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歌坡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仫佬族群众聚居地。在罗城,仫佬族青年的恋爱历来都是自由的,姑娘和小伙在节日坡会上,或平日赶圩时,或参加同辈伙伴们的婚礼歌堂中,物色到意中人,便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唱歌一般是二人二声部对唱,因而在恋爱之初,男女双方都邀约一位歌友做伴,既作掩护,也为自己壮胆,还是亲密的参谋。经过多次二人二声部对唱之后,才发展到双方单独对唱。因为仫佬族青年男女大多在坡会对歌中发展友谊与爱情,因而称为“走坡”。
  “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的传统社交方式。男女青年在坡场上通过广泛地接触、交流,以歌为纽带,交朋友,叙情爱。走坡的季节为春、秋两季,最隆重的为春节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关于走坡节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之前,巫师看中了一个貌若天仙的仫佬族姑娘,要把姑娘占为己有。姑娘极力反对,宁死不从。巫师怀恨在心,发毒誓要让姑娘生不如死,永远嫁不出去!一天晚上,狠毒的巫师趁着姑娘睡觉的时候,化成一股黑烟来到姑娘床前,向熟睡的姑娘施法术,姑娘白嫩的脸蛋立刻长出一块长着黑毛的肉痣,非常丑陋。第二天,姑娘梳妆打扮的时候,见到镜子里有一个丑八怪,刚开始还不相信,她用手扯了扯黑痣上的黑毛,感觉到疼痛,即刻号啕大哭起来。姑娘伤心欲绝,寻死觅活,终日郁郁寡欢,话也少了,脸上总挂着一块黑丝绸。媒婆来了一拨又一拨,但一看到姑娘的长相,都吓得跑走了。
  姑娘对自己的爱情心灰意冷,每天把牛赶到村后的山坡上吃草,偷偷地哭诉。有一天,姑娘伤心欲绝想到了死,正准备跳崖时,山那边优美的山歌把她的魂魄唤了回来。那是砍柴的佃农儿子唱的山歌。姑娘回应了一首山歌,山那边的小伙子也回了一首山歌,一唱一答,互吐衷肠,姑娘唱出了自己丑陋的相貌,小伙子唱出了自己穷苦的身世。一天又一天,双方的山歌越唱越欢,情谊越交越深。姑娘以手帕作为定情物送给了小伙子,小伙子用自己卖柴火的钱买了一块小圆镜作为定情物送给姑娘,尽管姑娘不敢照镜子,但她的心里还是甜蜜蜜的。因为彩礼没有凑足,小伙子虽然爱着姑娘,却不敢叫媒婆去姑娘家提亲。
  姑娘眼看着就要成老姑娘了,仍然嫁不出去,着急的父母说只要有人愿意娶他们家女儿,愿倒送彩礼。姑娘的父母把话放出去了,仍没有媒人上门提亲,却把巫师招来了。巫师变成一个媒婆,来到姑娘家里提亲,姑娘的父母别提有多高兴了,一下子就答应了。姑娘知道是巫师变的媒婆,告诉父母真相,父母却不听姑娘的辩解,说丑媳妇迟早要见公婆的,三天后硬是把姑娘捆绑着装进接亲的花轿里。姑娘痛苦不已,仰天痛哭:“郎君啊,快来救我!”姑娘的哭声响彻云霄,传到正在山上砍柴的小伙子耳朵里,他即刻下山,在大路上把花轿拦了下来。巫师欲对小伙子施法术,小伙子迅速挥起柴刀向巫师砍过去。巫师惨叫一声死了,抬着花轿的小喽啰见巫师已死,一溜烟儿地逃走了。巫师死了,姑娘身上的巫术也就不解自破,姑娘一刹那又变成一个大美女。小伙子和姑娘情投意合,并且还救了姑娘,姑娘的父母感激涕零,不但不要他的彩礼,而且还给姑娘很多嫁妆,包括土地,从此小伙子和姑娘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小伙子和姑娘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是因为在山坡上唱山歌结缘的,仫佬族青年男女们很羡慕,逐步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念,追求自由婚姻。农闲时节,青年男女们成群结队地来到山坡上唱山歌,谈情说爱,代代相传,走坡便成为仫佬族流传至今的习俗。
  仫佬族走坡习俗,是仫佬族民间文学、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仫佬族古歌(山歌)已延伸到仫佬族群众的生活生产之中,在赶场、走坡、婚姻、节庆、劳动等活动中,仫佬族人都唱歌、对歌,场面壮观,欢乐热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仫佬族群众还相继建立了山歌QQ群、山歌微信群,他们在群里传唱古歌,传承山歌文化,拓宽了山歌的传承方式。自2010年以來,罗城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先后建立走坡歌圩广场、仫佬族走坡古歌传习所等,成立了仫佬族走坡协会、仫佬族古歌协会,传承与保护仫佬族走坡习俗和古歌文化。先后出版《仫佬族古歌》《仫佬山歌》等书籍,编撰乡土教材在各中小学广泛推广,并将仫佬族走坡习俗与旅游融合发展,永葆活力,世代传承。2012年,仫佬族走坡节被列入广西第四批自治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简介:莫文师,壮族,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戏剧作品在《当代广西》《微型小说选刊》《百花园》《今古传奇》《西部散文选刊》等刊物发表或选载。
其他文献
冠状病毒已出现,形势严峻摆眼前;防控知识要宣讲,我们来当宣传员。  近期大家莫聚会,不要聚众拢一堆;不乱接触外来者,不吐口水满天飞。  饭前便后要洗手,细菌不在手中留;各种食品要熟透,病不入口无忧愁。  病魔面前要自爱,不要轻易耍卖乖;若是有事出门去,口罩一定戴起来。  若是自己打喷嚏,第一时间掩口鼻;以防飞沫互传播,无意之间染病疾。  医学专家讲清楚,病毒来自野生物;若是自己无防护,尽量避免去接
期刊
解陋泉记  平日里怀想故乡,记忆中总回荡着深山谷里那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吆喝声,而且醉意惺忪中还渗透着用双手捧著晶莹剔透的泉水,一边喝起来解酒,一边跳起轻快舞步的情景。那可是解陋泉里流淌出来的山泉水,清冽甘甜,冬暖夏凉,是故乡人赖以解酒消渴的神水。在红水河畔大化瑶族自治县壮族群众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化里,“解陋”这个音就是解酒的意思,我想这大概是解陋泉威名的由来吧。  出得家乡头肯屯西门,在山坳过去
期刊
坐落于京西魏公村的中央民族大学,与位于桂中的金秀瑶族自治县,虽有两千多公里的空间距离,但却因为费孝通先生而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姻缘——中央民族大学是费老亲自参与创建的,其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前半句即来自费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箴言,每一位民大学子都受其精神洗礼。至于金秀,费老更是情系半生,前后六上大瑶山,认为“世界研究瑶族在中国,中国研究瑶族在金秀”,亲笔题词“瑶族
期刊
生态湿地,诗意都安;白鹭齐飞,醉美公园。广西都安澄江国家湿地公园于2013年通过国家级评定并批准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是目前国内集河流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于一体的喀斯特湿地。都安人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近年来,都安瑶族自治县动员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幸福都安、活力都安、美丽都安、宜居都安、和谐都安、清朗都安”建设,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
期刊
生姜对于生活在驮娘江边的西林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植物,但我却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生姜那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块茎、火辣辣的香味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那个年代,偏僻的深山小寨也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无端洗劫,村民忙着开会、学习,生产劳动不正常了,许多好田好地荒废了。收获的季节,坝子一片荒凉,屋子空空荡荡,眼看漫天飞雪的漫长冬季即将到来,村民们一筹莫展。  那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又特别冷,幸运的
期刊
正值南国荔枝飘香的时节,我来到南宁市云景路,拜访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原主任覃彩銮先生,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高个子、古铜色脸庞、穿着T恤衫、精神矍铄的壮家汉子,很难想象他就是获得“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年近七旬的壮学资深专家。覃先生生于1950年,广西柳江人,1977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广西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从事考古工作,1986年调入广西壮族自治
期刊
腊月至,腊味飘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不仅月是故乡明,腊味也一样。我到过很多地方,尝过不同地方的腊味,但一直觉得还是家乡的腊味好吃。别的地方的腊味,没有家乡的味道,吃不出家乡的情怀。  母亲还在的那些年,家里的腊味都是她一个人弄的。母亲很能干,全家的衣食都由她来操办,包括年前要准备的腊味。每年到了冬至时节,母亲便开始腌制腊味。腊味分为烟熏与非烟熏两大类,即烟熏的腊肉和风干的腊肉。熏肉和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狂,来势汹汹几嚣张;呼吸传染速度快,首先武汉人遭殃。  病毒来得真特别,逢人赶潮过春节;百传千来千传万,凶猛妄将人灭绝。  武汉封城号令发,全国呼应及时抓;精英医生上一线,舍身救国离开家。  病毒危害要记清,防治病毒保自身;出外就要戴口罩,最好不离家门庭。  勤洗手来保洁净,室内通风讲卫生;作息有度不熬夜,时刻保养精气神。  中华儿女有力量,不怕病毒几疯狂;民富国强高科技,不久就得扫战
期刊
春天是什么味道?好吃吗?  曾经有人这样问我,把我问住了。这个春天,我吃过蒲公英、雷公根、小白花菜、淮山等,舌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些春天的宠儿,能让舌尖感受到无限幸福。  春天,有点儿土腥有点儿甜。  冬天的时候,我们这地方就多雨,入春后,雨更是频繁,雨虽不大,却下得密实。土软气湿,各种野菜争先恐后地生长。这个时候长出来的野菜,水灵灵,鲜嫩嫩,单单是看着,舌尖就激情澎湃了。  一  有一天,我把
期刊
龙州县金龙镇地处中越边境,这里居住着1.8万多穿长衫自称“布傣”的壮族人,“布傣”能歌善舞,风俗独具特色。他们的传统婚礼基本上是以歌代言,唱的是当地独有的“官郎歌”,2016年官郎歌被列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傣”的传统婚礼从始至终沉浸在优美动听的山歌之中。  去年的农历正月十七日,我有幸参加了“布傣”的一场婚礼。新娘家在龙州县金龙镇横罗村都宽屯,新郎家在远近闻名的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