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选择快乐”中,我曾专门指出,提高孩子对事物的耐受力实际上就是帮助孩子选择快乐。然而,要培养孩子宽容与坚毅的性情,就远不是耐受的问题了。因为“耐受”是被动的,而“宽容与坚毅”则更具主动的含义。
让着小弟弟
女儿两岁以前,我带着她住在6平方米大的母子宿舍里。后来,丈夫终于调回来了。于是,我们带着孩子,住进了一间14平方米大的宿舍——尽管仍然是团结户(两家公用厨房、卫生间)。这次,住在我们隔壁的一家有一个比女儿小8个月的弟弟。之前,邻居家有一个姐姐,女儿得到了她很多的照顾,使她有机会体会姐妹之情;如今,和小弟弟住在一起,女儿又有机会体会姐弟之意——这些正是如今独生子女所缺乏的体验。
小弟弟常常来我家和女儿一起玩,女儿也常常到小弟弟家玩。小弟弟虽然不如亲弟弟那般,但我毕竟要教会孩子爱护幼小,不能让女儿过于霸道。有时候,小弟弟不小心把女儿的东西弄坏了,女儿总是攥着拳头,气得满脸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好妈妈,我不能打他,他还小呢,爸爸会帮我修好的,对吧?”“对,好孩子!”我赞同女儿的意见,而丈夫总是能帮女儿将损坏的玩具都修理好。
我感谢那些住团结户的日子,因为它让女儿体会到很多,特别是让她学会了宽容。而一个人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会懂得去爱别人。
打针不哭
小时候,每次女儿打针时,她总会紧绷着小脸对我说:“我勇敢,一会儿就不疼了,是吧,好妈妈?”其实她正疼得难受呢。
女儿总会强忍着痛问我:“大人打针是不是都不哭?”
我一边轻抚着她,一边点点头:“当然了。”
带女儿去医院时,每次在输液室看到成年人在挂点滴,我便会趁机告诉女儿:“你看,叔叔在扎针,一声都不哭。”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我接受一项测绘任务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一个月。那时家里没有电话,这意味着从未离开过妈妈的女儿必须和爸爸单独生活一个月,而且听不到妈妈的说话声音。
那一个月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漫长、太艰难了。当我完成任务赶回家时,发现女儿和丈夫都躺在床上睡着,脸都红通通的——他们都发烧了。
“别担心,打过针,快好了。”丈夫安慰我。
“病了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我含着眼泪说。
“女儿很勇敢,每次去医院都是我先打针,然后她跟上。我不哭,女儿也不哭!她真是个好孩子。”丈夫自豪地说。
只哭不闹
女儿的耳轮上有一个先天性瘘管,常常进水,一进水就发炎化脓,这让她吃了很多苦头。到3岁时,我们在医生的建议下,决定为女儿实施手术。
手术前我不断地给女儿做思想工作。我知道,要让一个三岁大的孩子不害怕手术是不可能的,但我力争让她做到配合,减少由于她挣扎所造成的痛苦与意外伤害。
“手术会打麻醉针的,所以不会疼。但你肯定有点害怕,对吧?”
“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手术时,你要是害怕,就大声地哭。妈妈就在你身边,爸爸也会在你身边的。想怎么哭就怎么哭,不过,一定不要动,要不,会割坏耳朵的。”
女儿当然不想割坏耳朵。手术开始前,医生说小孩子一定会拼命挣扎,所以坚持用医疗被单将女儿裹起来。这时,女儿就已经开始抽泣。打麻醉针时,女儿的哭声已经撕心裂肺了。
女儿的每一声哭喊都揪动着我的心,但是,女儿的表现更让我感动。虽然女儿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惊恐,但是她表现出极其坚定的毅力;虽然女儿不断地大声哭喊着“妈妈呀,好妈妈”,但是医生说她连小脚丫都未曾动过一下。
我深刻体会到,孩子的坚毅比哭闹更让人心动。
炼就好身板
为了女儿的健康,从小我就让她睡在开窗通风的房间里。为了不让女儿着凉,丈夫将被子的四角系在床角上。
女儿两三岁的时候,丈夫天天早起带她在院子里玩耍,还教她做早操。我在厨房里忙早饭的时候,总能听到女儿和着丈夫有节奏地喊“伸伸脚,抬抬手,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到女儿5岁的时候,丈夫开始带她跑步。要让孩子天天跑步是件不大容易的事,但丈夫总是有很多办法激发女儿的兴趣。“明天我们早点去看你的红火车”,“你跑小河那边,爸爸跑小河这边,我们在桥头会合”。而为了叫女儿起床,我也用了很多办法。袋鼠起法——女儿搂住妈妈的脖子,妈妈带女儿起床;兔跳起法——妈妈在床下跳一下,女儿坐起,再跳一下,女儿起床......时间久了,女儿跑步和起床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由于我们早早地锻炼女儿的体质,所以她很少生病,即使偶尔害病,也是很快就痊愈了。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圈在屋里,要让孩子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运动筋骨,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绝对是有好处的。
我一直强调,孩子品性与心智的培养可能会影响她今后的人生质量,而孩子的品性与心智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家庭。那么,我们怎样通过家庭生活来培养孩子宽容与坚毅的性格呢?我认为:
要孩子宽容,首先要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温馨、宽容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不能惯孩子,不能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家长应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孩子积累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力;家长还应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让孩子明白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乐趣。
要孩子坚毅,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乐观地面对挫折,勇于解决问题;当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应对,强化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念;当孩子处理问题不当时,家长不能随意批评孩子,而应客观分析,并教给孩子正确的对待方法,鼓励、引导孩子将事情做好。
让着小弟弟
女儿两岁以前,我带着她住在6平方米大的母子宿舍里。后来,丈夫终于调回来了。于是,我们带着孩子,住进了一间14平方米大的宿舍——尽管仍然是团结户(两家公用厨房、卫生间)。这次,住在我们隔壁的一家有一个比女儿小8个月的弟弟。之前,邻居家有一个姐姐,女儿得到了她很多的照顾,使她有机会体会姐妹之情;如今,和小弟弟住在一起,女儿又有机会体会姐弟之意——这些正是如今独生子女所缺乏的体验。
小弟弟常常来我家和女儿一起玩,女儿也常常到小弟弟家玩。小弟弟虽然不如亲弟弟那般,但我毕竟要教会孩子爱护幼小,不能让女儿过于霸道。有时候,小弟弟不小心把女儿的东西弄坏了,女儿总是攥着拳头,气得满脸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好妈妈,我不能打他,他还小呢,爸爸会帮我修好的,对吧?”“对,好孩子!”我赞同女儿的意见,而丈夫总是能帮女儿将损坏的玩具都修理好。
我感谢那些住团结户的日子,因为它让女儿体会到很多,特别是让她学会了宽容。而一个人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会懂得去爱别人。
打针不哭
小时候,每次女儿打针时,她总会紧绷着小脸对我说:“我勇敢,一会儿就不疼了,是吧,好妈妈?”其实她正疼得难受呢。
女儿总会强忍着痛问我:“大人打针是不是都不哭?”
我一边轻抚着她,一边点点头:“当然了。”
带女儿去医院时,每次在输液室看到成年人在挂点滴,我便会趁机告诉女儿:“你看,叔叔在扎针,一声都不哭。”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我接受一项测绘任务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一个月。那时家里没有电话,这意味着从未离开过妈妈的女儿必须和爸爸单独生活一个月,而且听不到妈妈的说话声音。
那一个月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漫长、太艰难了。当我完成任务赶回家时,发现女儿和丈夫都躺在床上睡着,脸都红通通的——他们都发烧了。
“别担心,打过针,快好了。”丈夫安慰我。
“病了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我含着眼泪说。
“女儿很勇敢,每次去医院都是我先打针,然后她跟上。我不哭,女儿也不哭!她真是个好孩子。”丈夫自豪地说。
只哭不闹
女儿的耳轮上有一个先天性瘘管,常常进水,一进水就发炎化脓,这让她吃了很多苦头。到3岁时,我们在医生的建议下,决定为女儿实施手术。
手术前我不断地给女儿做思想工作。我知道,要让一个三岁大的孩子不害怕手术是不可能的,但我力争让她做到配合,减少由于她挣扎所造成的痛苦与意外伤害。
“手术会打麻醉针的,所以不会疼。但你肯定有点害怕,对吧?”
“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手术时,你要是害怕,就大声地哭。妈妈就在你身边,爸爸也会在你身边的。想怎么哭就怎么哭,不过,一定不要动,要不,会割坏耳朵的。”
女儿当然不想割坏耳朵。手术开始前,医生说小孩子一定会拼命挣扎,所以坚持用医疗被单将女儿裹起来。这时,女儿就已经开始抽泣。打麻醉针时,女儿的哭声已经撕心裂肺了。
女儿的每一声哭喊都揪动着我的心,但是,女儿的表现更让我感动。虽然女儿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惊恐,但是她表现出极其坚定的毅力;虽然女儿不断地大声哭喊着“妈妈呀,好妈妈”,但是医生说她连小脚丫都未曾动过一下。
我深刻体会到,孩子的坚毅比哭闹更让人心动。
炼就好身板
为了女儿的健康,从小我就让她睡在开窗通风的房间里。为了不让女儿着凉,丈夫将被子的四角系在床角上。
女儿两三岁的时候,丈夫天天早起带她在院子里玩耍,还教她做早操。我在厨房里忙早饭的时候,总能听到女儿和着丈夫有节奏地喊“伸伸脚,抬抬手,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到女儿5岁的时候,丈夫开始带她跑步。要让孩子天天跑步是件不大容易的事,但丈夫总是有很多办法激发女儿的兴趣。“明天我们早点去看你的红火车”,“你跑小河那边,爸爸跑小河这边,我们在桥头会合”。而为了叫女儿起床,我也用了很多办法。袋鼠起法——女儿搂住妈妈的脖子,妈妈带女儿起床;兔跳起法——妈妈在床下跳一下,女儿坐起,再跳一下,女儿起床......时间久了,女儿跑步和起床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由于我们早早地锻炼女儿的体质,所以她很少生病,即使偶尔害病,也是很快就痊愈了。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圈在屋里,要让孩子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运动筋骨,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绝对是有好处的。
我一直强调,孩子品性与心智的培养可能会影响她今后的人生质量,而孩子的品性与心智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家庭。那么,我们怎样通过家庭生活来培养孩子宽容与坚毅的性格呢?我认为:
要孩子宽容,首先要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温馨、宽容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不能惯孩子,不能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家长应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孩子积累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力;家长还应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让孩子明白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乐趣。
要孩子坚毅,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乐观地面对挫折,勇于解决问题;当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应对,强化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念;当孩子处理问题不当时,家长不能随意批评孩子,而应客观分析,并教给孩子正确的对待方法,鼓励、引导孩子将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