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limi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肩负着引导大学生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的重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探索教学方法,灵活施教,文章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政治理论课 因材施教 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的重任。怎样使学生重新激起实现人生第二个目标的热情,主动刻苦学习?我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二十多年的经历中,有一些深切的体会,在此抛砖引玉以和同行分享。
  一、知识的系统、全面性要兼顾课程的吸引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通识类课程,教材内容很多,理论抽象,学生易觉得无新意,以为自学就能读懂,因此很容易出现不想听、不认真学的现象。因此,教师务必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当代学生的心态,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尽量灵活,有吸引力,寓教于乐,只有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才可能使教育达到“入脑”的效果。为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我在备课时总是有意识地避开和学生们不太有联系又用不着的概念、原则、措施一类的问题。“通识”课程的理论要“精”,要管用,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如果像专业课程般讲授,按部就班,从概念含义、特征本质体系、产生原因、发展与历程、功能与作用等程式“规范”地来教学,势必会使课堂呆板,而本课程的理论又如此繁杂,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过。所以要使教学精彩,解决学生愿听的“死结”,才可能维持所谓的知识系统性、全面性,与其单一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而失却对学生的吸引力,倒不如科学取舍教材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讲对学生有实际作用的内容。学生只有觉得能用、管用才可能有兴趣。
  二、遵守“认同心理”规律,以“邻家大哥”示范
  要给学生阐释透彻一个理论或一个真理、一种现象,我们必然要进行案例举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形的案例所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要精心选取授课用的案例。
  (一)能用中国的就不用外国的,能用本地的就不用外地的,能讲“我”自己的就不讲他人的。
  教师应尽可能多讲身边具体的人或事。过去我往往习惯于引用名人的、较典型的案例,实践中我发现效果往往没有“邻家大哥”的案例好,他尽管没有那么感人、突出,但耳目一新、平平凡凡的他往往可望又可及,学习者更容易达到他的境地,或向他学习,或引以为戒。当我贴近本校、本学院的日常活动,挖掘学校里发生的事件并及时融进自己的理论、知识点讲授时,让课程渗入身边的人和事,用身边具体的人或事来佐证一个个的知识点,让理论为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学生就很容易产生亲切感和学习效仿的意愿,也容易“认同”,觉得“有用”。同时,教师也不应大讲伟人马克斯的爱情、19世纪波兰的居里夫人的品格、我国900多年前的范仲淹爱国情怀、当代湖北的洪战辉坚韧毅力……这些案例一是太典型了,新闻媒体常常报道,以至于同学们耳熟能详;二是由于时代背景、国情不同,这些榜样容易显得高不可攀,所以易使学生得出“可敬不可学”的结论。①
  高校政治理论课一旦离开“合适的”信息资源的支持,就会丧失吸引力。因此,教师应遵守“认同”教育心理规律,让学生学习他人的品格精神,以构建自身人格,达到自我发展。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绪论时,面对同是师范类的文科、理科、外语、体育、音乐、美术不同专业的学生,我就讲所听课学生的各自“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要求、主干课程、当年度刚刚过去的用人单位招聘该专业毕业生时所列出的招聘条件,让听课者清清楚楚明确了“我”在今后大学四年该学什么,该怎样学,怎样确定成才目标,四年后自己能否达到这样的实实在在的招聘条件……在讲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我就讲本校、本专业的某某杰出“院友”——中学特级教师的榜样,同时还讲自己,当年怎样从一个单纯、幼稚的大学学子成为今天高校的一名教授。
  (二)能用本校的就不用外校的,能用大学生类的就不用其他类别的,能用本专业的就不用其他专业的。
  在讲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除了组织同学评论姜文自导自演的电影《鬼子来了》外,我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古今广西当地的爱国人和事,讲本校校友贾金生(生科院02级本科生,“特困未敢忘忧国”)、08年奥运会举重冠军陆永(体育学院2008级本科生,“金牌·荣誉·责任”)、96年奥运会举重冠军唐灵生(体育学院2008级本科生)爱国的案例。讲到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时,讲身边的“院友”、“校友”赵世良(政行院教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赵世良)、马志鑫(音乐学院青年教师,07年《桂林晚报》登载“用青春谱写生命之歌”的英雄人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社会心理学原理,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这种机制或者根据,即“认同”或者“自居作用”,个体以自己所学习模仿的那个“榜样”、“模特”自居,追求自己处于与他们同一的地位、处境与形象。如果榜样就是“邻家大哥”,学生们会觉得新颖、惊奇,因而课堂就有吸引力,热情更容易被激发,从而跃跃欲试,并在模仿中转化为自觉行为。而如果列举的是马克斯、居里夫人之类的,同学们会觉得他们“高大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因此,我力求让学生感到:那些“楷模榜样”就是“邻家大哥”,就是自己周围活生生的“人”,出门抬头就可见到。同样,讲违纪、犯法、心理障碍、道德低下、人际关系不畅、受挫折不能走出的案例也是尽量挖掘身边的人、事,以人为镜,起到警戒作用,如: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我就讲校园食堂、交通车先来后到有序排队的好处,讲在图书馆教室关手机的“小事”,尽量挖掘本校、本省大学生的案例;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从学工部、辅导员中了解情况,找出正反两方面的素材:讲当年某校友父亲给学院领导的那封信,要求学校不再帮助自己孩子说情了,因为他多次用家里给他的交学费的钱去玩游戏赌博以致于不可自拔,又偷同学的电子产品去卖继续赌,最后遭到公安机关的依法处理;讲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我讲述了自己当年本科同班同学今天的工作现状,不能光以“他”(她)的职位高低、收入多少来衡量“他”(她)的人生价值,而还要看“他”(她)的能力大小,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主观动机等;谈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时,也是举出本学院、本学校的“教学名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谭培文、罗星凯,讲“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梁宏校长……
  (三)能用现代的就不用古代的,能用当代的就不用现代的,讲最近发生的人或事。
  能从生活中发现学问,理论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当代“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说:“理论还原到生活,要经过一系列环节,一个重要的就是传播理论的人架起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要求我们当好群众的‘政治翻译’,把党的理论翻译成他们听得懂的语言①。”紧跟社会热点新闻,将社会上、学校里发生的最新的事件及时融进自己的知识点讲授中,让课程不断吸收热点新闻,如“马家爵事件”、“躲猫猫事件”、“徐宝宝事件”、“犀利哥事件”……组织大学生探讨真的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吗,从2010年“3·23”福建南平“杀人狂”郑民生的人生道路中思考青年时期人生课题的解决方案,结合校园网上“校园快讯”消息来讲课,力求所举案例是“最近”的,能用现在的就不用以前的;人物也要用“同类”的,即能用大学生的就不用“白领”等其他“群类”的,让学生和“参照物”零距离,既真实可信又有相似可比性,令人耳目一新。
  (四)结合专业开展专题实践研究性探索活动。
  当学生对课程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解决当前未知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不是“两张皮”,相互之间原本存在必然联系或依附关系。我要求学生利用政治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或问题,尤其鼓励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去积极思考,大胆探索,选择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自己又感兴趣的论题来研究,写成一篇5000字以上的课程论文,内容可自定,5人以内合写的研究性实践活动的探究报告作为课程的平时作业,占课程“期评成绩”的35%。同学们很感兴趣,有的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写《广西中学物理教师的需求状况调查报告》,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有的写《中学地理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钦州市为例》,环境技术专业的有的写《柳州市竹鹅溪污染状况和整治措施调查报告》、《忻城县六华村环境的昨天与今天》,环境科学专业的有人写《公寓城及周边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环境工程专业的有的写《关于北海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应用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有的写《桂平市“家电下乡”调查报告》,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则写《当今影响我校学生体育行为的因素及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写《近年来大学生当“村官”的调查》,人力资源管理的写《我校图书馆资料利用状况调查报告》,应用经济专业的学生有的则写《经济危机对桂林旅游业的影响》、《市民月均支出水电气(煤)费162.1元——桂林市民节能意识调查报告》,韩国语专业的有的写《对韩国礼仪及道德的推介》、《试论“韩流”对中国大学生审美方式的影响》,日本语专业的有的写《从日剧〈阿童木〉看人的意志》,计算机专业的有的写《遵守网络道德,弘扬民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有的写《反思大学生“追星热”》……
  人们常说,无目的的发泄是压力的消极表现,有目的的宣泄是动力的积极反映。那么怎样变压力为动力呢?——在愉悦中学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必须实现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从“填鸭型”转变为“疏导型”,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细节,可以从根本上阻断部分学生的政治理论课是“无用”、“额外负担”这一思想的滋生和蔓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种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研究课题必然会使学生坚持积极的学习和探究的态度。
  三、根据生源素质因材施教,加强督促措施
  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大学生生源特点决定其学习的自觉性没有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的高,因此需要教师加强督促。
  (一)刻苦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本校生源多是高考“三本”分数线上下的考生,有的同学在中学时代就未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在学习持久性上也往往不如一流大学学生那样沉得住,一般每天很难静静地看书五、六小时以上,经常会抵挡不住操场上的喝彩声、礼堂报告厅各种音乐声的诱惑,因此往往会文体活动过多而理论学习不够。
  (二)社会兼职影响专业学习。
  一些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40%,其中务必每周须去“打工”才能生存的贫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5%)迫于“生存”,须不时地用课余时间去勤工俭学,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于专业理论的探究中,在这些学生隔三岔五走出校门“觅活”、频繁外出“打工”(主要是做家教)的影响下,不打工的同学在行为的“参照”下必然也不紧张了,造成这类学校学风没有一流高校的好就不足为奇了。
  (三)自我的理想目标定位在基层实践工作。
  我校相当多的学生来自于低收入家庭,家长仅能供他们上完本科,很多家长已明确无力再供养子女“读硕”继续深造了,而这种毕业后就到基层工作的心理定位使得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要求程度偏低。因此,对专业理论主动探究的动力要比一流高校的学生弱一些,只是满足于课堂听课完成规定的作业,平时主动阅读课外参考书、扩大知识储备的自觉性不够高,只有到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才沉得下心来读点儿课外的专业参考书。
  鉴于学生这样的特点,教师在课堂内外加强督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要求同学:(1)课堂上相对固定听课的座位(第一、二次课可随便坐,但坐定后就不能再变换,要一直坐下去了)以利于考勤和提问;(2)每单元课后,都要组织一次以宿舍为单位的课余专题小讨论——“卧谈会”,老师设计好讨论题目,同学们根据所布置的课程讨论题目进行30分钟以上的讨论,作为复习或预习的环节,老师不定期抽查,由宿舍舍长向老师口头汇报讨论情况;(3)针对每章节内容,组织课堂讨论,除自由发言外还指定重点发言者,以“学号”的尾数每人轮流,如:本次课结束前布置下次课学号尾数是“1”的同学重点发言,即“2009……1、11、21、31学号的同学要做好被提问的准备。加强督促环节,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细致的督促措施下得到保证,以提高课程的质量。教师要营造一种“逼着学生学习,逼着学生进步”的氛围,让他们产生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课程作业”(研究性实践活动的探究论文)则要求有论文开题、活动记录、活动报告会等环节,汇报会要求每篇论文都要有8分钟以内的汇报,务必用课件辅助向全班同学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写作过程、进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回来后的感慨、撰写修改过程的心得,教师进行点评。精心准备,汇报讨论的表现算入“平时成绩”。让各个活动小组在课堂上汇报自己探索研究专题的成果,做好汇报幻灯片,准备好发言提纲,这种学习方式也受到同学们欢迎,每个小组逐个上台做几分钟的“精华”汇报,并按学生的认真程度评分,在研究性论文写作技能指导上,我仅向学生介绍风笑天社科调查方法的书,以及一些论文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交(电子文件)开题提纲,我宏观指点一下他们即可。这种由学生根据兴趣选题的论文写作,很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几乎每个组都很兴奋地进行,从设计问卷到调查、写作直到最后制作幻灯片汇报,绝无写作“挤牙膏”的感觉,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
  四、迎合青年学生的好新骛奇,常“换面孔”教学
  现今教材是统编的,教学框架也是切实合理的,就如有了好的剧本,演员的表演技巧优劣是决定演出成败的重要条件一样,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就决定着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都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讲授,尤其是第一学期的学生,简直就是刚脱了中学校服的中学生,求新、求乐的心理特点很典型,他们都是18、19岁的青年,好新、奇、异的生理特点决定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授课的是周而复始的“老面孔”,那再精彩的内容也难激起他们的热情,而“换面孔”授课效果挺不错,一个个相异风格的老师更有吸引力。
  (一)带学生“走出去”让校外的“老师”授课。
  我在参观考察时,采取“换面孔”教学,在精心选择考察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时,和校外的“老师”详细讨论考察的方案,明确地提出组织这次活动的意图——把教材的观点让这位校外“老师”来讲,并事先列出一些考察的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考察。比如,我组织学生去“中国化工橡胶桂林公司”参观,学生在参观生产车间前有个一小时的“听课”,校外的“老师”说:当今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由国家掌控着五大涉及国家命脉的支柱产业(电力、军工、煤炭、钢铁、电子信息行业),而其他的就由市场决定,这种“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科学结合的模式,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平平的毕业生就业自然也难,另外,我偶尔也会让校外的“老师”——退休的教师、企事业领导谈人生……引导教育学生。
  从社会性、生物性、认知三个方面来看,整天被老师圈在教室里的学生,一成不变地在教室——宿舍——食堂循环,容易枯燥,而我校的生源80%来自于县、乡镇及农村“小地方”,很多学生都从没见过现代大工业的气派,甚至从没有亲眼见过稍大一点的企业,好奇、了解现代化“大企业”生产场面的欲望非常强烈,因此安排“走出去”授课对于他们是个兴奋异常的事,是一种环境激励。根据激励理论:“个人的行为与个人内部动力和外界环境有函数关系,即:B=f(P·E)。其中B是指个人行为方向和向量,P为个人的内动力(需要与动机),E为环境刺激”②。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内趋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百闻不如一见。在实地参观中,当同学们看到工厂的一些车间停产或半停产,仓库、草坪上到处都堆积着叠得整整齐齐的未卖出去的轮胎成品,真真切切地对2009年金融危机有了感受。在看到“国企”厂区优美的外部环境(鲜花、绿树、怪石、草坪及企业文化的标牌)时,即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在“私企”打工的环境,同学感慨道:“我们家乡那边有很多的手工小厂,工作都是很简单的,一般是从早上7点一直做到晚上9点半左右,工资也很低,在公有制企业工作,人性化管理就是好。”看到工厂流水线上的枯燥的劳作,某同学说:“我学到了什么叫忍耐和坚持。”通过鲜明的对比往往获得超乎老师预想的效果,当他们听到企业领导谈招聘大学生,谈社会的激烈竞争,感受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时,马上感悟了:现代社会需要真才实干的人才,自己只有刻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才能迎接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这种实景刺激——自我感悟——真切体会的教学方式效果很不错,工人们的劳动智慧,现代技术的先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豪迈步伐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同学写的《参观感想》中可见一斑:“‘工厂’是个熟悉的名词,可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工厂却是陌生的。来参观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看看轮胎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万分激动的。”“我们怀着喜悦和憧憬的心情去参观”;“凉爽的秋风夹带着浓浓的桂花香轻轻吹过,明媚的阳光下,我们坐着宽敞舒适的大客车驰骋在桂林市的‘样板路’绿化艺术很美的四车道上——三里店往大圩的旅游路”。“通过这次橡胶厂之行,我们感受到了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工作热情,工厂所属的上级集团已挤进世界前500强,使我感受到了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豪迈步伐”。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践活动中,那些校外的“老师”异常认真地准备“讲课”的课件(讲稿),用“局外人”的口吻来建议同学们应该怎样度过大学的黄金时期。同学们往往听得更入耳,更能心领神会,这比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更生动,更能深深地体会教材的内容,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让同学们当“老师”互相谈见解感受。
  一是教师物色某学生(师兄师姐——在读的研究生)来当“老师”,让“学生”教育学生,也是个“换面孔”的形式。让这些本校在读的研究生,这些“过来人”到课堂上谈他们当年本科学习经验教训、感受体会;开一次“专题实践研究性探索活动”成果汇报会,如,环境工程专业钱芬妮等人组成研究性实践小组,他们选择自己的家乡环保前后变化的专题,在会上向大家汇报:柳州市的酸雨是本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柳江铁路大桥在80年代以前,每4—5年才进行一次防锈处理,而到80年代,则每年都要进行防锈处理;市民买来的自行车,雨水一淋就锈迹斑斑。阳台上的花草,半死不活,花不鲜,草不绿;市郊农民种的葡萄、水果一下雨就掉果,只见种植,不见收成;绿油油的蔬菜淋了雨后马上就会弯曲枯萎,菜农们不得不在雨后挑起一担担的井水来冲洗,害得菜农平日就怕老天下雨。柳州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因酸雨现象全“漏”了,为此领导、群众十分着急。现在经过柳州人民近十年的奋战,终于战胜这个“死神”,建成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市民们不再流下酸涩的眼泪。这种让学生“自己”来谈观点,讲他们亲自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数据,得出的结论往往更令学生信服,同时学生们对第五章《环境保护法》的理解更深了,然后教师再做精彩的点评,以补充学生发言的局限。总之,这种“换面孔”的教育方式是很值得发扬光大的。
  正如鲁迅先生的那个有趣的比方:四季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会有多乏味。即使那桃花大如车轮,也只能在初见时感到吃惊,绝不会每天作一首“桃之夭夭”的。著名的英国画家、美学家保罗·荷迦斯也说:人的全部感觉都喜欢多样。自然界如此美丽壮观,是因为它有多种存在的形态:日光霞霓、高山大海、草木虫鱼、飞禽走兽之类的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的美。
  实际上,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同样的方法也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同样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段也可能起不到一样的效果,教师只有舍得花精力认真备课,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适合学生的授课方法,才有可能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成一门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才可能培养优良学风,让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学生中传承,让学生懂法用法,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注释:
  ①方永刚讲课“好听”的“诀窍”人民网.http://www.sina.com.cn,2007.04.03.
  ②勒温(Kurt Lewin).德国心理学家.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
  
  参考文献:
  [1]钱焕琦主编.教师职业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2]王义道.教无定法,成为优秀大学教师有道可循.中国教育报,2007/11/29.
  [3]柳礼泉,谢自芳.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职责与境界论析.中国大学教学,2007,(09).
  [4]刘宁,赵孝悌,高月丽,张成武.国外教师的素质构成及提高方式.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环境的影响。作为涉世未深的幼儿来说影响主要来自具有系统性、专业性教育功能的幼儿园及与他们休戚相关的家庭。本文立足于我园家庭教育的现状,折射出不同带养人对孩子们成长造成的影响,从而阐述了如何优化幼儿的监护人群、完善幼儿的成长环境、提升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干预及辐射功能,切实地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效能。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 父母 祖辈    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
2017年12月29日,在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上,新华通讯社的微纪录栏目《国家相册》获得最佳微纪录奖。该栏目自2016年9月开办以来,每周一集,已播出75期,累计点击量20亿次。这一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国家相册》微纪录栏目以中国照片档案馆收藏的上千万张珍贵照片为重点素材源,从当下观众的现实需求与困惑入手,聚焦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综合现代数字
摘 要: 本文通过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和《牡丹亭》,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形象的再塑造赋予了《牡丹亭》更深的时代意义。结合时代背景,柳梦梅这个人物在《牡丹亭》中所起到的结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他身上无疑体现了汤显祖的进步文人价值观,反映了汤显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因此柳梦梅在《牡丹亭》剧中,并非是一个毫无光彩的角色,而是与杜丽娘的形象相映衬而存在的。  关键词: 《牡丹亭》 柳梦梅形
《小森林》系列电影,既不是一部纪录片,也不是一部科教片,只是一部看似内容简单、意义却非凡的美食剧。在这部系列的电影中,不但展现了归真返璞的美食,而且细致的刻画了市子回归自然和乡野生活。无论是《小森林 夏秋篇》,还是《小森林 冬春篇》,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髓,在一分为二的镜头中表达出日本文艺电影的美学蝉变。在电影中,这个“小森”是故事的切入点,整个故事围绕着“小森”逐渐展开,看似不完整的故事情节,但
优秀的电影实际上就是一首首流动着的映画诗行,电影的映画诗行之中深度融合了文学情节、戏剧情境、摄影图景、绘画点染、音乐烘托、舞蹈跃动,并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自成一系、自成一脉、自成一体、自成一派,成为一种在现代艺术世界之中唯一能够左右逢源式的美学形态。电影的美学形态,自有其独树一帜的基于时空却又能够在意象上突破时空的艺术特质,这种艺术特质显然远超其他任何艺术形式,而这也恰是电影艺术的光彩夺人之处。  一
俊东素描  沐 斋    当故事诉诸文字的时候,竟然有些许婉约和暧昧——三年前,我与俊东兄在北京鼓楼附近的那个静谧的庭院里相遇,那是一个早春,天气暄和,阳光明媚,我们随意地谈些关于艺术的话题,皎洁的玉兰花在我们的头顶盎然盛放。    而今我们再次相聚,已是故都的深秋。和平东街的一家小酒肆里,俊东仍旧满面春风,热情如昨,谈起艺事满怀激情,轻声细语。这些年来,俊东的光阴丝毫没有虚度。他完成了北京大学书
摘要:《创业史》以其宏大的叙事和厚重的历史感成为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成就之一。小说的主要特征是虚构,它的真实性只需要基于作者情感的真诚,在此基础上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分析《创业史》中人物形象及主要情感取向,并以此来关照作者柳青在文中的情感叙述。  关键词:《创业史》 柳青 虚伪 真诚    《创业史》以其宏大的叙事和厚重的历史感成为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成就之一。小说的主要特征是虚构,它的真实性
摘 要: 《特别的猫》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年近90余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非虚构性小说。本文旨在通过生态主义这一理论来分析这本书,进而去探求自然与人类更深层次的关系,以唤醒人类对动物、对自然的关怀和尊重,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空间,适合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关键词: 小说《特别的猫》 生态主义 猫 人 自然    一、莱辛与《特别的猫》及生态主义  被称为“文坛祖母”的多丽丝·莱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课堂提问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对话,而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问答,教师要针对学生现存的“思维困惑”进行步步诱发,最终帮助学生习得新知。  关键词: 启发式提问 课堂教学 思维困惑    课堂提问被称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课堂上大概40%的时间用在提问——反应模式上(Johnson,Markle,Halry
作为国产喜剧的中坚力量,开心麻花团队对于百态社会和丰富人性有着一贯独特的观察视角,既以丰沛的情感矛盾为动力输出深刻的喜剧效果,又在嬉笑怒骂之间深刻观照着中国社会的病症。从这个角度来看,《半个喜剧》可谓是开心麻花团队在21世纪第2个10年间的总结性作品——娴熟的喜剧工艺铸就其肌理,敏锐的社会批判意识塑造了它的灵魂,将人和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以及人类命运的反讽性纳入了创作的命题之中。  《半个喜剧》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