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骁骑云海天涯初心不忘再创荣光华章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航空试飞事业伴随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脚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走出了一部航空试飞员工“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励志史,向世人展示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红专502”的首次飞行,80年代歼八Ⅱ、歼七Ⅲ、歼教七试飞的“三大战役”,90年代歼10飞机的龙腾东方,还是新世纪新支线客机ARJ21、大型客机C919、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还是代表新时代航空强国实力的歼20、运20等国之重器,几乎所有在我国蓝天上翱翔的战鹰,都要在这里经受严苛的检验,方能领取飞向蓝天的“通行证”。在祖国的蓝天上,中国“国家试飞队”的旗帜猎猎生辉,迎风飘扬。
  1959年4月15日,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正式成立。面对着薄弱的工业基础和百废待兴的艰苦条件,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老一辈航空试飞员工汇聚阎良,克服重重艰难困苦,提出了“一边建设,一边研究,迅速发展,逐步建成”的基本方针。整修机场、解决设施、组建队伍、艰苦创业,日夜兼程为飞行创造条件,终于在1960年1月26日用“脸盆加油”实现了首次飞行。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和外援撤离的双重压力,老一辈航空试飞员工凭借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和排除万难的拼搏精神,坚决承担了国家下达的第一项WG-2高度表试飞任务,并在1960年6月17日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个架次的飞行试验,且仅用80天就圆满完成了这项试飞任务,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零的突破。
  62年的薪火传承,几代航空试飞员工以“向国家负责”为己任,为国试剑,用忠诚担当、求实创新描绘了一幅幅绚丽恢宏的航空试飞壮丽画卷;62年自强不息,试飞中心始终坚持站在航空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强有力地支撑和引领了航空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以公正严细、坚韧勇毅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航空试飞华彩乐章。
  20世纪60-70年代:航空试飞事业艰辛起步
  面对与国外航空强国的巨大差距,航空试飞事业的创业者们饱尝艰辛,边建设、边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在荒芜中披荆开路。
  圆满完成第一个试飞任务后,试飞中心又先后承担并完成了“红专502”鉴定试飞、歼5、歼6、强5飞机的飞行试验任务,完成了歼教5、歼6等系列型号,涡喷6甲、涡桨6等发动机的试飞。
  在系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老一辈航空试飞员工加快试飞技术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开展试飞设备研制和试验设施建设。期间,试飞中心科学化、系统化建成了涵盖多个专业的大型立式弹射台、校准风洞露天车台等多项重大科研设施,相继研制成功光学示波器、各种传感器和信号调节器等测试设备,创立了一套科学严谨且符合实际工作的试飞方法。这一切都为航空试飞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揭开了试飞中心稳健起步的新篇章,彰显了航空试飞员工敢为人先、一往无前的激情和进取精神。
  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术:航空试飞事业探索前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号‘角,航空工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热潮。这一时期,为了助力国防建设,航空试飞员工在党的领导下,以“拼刺刀”的精神,率先完成5机一发一弹(歼7、运7、歼8、运8、歼8Ⅱ全天候、涡喷6甲发动机、PL-5导弹)的定型试飞任务,走过了其他国家需要两三倍时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打响了中国航空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航空“三大战役”(歼7Ⅲ、歼8Ⅱ和歼教7三种新机同时进行定型试飞)。试飞中心先后完成了空中加受油工程空中对接试飞,完成歼轰7、运8C、运7100、运7H500、运7200B、运7200A、多型直升机等重大军民用飞机的鉴定试飞和适航取证试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蓝天奇迹。
  在近30年的征程中,航空试飞员工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飞豹精神”“改装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试飞中心排除万难,自主研制的单轴变稳机和三轴变稳机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研制成功的高速弹射试验机填补了我国航空技术空白,陆续研制成功了第三代磁记录系统和“华山测试系统”,建成了“航空仿真重点实验室”和“火控重点实验室”等,航空试飞技术实现了从二代机到三代机的技术储备和升级发展,有力助推了中国航空工业和国防建设向着世界先进水平大步迈进。
  21世纪第一个十年:航空试飞事业换挡提速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航空装备呈现井喷式发展,这也是航空工业型号试飞的追赶超越时期。航空试飞对标国际一流,紧跟时代步伐,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试飞机构”的战略目标,先后承擔了技术更新、性能更好、难度更大的航空装备鉴定试飞和适航审定试飞任务。
  歼10飞机是我国首型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歼击机,从设计到生产再到试飞,凝聚着无数航空人的忘我付出和不懈奋斗。作为歼10试飞的主战场,试飞中心提出了“决战决胜,确保型号工程按节点完成”的战斗强音,航空试飞员工全情投入、全力拼搏,按节点顺利完成定型试飞。
  以三代机试飞为契机,试飞中心技术水平取得长足进步,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飞行试验技术和能力提升到一个崭新阶段。试飞中心接连突破三代机人机闭环飞行品质等30多项试飞关键技术,自主研制成功雷达电子试验机、空中试车台、6自由度飞行模拟器、A/GDAS实时监控系统,形成了特种试验机重大改装总体设计能力,对机体结构、机械系统等进行测试改装的能力,在试验机反尾旋伞系统、重心自动调节系统等非标系统的研制与改装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试飞中心在民机试飞领域熟练掌握了CCAR23部、25部D分部试飞规章和适航审定试飞的特殊规律,为确保ARJ21-700成功适航取证试飞,试飞中心进行了高平尾飞机失速特性、颤振激励系统、自然结冰等一系列关键试飞技术的预先研究,确保了中国新支线飞机的振翅高飞。
  另外,试飞中心还圆满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的鉴定试飞任务。歼十一系列、歼轰系列、空警系列、高级教练机系列、直升机系列等翱翔祖国蓝天的战鹰,无一不倾注着航空试飞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在与世界航空工业“并驾齐驱”的征程中,航空试飞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迎强风破巨浪,在搏击长空中茁壮成长。   21世纪第二个十年:航空试飞事业跨越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试飞中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2010年底,集团公司党组作出了《关于加强试飞行业建设的决定》,为航空试飞事业的发展壮大指出了新方向,注入了新活力。
  试飞中心统筹推进“科研任务、技术发展、产业发展、智慧院所、管理提升、服务职工”六项战略部署,协调推进“研究+鉴定+使用”业务布局,全面践行“支撑+引领”双重作用,各项任务和关键节点得到了有效推进,特别是科研试飞任务屡创新高,科研试飞架次数持续增加,圆满完成了一大批新型飞机、发动机等航空装备试飞任务。中国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在这里踏上试飞征程;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架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圆满完成适航审定试飞;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完成陆上、水上、海上三次首飞;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试飞中心开展适航审定试飞等。试飞中心在这些型号试飞中攻克了一大批试飞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了综合试飞能力。
  同时,试飞中心建立健全了飞行力学、强度载荷、飞行品质、振动与声学、动力装置、飞行控制、飞行模拟、测试与数据处理等由120多个专业构成的完整的飞行试验综合体系,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航空科学范畴。试飞中心在型号试飞中苦练内功,突出型号任务带动技术发展的优势,持续开展型号试飞支持技术项目研究;以跨代型号任务为牵引,突破了多项发动机专项维修技术、试验机设计改装技术等;以标准规范建设促进试飞技术发展,完成新增、修订标准和规范百余项,完善了试飞管理体系,并在特殊飞行器飞行试验指南的编写上取得重要成果。试飞中心还在飞行驾驶技术研究方面,具有前瞻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并通过民机适航试飞的扎实开展,建立了全面系统的民机试飞体系,推动民机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航母STYLE”凌空一指、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采用数字化及智慧化的試飞模式开展试飞、ARJ21-700冰岛大侧风试飞、珠海航展上歼IOB推力矢量验证机过失速机动飞行、歼20飞机开舱“亮剑”、运20飞机走出国门……在世界航空竞技的舞台上,试飞中心助力中国航空工业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逐步走向舞台中心,与世界航空强国“同台竞技”。
  几十年风华烁烁,几代航空试飞员工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推动着中国航空试飞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和跨越。这里涌现出滑俊、王昂、黄炳新、李中华等“试飞英雄”,以及国际试飞员赵鹏,“航空金奖”获得者周自全,“航母style第一人”沈意等为代表的英模群体,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更有那些长眠在试飞中心烈士公墓中的十六位英烈……
  雄关漫道闯险关,重整行装再出发!站在“十四五”新的时代起点上,航空工业试飞中心将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集团公司党组的部署要求,坚定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以“一流两步走、三力三平台、四个全方位”新时代发展规划为指引,全力打造国家级定型和鉴定平台、创新性技术演示验证平台、全国防行业服务性平台,支撑航空工业发展、引领航空科技未来;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用初心点燃航空报国奋斗的激情,用使命成就无愧于时代的试飞业绩,在推动航空试飞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在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和打造世界一流试飞机构的征程上书写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航空梦、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再立新功!
  在近30年的征程中,航空试飞技术实现了从二代机到三代机的技术储备和升级发展,有力助推了中国航空工业和国防建设向着世界先进水平大步迈进。
  几代航空试飞员工以“向国家负责”为己任,为国试剑,用忠诚担当、求实创新描绘了一幅幅绚丽恢宏的航空试飞壮丽画卷。
其他文献
航空研究院全体干部员工将勇担航空科技创新“领头雁”重担,把科技创新作为航空研究院的第一任务和第一责任,在开启新时代航空科技创新发展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奋勇前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同志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 “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勢,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期刊
七律·航空七十年感怀  林左鸣  航空创业七十载,浩瀚年华谱乐章。  有代差时尘莫见,没成体系背难藏。  如今战力规模壮,改日军威四海扬。  辗转多时犹可忆,风云叱咤隘关降。  注:评价航空水平有三个标准:1.飞机与对手没有代差;2.飞机类型成体系;3.飞机数量规模超过对手。就这三点,我们曾经从望尘莫及,走向望其项背,到今天的同台竞技,历时七十年,几代航空人披荆斩棘,来之不易。值此纪念新中国航空建
期刊
江南福地,太湖之畔,有一家年轻的企业,自2013 年转型建厂以来,从一家为风电项目配套研制生产各种金属锻造环件的厂家起步,短短几年就迅速发展成为一家为航空、航天、船舶、核电等高端领域研制生产特种合金锻件的专业化锻造企业,并于2020年8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这一系列神奇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呢?本刊记者怀着好奇之心,走进了这家名为无锡派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克新材”)的科技
期刊
在中国航空工业创建70年的发展历程中,航空工业陕飞走过了五十二载春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20世纪70年代的风雨飘摇到90年代逐步迈上发展的“快车道”,不断升级换代的航空装备助力陕飞实现了历史跨越:运八系列产品由单一的军事运输飞机转向多用途特种型号飞机,由主要装备空军转向同时装备空、海、陆三军,由成批装备部队的军事装备转向多元化的国内外市场,由服务于祖国的四化建设转向外贸出口,继而飞出
期刊
6月17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安全对接,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这是继圆满完成嫦娥五号落月采样成功返回、“天问一号”成功落火、空间站核心舱及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交会对接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举国振奋、举世瞩目。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亲切通话,
期刊
童鹤龄 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现任航空工业三0二医院文化顾问。长期在贵州地区三线航空企业单位工作,闲暇之余做自己喜歡的事——写作与宣传。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水井村因一位航空工业驻村干部王泽勇的“荷花经”而成为名扬贵州的“荷花村”。因为荷花,水井村脱贫致富,而这位原本安排驻村一年的中国航空人,“被荷花留驻”村里已经五年,也成为知名帮扶干部。
期刊
在人类对浩渺宇宙不断探索的历史上,太阳系的火星总是给人无限期待与遐想。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在距离地球3.2亿千米之外,这份遐想就伴随着中国“天问一号”稳稳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渐次转变为令世界惊叹的客观现实,从而也揭开了这颗“红色星球”曾经神秘的面纱。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中国航天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  “在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
期刊
七绝·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有感  文/ 麻乃晨  天问初登访祝融,乌托邦里探真经。  太空施惠全人类,健步仙踪赴锦程。  七绝· 贺祝融顺利登上火星  文/ 董平分  天问长歌今有复,祝融移步火星原。  首留汉迹巡穹宇,洒泪灵均乐寓言。  七绝· 世人遥望祝融娉  文/ 任 重  羁旅天涯到火星,世人遥望祝融娉。  和风拂送轻轻落,万里红乡入画屏。  七绝· 天问遥迢有感  文/ 孙守魁  天问遥迢
期刊
目的通过比较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两种矫治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对疗效产生的机制进行分析,为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口腔正畸科门诊要求正畸治疗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10)行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年龄为8.60±0.84岁;对照组(n=10)行“2×4”矫治技术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年龄为9.05±0.60岁。X线头
张 扬 伍逸枫 段 荣 编著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21年2月出版  本书包括雷达基本原理、雷达分机技术及雷达处理技术三大部分。雷达基本原理部分包括雷达发展史、主要理论基础、工作方式、基本体制及主要指标等内容;雷达分机技术部分包括雷达微波馈电与天线、发射机、接收机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雷达分机单元基本组成、主要性能指标、不同类型发射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主要技术;雷达处理技术部分包括雷达信号处理、雷达数据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