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果有一种东西不变,那就是变化本身。职场也不例外,最近几十年,我们的工作环境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尽管很多时候小到使我们熟视无睹,但变化确实正在发生着,这需要你透过现象去发现,新的特点正在出现,新的趋势正在兴起,其影响不可小觑。既然职业学校的中心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就业、就好业,那么,职业学校就要了解职场变化,根据职场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安排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一,机器代替人工,这是指技术进步不断影响工作的过程。举几个例子,去年5月份,知名餐饮企业湘鄂情发布公告称,在未来3年将推广自动化烹饪机器人,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其研发团队已开发出了100多道由机器人烹制的菜肴,已有多家门店开始使用机器人炒菜。宁波某模具有限公司四五百平方米的车间内,工作人员才十余人,公司负责人说,前两年,他们投入几千万元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原先需要上百人的生产车间,现在十余人操作电脑即可轻松搞定。我工作单位所在的苏南地区的水稻田里,即使农忙季节也很少见到农民耕作的身影,因为,水稻田里从插秧到收割的劳作都已实现了机器作业,只有喷洒农药还需要人工操作,现在种水稻的工作量大概只有原来的1/3。可以说,机器设备正在向一、二、三类产业全面渗透,三类产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的程度都在不断提高。昔日田地里、流水线上、饭店里忙碌的农民、工人和厨师,已然被先进的生产线、机器人、专业的控制软件所取代。这就要求劳动者不仅会操作机器,也要会维护和保养机器,还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热情。
第二,“扁平”代替“科层”,这是指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影响工作的过程。美国教育专家托尼·瓦格纳在其《教育大未来》中描述的流水线上蓝领员工的工作改变说明了这一点,“25年前,管理人员在公司员工总数中占16%,后勤人员占12%。而今管理人员占5%,后勤人员只占3%。1991年以来,我们踏上了一条‘不断前进’的道路。在此之前,员工只负责自己那一部分工作,管理者向他们发出指令。但自此以后,管理层人员逐渐减少。这才是真正的改变。伴随着这些改变而来的是对劳动力能力需求的改变。管理人员已经不必要了……因此我们对员工的要求和几年前也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员工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创造力。”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一线员工的作用凸现出来,员工可以参与企业决策,对企业经营和生产有了话语权,权利和责任是对应的,这就要求员工要有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流动代替稳定,是指不稳定性正在成为就业常态的过程。证据如下:50年前,一份工作的平均寿命是23.5年。到1996年,这一数字降低为3.5年。也就是说,如果你20岁开始工作,等你32岁的时候,你大概已经换了4份工作,到退休的时候,你可能换过不少于10份工作。就业的不稳定可以从不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变化中看出来。上个世纪初,美国服务类行业吸纳的就业者仅占就业总人数的31%,而农业和制造业则占到了69%。今天,这个比例正好相反,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占到了78%,而从事农业和工业的仅占22%。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5月份发布的《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3.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30.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6.1%。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预计会有更多的人到服务业岗位就业。另外,企业倒闭、机构调整、与其他公司合并等事件的发生频率较之过去已经翻倍。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王文明,《企业文明》2012/10)企业的不断倒闭、调整、合并,必然有一些人频繁地失业、再就业。不断变换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必然要求工人们要有很好的灵活性和职场适应能力。除此以外,职场的变化还有信息量成倍增加、专业化高度发展和分工日益细致的趋势,要求员工具备与人协作的能力、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
职业学校对上文所述职场变化必须高度关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如此不足以培养适应新的就业岗位要求的员工。■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
第一,机器代替人工,这是指技术进步不断影响工作的过程。举几个例子,去年5月份,知名餐饮企业湘鄂情发布公告称,在未来3年将推广自动化烹饪机器人,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其研发团队已开发出了100多道由机器人烹制的菜肴,已有多家门店开始使用机器人炒菜。宁波某模具有限公司四五百平方米的车间内,工作人员才十余人,公司负责人说,前两年,他们投入几千万元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原先需要上百人的生产车间,现在十余人操作电脑即可轻松搞定。我工作单位所在的苏南地区的水稻田里,即使农忙季节也很少见到农民耕作的身影,因为,水稻田里从插秧到收割的劳作都已实现了机器作业,只有喷洒农药还需要人工操作,现在种水稻的工作量大概只有原来的1/3。可以说,机器设备正在向一、二、三类产业全面渗透,三类产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的程度都在不断提高。昔日田地里、流水线上、饭店里忙碌的农民、工人和厨师,已然被先进的生产线、机器人、专业的控制软件所取代。这就要求劳动者不仅会操作机器,也要会维护和保养机器,还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热情。
第二,“扁平”代替“科层”,这是指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影响工作的过程。美国教育专家托尼·瓦格纳在其《教育大未来》中描述的流水线上蓝领员工的工作改变说明了这一点,“25年前,管理人员在公司员工总数中占16%,后勤人员占12%。而今管理人员占5%,后勤人员只占3%。1991年以来,我们踏上了一条‘不断前进’的道路。在此之前,员工只负责自己那一部分工作,管理者向他们发出指令。但自此以后,管理层人员逐渐减少。这才是真正的改变。伴随着这些改变而来的是对劳动力能力需求的改变。管理人员已经不必要了……因此我们对员工的要求和几年前也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员工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创造力。”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一线员工的作用凸现出来,员工可以参与企业决策,对企业经营和生产有了话语权,权利和责任是对应的,这就要求员工要有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流动代替稳定,是指不稳定性正在成为就业常态的过程。证据如下:50年前,一份工作的平均寿命是23.5年。到1996年,这一数字降低为3.5年。也就是说,如果你20岁开始工作,等你32岁的时候,你大概已经换了4份工作,到退休的时候,你可能换过不少于10份工作。就业的不稳定可以从不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变化中看出来。上个世纪初,美国服务类行业吸纳的就业者仅占就业总人数的31%,而农业和制造业则占到了69%。今天,这个比例正好相反,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占到了78%,而从事农业和工业的仅占22%。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5月份发布的《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3.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30.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6.1%。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预计会有更多的人到服务业岗位就业。另外,企业倒闭、机构调整、与其他公司合并等事件的发生频率较之过去已经翻倍。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王文明,《企业文明》2012/10)企业的不断倒闭、调整、合并,必然有一些人频繁地失业、再就业。不断变换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必然要求工人们要有很好的灵活性和职场适应能力。除此以外,职场的变化还有信息量成倍增加、专业化高度发展和分工日益细致的趋势,要求员工具备与人协作的能力、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
职业学校对上文所述职场变化必须高度关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如此不足以培养适应新的就业岗位要求的员工。■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