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根本上实现文化的复兴,即中华优秀传统得到继承与弘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经典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29-0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展开的教育。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理念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都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密切的关系,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的首要目标。2014年3月26日,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世界上任何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都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根基。先秦诸子时代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六百年时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世界上几个主要的文明区域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和老子。先秦诸子时代是中国思想的高峰性建构,是当今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现在,我们的党和国家重新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意义。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我们以为,首先应该明确任务。对此,《纲要》中给出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即:“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那么,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
家国情怀是对国对家、家国一体的情感和认识。家国情怀教育是培育学生对自我文化身份和政治身份认同感、归属感。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超越了家庭身份和普通的民族身份,是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国大家的认同与归属。
社会关爱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人是社会的动物,特别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补的关系。一个社会的人不可能离开其他人而完全独立地生存。社会关爱教育首先应当让大学生理解认识人与人关系的本质,认识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从个人的角度上看,一个人对别人的关爱与尊重是一个人获得关爱与尊重的前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格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思想道德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表现在品德上的仁爱、道义、诚信和行为上的明是非、知荣辱、纪守法。心理素质重点在于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自我人生过程中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与坚持性等意志的体现。
中华思想文化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大学生研读古代思想文化典籍,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塑造自身的文化品格。大学生研习文化典籍的过程就是自我心灵与文化精神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开启自身文化基因从而获得文化智慧的过程。我们以为,阅读文化经典在培育大学生道德人格方面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指出研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培育人的道德人格:“涵养心性、培植道德” 。什么是涵养心性?心性又是什么?《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就是說人的本质是天然生成,本来就有的。率性之谓道的意思是遵循人的本性就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按照道的主向去修学就是教育。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优秀文化上的复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将中华文化精神内化为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格,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研习,则是实现这种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1.
[2]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经典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29-0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展开的教育。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理念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都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密切的关系,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的首要目标。2014年3月26日,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世界上任何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都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根基。先秦诸子时代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六百年时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世界上几个主要的文明区域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和老子。先秦诸子时代是中国思想的高峰性建构,是当今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现在,我们的党和国家重新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意义。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我们以为,首先应该明确任务。对此,《纲要》中给出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即:“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那么,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
家国情怀是对国对家、家国一体的情感和认识。家国情怀教育是培育学生对自我文化身份和政治身份认同感、归属感。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超越了家庭身份和普通的民族身份,是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国大家的认同与归属。
社会关爱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人是社会的动物,特别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补的关系。一个社会的人不可能离开其他人而完全独立地生存。社会关爱教育首先应当让大学生理解认识人与人关系的本质,认识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从个人的角度上看,一个人对别人的关爱与尊重是一个人获得关爱与尊重的前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格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思想道德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表现在品德上的仁爱、道义、诚信和行为上的明是非、知荣辱、纪守法。心理素质重点在于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自我人生过程中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与坚持性等意志的体现。
中华思想文化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大学生研读古代思想文化典籍,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塑造自身的文化品格。大学生研习文化典籍的过程就是自我心灵与文化精神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开启自身文化基因从而获得文化智慧的过程。我们以为,阅读文化经典在培育大学生道德人格方面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指出研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培育人的道德人格:“涵养心性、培植道德” 。什么是涵养心性?心性又是什么?《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就是說人的本质是天然生成,本来就有的。率性之谓道的意思是遵循人的本性就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按照道的主向去修学就是教育。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优秀文化上的复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将中华文化精神内化为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格,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研习,则是实现这种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1.
[2]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