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试解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dent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赞成一个讲授“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老师说的话:不讲清楚哲学观,西方现代派就讲不清楚。虽然中学语文教材只涉及到仅仅四篇课文(卡夫卡的《变形记》、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它们实际上却牵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现代科技、历史、哲学、心理学对文学的综合影响,而哲学思想是理清这一团乱麻的线头。我们找准了这个线头就为阅读这四篇课文找到了一个立足点和欣赏角度。西方现代文学虽然没有统一的纲领或固定的流派,但都源于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反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盛行。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意志论(叔本华)、权力意志论(尼采)、生命哲学(柏格森),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存在主义哲学(以萨特、加缪、海德格尔等为代表),它们都表现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经济带来了危机,从而使资产阶级产生了深沉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地震。它们不仅挑战辩证唯物主义物質第一、意识第二的观点,还认为无意识第一。意识第二(弗洛伊德)。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意识是由确定的意象所组成的意识活动,而现代派则认为这种观念是可笑而荒谬的,像是一条河流是由若干桶的水构成的,而人的意识绝大部分是流淌的活水(威廉,詹姆斯)。人的本能欲望、个体的独特体验,高于整齐划一的集体目标,作为单个人,作为自我意识是真正的存在,作为某个具体成员、社会集团是非真实存在,因为后者没有了主观精神世界,没有了人的个性。单一的、摹写的写作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和瞬息万变的生活,于是各种反传统、反理性、非情节化、非性格化的文学流派应运而生。它们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以重主观表现为基本特征,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这种表现倾向一产生就一发不可收拾,其冲击力如此之大,以致一度(一战前后、二战前后)在西方文坛上占主导地位,并因其表现现实的功能并不比现实主义作品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被西方众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其基本艺术特征是象征、荒诞、意识流表现,而同样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虽然也进行了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但它带给中国人的是团结一心,是正义感召下的同仇敌忾,是节节胜利,是扬眉吐气,因而我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新时代能同样坚挺,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换位观之,了解了这种与东方迥异的西方文学作品的特异的原因。其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上的特异性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差异即使是在现在的许多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文艺类别中也常常呈现出来。中国强调和谐、整齐划一、集体主义,“灿烂星空中,我是那一颗;飞扬浪花中,我是那一朵”;而许多西方包括美国的大片往往是孤胆英雄,比如《超人》系列、《小鬼当家》等。它们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同是,前者是写实的手法,后者则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渗透着无所不在的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溯本清源。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西方世界掀起巨滔狂澜的现代派,在我国为何只是轻轻地泛起一层涟漪了。
  西方现代文学对传统的反叛,既表现为表现现实的方式。也表现在对现实的理解上,而这正好也是这个单元四篇课文的排序标准。前者见于《变形记》、《墙上的斑点》,后者见于《百年孤独》,而《等待戈多》则是二者兼而有之。
  下文依次对这四篇课文分别加以说明。
  
  1 以手法创新为主要特色
  (1)《变形记》,荒诞无稽的情节 绝对真实的现实。
  只有通过“怪脸”把现实加以变形,才能看到真实的本质,这是卡夫卡的美学思想。他认为描写怪诞事物的艺术家只是记录下了还没有涉入我们意识的真实而已(即无意识、潜意识)。一个小职员,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形成了一只大甲虫,具有甲虫的所有生活习性(比如喜吃腐败食物)却又还有人的情感、思维。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它却表现出最大的真实:
  ①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创造的“物”——金钱、机器。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与人对立,从而操纵了“人”,使人失去常态,并且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最终“人”变成了“物”或“非人”。像格列高尔这样的小人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一旦失去工作能力或手段,陷入失业、破产、战争等的境地(而且这样的命运一旦降临在某一个人身上将再也无法摆脱),那就无异于变成一只大甲虫或其他的动物,即无异于变成了“物”或“非人”。
   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这种关系即使在家庭中也无一例外。先前还是一家经济支柱的格列高尔,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后,就会和变成甲虫没有什么区别,大家不再指望他能给家庭带来什么好处,亲情会不知不觉被抽走,自己还成为“家丑”,在亲入的厌弃甚至痛打后陷入恐惧、孤独、苦闷甚至内疚的境地,直至死亡;而他先前的诚实、善良、勤劳、温情,对家人的责任感、孝敬心这一切的理性道德。不过是一种冷笑话。
  从某种意义上讲,格列高尔是恰到好处地变成了大甲虫,这样作者才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变态心理去揭示“隐藏在金银珠宝里的丑恶”(《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话)。入变成了甲虫,便不再具有人的语言、表情、行动,他的心无人知晓,那么人们就可以用非人的态度对待他,无需掩饰,无需掩盖资本主义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变成甲虫。手法怪诞到了极致,而对现实的揭露也深刻到了极致。作品虽然是从病态角度反映病态社会,却在反映中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悲鸣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引起西方社会广泛的共鸣。
  (2)《墙上的斑点》,隐去几乎所有的小说要素,只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真实。
  作品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冬日里独坐壁炉前,望着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读者若想根据现实主义作品的读法从这些描绘中找到内在联系,那简直是白费力气。作品通过自由联想,让意识流动呈现出眺跃性、随意性、突兀多变和无规则的特点。作家任由自己的笔墨在这个无拘无束的主观空间中自由穿行。这种艺术手法上的大胆尝试就是要告诉人们:客观现实是无足轻重的,只有人物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而那些“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的内心万千思绪,才是最最真实的生活。我们可以从这些思绪中感受到“我”是一个内在世界无比丰富的人。你可以发现“我”反对男权、有与陈旧规范格格不入的文学创新精神、对生活有着诗意的品味能力,对生命的不确定、神秘性有着真切的感知……而这零零总总,不是通过主人翁在现实生活中做了什么事来作为实证的,而是通过飘忽跳跃、错综交叉的意识流动完成的。至于墙上那个斑点是钉子、是污迹还是蜗牛,那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正如作者所呼吁的:“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 痕迹吧”,因为那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以上两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不论手法上如何创新,都力图要描写出作家认为的生活的真实。也就是说手法上是新颖的,内容上是传统的,即便是《墙上的斑点》这样重表现自我内心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心世界也还是理性的。
  
  2 手法内容创新皆而有之的《等待戈多》
  首先,本剧的手法具有荒诞性:剧情欠缺逻辑、东扯西拉,舞台形象凋敝、戏剧语言支离破碎,空洞乏味,人物没有性格,可有可无,可以替代,这在传统戏剧中是不可理喻的。
  其次,作品揭示的社会是荒诞、不可理喻的。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一个理性的世界,怎么说也是让人感到温暖的”。因为这个世界毕竟是有秩序的,有理由理解的,即使到了最最绝望的边缘,也是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原因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要把这点温暖也给抽掉。“戈多”并不是一個活生生的实在的人,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象征。这种象征的存在表明西方社会的人们对“二战”后混乱、荒谬的社会仍然抱有一种模糊的希望。但这只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命中注定的,毫无希望的等待,即“戈多永远不会来,你要等待”。人们等待他表现一种追求,人们追求他就是为了给生活以意义,而生活本来就没有意义,这就构成了荒诞。两个流浪汉就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的处境艰难困苦,使他们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难以捉摸的、若有若无的未来上。而除了等待,他们的生活毫无意义;而且他们不知等待什么。戈多是怎样的一个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这表明西方社会的人们对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对于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因此他们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显得毫无意义、荒诞、无用。等待本身也是荒诞。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在于:通过荒诞的舞台形象,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出二战后西方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3 以内容上的创新为特色的《百年孤独》
  这是四篇当中比较特殊的一篇。“现实主义”而前面加上一个“魔幻”,是说它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并不妨碍它采取极度夸张的手法,即所谓“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意”的创作原则。作品借助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既是色彩斑斓的风俗画,又给读者以“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相识与陌生相交织的感觉。作者之所以选取这种独特的创作原则。是由拉丁美洲独特的地域环境决定的。也就是说,读者看到的那些诸如“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磁铁作用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会预知自己死期而刚好在死前织成自己尸衣的姑妈永远都打通不了与外界通道的马贡多镇……这些在读者的眼里也许是离奇不可思议的事,但对于封闭、古老的拉丁美洲民族来说却都应信以为真的。作者是怀着一个写史的虔诚的心情真实地记录下以马贡多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原汁原味的历史——包括那种封闭、愚昧、落后的看世界的“眼光”。理解了这一点,才算是找到了解读《百年孤独》的一把钥匙。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聚糖蛋白3(glypican-3,GPC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以研究其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兔抗人GPC3多抗对270例石蜡切片组织以及芯片肝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
因为梦嫦娥起舞把月追因为梦梁祝化蝶翩翩飞因为梦白娘子断桥把人等因为梦多少人身处天涯不想归
9月4日,巴黎WHO’S NEXT时装展和PREMIERE CLASSE流行配饰展在巴黎凡尔赛门展览馆举行。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T-3)与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移植治疗乳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后的神经电生理现象。方法10只7日龄Wistar乳鼠随机分配到对照组,50只7日龄Wistar乳鼠制备H
目的克隆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血凝素HA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利用TRIzolRea.gent法提取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的总RNA,RT·PCR后以其cDNA为模板PCR扩增HA基因,经酶切
一 大美香格里拉,春天它是一张白白的牛皮卷,格桑花还来不及浪漫娇柔,马铃铛还没有人山,甚至还没有探头的蕨草,只有皑皑白雪中的哈巴山,荒茫的纳帕原野只会更加空辽,但怎一个“空”
如何学好二胡,一般的回答就是掌握熟练的演奏技巧,也就是说,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二胡的演奏水平才会日益长进。但现实却不尽然,变数随处可见,演奏的意外随时发生。事实表明,扎
在18~19世纪初期,欧洲确立并完善了以大小调式为基础的功能和声体系,丰富的音乐作品和科学的理论总结使功能和声体系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国。我国自"五四"运动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专
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是现代散文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祖国土”专题下的“江山多娇”板块也选用了此文。  《长江三峡》的典范性特征在于其多达18处的比喻,这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不多见的。在“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文本的个性,使“这一篇”的“教学内容”区别于“那一篇”,文本的典范性特征往往成为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18处
第四届Milano Unica 面料展前不久在意大利米兰的Fiera Milano城开幕。此次展会展出了意大利及欧洲纺织品生产商最身残志坚的纺织面料产品,其中有75件出自ldeabi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