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阮大铖的诗学观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f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代诗人阮大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建树颇丰,其诗学观亦有可值得注意之处。阮大铖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 “以情治情”等问题的论述上。
  关键词:阮大铖 咏怀堂诗集 自序 诗论观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阮大铖戏曲艺术研究,项目编号:000022070132)
  明代诗人阮大铖尽管因士节出处问题颇遭诟病,而在诗歌史上实乃明代有数的名家之一。他的诗学观念亦颇值得注意,这集中表现在《咏怀堂诗集》中阮大铖的几篇自序里。阮大铖的诗论观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观点,又独具特色。其不但具有较高的诗词创作水平,还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
  一、《咏怀堂诗自序》中的诗论观
  《咏怀堂诗自序》主要阐述了阮大铖的诗学本体论,即诗为何物的问题。文中云:“夫诗者,教所存以情治情之物也。情亦奚事治?盖身心与时物触而诗生焉。”阮大铖认为,所谓诗,乃是以情治情之物也。这里的要点是一个“治”字。治,音持,此处是动词,本意谓磨治,后指修饰、整饬、控制等义。以情治情,就是说情感相磨相激,相修饰、相整饬,遂感而成诗。《毛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诗乃在心为志,发言为声也。而情动于中,志之所存,发而为声。诗者,情也。《文赋》序言中说:“诗缘情而绮丽。”可见诗缘情的观点是古有承之的,但阮氏的独特之处,便是发现了“治”这一艺术转化过程,情感如何转为诗?靠的正是“治”这样的过程。
  “以情治情”一语中的两个“情”字,意义是有所不同的。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在刘勰看来,“情”乃指人的五种性情,即喜、怒、欲、俱、忧。并且“情”乃为立文之道,为文必须融入情感,否则便会流于“淫丽而烦滥”。阮大铖“以情治情”的第二个“情”可以理解为刘勰的“五性”,即性情,情感也。
  而第一个“情”,则是指情感的活动过程。“以情治情”可以理解为以抒发情感的方式来修养性情。因此,“以情治情”是阮大铖在继承古意的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独到之见。
  此外,阮大铖还认为:“……人生身世得失,亦何多端,而‘群怨’足以概之。”“群怨”一词,源于“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教化功能的高度概括。“群”朱熹注为:“和而不流。”;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意思是诗可以使人们相互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是指诗歌可以讽谏君主政事之失,怨刺统治者无道之举。然而阮大铖所谓的“群怨”,可能是一个偏正结格的词,意思是因群而生怨,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怨怼之情。这是老于世故的深见,这一观念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诗风。
  二、《咏怀堂诗外集自序》中的诗论观
  《咏怀堂诗外集自序》以骈文的形式写就,文辞华美,音律和谐。作为序言,实在文采斐然。这篇自序从头至尾,几乎句句用典。开篇“兰亭曲水”之典童叟皆知,在此不多费唇舌。“桃叶春江”出自吴文英词《风入松·为友人放琴客赋》“最怜无侣伴雏莺。桃叶已春江。”桃叶,王献之小妾也,吴词中代指琴客,言琴客将离友人远去。后句“长安多古意”出自初唐诗人卢照邻的诗题《长安古意》。该诗描述了京都长安的繁华景象,同时又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诗中有句云:“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便是“游丝将啼鸟争妍”的出处。“草色与蜻蜓俱醉”出自崔护《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崔诗中言:“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描绘了一幅醉人的湖光美景。
  第二段开头,言遇到景色美好的胜日,却缺少美好而新颖的诗歌来表达赞美。而亦有“枫森巫峡”、“叶落洞庭”之句。杜甫《秋兴八首》第一首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之句。“叶落洞庭”出自屈原《九歌·湘夫人》,其后女萝之句亦是出自屈赋。“宝瑟凄清”出自赵以夫《水龙吟(次李起翁中秋)》,“宝瑟凄清,玉箫缥缈,佩环声碎。”而后半句“泣幽灵于湘浦”则是描写娥皇、女英泣舜帝与湘水的故事。“宋玉对以愁生”是说宋玉梦遇神女而不得的惆怅;“雍门泪下”,用雍门子周善鼓琴,令孟尝君为之泪下之典,出自《说苑·善说》。“凌波皓腕”则化自曹子建之《洛神赋》“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凌波微步,鞋袜生尘。”后半句则是出自谢灵运的名作《游赤石进帆海》:“杨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第二段的后面几句,用典不太明显,但仍是有迹可循。“绛唇”,一般理解为红唇。它还有另一个意思,有朱饰的箫孔。萧统《文选·王子渊<洞箫赋>》:“锼镂离洒,绛唇错杂。”李善注:“绛唇谓箫孔以朱饰之。”这里“绛唇”作“朱箫”解也比较符合上下文之意。“飒沓”一为纷繁、众多之貌;一为象声词,形容马疾驰或人行走之声等。李白《侠客行》中有:“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之句。王维《燕支行》中言:“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取纷繁、众多之意。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的“飒沓”作“纷繁、众多”解,这也与后半句的“萧条”形成对偶。第二段运用了许多典故,用以阐述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景,以此来表现诗歌的魅力。
  第三段“幽人旷抱,微有可宣。”意为,虽意志清高,却怀才不遇,无法受到世人赏识,以至于“高馆张灯”。高适《夜别韦司士》首联有言:“高馆张灯酒复请,夜钟残月雁归声。”高适的这首诗写离别,哀而不伤。“动离思于琴瑟”,古人爱琴,常将离别之哀伤寄托于琴瑟间。“旗亭折柳”,于闹市中送别,越喧闹越衬托出送别人的悲伤和不舍之情。旗亭,汉代设立的市官官舍,乃为市场的标识。所谓“折柳”,送别之意也。“惜行李乎骊驹”,用《诗经》逸篇《骊驹》用以代指告别诗篇之意。后句“河梁”,代指离别之地。出自《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之三:“手河梁上,游子暮何之?”。“天长云树”出自王维《送崔兴宗》颈联:“塞迥山河凈,天长云树微。”,王维此诗同为送别诗,也同样写得真挚可感。“柴桑”,古县名,陶渊明故里也,在此以代指陶渊明。“霭霭之章”,陶渊明《停云》诗,“霭霭停云,蒙蒙时雨。”   第三段用了大量的典故,用以说明诗歌中所描写的各种意象。有了或美好或凄婉,或悲壮或洒脱的意象,作诗又何虑技巧不工呢?因此,阮大铖最后紧接着说:“又何必较量乎工拙”。而所谓“万籁号而镛竽并奏,秋水至而瀱汋齐盈。”是说,有了好的素材和内容,诗歌之体自然就丰满充盈了,而不必在意技巧的工与拙,或“神理”乎?在此,阮大铖将刘勰的“神理”说予以否定,认为诗歌只要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便可自然而成。
  三、《咏怀堂丙子诗自序》中的诗论观
  《咏怀堂诗集》的第三篇自序是《丙子诗自序》,该篇在篇幅上来说是三篇中最少的。这篇序言主要阐明了其于崇祯后将其诗集命名为某年诗的原由。
  第一段,言诗乃为志时者而作。阮大铖首段意思是说,诗歌若不能记载时事,则不能称之为诗也。然而时事为诗歌所记载,时事本身尚且能言吗?
  序中阮圆海自叹身世多舛,所谓“危败余生,风烟避地”,乃指明晚期党争四起,内忧外患。此时,阮大铖因逆案等政治事件被废斥,避居乡野,丙子诗便成书于此时。因此丙子诗风多哀怨悲切,总体上由之前淡泊闲适的田园山水,变之而为森严幽闭的伤怀悲叹。于是,有了后面的“予之时可知,诗亦可知矣”。“岵屺瞻陟”,出自《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诗前有毛诗序曰:“首章望父,二章望母,卒章望兄。叙言其思念之由,经陈思念之事。”因该诗谓行役者思念父母之作,后世因此以“屺岵”代指父母。阮序之言,言其避乱归隐之时思念父母,而双亲却驾鹤而去。可见阮当时时运之衰,因此有言“时可知,诗亦可知矣。”
  第二段言思议往昔,恍然如梦。而当年的锦绣之奢今日又岂可复得呢?往之荣贵,今之落拓,比之更令人唏嘘。也即由此,阮之诗作,根据年份定为“咏怀堂某年诗”,这也与上一段尾句形成对照。
  就这三篇序言的整体而言,因其个人际遇的多变,也造成了诗歌创作中的不断发展。从中亦可看出,阮大铖的创作生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以第一篇序言为载体的第一个阶段,姑且将其称之为酬应阶段。因这段时间,算是阮大铖仕宦生涯的早期,同时也属于诗歌创作的初期。这段时期,阮初入仕宦,与东林党人相交颇深,因此其诗作中多酬唱应和之作。而这一时期的诗作,也反映了阮大铖人际关系上的苦闷。或许这些应和之作并非其自愿为之,只是为了结交权贵,意图为自己的仕途升迁有所帮助罢了。
  而至《咏怀堂诗外集序》,其诗歌创作有了大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阮大铖自己的诗论观点。这一时期,因其经历了依附魏党,吏科都给事中职位之变等事,为了不被舆论所鄙,因此避之山野。其寄情山水,望期以此淡泊名利。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作多山水田园诗,所传之意也多澹然清雅。从《咏怀堂诗外集序》中各项典故之铺排,诗理之论述,可以看出这段时期阮大铖的诗歌创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创作技巧更趋娴熟,诗歌艺术也更具美感。因此,以该序为代表的这一时期是阮大铖诗歌创作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时期。
  然而,恬淡闲适的山野生活之后,紧接着的是狂风骤雨般的倾覆。到了丙子年间,阮大铖因名列逆案而被崇祯帝下令废斥,仕途由此而终,虽后至南明朝再得复用,然时日也并不多。这一政治事件的打击,对阮大铖来说是致命的,并最终导致其在崇祯朝无任何翻身之地。因此,以丙子诗序为切入口,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是悲叹唏嘘之作,也偶有怨怼不满之意。因此阮大铖说:“诗者志时也。”所言即此时之时,乃是记录其此时之经历也。晚明时期,内忧外患,国家不幸诗家幸,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阮大铖的高产期。相较于前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当是阮大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由第一篇序言开启的平静闲适到澹然清雅,最后到悲叹唏嘘,阮大铖完成了人生的三部曲,同时也形成了他诗歌创作中的三个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 (明)阮大铖.咏怀堂诗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
  [2]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序·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 (梁)萧统,著.(唐)李善,注.李善注昭明文选[M].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中华民72年.
  [5] (唐)李延寿.南史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 (春秋)孔子,选编.诗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崇贤馆藏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宋词,撷取了许渊冲和徐忠杰两个译本, 采取“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对比分析了三种语言意义的再现。分析表明,语码转换过程中,意义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符号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语言意义的转换,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丰富内涵。  关键词:《青玉案·元夕》 社会符号学 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 翻译  一、引言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
期刊
摘 要:本篇论文将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应用于《中庸》英译本的探究,从翻译美学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所涉及的音律美、句式美、情感美等内容对比研究辜鸿铭和理雅各的《中庸》英译本,以期探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美学 《中庸》 审美再现  一、引言  《中庸》是一部主要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中国古代著名典籍,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其中的音律、句式乃至所包含的情感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
期刊
摘 要:《易经》中的文化负载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往往很难确切展现。本文通过顺应论分析里雅各和汪榕培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如何在顺应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再现原文文化底蕴。  关键词:顺应论 《易经》 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易经》被奉为群经之首,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作为国学重要经典之一,《
期刊
摘 要:清词是中国古代词曲艺术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相较于词曲最为兴盛的唐宋词有较大差异,由于延续了南北曲的音乐风格因此也具备了十分独特的音乐个性。本文主要总结清词在音乐风格上的独特性,探讨清词音乐性的主要表现,并以彭孙遹为例,从音乐文本视角解读期作品的特色与音乐性。  关键词:清词 音乐性 音乐文本 彭孙遹  词自隋唐兴,元明渐衰,清代中兴,可以说清词是词学中兴的时代。水南居士曾评明词“语句尘俗、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传播日益密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菜名英译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I》为例,通过直译、音译和意译翻译方法研究菜名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 菜名英译 英译策略  一、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世代传播,源远流长。单从菜系来说,就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而从命名方式来说,更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种模式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结合我校雷丁学院的英语教学具体实例,分析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一些经验,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 教学模式 雷丁学院  一、引言  近年来,作为对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我国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新的办学模式发展迅速。
期刊
摘 要:模糊限制语广泛运用于言语交际中,是交际者常用的交际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模糊限制语是教师常用的语用策略和手段。本文拟以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为语料,分析教师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希望该研究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模糊限制语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促进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模糊限制语 教师话语 语用功能  一、前言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我
期刊
摘 要: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在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层面上多从“审丑”的角度揭示当下大学精神及大学校园文化价值演变的轨迹和现象,有特殊的担当。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的思考,方法得力。只要堅持就会见出成效。  关键词:校园文学 大学文化 精神价值演变对策思考  新时期以来,以“大学”为题材的小说问世不少。格非《欲望的旗帜》,裴文《高等学府》《文人》,尹平《变革》,黄梵《第十一诫》,葛红兵《沙
期刊
摘 要:玫瑰是爱尔兰杰出诗人叶芝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叶芝娴熟精妙地运用了玫瑰这一涵义丰富的意象。通过充分运用玫瑰的多重指向意蕴,以及玫瑰这一意象的多样性、隐秘性和复杂性,叶芝组合呈现了一个完美精致的诗韵意境,凸显其运用诗歌这一文学手段超越人生苦难的美学理念。  关键词:叶芝 玫瑰 意象  意象作为诗歌创作中最为常用也最为有效的一种文学手段而经久不衰。《 辞海》对意象的定义为
期刊
摘 要:选择文明社会中的一员,以绑架案的形式使其脱离既有身份,抽身思索“自我”哲学命题的答案。本文试图通过归纳“失名—无名—匿名—命名—实名”的对称结构,并指出这一结构中的主被动、意识活动状态;以家属停止主动搜寻动作为中点,呈现“匿名”所具有的刻意性。以对“16次星宿的描写作为浮标”的分析为窗口,揭示其暗合人物生命线的叙事功用,展现《匿名》的叙事框架。  关键词:对称 名字 星宿  一、引言  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