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中的解释

来源 :中国外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l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用语言表达意义、构建意义.语篇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语篇在形式上的特征,做意义上的阐释,揭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寻求对这些特征的解释.解释是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的进一步追问,表明这些特征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动因的.语篇分析一般诉诸外部因素,如结合功能、意义、语境等进行解释.一方面,可以通过共性解释个性,如具体语篇的某些特征可以通过语类共性来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情景语境解释词汇语法层面的特征,必要时可进一步追问文化语境层面的原因.这正是功能语言学中系统、功能、层次等核心思想的体现.
其他文献
本文对美国、德国、印度和巴西四国的外语教育政策进行个案分析,阐述不同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特点和差异,并结合我国当前外语教育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对策性思考.在后疫情时代、新文科建设等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下,我国应当借鉴印度的教育技术路线、美国的关键语言战略、德国的多元化外语教育思想和巴西的精英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外语教育政策调整,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情境,安宁疗护家庭会议是一个新的“活动类型”和“话语类型”(Levinson,1979;Sarangi,2000).本研究基于互动语料,呈现我国情境中安宁疗护家庭会议的结构、互动中的主要问题和主持医生的沟通策略.语料来源为北京市安宁疗护试点某医院安宁病房模拟家庭会议.研究者依据“活动类型”和“话语类型”框架,对会议录音文字稿做了话语分析.结果显示,会议结构主要包括:(1)开场;(2)沟通病情;(3)商议照护目标及方案;(4)收场.主要问题包括:就临终照护,病人与家属意愿不一致、家属之间意见不一致
本文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高职英语课标(2021年版)》)的研制背景和过程,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该课程标准的三个鲜明特色:(1)突出高职专科英语的育人性;(2)体现不同学段英语教育的衔接性;(3)彰显高职专科英语的职业性.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结合新闻语言的本体研究,对新闻语篇中的投射源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发现,新闻语篇中的投射源有自我和他者之分.自我类投射源由第一人称单数I或复数we实现,前者既可以是新闻报道者,也可以是其他参与者;后者既可以包含受众,也可以不包含受众.他者类投射源有可明确和不可明确之分.可明确的投射源既可以根据明确程度分为完全明确的、部分明确的和未明确的三类,也可以根据个体性和意识性分为有意识的个体、有意识的非个体和意识产物.需要指出的是,投射源在新闻语篇中有缺失的可能.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闻语篇投射源
本文选取某重点师范大学421名不同专业大学本科生为样本,运用统计方法对师范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批判性思维气质和技能为因变量,以个人一般情况、个人情感特质、家庭环境以及教育意识为 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自我型性格及积极型性格、专制型家庭及独立型家庭、现代教育意识及传统文化意识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气质有显著影响.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批判性思维气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做
隐喻无处不在,相关研究众多,但尚未有系统而公平的脉络梳理.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论算起,迄今影响较大的隐喻理论包括聚焦于词义关系的“替代论”“类比论”“纠缠论”,以及聚焦于概念关系的“情感论”“互动论”“映射论”.它们分别可统称为词汇隐喻、概念隐喻.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首创的语法隐喻理论与这些大有不同,关注的是语法关系与话语交际.聚焦于语法关系的是概念语法隐喻,聚焦于话语交际的则是人际语法隐喻,统称语法隐喻.从亚里士多德到韩礼德,隐喻研究从词汇和概念层面跨越到了语法和话语层面,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语言规律的
语言中的时域表征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语际定量比较却不够充分,对“现在”时域的关注尤显薄弱.本文基于学界的前期研究成果,定量探究汉英日三语方位时间词的时域表征异同,重点关注“现在”时域,并力图对其衍生理据进行综合阐释.研究发现主要有三:(1)汉英日的方位时间指称词与方位时间拓展词基本同质,三者的方位时间指称词与方位时间拓展词均倾向于以“前/后”表征时间,并偏重“前表过去,后表未来”;(2)三者的方位时间指称词均可表征“现在”,但空间方位“上/下”较之“前/后”易表“现在”,其中汉、日均偏好“下表现
自1999年起,在隐喻研究方面,除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外,语音隐喻研究被纳入国内外语言学界的研究视线.令人注目的是此项研究在国内受到更大重视,成果丰硕.本文试图从一些有关特性,如拟音像似性、跨域关联、语言差异性、跨语性、功能性和融合性,分析其深层原因.应该说,这些特性在汉语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因而推动了汉语的语音隐喻研究.
跨文化交际研究从起步之初便与外语教学息息相关.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外语教学受跨文化交际研究影响,强调语言使用性和导入目的语文化的教学逐渐替代了传统语言系统结构教学.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本文回顾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从强调目的语文化到凸显双向文化这一理论发展过程,指出兼顾与平衡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双向文化教学是改善目前外语学习者“本土文化失语”症状的良好方案,也是应对当前培养全面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所面临困境的有效路径.
当代美国重要的中国典籍翻译家欣顿对中国山水诗进行了专题性的深入译介.欣顿对山水诗的荒野宇宙观的独特认知与翻译书写,挖掘并阐发了山水诗直觉生态智慧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赋予了古老山水诗以现代生态诗的世界文学形象.生态译诗的翻译话语是西方生态哲学与中国道禅哲学对话的结果,是东西方生态文明互鉴的具体表现,体现了翻译话语对跨文明关系发生的意义以及对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型与创新性发展的建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