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古诗教学谈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78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为达成这一目标,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时,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凝练美,意境美,使学生从短短二十字的五言绝句中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一、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在语言上特别要求要具有一种音乐美,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它的音乐美。上课时应该首先创设一种诗歌朗读的氛围,也就是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吟诵自己学会的古诗,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调动了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读出了诗歌的节奏美,为朗读新诗作好了铺垫。当然,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的范读还是很有必要的,既帮助学困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又能让优等生在教师的朗读中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当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后,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更应该让学生用诵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求达到“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目的。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我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美的同时,也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只是在理解“云深”一词时,我稍作引导:先出示了一幅云雾弥漫的大山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指名说图片的内容,接着告诉学生们这就叫“云深”,这样既避免了生硬讲解给学生造成想象的窄化,又为下文理解“隐者”其人埋下了伏笔。
  二、比较——感悟诗歌的凝练美
  诗歌语言凝练,在短短的几句话中抒发了诗人的丰富情感,让人产生了“对自己当下生活的领悟”。其实诗歌的凝练美和上文所谈到的韵律美同属于我们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语言的优美”,小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生活阅历、心理特点的限制,仅仅依靠朗读是无法感悟到诗歌语言的凝练,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在自己的反复咀嚼文字中才能有所感悟。本文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后,我让学生静下心来,静静地聆听,看谁能从这首诗中听到什么声音。当学生安静下来后,我又一次的范读这首诗,只是这次范读的时候,我特别重读了“松下问童子”一句中的“问”字。学生的思维被我打开,于是课堂上迸发出了我预设的精彩,好多同学说自己听到了贾岛和童子的谈话。“贾岛和童子都谈了些什么呢?请你默读古诗,相信你一定能听懂他们说的话”。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诗中隐含的三次问答,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原文投影,学生在和原诗的对比中,发现了原诗语言凝练的特点,正是这种凝练美,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三、想象——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要想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就应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具体措施:首先,根据客观的物象展开想象,比如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隐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含糊其辞,可作者却在诗中既描述出了作者生活的环境,一座云雾弥漫的大山,并且住所旁边有棵松树,又写出了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救人,也就是诗中的“松”“药”“山”“云”都是被作者赋予一定意义的客观物象,从这些物象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隐者是一位仙风道骨、品格高洁、治病救人的真隐士。那么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作者一再追问童子时的心情,更能够深入细致地体察到诗人听到“云深不知处”后的怅惘之情。教学中以探究隐者为突破点,着重抓“松”“药”“山”“云”等重点词语进行探究,由于学生原有知识的制约,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适时的进行拓展,比如“松树本来就是一棵树,作者为什么不说‘树下问童子’,这样更能感受到一丝清凉,一丝惬意呢?”“刚才我们从隐者隐居在云雾弥漫的山上能体会到什么?”等引导学生感悟隐者的超然脱俗。其次,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作之前一定产生了情感体验,在情感的作用下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因此,根據作者写作的背景进行想象也是体验诗歌意境美的一条途径。贾岛在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跌宕起伏的变化,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体味作者心情的变化,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四、语用——享受创作之趣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目标达成的途径就是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积累、内化、运用。具体到高年级学段的诗歌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领悟诗文的大意,而且还要体会作者的遣词炼字、表达方式等。诗人贾岛因诗风清峭瘦硬,好作苦语,被后人称为“苦吟诗人”,特别是他“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更是对这一雅称的最好诠释,“推敲”一词的流传至今更是对他苦吟的见证,所以设计一个迁移练习:在“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贾岛苦吟的诗歌创作风格,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独特的触感去解读古诗,构建学生古诗的阅读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种下诗歌的种子。
其他文献
《生命的药方》是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的补充选学课文,与第五单元“热爱生命”主题一脉相承,讲述了一个跨越生死的友谊故事:10岁的德诺因为输血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只有大他4岁的艾迪,像以前那样同他玩耍,想办法为他治病。虽然德诺最终还是被病魔带走了,但幸运的是,德诺生前曾拥有艾迪这么好的朋友,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如何让小学生真正领悟这一文本价值,又如何在解读价值取向的过程
作为新手教师很容易有个误区,就是恨不得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把无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看上去你教了很多,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但是太多的教学目标,反而让课堂失去了重心。学生刚刚能够体会一点,还没有消化,马上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实际上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没有真正吸收,容易消化不良更调动不来学习的兴趣,让语文失去了语文味。随着教学经验的累积,越来越清晰了解到要“一课一得”的重要性。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IP电话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通信业争夺的热点。介绍和探讨IP电话的原理和相关技术,主要应用,发展前景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必要的。
“教语文,真是太苦了!”这是语文老师最常发出的感慨。著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语文本应该是一桌丰盛的筵席,是一道色香俱全的大餐,其实古今中外的作家、诗人和语文教材的
北方井灌区有大面积的薄壁PVC管道输水灌溉,根据PVC管的力学性能和固结土附应力影响的分析和实验,只要方法得当,可以改造成低压喷灌,实验区经过改造,运行效果良好。
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  一、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如教學《麻雀》第三自然段,写道:“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
《电子线路》不足是职业中学电子专业的理论课,更应是一门实践课。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书本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师的首要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由此 ,我想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能把生活教育理论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既很好地把握住了学科特点,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