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体验”教学的根本是实现作者、文本与读者的情感交融。以感官刺激和语言刺激为基本手段,有效运用语言感染、情愫激发、影音冲击、角色模拟与心灵内省等形式,创设一种能达到心灵体验和心灵内省的环境和气氛,实现生理、心理、情感和个人经验等体验经历的融合。
[关键词]体验 浸润 情感交融
教学的有效性是抓住各种教学方式的本质。语文“体验”教学的本质是: “体”,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以经历过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中获得经验、体会、情感上的变化为基础,学生在感官与语言刺激下,被吸引、感染与感召,在体验中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1]。其有效策略是:
一、语言感染
教师可以组织自由诵读、齐声诵读、言语激读、以评促读、接力诵读、生间比读、组际赛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诵读情境、集中注意力,从而产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的心理感应。读必须富有情感性、刺激性,产生想读、乐读的心理情感。当读到一定火候,从外显语感上能给人一种通顺畅达的感觉,体验多了情感思想自然变得丰富细腻,进而产生一种交流表达的心理需要。
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作家用娴熟的语言,运用语言的色彩、修辞、用语、句式、韵律等,表现出极强的音乐美感和画面美感,强烈震撼,感染读者的情怀。形象的修辞语言、错落的句式用语,昭示着摇曳多姿的形式之美;隽秀的音乐语言节奏徐疾有致,拨动着扣人心弦的音韵之美;迭音、叠字,创造出逼真鲜明的绘画美。如杜甫《登高》中对秋天的描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随着诗人视线移动,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2]。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情绪被感染,感受“悦心悦意”的理性美感。
文字的流淌渲染着感情的世界,如跳动的音符,随着作者的感情与情思浸入读者的心扉,以情感的传递来感染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心灵的交汇。
二、激发情愫
学生没有产生作者相同的情愫就无法领略作者在文本中所蕴藏的情感。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语调显得委婉通脱,清丽自然;“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不仅富有文字美,朗读起来还富有语音美,字与字、词与词的组合显出抑扬顿挫,静听或朗读都是一种享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如此美丽,可是到清华园看荷塘时,竟是那么普通。朱自清是苦闷与彷徨,一个人夜游荷塘,光线自然没有白天亮,且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也是淡淡的,故朱自清看到的荷塘应该是朦胧的、宁静的。如果没有像朱自清那样倾注情感,就感受不到荷塘之美了。“景语,皆情语也”,景有情生、物有人语,王国维先生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影音冲击
视觉效果是最直观的信息采集源,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图片、影像与音乐融合,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让媒体结合文本丰富的色彩语言,勾画出一幅幅多彩山水画,构成绝美的画卷。如《雨巷》中,江南古镇的那种青砖漫成的巷子,配以油纸伞、丁香花以及江南的献媚柔弱的少女,再配上淅淅沥沥的雨声,诗的意境一下子就烘托出来了。《祝福》里,展示暴风雪中,拄着破竹竿,挎着破竹篮,曲腰驼背,衣衫褴褛,满脸沟壑,垂死挣扎的祥林嫂写意画,那一刻学生心灵震颤,体验是何等的强烈。
四、角色模拟
以亲身体验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情境,对文中的片段情境进行模拟表演,揣摩所扮演的角色思想和情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设作品人物的语言、动作、情态,自主地参与到角色情境中,深切、透彻、生动的共同体验和角色经历能更好地释放个人情感。如《雷雨》《装在套子里的人》《窦娥冤》都是很好可用来进行演绎的作品。都能够让学生亲临现场,激发学生渴望了解事情原委的愿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荷塘月色》这类感悟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对作品中美好情境的感悟,同时对比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最美的场景。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升华到描述自己内心的最美场景,充分的让学生体验到作品的情感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应用文字叙述表达的能力。
五、心灵内省
领悟文字中蕴含的鲜明感情和深刻思想,抽象的文字里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和审美倾向,含蓄的文字变得通俗了,简练的文字变得充实了[3]。这样,文本的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真切,学生和作者在物象、情感及意念上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亲切交流,也许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抚慰。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经由形象思维跃然纸上,让读者不仅会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形象图像,而且这种形象图像会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使头脑中的形象活起来,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形象。如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的景象: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总之,语文“体验”教学实现了作者、文本与读者的情感交融。引导体验者对体验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深层次思考,强化体验效果,促进自我认识与评价。
参考文献:
[1]梁衡.《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4):21~25.
[2] [3] 袁敬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6):21~23.
[关键词]体验 浸润 情感交融
教学的有效性是抓住各种教学方式的本质。语文“体验”教学的本质是: “体”,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以经历过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中获得经验、体会、情感上的变化为基础,学生在感官与语言刺激下,被吸引、感染与感召,在体验中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1]。其有效策略是:
一、语言感染
教师可以组织自由诵读、齐声诵读、言语激读、以评促读、接力诵读、生间比读、组际赛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诵读情境、集中注意力,从而产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的心理感应。读必须富有情感性、刺激性,产生想读、乐读的心理情感。当读到一定火候,从外显语感上能给人一种通顺畅达的感觉,体验多了情感思想自然变得丰富细腻,进而产生一种交流表达的心理需要。
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作家用娴熟的语言,运用语言的色彩、修辞、用语、句式、韵律等,表现出极强的音乐美感和画面美感,强烈震撼,感染读者的情怀。形象的修辞语言、错落的句式用语,昭示着摇曳多姿的形式之美;隽秀的音乐语言节奏徐疾有致,拨动着扣人心弦的音韵之美;迭音、叠字,创造出逼真鲜明的绘画美。如杜甫《登高》中对秋天的描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随着诗人视线移动,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2]。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情绪被感染,感受“悦心悦意”的理性美感。
文字的流淌渲染着感情的世界,如跳动的音符,随着作者的感情与情思浸入读者的心扉,以情感的传递来感染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心灵的交汇。
二、激发情愫
学生没有产生作者相同的情愫就无法领略作者在文本中所蕴藏的情感。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语调显得委婉通脱,清丽自然;“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不仅富有文字美,朗读起来还富有语音美,字与字、词与词的组合显出抑扬顿挫,静听或朗读都是一种享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如此美丽,可是到清华园看荷塘时,竟是那么普通。朱自清是苦闷与彷徨,一个人夜游荷塘,光线自然没有白天亮,且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也是淡淡的,故朱自清看到的荷塘应该是朦胧的、宁静的。如果没有像朱自清那样倾注情感,就感受不到荷塘之美了。“景语,皆情语也”,景有情生、物有人语,王国维先生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影音冲击
视觉效果是最直观的信息采集源,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图片、影像与音乐融合,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让媒体结合文本丰富的色彩语言,勾画出一幅幅多彩山水画,构成绝美的画卷。如《雨巷》中,江南古镇的那种青砖漫成的巷子,配以油纸伞、丁香花以及江南的献媚柔弱的少女,再配上淅淅沥沥的雨声,诗的意境一下子就烘托出来了。《祝福》里,展示暴风雪中,拄着破竹竿,挎着破竹篮,曲腰驼背,衣衫褴褛,满脸沟壑,垂死挣扎的祥林嫂写意画,那一刻学生心灵震颤,体验是何等的强烈。
四、角色模拟
以亲身体验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情境,对文中的片段情境进行模拟表演,揣摩所扮演的角色思想和情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设作品人物的语言、动作、情态,自主地参与到角色情境中,深切、透彻、生动的共同体验和角色经历能更好地释放个人情感。如《雷雨》《装在套子里的人》《窦娥冤》都是很好可用来进行演绎的作品。都能够让学生亲临现场,激发学生渴望了解事情原委的愿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荷塘月色》这类感悟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对作品中美好情境的感悟,同时对比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最美的场景。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升华到描述自己内心的最美场景,充分的让学生体验到作品的情感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应用文字叙述表达的能力。
五、心灵内省
领悟文字中蕴含的鲜明感情和深刻思想,抽象的文字里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和审美倾向,含蓄的文字变得通俗了,简练的文字变得充实了[3]。这样,文本的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真切,学生和作者在物象、情感及意念上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亲切交流,也许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抚慰。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经由形象思维跃然纸上,让读者不仅会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形象图像,而且这种形象图像会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使头脑中的形象活起来,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形象。如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的景象: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总之,语文“体验”教学实现了作者、文本与读者的情感交融。引导体验者对体验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深层次思考,强化体验效果,促进自我认识与评价。
参考文献:
[1]梁衡.《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4):21~25.
[2] [3] 袁敬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