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却一”“四却一”及其他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41593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麻将的时候,需要四个人凑成一副牌局,如果一桌只有三个人,少了一个搭子,这种情形就叫“三缺一”。相应的英文翻译为:three players looking forone more player。下面的用法很常见:
  (1)星期六晚上,老刘来电话:“快过来玩麻将,现在三缺一。”救场如救火,不去不够意思。
  (2)我们四个,本来已经聚到一起了,可现在呢,却是三缺一,连一副牌局都凑不齐。
  有时也能发现“四缺一”的说法。比如:
  (3)上至五六十岁的叔叔、大娘,下至十八九岁小青年,打麻将四缺一、串亲戚在不在。一个电话就能搞定,再也不用跑冤枉道浪费时间了。
  随着麻将在全民的日益普及,“三缺一”“四缺一”早已突破原先的使用领域,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变成日常用语。请看:
  (4)虽然此次的偶像剧飞轮海的成员是四缺一的状况,但有了汪东城、炎亚纶、辰亦儒三个人的加盟,相信这出偶像剧将会有不错的收视好成绩。
  (5)前天,飞轮海举行“终极一家拥抱超能力签唱会”,炎亚纶因脚伤缺席,再度三缺一的情况引起歌迷担心……
  上面这两则新闻,记者们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在一篇新闻稿中特意换用不同词语:例(4)以“三缺一”做标题,“四缺一”出现在正文中;例(5)则相反。
  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不管说成“三缺一”还是“四缺一”,陈述的基本事实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上有一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对语言表达所反映的人们的认知差异:
  一是完形,也叫格式塔(Gesta]t),这是一个德文单词,意思是“感知的整体”。心理实验证明,完形(整体)感知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而完形一般是“好”的形状:
  我们一般会把图1看成一个圆叠加在另一个圆上面,尽管被叠加的图形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圆。这是因为圆相对来说是一个“好”的形状,是一个完形,所以人们会很自动地把被遮蔽的部分补充成一个完好的圆。
  二是图形和背景。图形就是人在认知事物时注意的焦点部分,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就是背景。
  图2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花瓶”与“人脸”互换实验。如果以画斜线部分作为注意中心,即图形,看到的就是花瓶。反之,以白色的为图形,看到的就是两张相对的侧脸。
  下面我们以这两个理论来解释“三缺一”与“四缺一”这对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差异:
  图3把一个矩形均匀地分成四格,代表应到的四个人:白色的三格,代表实到的三个人:画斜线的一格,代表未到的一个人。
  “三缺一”与“四缺一”,都把“一”放在句尾,从信息安排上看,一般越往后的位置越是信息焦点的所在,所以,这两种表达都是以缺损的“一”作为注意力聚焦的图形。“三”和“四”的不同,体现的是背景和完形的差别。用图3来说明,如果说话人看重的是矩形图中自色的三格背景,那么相应的语言表达就是”三缺一”。如果说话人更强调加粗黑线的整体外框,就是“四缺一”。
  从语料看,表达同一事实时,“三缺一”比“四缺一”更常见。这可能与认知显著度有关,越显著的事物,越容易引人注意,越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也越容易在语言中获得实现。对一个说话者而言,具体的、有生命的、活动的、在现场的“三个人”,比抽象的、假想的、心理预期的、该来的“四个人”,更易感知,所以,“三缺一”出现频率高,也就不足为奇。
  两种表达异曲同工,问题也接踵而至。既然在认知层面上,“X缺一”的X可以是部分背景,也可以是整体完形,这必然导致语言层面上,“X缺一”是潜在的歧义结构,需要语境来消歧。事实上,如果不具备相关知识,“X缺一”的准确含义并不易把握。像前面举到的(4)(5)两例,若不知“飞轮海”所言为何,光看标题颇令人费解。再如:
  (6)金城武牺牲形象出演《刺马》开机主演三缺一
  (7)风尚盛典明星险过绯闻关张艺谋“爱人”四缺一
  例(6),主演到底来了三个还是两个7例(7),张导的“爱人”,到底现身了四个还是三个?
  因此,为了消除歧义,有不少语言表达策略(例中加点部分):
  一是在“X缺一”的前面,先出现数字或语言描述来提示范围,这是帮助受众理解意义的重要线索,也是最为常见的消歧手段。如:
  (8)阿Sa肠胃炎Twins二缺一
  (9)世界三大男高音从此二缺一——纪念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
  (10)回想大学那段黄金岁月,她、典雅、柔媚是同学眼中的三人行,感情好到三缺一都不行。
  (11)舒淇辞演《欲望城市》四大美女“三缺一”
  (12)自从道明寺走后。F4变成四缺一,生活中少了许多道明寺搞怪的笑料。
  (13)多年恩怨纠缠不清当年“五虎将”今朝“四缺一”
  二是在“X缺一”的后面,穷尽列举所有成员。如:
  (14)两厢车不再“三缺一”福克斯、高尔夫、HRV、骐达对比
  上述两种方式可以结合到一起使用,如:
  (15)“F4”四缺一,金贤重、金范与金俊如果再加上李民浩,那这个画面就完美了。
  三是运用排比、对举等样式,排除歧义。如:
  (16)想打麻将四缺一。想斗地主三缺一,想找人约会二缺一,今天我可真倒霉,如果你不回我短信,我就彻底郁闷回家睡觉了!
  即使读者没玩过“斗地主“,从“打麻将四缺一”“约会二缺一”,也能猜出这是一个三人游戏,“三缺一”是“只有两个人,还差一个人”的意思。
  词汇的创造日新月异。由麻将术语演变而来的“二缺”(例(16))、“五缺一”(例(17))等“X缺一”模式已屡见不鲜。然后,在“×缺一”词模的强力助推下,“四缺二”(例(17))、“三缺二”(例(18))、“五缺四”之类的“X缺N”(X>N)格式,也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中击着我们的眼球,它们的意义解读,也都存在上文分析的两可情况。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X=N”的表达有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也需要靠语境辨明意义。如:
  (17)谁想打牌就去走廊里面大喊“够级,一缺五啦”,然后变为“二缺四,三缺三”,然后“五缺一”,最终人就齐了。
  (18)于是在三缺一、三缺二之后,三人组终于变成了三缺三。本来打算大四三个人天天去自习室。一门心思地学习的,看来是没这个可能性了。
  例(17)的”三缺三”是“有三个人,还差三个人”,例(18)的“三缺三”则直接归零,表示“一个人没有”。
  最后,如果X  本文的讨论,可归结为两个数学公式,
  ①若X  ②若X≥N,表达式“X缺N”则有2解(“X”意为:部分背景、整体完形)。
其他文献
教学中有很多二元对立的表述,如教师与学生、知识与经验、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历史与未来、继承与创造,等等,或顾此失彼,或舍此就彼。教育史上的主知派或行动派,传统教育派或进步主义教育派,或多或少都有各执一端的倾向。教学实践中,教师处理这些二元对立关系,尤其是知识与经验关系的态度与策略,集中反映着他的教学思想倾向与水平。  知识与经验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好的教学、高水平的教师,能从知识中
每次执教高一,作文命题总是最头疼的事:这些题目学生喜欢吗?大家有话说吗?有想写的冲动吗?高一学生大多刚从中考走出来,对高中写作有着强烈的期待和好奇,如果作文的命题陈旧、呆板或过难,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  陈玉秋教授《思维学与语文教育》一书的第四章“作文教学与思维”中写道:“作文命题是一种艺术。特级教师于漪说:‘要把作文命题命到学生心坎上。’学生无话可说,与教师出的题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文
2005-2006学年度Whitney M. Young High School开设艺术、商业技巧、舞蹈、建筑、戏剧、语文、数学、形象设计、音乐、船舶制造、体育、科学、社会科学、世界语等14门共177种课程。其中语文课程分为普通课程、高级课程、提前选修课程三类。    一、美国高中语文课程概况    (一)普通课程  1.文学概观(9年级)  这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文学体裁、风格
一、察邻国之政    《寡人之于国也》中有“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一句,对其中的“政”字,中学语文教材多未作注解,有的教学参考书将此句翻译为“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4年版)、张世禄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罗宗强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
中小学教育人才是指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教育工作的有才能、才干并做出贡献的人,包括校长、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尽管从广义上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是教师,但是,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一系列专业标准的颁布以及学术研究的深入,实际上把广义上的教师分出了三个层次:教师、一般的学校管理者、校长。当然,在同样的教育情境下,三者的角色有时会有所转换的,职责也不能被完全严格地划分出
研究必须回到朴素的立场    记者:在讨论语文教育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多人会先做界定,考虑语文是什么,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语文作为课程又是什么。虽然中学语文教师并不关心这些问题,但它们却似乎是语文教育理论界的重要问题,请问您怎么看这个似乎有点矛盾的现象?  温儒敏:从研究角度来说,有基本界定还是必要的。问题是,研究必须回到朴素的立场。面对实际问题,而不满足于标新立异。做“理论滚动”。其实,对语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愿等因素自发组成,依据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成立,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载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拓展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社团以其形式多样、组织方式灵活、内容丰富等特点,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凝聚在一起,自由开放地存在于校园内,既有利于
安徽师范大学附中朱诵玉老师引用专家观点,指出语文教改大潮中出现种种怪现象,核心问题乃是“把文本这个‘本’给弄丢了”。朱老师把具体表现归纳为两条,即非语文知识的大量纳入、课堂上无效讨论过多:并指出严重的后果,那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隔阂越来越深”,“我们的语文教学离语文本身也越来越远”。朱老师主张:(1)语文教师先做阅读者,获得具体真实的阅读体验之后,再做阅读的指导者
大一新生刚刚经历了高考,他们的文言文水平以及对文言文的态度集中体现了中学语文及文言文教学效果。北京大学的学生是高考高分段的代表,他们的文言文水平应该是最高的,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从2011年9月开始,我们开始进行问卷调查,希望能从数据中了解大一新生文言文乃至语文水平的现状。  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13份,其中理工科学生148份,文科学生165份;男生158人,女生155人。生源地涉及全国共计2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于这个命题,不少专家和学者已经作出了比较一致的阐释,认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是_个包孕丰富的复合命题,其中包含有读者与‘文本一作者’的对话,有师生与‘教科书一编者’的对话,有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有师生与环境和资源的对话等等”。“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师生读者各自与文本的对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