吃在广州”,更从最直接的感官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和社会诉求,精准而余味悠长。
我读书有个偏好,除了看作品本身,我还特别喜欢看作者的个人经历,把人和作品互文阅读。我最爱看女作家带有自传痕迹的作品,“我手写我心”,还有什么文本比女性的自我书写更贴近她们的生活? 张欣的小说很难看出她“自己”。她的写作视角是全方位的,笔下的人物很杂很立体,不论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各有各的小宇宙,张欣像透视一样描摹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常常让我忘记了这是一本“女作家”的书。不过,这几年我见张欣老师的次数也不算少,有很多朋友间的私交和深聊。尽管她有意无意避免在小说中“写自己”,我却像个侦探一样,在她编织的小说世界中,寻找到她生活的见证。比如,老干部病房里的人情世故,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讨论过的年老父母的就医,而据我所知,张欣的亲友圈里不少人是老干部圈层的,难怪小说里老王一家着墨不多,却个个鲜活;再比如,张欣有多年健身的习惯,她安排男女主角在健身房无意邂逅、情愫暗生,并发出对于爱情复杂性的喟叹:“爱这个东西太不可靠了,时空、心境、际遇甚至出场先后都可能產生无法控制的化学反应。”这个出场真的不造作,又具有时空的新鲜感——爱情这个主题或许屡见不鲜,但不同时空下的爱情际遇是无法预测的,有新的体验、思虑和选择。在好的作家那里,爱情这个主题历久弥新,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新的阅读冲动和情绪体验。
我多次参加张欣老师举办的读书活动,她总是躲在“策划人”这个角色里不动声色地控场,就算轮到她发言也言简意赅,有心要把光芒四射的机会留给年轻作家。但是听众里总有她的读者站出来,当众向张欣老师诉衷肠。我记得有一位女生,声音颤颤地好像要哭出来,说一直记得张欣老师的那句话:“永远坚强,内心宁静。”那句话支撑了她很多很多年的不甘。
这非常有意思。
张欣谨慎地不在小说中“暴露自己”,或者说,她不沉溺于书写个人的生活体验。诚然,把个人的生活体验挪用到书中人物身上是必须的,但那些体验已然变成了故事中人物的血与肉,成长为完全不同于作家本人的新的创造。这一点,张欣是真的很舍得,很超然。这需要极强的自我醒觉,才能割舍掉写作者们常有的无法自控的自恋。故事归故事,张欣尽可能做到了不评判自己的人物,给他们每个人合理的解释与同理心。故事的缝隙里,张欣没法不输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输出常常是直接的,强有力的,像一记猛击。
“人的一生都有一些说不出的秘密,有一些触不到却又忘不了的爱,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轰然来袭。”“缺乏美感的都不是爱,更像一种无奈。”“真心想得到什么,不要调情,直接开房。”“永远不要小看现金的震撼力。”“人,都是要盖棺定论的。”这是我边读书边在笔记本上随手摘抄的句子。摘抄的时候,我体味到读书活动上那个女生为什么声音颤颤想要哭——我们因为想要娱乐才读小说,没想到在小说里遇到了摧枯拉朽般的心灵撞击。
我的朋友黄佟佟,知名自媒体“蓝小姐与黄小姐”主理人,经常把张欣老师叫作“智慧明灯”。有理由相信,作为一名都市爱情文学掌门,冷眼旁观无数喜剧、闹剧、悲剧,至今笔耕不辍的知名作家,张欣没法将自己认为“对的路”遮掩起来。她选择用小说的样式将“对的路”指给我们看。
“哪怕没有一句话说教的小说其实都是一种教化。”
广州爱情故事也好,千年商都生活浮世绘也好,张欣在我心中就是那个穿着运动鞋背着双肩包,和一帮年轻人搞饭局、健身、常年写作的大作家。她有很多时髦的举动,比如写公众号带货、搞吃货微信群,也有“不合时宜”的生活习惯,比如绝不熬夜、怕坐飞机,但她依然是朋友圈最受欢迎的人。不是因为她的身份和名气,而是她那已经分不清是职业习惯还是生活锤炼的犀利和清醒,总能带给我们当头棒喝般的分析点评。当然,没有邀请她宁愿不发一词。想让她锤也要看她的心情。不是谁都这么荣幸够格给她锤。作为她的读者,才有幸体会到她毫无保留兜底掀给你的人间世情。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都市的历史和文化意象比较而言是匮乏的。最近流行的一线大都市的提法,可谓近三十年中国人口不断流入都市的自然反应——都市生活形态逐渐形成、分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了解自己所住的城市,同时也不断比较不同城市气质的差异,体会、认知与丰富都市复杂性,以在适当的人生节点,去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毕竟,这是一个流动的年代。
和其他一线大都市比较,广州的优势在于“商都”的千年传承和人口流入地的鲜活。同时,广州又甚为低调、务实,即便这几年不断被媒体诟病为“排名下滑”,市民社会依旧不紧不慢,照自己的节奏走。就好像《狐步杀》里总是面无表情的苏姨。
与此同时,激流暗涌,这城市不乏梦想和野心。总有人铤而走险,过于相信自己的智力和机缘,企图一夜暴富,一步登天。
广州的气质,就在于这表面的不争不抢,内心的笃定、坚持或者夜路走到黑的偏执。可以说,这既是冒险家的丛林,又是安小富守规矩的天堂。在这里,谋杀、爱情、饭局、日常都有着广州不同的气息,这里的故事总是看起来平平淡淡,细读却又意味深长。
谁能品味广州的神韵?谁能讲好广州故事?谁能让我们娱乐之余体味人生、命运和一座城市的勾连?
我以为,除了张欣,别无第二人选。
广州是值得住下来不走的城市。住下来,好好读一读张欣。
责任编辑:杨 希
明明是一部悬疑爱情剧,张欣却写得冷静克制,好比徐徐展开一幅广式生活浮世绘,将广州的穷人、富人、特权阶层、普通市民、小孩、老人、谋生计者、命案犯者一色人等的日常与失常,看似不经意地勾勒出来。紧要处只几笔,撕破杀机。
悬疑爱情剧里“杀人”是小高潮,需浓墨重彩,方才显露侦破的难度和爽度,以调动读者情绪大开大合。《狐步杀》里有三起命案,原可以写得七情上面,提着心吊着胆,张欣居然一如既往地举重若轻,开篇就是两个警察在他们常去的茶餐厅,一人点一杯他们常喝的饮品,有一句没一句闲话案情。侦破没有头绪,警察男主角做梦也在找思路,梦里听到母亲打电话的声音,受此启发,融会贯通,开窍一样进行地毯式搜寻,推动案情进展,终于破案。杀人和侦破都在日常生活里。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并不惊心动魄。因为故事未完,生活还在继续。
爱情的部分,两男一女的主线原可以十分狗血,何况两男一个是警察,一个是潜在杀人犯,更兼女主角苏而已的命运跌宕起伏,从富贵优越坠入低谷泥沼,未婚生子,隐姓埋名,遁走他乡,混不下去黯然归国,再争着一口气从最底层做起,到小说的结尾她还遭遇车祸……这样的设置,张欣依然处理得风轻云淡,将苏而已这样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十个男人十个都会默默走开”的女人,放在健身、兼职、照看孩子、和母亲相处等日常事务中,活得自律而清醒,“不想演悲情剧”。纵然苏而已的命运好比一片落叶在时代变局中风雨飘摇,她也拼全力想要那一点点的自我掌控,绝不恋爱脑,更不玛丽苏。即便张欣想让读者确信“这个世界上真有奋不顾身的爱情”,她笔下的爱情也决计不会孤立于时代和生活而存在。
所以《狐步杀》是反高潮的。悬疑爱情双重故事缓缓推进,交织着广州这座城市的生活纹理,隐现着诸多小人物的日常与面对——没有表情的茶餐厅老板娘,看到别人家倒霉而莫名惊喜的护工,坐吧台只顾刷屏的酒保,和雇主一起上桌吃饭还插话的保姆,說话软绵绵、会算紫微斗数的台湾女人,和警局合作的开锁佬,偷开老爸大奔造成车祸却完全不懂后果严重的男孩……连同一年龄段的“母亲”,张欣都写了三个,完全不担心读者会搞混,着实艺高人胆大。这些小说的配角,有的出场一次就不见了,有的反复出现,有时卡在故事情节的转折点上,有时构成故事的流动布景,于是在谋杀、破案、都市恋情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众生百态——警、匪、医、护、高档会所、街边茶餐厅、时尚界生存法则、家长里短柴米油盐……
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悬疑片,不如说这是张欣以故事化的写作展现广州难以被定义的都市底色和活力,致敬海纳百川、底气十足又低调平和的广州生活。千年商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潮头,历经几十年不息的外来人口增长,时过境迁的繁华与破败,调拌着广州自有的味道。在这里,人们谋生又谋爱,或者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地攫取,或者从容淡定、有态度地躺平,每个人都有说得过去的理由,无须一统。“人都是这样,如果不能如愿以偿,就选择最不累心的生活方式。”张欣的写作很慈悲,用理解的方式与笔下的各色人等和解,甚至包括凶手、贪污受贿者、弄权人士。唯有理解,才有预防和解决的可能。更可贵的是,张欣没有止步于理解,没有令价值观走向虚无。通过“警”“匪”这样具有指代性的象征符号,她其实旗帜鲜明地给出了小说的主题——你可以没有远方和梦想,但是无论如何,请不要触及底线。底线是什么?“正直、善良、是非分明”“尊贵而有尺度,是真正的奢侈的清贫”。
所以,《狐步杀》的重点不在于悬疑也不在于爱情,而是主角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凶杀、爱情对于个体来说都不是日常,而是失常。“将所有的刀光剑影暗藏于无限优雅之中,一切算计都在步伐的方寸之间,慌者输,乱者杀。”人性的狐步舞才是小说的终极命题。
张欣是广州都市爱情小说的掌门。因为地缘和文化政治,在广州写作不像在北京、上海那样具有名声上的放大优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地方作家”的印象,而难以冲上巅峰。张欣并没有因为这个元素而削弱自己写作的地方性色彩,相反,她的小说里有鲜明的广州特色,比如,通过“吃什么”来展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甚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非常广州。
开篇第一行四个字——“鸳鸯,走糖”。是张欣的风格,用词极简,信息量极大。
“鸳鸯是广式茶餐厅特有的饮品,一半咖啡一半红茶。走糖是不加糖。”茶餐厅是广州普通人的美食天堂,主要靠邻里帮衬,但凡开得下去,总要有自己的招牌和特色。判断一个人是久居此地还是过客,就看看他是不是有常去的茶餐厅,以及必点的吃喝。两个警察坐在他们常去的茶餐厅,每人一杯自己必点的心水饮料,这就是广州警察的日常,而不会发生在他城。反派角色就会去“珠江新城的富隆酒家,风格并不张扬,私密度较高,虽然没有会员制,但无形中只接待熟客”。警察吃的是红烧带鱼,反派人物吃四成熟的牛排、三文鱼刺身,吃什么以及在哪里吃,高下立现,勾勒出人物的立场和价值观。
离婚后的一顿饭去潮菜馆,“贵到空无一人”;母女深夜无语,对坐饮法国红酒;“隆江猪脚饭你没有吃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特权阶层“不仅没有民间疾苦,同样也没有世俗之乐。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情绪失控也不足为奇”。苏而已想要的爱情是“一起喝砂锅粥吃云吞面,一起去江边散步”。身家优渥的男主角甘于“每天去利群喝皮蛋瘦肉粥,再来一碟牛肉拉肠”。吃什么,这既是一个人的人生现状,也是欲望的指向。
没有一个城市能够有广州这么丰富的吃食来展现丰富的人性了。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饮食是剖析和展现社会复杂性的绝佳切入点。食色性也,饮食背后是人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阶层以及一切的人类行为的解释。“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饭局。”通过吃,张欣不仅勾画了一张美食地图,带我们领略具体而微的“吃在广州”,更从最直接的感官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和社会诉求,精准而余味悠长。
我读书有个偏好,除了看作品本身,我还特别喜欢看作者的个人经历,把人和作品互文阅读。我最爱看女作家带有自传痕迹的作品,“我手写我心”,还有什么文本比女性的自我书写更贴近她们的生活? 张欣的小说很难看出她“自己”。她的写作视角是全方位的,笔下的人物很杂很立体,不论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各有各的小宇宙,张欣像透视一样描摹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常常让我忘记了这是一本“女作家”的书。不过,这几年我见张欣老师的次数也不算少,有很多朋友间的私交和深聊。尽管她有意无意避免在小说中“写自己”,我却像个侦探一样,在她编织的小说世界中,寻找到她生活的见证。比如,老干部病房里的人情世故,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讨论过的年老父母的就医,而据我所知,张欣的亲友圈里不少人是老干部圈层的,难怪小说里老王一家着墨不多,却个个鲜活;再比如,张欣有多年健身的习惯,她安排男女主角在健身房无意邂逅、情愫暗生,并发出对于爱情复杂性的喟叹:“爱这个东西太不可靠了,时空、心境、际遇甚至出场先后都可能產生无法控制的化学反应。”这个出场真的不造作,又具有时空的新鲜感——爱情这个主题或许屡见不鲜,但不同时空下的爱情际遇是无法预测的,有新的体验、思虑和选择。在好的作家那里,爱情这个主题历久弥新,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新的阅读冲动和情绪体验。
我多次参加张欣老师举办的读书活动,她总是躲在“策划人”这个角色里不动声色地控场,就算轮到她发言也言简意赅,有心要把光芒四射的机会留给年轻作家。但是听众里总有她的读者站出来,当众向张欣老师诉衷肠。我记得有一位女生,声音颤颤地好像要哭出来,说一直记得张欣老师的那句话:“永远坚强,内心宁静。”那句话支撑了她很多很多年的不甘。
这非常有意思。
张欣谨慎地不在小说中“暴露自己”,或者说,她不沉溺于书写个人的生活体验。诚然,把个人的生活体验挪用到书中人物身上是必须的,但那些体验已然变成了故事中人物的血与肉,成长为完全不同于作家本人的新的创造。这一点,张欣是真的很舍得,很超然。这需要极强的自我醒觉,才能割舍掉写作者们常有的无法自控的自恋。故事归故事,张欣尽可能做到了不评判自己的人物,给他们每个人合理的解释与同理心。故事的缝隙里,张欣没法不输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输出常常是直接的,强有力的,像一记猛击。
“人的一生都有一些说不出的秘密,有一些触不到却又忘不了的爱,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轰然来袭。”“缺乏美感的都不是爱,更像一种无奈。”“真心想得到什么,不要调情,直接开房。”“永远不要小看现金的震撼力。”“人,都是要盖棺定论的。”这是我边读书边在笔记本上随手摘抄的句子。摘抄的时候,我体味到读书活动上那个女生为什么声音颤颤想要哭——我们因为想要娱乐才读小说,没想到在小说里遇到了摧枯拉朽般的心灵撞击。
我的朋友黄佟佟,知名自媒体“蓝小姐与黄小姐”主理人,经常把张欣老师叫作“智慧明灯”。有理由相信,作为一名都市爱情文学掌门,冷眼旁观无数喜剧、闹剧、悲剧,至今笔耕不辍的知名作家,张欣没法将自己认为“对的路”遮掩起来。她选择用小说的样式将“对的路”指给我们看。
“哪怕没有一句话说教的小说其实都是一种教化。”
广州爱情故事也好,千年商都生活浮世绘也好,张欣在我心中就是那个穿着运动鞋背着双肩包,和一帮年轻人搞饭局、健身、常年写作的大作家。她有很多时髦的举动,比如写公众号带货、搞吃货微信群,也有“不合时宜”的生活习惯,比如绝不熬夜、怕坐飞机,但她依然是朋友圈最受欢迎的人。不是因为她的身份和名气,而是她那已经分不清是职业习惯还是生活锤炼的犀利和清醒,总能带给我们当头棒喝般的分析点评。当然,没有邀请她宁愿不发一词。想让她锤也要看她的心情。不是谁都这么荣幸够格给她锤。作为她的读者,才有幸体会到她毫无保留兜底掀给你的人间世情。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都市的历史和文化意象比较而言是匮乏的。最近流行的一线大都市的提法,可谓近三十年中国人口不断流入都市的自然反应——都市生活形态逐渐形成、分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了解自己所住的城市,同时也不断比较不同城市气质的差异,体会、认知与丰富都市复杂性,以在适当的人生节点,去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毕竟,这是一个流动的年代。
和其他一线大都市比较,广州的优势在于“商都”的千年传承和人口流入地的鲜活。同时,广州又甚为低调、务实,即便这几年不断被媒体诟病为“排名下滑”,市民社会依旧不紧不慢,照自己的节奏走。就好像《狐步杀》里总是面无表情的苏姨。
与此同时,激流暗涌,这城市不乏梦想和野心。总有人铤而走险,过于相信自己的智力和机缘,企图一夜暴富,一步登天。
广州的气质,就在于这表面的不争不抢,内心的笃定、坚持或者夜路走到黑的偏执。可以说,这既是冒险家的丛林,又是安小富守规矩的天堂。在这里,谋杀、爱情、饭局、日常都有着广州不同的气息,这里的故事总是看起来平平淡淡,细读却又意味深长。
谁能品味广州的神韵?谁能讲好广州故事?谁能让我们娱乐之余体味人生、命运和一座城市的勾连?
我以为,除了张欣,别无第二人选。
广州是值得住下来不走的城市。住下来,好好读一读张欣。
责任编辑:杨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