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北抗联文化的内涵及启示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n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的本质是历史现象的沉淀。东北抗联文化属于特殊化、物质化、精神化的文化形态,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是说,历史是现实真正的根据所在,因此对东北抗联文化进行分析,对当代物质文化乃至精神文化建设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从历史客观性、群众主体性、民族内在精神统一性进行内涵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当代中国梦宏伟蓝图战略的实现提供一点新的思考。
  关键词:东北抗联文化 内涵 启示
  东北抗联文化随着抗联部队的建立而不断完善,隨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消亡。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根据战争形势和自身条件,建立了许多有利于革命现状的根据地,其中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作为主要的武装力量,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创作了一系列不朽的文化,展示了极强的文化内涵。本文结合当前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发展战略,对其进行再次深入挖掘,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东北抗联文化产生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短期内占领了东北绝大部分地区,几乎是一夜之间,东北境内响起了抗日救亡的号召。东北抗联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不断壮大发展,成为抗日战争当中重要的武装根据地之一。随着战争不断白热化,根据地的建设也越来越牢固,文化建设伴随着各种条件和因素也不断地壮大成熟。由于战争的现实需要,对当地老百姓的动员鼓励和宣传教育都需要一系列文化活动来支持,共产党在领导东北抗联和老百姓进行革命斗争的同时,文化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东北抗联文化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漫长的艰苦摸索才形成的。
  二、历史客观事实下的东北抗联文化
  东北抗联文化是一种战时文化形态,它的文化特征是由历史环境所决定的。这种客观事实导致其文化形态的特殊性和偶然性,那就是围绕战争、政治展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抗联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是说,它的文化主导战略和精神价值始终是确定的,而且这种内涵一直被贯彻下去,坚定不移地贯穿于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建设当中。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东北抗联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歌曲还是舞台、摄影等文化形式,都有很强的同一感,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展开,无论哪种形式都有着很强烈的革命战斗气质。就拿歌曲来说,著名指挥员李兆麟和他的战友们在1937年创作的《露营之歌》,唱出了抗联将士们“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辛,表达了他们“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的坚定信念,发出了“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的有力号召。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都反映了历史客观事实对东北抗联文化的影响。
  三、群众主体构造形态下的东北抗联文化
  东北抗联文化是群众主体构造出来的文化,参与者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群众,这些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家园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他们自觉组成统一战线,为战斗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奉献了几乎全部的力量。从客观角度看,这种群众主体构造形态的东北抗联文化从头至尾都展现出了一种大众化的姿态。
  在这方面,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由杨靖宇亲自编导、首演于1936年冬天的三场话剧《王小二放牛》。这部话剧取材于一个真实故事:王小二的亲人被日本兵抓走,在东北抗联的帮助下,王小二终于救出了亲人,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后来,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亲人,在王小二的带领下,乡亲们纷纷加入了东北抗联。根据事实改编的话剧在当地广为流传,极大地鼓舞了东北民众的抗日热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丰富了抗联文化的底蕴气质。
  四、民族内在精神驱动下的东北抗联文化
  无论是哪种文化形态,它的最终根据都隐藏在民族文化的最深处,那就是民族精神的内在信念,这种信念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最本质的属性。民族内在精神驱动下的东北抗联文化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面貌。
  “坚定信念,坚忍不拔,战胜艰难险阻”,这种精神气质极大地鼓励了民众的抗日信念。纵观历史,东北抗联文化就是一出活的戏剧,它真实、毫无保留地再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形成了文化共同体,让民族精神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东北抗联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共同体,它由许多部分组成,表面上互相独立,实则指向同一个目标,由同一种信念支配,像一幅瑰丽的历史画卷永刻人们心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东北抗联文化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真正的精神文化是永远不过时的,作为本质呈现出来的有限结果,既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也具有外在的超越性,结合当前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再次从这段历史里汲取营养和教训,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张洪兴.历久弥新的东北抗联精神[J].奋斗,2016(08).
  (作者简介:王铁梅,女,本科,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理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手头有四种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即“宣统元年”、“民国十七年”、“民国廿五年”、“民国卅六年”,现拿出其中的三种进行一番考察研究.rn
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以后,立刻将节能降耗提上重点日程。10月14日和15日下午,炼油三部常减压、催化裂化、催化重整、重油加氢、柴油加氢、汽油吸附脱硫6套装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广告产业与广告研究迅速发展起来,这对20世纪中叶以后日本成为世界广告产业大国和广告研究强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日本广告业和广告“学”两者互动发展,
自2003年起,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效果如何?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建立的任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若没有,学生的困惑在哪里
期刊
期刊
08年5月12日至今已有3年过去了,在成都的每个人都亲身经历了那场噩梦,但我相信不是每个人都亲眼目睹了灾后重建的一幅幅喜人场景。这次我十分荣幸的参加了“外国友人汶川地震
一、历史学科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1.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又怎样推翻了秦的统治?它在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能力 培养  一、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教学老师只看着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
摘 要: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是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借助笔和墨的一种艺术创作,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艺术性和美学性。书法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德育、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其应用于我国小学教育中,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本文就书法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书法教育;小学教育;作用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而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更是莘莘学子道德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看了电视剧《亮剑》,笔者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