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一份工作,它将改变你的一生”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lo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7日,北京外籍人才招聘会在北京港澳中心举办,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俄罗斯,阿根廷、南非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老外在这里寻找自己的职场新天地。
  
  虽然是周六,Dan还是起了个大早。对着镜子整了整不久前刚从秀水淘来的领带,红色缎面上面挥洒着遒劲多姿的书法字,“中国味”十足。
  23岁的Dan是美国杜克大学的毕业生,由于经济不景气,他的同学先前收到的华尔街工作邀请都被取消了。而大多数留在美国的同学找的工作都很奇怪,比如在阿拉斯加当钓鱼导游。于是,今年2月,他毅然登上了开往北京的飞机。
  今天他赶着去参加的,是他来北京后的第一场招聘会。
  
  800职位虚位以待1500老外“待字闺中”
  
  此时,北京港澳中心里正是人头攒动。不到10点,二层的招聘现场就被塞了个满满当当。延续了4月3日上海外籍人才招聘会现场的火爆场面,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俄罗斯、阿根廷、南非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老外和Dan一样,在这里寻找自己的职场新天地。
  2010上海外籍人才招聘会圆满落幕后,4月17日,北京外籍人才招聘会在北京港澳中心粉墨登场。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安徽、江西、山东等省市,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首钢、沈阳远大、德电(中国)信息通信集成系统有限公司、中国外文局、香港卫视、中国人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亚洲捷运、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高新区、北京新东方、英孚等60余家用人单位共提供包括语言教师、专业教师、语言编辑、播音员、雅思考官、企业管理、高级设计师、工程师、技术顾问等九大类、800余个职位。
  自2005年以来,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国际人才网(www.chinajob.com)承办的外籍人才招聘会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成功地举办了9届,但无论在参展单位数量或到场外籍人员数量上,本届招聘会均属历届之最。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影响的扩大,外籍人才招聘会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欢迎。用人单位希望借助这种当面恳谈的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应聘外籍人员的真实情况,并提高招聘的成功率,而外籍人才更希望通过这种透明互动的形式与更多的单位接触,以选择满意的工作岗位。
  
  企业展台人气爆棚教师岗位热度不减
  
  Dan来到会场后只转了两圈就迅速锁定目标,在易倍(中国)的展位前排起队来。在他前面,4个面谈的座位已经坐满,十几个老外手捧简历排队等侯。半个月前,此情此景在上海外籍人才招聘会现场同样上演。
  在4月3日上海宏安瑞士酒店举办的外籍人才招聘会上,上海惟迩茨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动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均计划招聘若干市场营销类人才。从早晨9点招聘会到下午4点结束,两个展位前始终是排队的长龙。据会后统计,在一天的时间内,两家企业共接待了100多位应聘者,“我们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動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笑言。
  据主办方介绍,今年招聘会非教育机构的参会数量大幅增加,知名机构参会踊跃。纵观上海、北京两场招聘会,往届教育机构参会单位达到65%左右,而今年则降至52.5%。中央电视台、中国外文局、沈阳远大、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江西赛维、香港卫视、德国电信、华风影视、安集微电子、上海惟迩茨新能源、首钢、易倍(中国)等国内知名机构及企业都参加了招聘会,在外籍应聘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求职者热捧企业的同时,记者也发现,教育类职位作为往届的需求热点,今年依然是热度不减。来自美国的John就是奔着教师岗位来参加北京场招聘会的。“美国学生不爱学习,但是中国的学生知道‘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搞笑英语直译)!我喜欢在中国教书!”专长是Oracle Database的John,目前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教计算机基础教程,因为合同即将到期,他开始为自己的下一步做打算。“我喜欢当老师,在这里教书不但成就感足,福利也很好,每年国家外专局都会为我们在北京工作的专家举办音乐会,简直太棒了!希望今天我能找到另一份教师的工作,明年继续参加音乐会。”
  会后据主办方统计,今年教育机构的招聘效果普遍好于往年。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参加北京招聘会的北京师范大学计划招聘英语外教,要求是2~3年教学经验,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才。“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外籍人才招聘会,没想到会这么火爆。我们带来的60份资料不到半天就全部发完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说,“很多应聘者不但有教学经验,而且专攻的就是英文专业,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直言招聘效果超过预期。“我们一共接收了22份简历,其中有3个人我们特别满意,但是实际的招聘计划只有两个人,现在已经超标了。”
  
  中青年人才“群英会”外籍人才求职需求大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应聘人员中,有的是在中国读书的留学生,想在中国企业里面实习;有的是已经在中国工作一段时间,前来寻找“跳槽”的机会;还有外籍人才直接从海外赶来参加本届招聘会。到场求职者以25~35岁中青年居多,多数有工作经验。此外,今年参会的外籍人才层次较往届有普遍提高,近半数应聘人员是硕士以上学历。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经济系的Dave告诉记者,他来中国是希望能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此外中国也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外国人也会有很多的发展机遇。“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而在北京工作并生活了11个年头的Mark则是陪着新婚妻子前来应聘。Mark在北京的一家语言机构教英语,去年,他在招聘会上找到了现在的工作。和他不同,婚前在巴基斯坦一家电信公司工作的妻子,希望应聘的职位是电信工程类的管理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在这里找的,我希望把我的好运也带给她。”不但带妻子来应聘,Mark还把招聘会的信息告诉身边每一个从国外来的朋友,“我有很多朋友需要找工作,希望这样的招聘会能多办几场。”
  
  用人单位,心态平和招聘宣传多管齐下
  
  在北京招聘会现场,中国外文局旗下的中国网、今日中国、外文出版社、人民画报等6家单位一字排开,吸引了不少求职者驻足。“我们参加过往年的招聘会,但都是以集团(中国外文局暨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名义招聘,今年这样分开招聘还是第一次。”在本届招聘会上,外文局抛出的“绣球”包括编辑、版权销售经理、翻译等岗位。“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招聘效果还是很满意的。”外文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与以往招聘方希望在招聘会上招 聘到满意人才这一单一诉求不同,时至今日,招聘方还看重招聘会所提供的与应聘人员的互动效应、信息对接以及宣传企业、集团形象的机会。“我们以前也采取过网络招聘的形式,但我们发现在招聘会上与应聘人员面对面交流的互动性更强,这不但可以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们,同时,听取在本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外籍人才对我们集团运作和发展的建议也让我们收获颇丰。”不仅如此,来参会的应聘者还能把企业情况及招聘信息散播到身边的人际关系网,从而产生“辐射效应”。
  而对于中央电视台而言,选择在国内招聘外籍人才,看重的是专业技术、文化背景和语言优势。中央电视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央视主要招聘的是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等外籍人才,从事编导、改稿及配音工作。这就对人才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要语言能力达标,更要有专业的岗位工作经验。“我们的招聘渠道还是很丰富的,有网站招聘、电视节目中的滚动字幕招聘,以及驻外记者站和使领馆的推荐等等,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这种招聘会的形式扩大人才储备库。”
  
  良性人才流动双向人才供求
  
  从2005年1月11日,20个展位、30个外国人的第一届外籍人才招聘会到如今的火爆场面,主办方感慨颇多。这一方面体现着外籍人才招聘会的品牌逐渐树立,另一方面更体现出“洋打工”已逐渐成为中国职场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就业队伍。他们的到来,体现出中国更加开放,也体现出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中国正散发出空前的魅力。
  据统计,目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已经突破10万人,其中各高等院校的留学生已超过2万人。而就上海而言,在沪外国人的官方数字是15万人,其中6.8万人在打工,也有消息说应该不止这个数,因为统计的是有居住证和务工证的,而持旅游身份“飘”在上海的老外,并没算在其中。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刘松博副教授曾指出,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的今天,“洋打工”的大量涌人和中国海外人才的回流都反映了中国市场正在从恶性的人才流失转化为良性的人才流动,从单向的人才供给转化为双向的人才供求。
  在全球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中国经济表现比预期强劲。在欧美国家尚未完全摆脱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求职者纷纷來中国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有很多希望实现国际化的中国大中型企业也希望通过招聘外籍人士了解外国市场的运作方式。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来自欧美国家的求职者,只要有一定教育水平及工作经验的,都希望从事管理类职位,而不满足于从事教师职业。而非英语国家外籍人员,如菲律宾、印度等国家求职者则对母语为英语的英语教师、专业课教师职位比较感兴趣。本届招聘会的主办方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国内外籍人员工作市场的现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后第一批来华的外籍人员,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求职者已经在国内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关系,正逐步深入国内大城市的主流工作市场,拥有与中国求职者越来越平等的机会。市场的日趋成熟,必然激励他们凭借自己的资质与中国求职者竞争,而不再满足于一般的英语教师这样?人门级的职位。
  10年来,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人群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是中年以上甚至已经退休了的技术人员,他们到这里不会费力去学习汉语,逗留的时间相对较短。而现在,有很多西方年轻人来到中国,并且大多数都有一技之长。他们愿意长期留在中国,努力学习中文,努力融入社会,把这里当作事业发展的舞台。正如英孚展位前的宣传语所言:“这不仅是一份工作,这将改变你的一生”。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为繁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各类拔尖人才的吸引、延揽和争夺;另—方面,我国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仍然缺乏竞争优势,特别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充分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要想实现国
期刊
        
期刊
5月13日,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莱恩·约瑟夫森(Brlan D.Josephson)教授访问清华大学,并做客清华大学海外名师讲堂第74讲,在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发表了题为“生命,广义的意识以及物质世界”的精彩演讲。这是布莱恩·约瑟夫森第一次来到中国进行学术演讲。  演讲结束后,布莱恩·约瑟夫森教授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采访结束后,布莱恩·约瑟夫森教授给本刊的读者写了一
期刊
5月7日~10日,荷兰高级专家组织(PUM)中国项目负责人韩威先生(Wire Haandrikman)和驻京代表屠大熠到江西省就该组织专家在赣工作情况进行考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裴菲在南昌会见了韩威先生一行,并就物流、花卉、环保、旅游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有效合作事宜与韩威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韩威先生先后考察了德安县磨溪乡的花卉种植基地、九江博萊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彭
期刊
平松守彦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曾连选连任6届大分县知事(相当于中国的省长),任职达24年之久,创造了日本知事中任职最长的纪录。  在那个人多地少、资源紧张的地方,他发起了著名的“一村一品”运动,使得那些散落各地默默无闻的产品,形成一个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品牌,走俏国内国际市场。  难能可贵的是,在日本本土大获成功之后,平松先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倡导“一村一品”运动。目前除中国外,韩国、泰国、马来西亚、
期刊
梅森博士专业知识的渊博,贺伯特先生性格的乐观、安德烈先生对工作的执著、丸山俊二先生对中国文化的领悟,以及他们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的共同点——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对中国的热爱,这一切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时也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从口岸黑河到首府哈尔滨再到林都伊春,流火的七月,黑龙江——这个中国最北的省份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外国专家休假活动。作为随行记者,我陪同这些来自全
期刊
明20日上午,北京市政府外办举办了“世界城市建设外国专家座谈会”暨2009年度北京市外国专家“长城友谊奖”颁奖仪式。8名本届获奖专家和6名往届获奖专家代表出席颁奖仪式,郭金龙市长出席颁奖仪式并为本届获奖专家颁发奖牌和证书,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获奖专家代表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就北京市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应具备的关键要素形成了四点共识,即安康、文明、宜居和创新。  
期刊
赵永镐获得过2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他研制的聚四氟乙烯薄层衬里整套防腐产品,被列为国家“六五”规划重点推广项目。这项新产品的生产,结束了我国多年来依赖进口的局面。    年逾花甲攻堡垒    赵永镐,浙江温州人,温州赵氟隆有限公司董事长,1927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高级专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原化工部化机院氟塑料应用技
期刊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6月30日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加大了对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的“三非”外国人的处罚力度。  管理法对外国人“非法就业”做出明确规定,外国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非法就业:未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在中国境内工作的;超出工作许可限定范围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国留学生违反勤工助学管理规定,超出规定岗位范围或者时限在中国境内工作的。  管理法明确
期刊
孙家栋,中国探月卫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把中国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送上了月球。当年孙家栋搞卫星,就是钱学森点将,聂荣臻亲自批准的。孙家栋认为,对恩师最好的回报就是让中国的卫星飞得更高、更远。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航天专家孙家栋,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手里接过国家授予他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