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命及其挑战

来源 :科学文化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LEY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机器人”、“互联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改变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而极大地改变社会生产力的内涵,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构成重大挑战。
  关键词 技术革命 生产力 剩余价值 于光远 马克思主义
  于光远同志自称为“死不悔改”的马克思主义者。“死不悔改”有两层含义:其一,光远同志自青年时代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之日起,就一直坚持并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虽历经各种艰难曲折,但直到去世,也就是“至死”,仍毫无“悔改”之意。于光远的老伴孟苏同志说:“光远同志在晚年做了修改,简化为‘不悔’的马克思主义者。”我想这更为确切。
  光远同志博学多才。他的博学多才也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论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或新出现的事物,他总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模式去研究一番。他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打麻将,也可以是养苍蝇。据曾陪他一起出国讲学的李惠国同志回忆,光远同志在国外演讲时,曾大谈特谈培育苍蝇的经济效益,而且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探讨饲养苍蝇的效益。理由是蝇蛆为高蛋白,产量大,生长快,是价廉物美的饲料。换句话说,光远同志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的理论,且这样优秀的理论应该付诸应用,不断扩充其应用范围。
  为什么我愿意在这里强调光远同志所奉行“不断扩充马克思主义应用范围”的哲学?因为确有一些人却总是愿意把马克思主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
  举一个例子。中国有一批政治经济学者,老是强调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关系,不以生产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理由是,这是恩格斯明确讲过的话。我们的质疑是:为什么当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随着时代的需求,而扩展到新问题,新领域?为什么要用恩格斯的话,故步自封,画地为牢?
  光远同志所说的“死不悔改”,还有另一层意思: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应改按照科学的准则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就是科学是让人们研究的,允许人们批评讨论并不断发展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让人们信奉的教条,只允许人们对他顶礼膜拜,不准人们研究和发展,或只允许少数人垄断式地研究和发展!为什么当代的青年学子纷纷对课堂上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强烈的厌烦情绪?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理论宣讲工作实在太教条,太死啃书本,根本不敢接触、回答现实问题、敏感问题。
  光远同志的一生之所以被不少人误解,原因就在于他还坚持主张用科学的准则——其实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来重新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败得失!这也是他的“死不悔改”的重要内容。我以为,在纪念这位“不悔”的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时,必须正确解读的两重含意。
  在上述“死不悔改”的思想指导下,光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有两项也许是还未“广为人知”的重要贡献。
  一 人工自然及其发展
  光远同志曾提出:我国自然辩证法,要由天然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发展为人工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光远同志的用词是很考究的。人工自然≠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容易被曲解为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任意塑造自然界。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指出,自然界有5种运动基本形式: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即生命的运动形式;而自然界最高的运动形式是思维的运动形式。但是,光远同志还指出,由于出现了“人”,人有“双手”和“大脑”,也许还应加上“心脏”,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出现了新型的更为高级的运动形式。人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所以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除研究上述5种运动基本形式的自然哲学以外,还要研究人类如何认识自然界,如何利用这些认识,探索改造自然界的方法和技艺的自然辩证法。这就是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进一步就要付诸行动,走向具体实现改造自然界,也就是按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造自然界的实践的哲学。这就是李伯聪等同志研究的工程哲学。它的更重要的发展,也就是产业哲学,或生产力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哲学。
  在当前,人类正面临新的重大技术革命,有些朋友称之为“第三次”或“第四次”技术革命。新出现的重大技术包括:
  一、“机器人”将完全包揽“社会平均简单劳动”,包括工人、农民、店员、服务员、教师、科研人员从事的重复性劳动,甚而还能取代新闻记者排版面、写新闻——特别是撰写《人民日报》一类报纸所需的新闻,可以做到又快又好,而且绝对不会出现政治错误!这一革命带来的重大后果是:由“社会平均简单必要劳动”所构成的“活劳动”将等于零,由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也是零,也就是剥削的概念将退出历史舞台。这就为社会主义本质之一的“消灭剥削”,找出具体实现的途径。
  二、“互联网+…”将极大地扩大了市场。日本的马桶盖,从技术来看,实在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技术发明,但是市场需求来看,有了“互联网+马桶盖”,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市场创新。而如将这一思维模式推广到社会生活各领域,那么,“互联网+”就能大大激活市场的潜力,激发出许多的新的科学创新和市场创新。
  里夫金曾说,“互联网+…”将导致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到零。我想应改为,将导致单位商品的交易成本会持续地大幅度下降,而交易成本中的活劳动会趋向于零。这样说,可能会更准确一些。但如果的确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将真正实现那位百岁经济学家科斯的设想:“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产权或所有制的区别将不再是重要的”。
  三、出现了可再生能源的革命。人类将不再需要消耗存在于地球上的能源,但仍然可以从太阳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也就是普里戈津所说“要输入外熵”。
  据我们所知,太阳的生存寿命将至少是40亿年,仅中国的大陆地面年接受的太阳能总能量是中国年消耗的一次能源的500倍!而地球上拥有的核能,包括海水中的氘却最多支持人们持续利用几千万年!可再生能源的出现,事实上构成了永不再消耗地球能源的“永动机”。
  总之,三大技术革命将完全改变人和自然的关系,将会极大改变社会生产力的内涵,当然也将冲击现有的生产关系。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的劳动力密集行业。工业、农业、服务业、科、技、文、体、卫等各行业中的环境恶劣、高风险、高重复性或需高强度体力和脑力支出的部分,将逐步大量地改为由机器人操作。因而中国的普通劳动人口即将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完全不必担忧所谓刘易斯拐点将为中国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强烈的干扰!当然,更严重的是未来的分配问题,可能还有所有制问题,将如何有序逐步改变,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向更高阶段发展。   因此,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也就必然要延伸到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影响未来的发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所以,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缺少了这一大块就不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现代马克思主义。而很遗憾的是,不知出于什么理由,有些观点试图将《自然辩证法》这一发展中的领域和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请出了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体系。
  二唯生产力论
  光远同志对历史唯物主义还有另一重要贡献。在我国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的初期,光远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曾就‘唯生产力论’说了如下意见:
  必须澄清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物”的概念。辩论唯物主义中的“物”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所以称为“唯”物论。
  那么,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这里的“物”,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而显然,历史唯物主义里的“物”,是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的实体,所以历史唯物论,也就是“唯生产力论”。
  至于他自己,当然就是唯生产力论者。这是一段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谈话。光远同志精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
  需要声明一下,上述光远同志的这段讲话并没有记录稿,我是凭记忆,拍脑袋而整理出来的。光远同志有一个特点,常常“即席”讲一些很精辟的对后辈极有启发的意见,而未必均写成文稿!研究于光远思想,似也应包括这方面内容。
  后来,大约是1977年8月,光远同志将自己的讲话整理成一篇文章——《我承认自己是“唯生产力论”者》。前几天,我请胡冀燕同志将这篇文章找了出来,最重要的一段话是:“在哲学中,承认意识是第一性的,我们叫它做‘唯心论’;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我们称它做‘唯物论’。承认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理所当然地可以称之为‘唯生产力论’。‘唯生产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这本来就不错。”
  也许有些朋友们会问,这样一来会不会陷入苏哈诺夫等人提出的“告别革命论”?于光远还引了列宁的批评,说告别革命论者根本不懂得“马克思说革命时期要有极大的灵活性”,简直“迂腐到了极点”!光远同志又说列宁还指出,实现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水平,这是“无可争议的论点”。所以,光远同志所写《我承认自己是“唯生产力论”者》的短文,实在是一篇准确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阐述列宁主义精粹的重要文章。在纪念光远同志100寿辰之际,我也想推荐给大家。
  我还想就光远同志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问题多说几句话。另一位前辈哲学家吴江同志曾将我叫到他的家里,就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讨论。吴江同志还给了我一篇他写的《论历史的动力》重要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吴江同志指出,早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早年时期:
  在历史发展动因这个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内部,早就有两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存在着:一种着重于阶级斗争,一种着重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乃至由此形成不同的立场)直接影响到一个革命政党对于斗争形势的估计和策略的制定,政党之间或政党内部的许多纷争由此引起。
  例如,对于十月革命的评价,对“左”的空想共产主义行动的批评等。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一开始就表现出这种分歧,拿李大钊在1919年5月所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做例子,这篇文章的第七章的第七节有这样一段话:“马氏学说受人非难的地方很多,而唯物史观与阶级竞争说的矛盾冲突,算是一个最重要的点。盖马氏一方既确认历史……的原动力为生产力;一面又说从来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一方否认阶级的活动……可以由此决定经济行程的效力;一方又说阶级竞争的活动,可以……决定社会进化全体的方向”。
  这里值得特别推荐的是“这两种不同观点是……直接影响到……许多纷争”这句话。为什么当今中国存在着“左”和右之间的激烈的纷争?我个人认为,这同样是来源于对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的分歧。中国的“左”派热衷于推进“国进民退”,而中国的右派又竭力主张“民进国退”。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抓住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唯生产力论”。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像某些同志所理解的那样,可以用所谓的“生产关系标准”,取代生产力标准,或认为这两者至少是并立的“二元”的标准。
  早在1977年拨乱反正时期的初期,光远同志就说出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深刻的理解。而到了1978年,光远同志也就自然而然地介入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活动。而光远同志在1977年的上述重要阐述,也就引领我们这些后辈学子纷纷相继走上“拨乱反正”之路。这就是这位“不悔”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误解的极为重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 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极大地拓宽了新兴技术的传播深度和广度。不同技术得以深度交叉和融合,从而激发出更多更好的新技术。而非科学群体的广泛参与,也深刻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存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一方面高举鼓励科技创新的旗帜,另一方面却对是否应该发展某些技术举棋不定。科研工作者一方面抱怨公众毫无科学根据的评论,另一方面却没有或无法更好地告知公众科学的真相。新闻媒体一方面高呼求真求实的职业良知
期刊
摘 要 梅自强是我国现代纺织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50年代末起,参与、主持国产高产梳棉机研制,并取得成功,在遭受西方世界技术封锁的条件下,实现了对当时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追赶。梅自强的经历折射出1949年以后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技术专家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尽管梅自强最初选择纺织专业的动机并非服务于国家,但从他在1952年后被选派赴苏联留学开始,其专业技术工作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了国家规划。高产梳棉
期刊
纪志刚、郭园园、吕鵬著,《西去东来——沿丝绸之路数学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415页,定价68元。  中图分类号 N092: O11  文献标识码 A  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数学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是历史学、文化史、科学史等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外数学文化交流来说,沿丝绸之路数学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  吴文俊院士非常重视东西方数学交流的研究。2
期刊
编者按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1944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先后得获学士、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因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席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
期刊
摘 要 匈牙利享誉国际的科学史家伊什特万·豪尔吉陶伊可能是国外研究诺贝尔奖史著名学者中唯一从技术层面指出过吴健雄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原因的人。他指出,吴健雄为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发现提供了实验上的证据,应该与李、杨一起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吴健雄所以未能获奖,一是因为她的实验发现公布太晚,未能得到当年的获奖提名;二是因为吴健雄的实验并非是唯一证明杨、李理论的实验,有资格当选的候选人多于3人
期刊
摘要 科学传播需要图片。强调自由版权的维基百科,已成为全球媒体暨出版单位的科技图片重要来源。维基百科的图片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公有领域、维基共享资源、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公有领域部份,包括政府单位所提供图片。本文检视维基百科之美国太空总署(NASA)、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太空总署等九个航天单位条目,发现只有NASA释出公有领域图片。可见美国之所以主导全球科学传播,和美国政府的开放、大器有关。美
期刊
摘 要 威廉·维恩和马克斯·维恩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物理学科和德国物理学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名字被用于若干物理术语中。二人拥有同一姓氏,都是德国物理学家,还都担任过德国物理学会会长。  关键词 威廉·维恩 马克斯·维恩 物理 德国  中图分类号 N09: O4  文献标识码 A  维恩这个名字在物理界并不陌生,有不少以之命名的定理和术语,如维恩位移定律、维恩辐射公式、维恩效应、维恩
期刊
访谈整理者按 1952年組建北大数学力学系时的六人筹备组当中,林建祥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成员。林建祥,1928年9月13日出生,福建福州人,1946年毕业于福州英华中学,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林建祥从清华调入北大,在数学力学系工作了多年,曾任系党总支书记,承担了行政和党政工作,长期参与北大数学的建设。1984年,林建祥曾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学,回国后转入北大计算机研
期刊
摘要 “西学东渐”乃形容西方学问传到中国逐渐被消化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有些重要的贻误、遗珠与遗憾,一直影响至今。时至今日,中国的应用技术与前沿科技或已迎头赶上西方,但在基础科学——特别是理论方面——仍然落后,是为憾事!本文尝试举出“西学东渐”过程的三项贻误、六项遗珠与六点遗憾,并一一作简要的说明。本文最后引申讲述发展中华文化与吸纳融会西学之道:必须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对
期刊
摘 要 人类行为和文化的演化研究以生物演化论为理论基础,是自进化生物学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学术传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这类研究已大致分化为文化演化、进化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生态学这三大研究领域,研究者广泛分布于生物学及人文社科各学科。以人类的独特性为理由拒斥行为和文化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妥当的。严格说来,从事这类研究的学者并非持所谓的遗传决定论观点。这类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