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孩子而言,即便是去过100次的地方,若是要和爸爸妈妈分开,焦虑也照样难以避免。
入园给孩子带来的是双重挑战:陌生环境 亲子分离。常用的方式,包括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给孩子讲描述幼儿园生活的故事,甚至陪园,其实能做到的都只是帮助孩子熟悉新环境,了解新的生活规范,但并不能消除亲子分离造成的焦虑——对孩子而言,即便是去过100次的地方,若是要和爸爸妈妈分开,焦虑也照样难以避免。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找一次亲密看护人。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和妈妈分离达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妈妈身边,汲取安全感,补充能量。
孩子上幼儿园,就是从过去可以随时回到爸爸妈妈怀抱的习惯,突然变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状态。想想看,这样的巨大变化,会造成怎样的心理压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哭闹、焦躁,甚至表现出剧烈的抗拒,都是正常的。
可以说,分离必然造成焦虑,甚至带来巨大的伤痛。无论你的前期准备多么充分,无论孩子的个性多么开朗活泼,这种“伤”都无法避免。当孩子在幼儿园门口搂着你的脖子大声嚎哭,这并不说明你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也不代表你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更不表示孩子有什么性格缺陷。
反而是那些一直不哭闹的孩子更应该引起注意,不哭闹并不代表没有负面情绪,很有可能是孩子不肯或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背后积压,当孩子遇到新的挫折时,可能会引起更大的爆发。
分离焦虑必须经由分离才能解决,但如何对待孩子因为分离产生的情绪十分重要。我们以往对待分离情绪的态度,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
认为既然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那就不用管他,哭够了就好了。
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常见的方法有:
转移注意力:“你看你看,那个玩具多好玩啊。”
讲道理:“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不上幼儿园就不能学新东西、认识新朋友。”
否定情绪:“有什么可哭的,幼儿园多好玩啊。”“你看,那个小朋友就不哭,比你勇敢。”
这些方法,都是事实上对“分离”的不作为,任由孩子独自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的眼泪和哀求面前一次次妥协,要么延长陪园的时间,要么在送园路上与孩子反复纠缠,要么干脆同意“今天不去了,明天再说。”
与前一种态度相反,“接纳情绪”如今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认同。然而面对孩子的情绪大爆发,面对无休止的眼泪和“妈妈你让我做什么都行,我就是不要上幼儿园”的恳求,父母往往会陷入巨大的无力感,除了把孩子久久地搂在怀中,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能够理解分离焦虑产生的必然性,对孩子因此爆发的负面情绪,我们也就能够找到更适合的应对方式。
送园:果断分离
“我知道你和我分开很伤心,
但我相信你会在幼儿园顺利度过一整天。
我一定会按时来接你。”
在送园的时候尽量做到态度明确,果断分离,就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无论场面多揪心:伤心落泪、号啕大哭、搂着妈妈脖子不撒手、对妈妈拳打脚踢……都请父母先深呼吸。送园时不宜展开拉锯战,而是尽量把握以下3个原则:
1 大人要表现出镇定和轻松,你的焦灼会让孩子更恐惧与你分离。虽然这很不容易,但却至关重要。
2 与孩子拥抱告别,并告诉他:晚上一定来接你。如果孩子搂住不放或者拳打脚踢,也要不生气,温和和坚定地拉开孩子的手,把他交给老师。
3 果断离开,不停留,一分钟也不行,转身则更不行。
接园:亲密重逢
“真高兴又见到你了!
我非常非常想你。
爸爸妈妈的表达方式要视孩子的具体状态而定。比如,如果孩子状态还好,可以抱着他说:来!让妈妈亲你100口,不对,要亲1000口才够。
如果孩子状态不好,那么就不适合过于夸张搞笑的方式,可以先抱抱,拉拉手,通过亲密的肢体动作传递关爱就好。等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抚后,再考虑更开心的游戏。
入园给孩子带来的是双重挑战:陌生环境 亲子分离。常用的方式,包括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给孩子讲描述幼儿园生活的故事,甚至陪园,其实能做到的都只是帮助孩子熟悉新环境,了解新的生活规范,但并不能消除亲子分离造成的焦虑——对孩子而言,即便是去过100次的地方,若是要和爸爸妈妈分开,焦虑也照样难以避免。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找一次亲密看护人。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和妈妈分离达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妈妈身边,汲取安全感,补充能量。
孩子上幼儿园,就是从过去可以随时回到爸爸妈妈怀抱的习惯,突然变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状态。想想看,这样的巨大变化,会造成怎样的心理压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哭闹、焦躁,甚至表现出剧烈的抗拒,都是正常的。
可以说,分离必然造成焦虑,甚至带来巨大的伤痛。无论你的前期准备多么充分,无论孩子的个性多么开朗活泼,这种“伤”都无法避免。当孩子在幼儿园门口搂着你的脖子大声嚎哭,这并不说明你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也不代表你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更不表示孩子有什么性格缺陷。
反而是那些一直不哭闹的孩子更应该引起注意,不哭闹并不代表没有负面情绪,很有可能是孩子不肯或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背后积压,当孩子遇到新的挫折时,可能会引起更大的爆发。
避免两个极端
分离焦虑必须经由分离才能解决,但如何对待孩子因为分离产生的情绪十分重要。我们以往对待分离情绪的态度,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
无视情绪
认为既然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那就不用管他,哭够了就好了。
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常见的方法有:
转移注意力:“你看你看,那个玩具多好玩啊。”
讲道理:“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不上幼儿园就不能学新东西、认识新朋友。”
否定情绪:“有什么可哭的,幼儿园多好玩啊。”“你看,那个小朋友就不哭,比你勇敢。”
这些方法,都是事实上对“分离”的不作为,任由孩子独自处理自己的情绪。
害怕情绪
在孩子的眼泪和哀求面前一次次妥协,要么延长陪园的时间,要么在送园路上与孩子反复纠缠,要么干脆同意“今天不去了,明天再说。”
与前一种态度相反,“接纳情绪”如今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认同。然而面对孩子的情绪大爆发,面对无休止的眼泪和“妈妈你让我做什么都行,我就是不要上幼儿园”的恳求,父母往往会陷入巨大的无力感,除了把孩子久久地搂在怀中,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不害怕孩子的情绪
当能够理解分离焦虑产生的必然性,对孩子因此爆发的负面情绪,我们也就能够找到更适合的应对方式。
送园:果断分离
“我知道你和我分开很伤心,
但我相信你会在幼儿园顺利度过一整天。
我一定会按时来接你。”
在送园的时候尽量做到态度明确,果断分离,就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无论场面多揪心:伤心落泪、号啕大哭、搂着妈妈脖子不撒手、对妈妈拳打脚踢……都请父母先深呼吸。送园时不宜展开拉锯战,而是尽量把握以下3个原则:
1 大人要表现出镇定和轻松,你的焦灼会让孩子更恐惧与你分离。虽然这很不容易,但却至关重要。
2 与孩子拥抱告别,并告诉他:晚上一定来接你。如果孩子搂住不放或者拳打脚踢,也要不生气,温和和坚定地拉开孩子的手,把他交给老师。
3 果断离开,不停留,一分钟也不行,转身则更不行。
接园:亲密重逢
“真高兴又见到你了!
我非常非常想你。
爸爸妈妈的表达方式要视孩子的具体状态而定。比如,如果孩子状态还好,可以抱着他说:来!让妈妈亲你100口,不对,要亲1000口才够。
如果孩子状态不好,那么就不适合过于夸张搞笑的方式,可以先抱抱,拉拉手,通过亲密的肢体动作传递关爱就好。等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抚后,再考虑更开心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