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一:血浓于水
那一年,25岁的张宏德风华正茂,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晋西北的一个城关医院,工作几年后又回到母校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1 988年,张宏德参加全国EPT外语考试合格,受山西省派遣,走出国门,东渡日本留学。她求学于日本岩手医科大学,研修以肝病为主的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并重点对B型和C型肝炎病毒进行实验室断定和研究。
张宏德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潜心钻研,如饥似渴地汲取国外的先进医学知识。时光一天天流逝,收获一天天丰富。4年中,张宏德参加医学会,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5篇刊登在日本国家级刊物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女留学生,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在日本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在那个樱花盛开的地方,张宏德就像一株吐艳的牡丹,格外耀眼,令人瞩目。
在日本研修的日子里,张宏德发现日本医学界对祖国的瑰宝——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在思索着:中医博大精深,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医学交流,几年中,她利用业余时间,大力传播和推广中医和中国文化。她的足迹遍及岩手县周围的60多个地区,每到一处,都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经过她的讲解,许多日本人也能够运用中医防病、治病。张宏德的声誉越来越大,以至邀请她讲学的医疗机构、会馆、民间组织络绎不绝,每次讲学,张宏德都以端庄、儒雅的仪表出现在人们面前。她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着中医和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张宏德的讲学,引起了当地政要的关注,他们纷纷向她表示敬意和支持。1 992年的一天,世界宗教者和平委员会日本大和山理事长田泽康三郎先生接见了她,并向她捐资4000万日元做为赠礼,用以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
1992年张宏德结束了四年的留学生涯,面对日本的优厚条件,面对日本朋友的一再挽留,她带着满腔的报国情怀毅然回国。记得那天是10月1日,举国欢庆的日子。 张宏德经过一系列程序:选址、考察、寻求合作伙伴、报请政府批示……这过程繁琐而又艰难,其间,她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后悔过,绝望过,但她仍顶住压力、顶住困难,经过两年的奋斗,1 996年6月29日,山西中日友好康复医学中心正式运营。为了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同年,张宏德又创办了山西中日友好医学院。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实现教学科研、医疗实践一体化,并于2002年创建了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
故事二:情重于利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新世纪的时候,晋祠学院也以全新的运行机制、蓬勃的发展态势,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院办成规模适度、办学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院校。
世纪之交,民办学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办学者为之震惊和不安。张宏德却认为,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她谋划着学院跨越式发展,争创一流的蓝图。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抢占民办教育的制高点,张宏德确立了“医德为魂、智商为本、素质为上、师德为重”的办学方针。她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扩建后的学校,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规划占地330亩、建筑面积46374平方米、绿化率达40%以上,真正成为“绿化、美化、净化”的园林式学校,教学实验大楼内有完善的现代化实验室、电教室、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室,宽敞明亮、配套齐全的学生公寓楼: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及丰富的文化、体育、娱乐等设施,给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张宏德深知,培养、教育一流的学生,师资力量是关键。为此,她花大力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该校授课教师中有教授职称的占30%,有副教授职称的占50%。张宏德还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正确的办学方针,良好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队伍,强大的专家团队,确保了教学质量。几年来,学校已招收5000多名学生,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学生邵韶、李晶等五名同学荣获山西医科大学最高奖——“邵像伊”奖学金;学生罗刚、王鹏飞、崔扬等七名同学被山西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张建丽、郜振武等八名同学被评为“大学生标兵”,董洪波老师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桃李满园芳天下,厚德博学可齐家”这是对张宏德院长艰辛创业的最好评价。
十年的办学经验,让张宏德深深懂得: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我国刚刚走出“世”外桃源,拥抱WTO时,张宏德就敏锐地意识到,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要把办学水平再提高一步,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就要和国际接轨。基于这种思路,张宏德多次与国际友人广泛接触,收集国外高等教育的信息,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的名高校达成协议、联合办学。
故事三:义高于名
张宏德为了办学呕心沥血,付出所有,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将家里的车辆、电视机、摄像机、洗衣机等值钱的物品都用于学校,这个情况被学生知道后,学生深受感动。他们为有这样一个无私无畏的院长感到庆幸。
张宏德不仅自己艰苦创业,而且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带头为困难学生捐款助学。同时学院每年都为贫困生、残疾生减免学费。回顾往事,张宏德坦诚地说: “我办学的初衷是教书育人,从没想到利用学生赚钱。办教育本身是一种投入,也是一种奉献。我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一些学生的家长得知内情后,也纷纷给学院写信,对张宏德寄予极大的信任。一个家长在信中写道 “我们心里万分高兴和感动。对你们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我深表钦佩。把孩子交给你们培养,这就对了。我们深信,在你们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的教育下,孩子一定会有出息!”
她先后荣获“公益之星”,“2009公益中国十大慈善人物”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杰出管理十大成就奖”,“光辉60年‘中国民办高校十大杰出成就人物”并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
这么多的荣誉和光环伴着她,在被问及是怎么做到的,张宏德这样回答:“困难常伴着我,但总熄灭不了我心灵深处教书育人的灯火,也许这是我生命中唯一的亮点。我只想在我的有生之年实实在在地做点事,这样才活得有意义。”张宏德就是这样,为了理想,为了“活得更有意义”,她披荆斩棘,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昂首阔步,拼搏向前。
作为一名学者,她不懂什么叫做妄自菲薄,什么叫做一蹶不振。在她的信念里面,即使仅仅为了“学者”二字所代表的意义,她也不能停止努力,不能停止积极进取。
走过的道路里面,她一直如一朵非洲菊一样执著而坚毅,不曾向任何的困难低头。她微笑的眼神在向你述说——
只要已经开始,她便不会停止。
只要踏上征途,她便不会认输。
没有道路会那样平坦,没有人生会那样完美,只是她用那样一种平淡的坚强微笑着走过了坎坷,最终采撷到了人生的珍果。
或许,她就如一株仙人掌,经历过失败如刺穿皮肤的痛楚,经历过人生如身处沙漠的无助,最后依然选择了坚持,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用所有的心思去开出一朵花,用所有心思凝聚的那朵花,飘出青春与慈爱,述说感激与坚毅。
那株仙人掌,即便经历了针刺一样的疼痛,也会用花朵昭示着笑容,也会用笑容面对着自己的花样年华。
那一年,25岁的张宏德风华正茂,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晋西北的一个城关医院,工作几年后又回到母校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1 988年,张宏德参加全国EPT外语考试合格,受山西省派遣,走出国门,东渡日本留学。她求学于日本岩手医科大学,研修以肝病为主的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并重点对B型和C型肝炎病毒进行实验室断定和研究。
张宏德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潜心钻研,如饥似渴地汲取国外的先进医学知识。时光一天天流逝,收获一天天丰富。4年中,张宏德参加医学会,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5篇刊登在日本国家级刊物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女留学生,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在日本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在那个樱花盛开的地方,张宏德就像一株吐艳的牡丹,格外耀眼,令人瞩目。
在日本研修的日子里,张宏德发现日本医学界对祖国的瑰宝——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在思索着:中医博大精深,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医学交流,几年中,她利用业余时间,大力传播和推广中医和中国文化。她的足迹遍及岩手县周围的60多个地区,每到一处,都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经过她的讲解,许多日本人也能够运用中医防病、治病。张宏德的声誉越来越大,以至邀请她讲学的医疗机构、会馆、民间组织络绎不绝,每次讲学,张宏德都以端庄、儒雅的仪表出现在人们面前。她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着中医和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张宏德的讲学,引起了当地政要的关注,他们纷纷向她表示敬意和支持。1 992年的一天,世界宗教者和平委员会日本大和山理事长田泽康三郎先生接见了她,并向她捐资4000万日元做为赠礼,用以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
1992年张宏德结束了四年的留学生涯,面对日本的优厚条件,面对日本朋友的一再挽留,她带着满腔的报国情怀毅然回国。记得那天是10月1日,举国欢庆的日子。 张宏德经过一系列程序:选址、考察、寻求合作伙伴、报请政府批示……这过程繁琐而又艰难,其间,她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后悔过,绝望过,但她仍顶住压力、顶住困难,经过两年的奋斗,1 996年6月29日,山西中日友好康复医学中心正式运营。为了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同年,张宏德又创办了山西中日友好医学院。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实现教学科研、医疗实践一体化,并于2002年创建了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
故事二:情重于利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新世纪的时候,晋祠学院也以全新的运行机制、蓬勃的发展态势,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院办成规模适度、办学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院校。
世纪之交,民办学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办学者为之震惊和不安。张宏德却认为,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她谋划着学院跨越式发展,争创一流的蓝图。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抢占民办教育的制高点,张宏德确立了“医德为魂、智商为本、素质为上、师德为重”的办学方针。她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扩建后的学校,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规划占地330亩、建筑面积46374平方米、绿化率达40%以上,真正成为“绿化、美化、净化”的园林式学校,教学实验大楼内有完善的现代化实验室、电教室、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室,宽敞明亮、配套齐全的学生公寓楼: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及丰富的文化、体育、娱乐等设施,给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张宏德深知,培养、教育一流的学生,师资力量是关键。为此,她花大力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该校授课教师中有教授职称的占30%,有副教授职称的占50%。张宏德还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正确的办学方针,良好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队伍,强大的专家团队,确保了教学质量。几年来,学校已招收5000多名学生,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学生邵韶、李晶等五名同学荣获山西医科大学最高奖——“邵像伊”奖学金;学生罗刚、王鹏飞、崔扬等七名同学被山西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张建丽、郜振武等八名同学被评为“大学生标兵”,董洪波老师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桃李满园芳天下,厚德博学可齐家”这是对张宏德院长艰辛创业的最好评价。
十年的办学经验,让张宏德深深懂得: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我国刚刚走出“世”外桃源,拥抱WTO时,张宏德就敏锐地意识到,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要把办学水平再提高一步,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就要和国际接轨。基于这种思路,张宏德多次与国际友人广泛接触,收集国外高等教育的信息,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的名高校达成协议、联合办学。
故事三:义高于名
张宏德为了办学呕心沥血,付出所有,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将家里的车辆、电视机、摄像机、洗衣机等值钱的物品都用于学校,这个情况被学生知道后,学生深受感动。他们为有这样一个无私无畏的院长感到庆幸。
张宏德不仅自己艰苦创业,而且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带头为困难学生捐款助学。同时学院每年都为贫困生、残疾生减免学费。回顾往事,张宏德坦诚地说: “我办学的初衷是教书育人,从没想到利用学生赚钱。办教育本身是一种投入,也是一种奉献。我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一些学生的家长得知内情后,也纷纷给学院写信,对张宏德寄予极大的信任。一个家长在信中写道 “我们心里万分高兴和感动。对你们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我深表钦佩。把孩子交给你们培养,这就对了。我们深信,在你们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的教育下,孩子一定会有出息!”
她先后荣获“公益之星”,“2009公益中国十大慈善人物”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杰出管理十大成就奖”,“光辉60年‘中国民办高校十大杰出成就人物”并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
这么多的荣誉和光环伴着她,在被问及是怎么做到的,张宏德这样回答:“困难常伴着我,但总熄灭不了我心灵深处教书育人的灯火,也许这是我生命中唯一的亮点。我只想在我的有生之年实实在在地做点事,这样才活得有意义。”张宏德就是这样,为了理想,为了“活得更有意义”,她披荆斩棘,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昂首阔步,拼搏向前。
作为一名学者,她不懂什么叫做妄自菲薄,什么叫做一蹶不振。在她的信念里面,即使仅仅为了“学者”二字所代表的意义,她也不能停止努力,不能停止积极进取。
走过的道路里面,她一直如一朵非洲菊一样执著而坚毅,不曾向任何的困难低头。她微笑的眼神在向你述说——
只要已经开始,她便不会停止。
只要踏上征途,她便不会认输。
没有道路会那样平坦,没有人生会那样完美,只是她用那样一种平淡的坚强微笑着走过了坎坷,最终采撷到了人生的珍果。
或许,她就如一株仙人掌,经历过失败如刺穿皮肤的痛楚,经历过人生如身处沙漠的无助,最后依然选择了坚持,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用所有的心思去开出一朵花,用所有心思凝聚的那朵花,飘出青春与慈爱,述说感激与坚毅。
那株仙人掌,即便经历了针刺一样的疼痛,也会用花朵昭示着笑容,也会用笑容面对着自己的花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