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车”新开法,踏上语文快车道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k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无论是教生字还是读课文,大多喜欢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进行。其现场效果好,而实际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时间一长,我们就会发现:每当教师手一挥,学生就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开火车”,声音响亮,语速快,课堂节奏也很紧凑,气氛热烈,感觉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得非常好,似乎不需要再教下去了。
  但是当我们再次回头读,却发现学生读得磕磕绊绊;跟随读,也只是亦步亦趋。在之后的课堂上,我仔细观察学生“开火车”的情况,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学生在“开火车”时,仅仅是简单地“鹦鹉学舌”,根本没有细心聆听正确的读音。有些学生即使听到了正确的读音,也没有用心记忆,所以到了重新再读时,对字音又回到了迷茫的状态。从起点到起点,从原点到原点,就地盘旋,没有进展。
  语文课上的“小火车”新开法,赋予了一个个新颖的名字,更赋予了新的内涵,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在“开火车”时能够做到心、脑、口并用,使用起来更加行之有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小火车”的几种新开法使学生受益多多,具体做法如下:
  一、我是“列车长”
  小学生充当“首领”的欲望非常强,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每一个学生担当“列车长”,打破按座位接力的传统模式,由学生在班级随机指名回答。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由教师向一位学生提问,该生回答完毕,即担当“列车长”,在班级内指名另一位学生进行同主题的问答,再由回答的这位同学担当“列车长”,指名第三位学生交流……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问答的难度并不大,每个孩子都想成为被指名的“列车长”。这样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频度,增加了生生互动的机会,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二、我是“列车乘务员”
  “开火车”不是单纯的机械训练,我把它看成是一种游戏式的互助学习活动,在学生的愉快合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质疑问难这个环节,有的学生提出问题,大多是老师解决,其他同学置身事外。为此,我面向全体同学招募“列车乘务员”,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了。
  如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一个学生提问:埃斯内尔为什么要把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学生甲:是为了让肖邦永远不忘祖国。
  学生乙:是为了让肖邦永远不忘人民。
  学生丙:是为了让肖邦不忘家乡。
  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争当“列车乘务员”,积极为同学排忧解难,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且相比老师的讲解学生更易接受,效果好得多。
  三、我是“列车维修工”
  在进行“开火车”活动时,我会给不参与游戏的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让他们担当“列车维修工”,从而使他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有事可做。活动前我对学生说:“让我们看看这列火车开得好不好,如果出现了问题,哪位列车维修工能帮助他们?”学生得到这样的任务,都会竖起耳朵仔细倾听,因为他们挑别人毛病的本事还是不小的。比如,有学生在“开火车”读课文,就让“列车维修工”给他们找错、纠错,本来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小方法,冠以美妙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骤增。利用他们小小的弱点,激發强烈的参与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四、双轨列车
  课堂上全体学生“开火车”,虽然面向全体,但有时过于浪费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我采取了“双轨列车”的活动方法,打破以往开火车的“一个接一个”,变成“两个接两个”,效率瞬间提高了。同桌起立,共同读词语或句子,对他们的注意力和相互之间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训练面也扩大了。如果一个班分成四组,只需进行两轮就完成了一半学生的训练,剩下的一半可以其他方式进行,这样在形式与训练面上都能提高效益,可谓事半功倍。
  五、列车越野赛
  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会挑选人数相当的两个小队进行“开火车”比赛,美其名曰“列车越野赛”。赛前先进行一定的激励,学生个个摩拳擦掌,斗志高涨,连发言的声音也比平时响亮。其余的学生以观众的心态观战,课堂注意力不知不觉被吸引过去了。
  六、火车接龙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以对话为主题的内容,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一课,教学母亲和女儿的对话,变相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与身后的同学进行对话问答,一人扮演母亲,后边的一人扮演女儿,回答完毕后继续向后提问,以此类推。这样的训练虽沿用了“开火车”的形式,却赋予了新的交际内涵,学生在进行人物对话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上的“小火车”新开法推行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活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小火车”新开法正在我们街道乃至全市的语文课堂上呼啸奔驰,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沿着这列“小火车”的新轨道,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其他文献
小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较少,需要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背诵则是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将美文佳句烂熟于心,天长日久,肯定收获颇丰。况且,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为例,全册共编排课文35篇,必背篇目9篇,选背篇目7篇,总计16篇,占46%。训练组后面的“基础训练”也改为“积累·运用”,其中的第一题都安排了古诗佳句的读读、背背
期刊
摘 要:提高高中政治课的趣味性,可通过科学合理的导入方式、恰当合理地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适时利用热点时事问题、合理地创设情境、针对性地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在班级中开展演讲、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高中 政治课 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有了对某事物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求知、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中
期刊
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曾有人抽样调查过许多中、小学生,大约有70%左右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其中不乏许多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厌恶学习数学。假若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就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就可以使教学进入“化境”,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应关注的问题。对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期刊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
期刊
刘禹锡(772年—842年),蘇州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刘禹锡少年时就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一生积极进取,勇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论在朝还是被贬,他都丝毫不与权贵妥协。他入仕后,努力为革新出力
期刊
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关键词:学习兴趣 情境 情感 学生特点  兴趣是人们为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而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
期刊
在数学课堂中,有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是站在教与学这一块翘翘板上,需要自己根据学生的能力来把握平衡,寻找合适的平衡的支撑点。算理与算法就是数学课堂中的一组“翘翘板”。理,就是道理、算理,也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我为什么要这样计算的一个理由,一个思维过程的体现;法,法则,算法,也就是在计算过程中的方法,思维过程后的一个浓缩的可以遵循的计算方法。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做到
期刊
小学语文活动课即小學语文的课外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以往只是强调注重课堂质量,忽视了语文教学活动课的辅导与实施。如果教师既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又注重课外活动的指导,二者有机结合,必然会在教学中产生显著的效果。  第一,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课外活动作为活动
期刊
摘 要:讨论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的现状分析:1.什么是讨论式教学及其作用;2.讨论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的闪光点;3.现今讨论式教学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讨论式教学 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不少语文教师一改往日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将新的教学方式引入了课堂。讨论、探究、表演、朗诵、唱歌、影视的运用,改变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为课堂注入了新的
期刊
时政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版块,它的利用价值已被任课教师重视并以各种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呢?我和其他政治老师一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参与能力、民主意识、表现欲望越来越突出,他们对于社会现实、时政热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需要我们提供合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那么学校作为教育重地怎樣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正确引导学生评价时事,形成正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