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幸福度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三峡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其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等心理统计和测量方法,分析比较了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居住地等五个维度的要素下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群体幸福度。结果表明,农村养老比城市养老更能体验到幸福感;居家养老组的主观幸福感体验高于社会养老组;主干家庭老年人幸福感指数均明显低于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方式;幸福度;毕节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1-0094-04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明确指出,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已达到14.3%[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7%;80 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达2300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方式不仅是应对老龄化高峰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且也直接关乎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与幸福度指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本文拟采用主观幸福感来综合考量老年群体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生活质量,并对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主流的养老模式,进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居住地五个维度的要素分析,旨在研究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群体幸福度的影响,并针对居家养老这一群体更进一步的进行空巢家庭、主干家庭、隔代家庭三种不同居住形式下幸福度的对比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养老形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1.社会养老组:对象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毕节周边的养老院隨机取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被调查者身体基本健康,生活自理,能合作回答。
  2.居家养老组:对象为生活在家的老年人。在毕节城区随机取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
  所有被调查者的人口学资料:(1)性别:男46人,女48人;(2)年龄:初老年组(55-64岁)54人,中老年组(65-70岁)26人,老老年组(70岁以上)14人;(3)受教育程度:文盲半文盲30人,小学18人,中学30人,大专及以上16人;(4)退休前工作性质:脑力劳动者60人,体力劳动者34人;(5)居住地:城市42人,农村52人;(6)居家养老的居住形式:空巢家庭40人,主干家庭22人,隔代家庭16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毕节市的老年群体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此量表是将ABS、生活满意指数Z和费城老年中心量表综合修改成一个新的量表,专用于老年群体[2]。本研究采用的是戴晓阳的中文译本,该问卷包括认知评价、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4道题。经检验,一致性系数α=0.8664,重测相关系数为0.7761,这些结果说明问卷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能够较好地反应老年群体的幸福度。问卷简便易行,被调查者只需作“是”、“否”或“不清楚”的选择性回答。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其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
  二、结果与统计
  (一)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人幸福度指数差异比较
  1.性别 男性老年人负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女性老年人(P <0. 05);在总分上,女性老年人幸福度高于男性老年人,且差异显著(P <0. 05)。(见表1)
  2.年龄 在正性因子分这一指标上,55-64岁初老年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并且,55-64岁初老年组的负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在总分上,55-64岁初老年组低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十分显著(P <0. 01)。(见表2)
  3.受教育程度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正性情感体验得分明显降低,且差异极其显著( F =24.805,P < 0.001)同时,老年人负性情感体验得分明显,且差异极其显著( F =19.477,P < 0.001);在总分上的差异也极其显著,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幸福度指数显著降低(F =25.805,P < 0.001)。(见表3)
  4.工作性质 根据目前或者之前工作性质的不同,对比研究发现:体力劳动组的负性因子分明显高于脑力劳动组(P <0. 01);体力劳动组的正性因子分和总分明显低于脑力劳动组,且差异十分显著(P <0. 01)。(见表4)
  5.居住地 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的正性因子分明显高于城市老年人,且负性因子分又明显低于城市老年人,且两项指标差异都极其显著(P <0. 001);在总分上,农村老年人的幸福度指数也显著高于城市老年人(P <0. 001)。(见表5)
  (二)社会养老与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幸福度指数差异比较
  居家养老组的总分和正性因子分显著高于社会养老组(P <0. 001),负性因子分显著低于社会养老组(P <0. 001)。(见表6)
  (三)在居家养老的形式下,空巢家庭、主干家庭和隔代家庭的幸福度指数差异比较
  1.正性因子分
  主干家庭老年人的正性情感体验明显均低于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的老年人,且差异十分显著(P <0.01);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正性情感体验略低于隔代家庭,但差异并不显著。
  2.负性因子分
  主干家庭老年人的负性情感体验明显均高于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的老年人,且差异显著(P <0. 05);空巢家庭的老年人负性情感体验略低于隔代家庭,但差异并不显著。   总分:
  主干家庭老年人在总分上的得分明显均低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十分显著(P <0. 01);空巢家庭的老年人的总体分数略低于隔代家庭,但差异并不显著。(见表7)
  三、讨论与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的调查研究,但对象大多为居家养老者和城市养老者。
  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下:(1)女性老年人的幸福度指数明显高于男性。在性别这一因素上,更多的是由于社会角色定位认为,男性应该扮演坚强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扮演柔弱和被保护的角色,并且这种特征在亚洲国家更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男性被剥夺了一定的宣泄方式,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所以在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上更为微弱。这一研究状况不仅出现于老年人,在各个年龄段的性别差异研究中,均有体现;(2)在年龄特征上,55-64岁初老年组的幸福度指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十分显著。这一研究结果符合老年心理学认为的老年人心理变化进程,55-64岁是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的过渡阶段,退休对老年人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便是离退休综合症。离退休综合症是一种老年期典型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疾病,是指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多种心理障碍和身心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3]8-18。并且在这种初老阶段,老年人对于衰老的抵抗和恐惧相对比较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可以逐步得到适应和缓解;(3)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明显降低,且差异十分显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70)提出人类需求分层,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爱和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当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时候,大部分生活的重心在于温饱问题,但是当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就会出现更多高层次的需求,当这种需求沒有得到满足,主观幸福感就会降低甚至被剥夺。(4)在工作性质上,脑力劳动组的幸福度指数显著高于体力劳动组,导致这一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首先脑力劳动相比体力劳动更为轻松,并且一般而言,收入也更稳定和可观;其次体力劳动很容易遗留下伤病。所以对于体力劳动老年人的关怀不容忽视。(5)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比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幸福度指数更高,且差异极其显著。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在农村和城市的医疗条件及生活条件的差异已经逐步缩小甚至消失。在这一点上,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农村的生活节奏相比城市而言,缓慢了许多,农村的人际关系也比城市单纯和淳朴。基于以上两点,农村养老比城市养老更能体验到幸福感。
  研究表明,居家养老组的主观幸福感体验高于社会养老组,这一点值得深思。首先,两种养老方式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社会养老组离开了家庭,没有与亲人居住在一起。尽管他们与家人也有来往(如定期探望),但缺少绕膝之欢、天伦之乐,与子女难以进行及时的情感交流、心理沟通,亲情纽带的力量逐渐减弱,周围的人际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亲缘关系。再就是,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和设施尚不够健全,即使能够保障正常的生活,但是始终不如在家里面自如贴心。其次,社会养老的生活环境,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其中不乏性格较内向的老年人又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等等。所以在两种最常见的养老模式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从亲缘关系的维系,养老环境的舒适,还是心理情感的健康方面,居家养老带给老年人的幸福感体验始终远远高于社会养老。
  在居家养老的形式下,主干家庭老年人在总分上的得分均明显低于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且差异十分显著;空巢家庭老年人的总分略低于隔代家庭,但差异并不显著。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和子女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子女也早已成年,拥有独立的人格,代际情况有所不同,难免会在生活上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2)在隔代家庭中,老年人通过照顾孙子女的日常生活而体现出其生活价值,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也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4],老年人在退休之后还能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并且照料孙子女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极大程度的减轻子女的负担,并且加强亲人之间的亲情联结;(3)随着近几年对于国家、政府以及各个慈善机构对于空巢老人的关注,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经济方面,政府在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提高了养老金水平,并辅以增加对特殊群体的财政补助,例如没有收入来源的空巢老人在享受“低保”的同时,不乏有很多爱心人士的物资支援;在生活方面,随着新农保与城居保逐步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及地方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空巢老人可以享受到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与主干家庭和隔代家庭老年人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小。
  综上所述,针对提升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养老模式上,对于尚有子女亲人的老年人而言,居家养老是更优于社会养老的选择。其次,在居住形式上,老年人需要和子女有一定的互动交流,但是又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后,对于不得不选择社会养老的老年群体而言,如何改善养老机构环境,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丰富养老精神活动,让老年人在养老院感受到在家的温暖和舒适,是我们现有养老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
  注 释:
  [1] 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2]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年。
  [3] 李爱红:《体育活动对离退休综合症的干预模式研究》,《安徽体育科技》,2014年第3期。
  [4] Williamson GM:“Schulz R. Pain activity restriction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community- residing elderly adults”, Gerontol,volume:47,number:6,2008.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夏 雪
其他文献
龙州县金龙镇地处中越边境,这里居住着1.8万多穿长衫自称“布傣”的壮族人,“布傣”能歌善舞,风俗独具特色。他们的传统婚礼基本上是以歌代言,唱的是当地独有的“官郎歌”,2016年官郎歌被列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傣”的传统婚礼从始至终沉浸在优美动听的山歌之中。  去年的农历正月十七日,我有幸参加了“布傣”的一场婚礼。新娘家在龙州县金龙镇横罗村都宽屯,新郎家在远近闻名的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
期刊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仫佬族群众聚居地。在罗城,仫佬族青年的恋爱历来都是自由的,姑娘和小伙在节日坡会上,或平日赶圩时,或参加同辈伙伴们的婚礼歌堂中,物色到意中人,便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唱歌一般是二人二声部对唱,因而在恋爱之初,男女双方都邀约一位歌友做伴,既作掩护,也为自己壮胆,还是亲密的参谋。经过多次二人二声部对唱之后,才发展到双方单独对唱。因为仫佬族青年男女大多在坡会对歌中发展友谊与爱情,因而称
期刊
摘 要:本文系“宜昌市方言词汇集”之九。所集录为其交际、商业、交通类词汇。  关键詞:宜昌市;方言词汇;交际;商业;交通  中图分类号:H1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015-04
期刊
如雷贯耳苏大仙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末,地点是南宁市星湖路北二里8号大院,那是当时自治区民委、民语委系统广西民族报社、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广西民族出版社三家民族文化单位,号称“一报一刊一社”的办公地点。当时,我还是一个初出大学校门刚分配到广西民族报社工作的黄毛丫头,对于陌生的工作环境,怀有战战兢兢的心情,尤其对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编辑前辈们更是敬仰有加。三家单位挤在一个小院子里,再加上壮族作
期刊
一  一个清爽的早上,恰逢周六。应壮汉双语作家潘朝阳的邀请,我和妻子来到南宁市一家茶庄,与几对夫妇一起喝早茶、聊写作、唱山歌。在这里,我认识了壮乡歌王覃祥周。  个子不是很高,但精神抖擞;衣服不是很时尚,但十分得体;话语不是很多,但独具韵味。这平常的模样,我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他就是闻名遐迩的覃祥周。  覃祥周现任广西三月三杂志社总编辑、譯审,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
期刊
摘 要: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制约着土家族人民婚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互补过程中,当代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发生了系列变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由于当代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从观念到内容都有所变化,建议培养专门法律人才、促进国家法与习惯法的融合、注意保持民族特色等,进一步完善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以增强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可执行性。 
期刊
“吡咧”是一种乐器。它之于我,之于我可爱的乡亲们,是一种扎实有味的生活,一种悠扬激越的向往,一种幸福而宽厚的情怀,一种把辛劳与甜美糅合成理想和艺术芬芳的灵魂与神韵。  它已深深地镶嵌在我的生命里。  我第一次听到“吡咧”的声音,是在本屯一户人家的婚宴上。那时年纪还小,已记不得那是给谁办的喜事,只听大人们说,从很遥远的瑶族村寨里请来了很有名的“吡咧”队,在这两三天大喜的日子里,可以连续不断地听到吹“
期刊
摘 要:民族地区长征遗址旅游开发,一方面在精准扶贫攻坚中具有重要的精神扶贫、经济扶贫意义;另一方面它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贫困群众参与面不广,精准扶贫实效不显著;投资方招聘外地员工时贫困群众就业受排斥;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着扶贫开发进程”三个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完善贫困群众参与机制,提高旅游精准扶贫实效;规范旅游景区用工市场,促进本地贫困群众就业;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
期刊
摘 要: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其“人生的艺术化”被朱自清先生誉为是朱光潜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依托朱光潜《谈美》等相关文献,探寻“人生的艺术化”路径:首先,朱光潛认为人生艺术化本质在于创造,与艺术的本质具有相似性;其次,人生艺术化路径在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与艺术的眼光看世界近似;再次,人生艺术化效果在于“自由”,与艺术欣赏和创造具有同一性特征。“人生的艺术化”,在朱光潜看来,正是人摆
期刊
摘 要:辰州傩戏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主体的力量。土老师张高岸是辰州傩戏的县级传承人,他主要在湖南沅陵以及张家界一带进行傩事活动。在采访对话中,土老师张高岸讲述了他与傩打交道的一生,回忆了儿时学傩的不易以及行傩的难忘经历,最后他还透露了将不忘师恩,继续把辰州傩戏传承下去的决心。  关键词:辰州傩戏;土老师;张高岸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