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破热,凉风扫尘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甲戌本)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之一: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经过一头一尾的压缩后改题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显著,是《红楼梦》“楔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回第一次对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进行了直接描写,小说的一系列重要人物像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也相继登场。尤其是宝黛的会合,可以说此回拉开了小说人物活动的序幕。
  以贾府为代表的人物环境。人事纷杂,头绪繁冗,究意怎样写才能将人物的出场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呢,这是值得斟酌的问题。曹雪芹以其高超的笔法,借助林黛玉的眼睛,通过她的行踪,不但写出了贾府的显赫地位,以及这个“风流富贵之家”的礼教习俗,为人们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而且还将人物的出场写得曲折有致,精彩纷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从情节发展的场景氛围上试析曹雪芹情节构思的精妙。
  
  一、冷热相济,波澜起伏
  
  冷、热,是指故事情节所造成的不同氛围。《林黛玉进贾府》一回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往往把对比较大的情节挨在一起,使之产生反差较大的气氛。通过气氛的不同,让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不同氛围的交替作用又推动情节的发展,从而展示小说的艺术魅力。一部小说,如果从头至尾都是喧闹之声,就会让读者受不了,产生厌烦心理;反之亦然。因此。在高温时需要冷却,寒冰破热,凉风扫尘,冷一冷,静一静,让读者神志清爽,心灵荡漾;低温时需要加热,升温融冰,温情送体,热一热。闹一闹,让读者心悦神畅。细读《林黛玉进贾府》不难看出,曹雪芹对情节结构的处理是匠心独运的,从情节结局来看,同贾宝玉的见面是黛玉早埋在心里的事(因为早就听母亲说,二舅母家有个惫赖表哥,是何样子,如今正好能见到),也是读者最想看到的场景,但文章偏偏拉来推去。就是不急于写宝玉的出场,正如哈斯宝所说的那样(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好比一个姑娘想捉一只蝴蝶作耍。走进花园不见一只蝴蝶,好不容易等到一只蝴蝶飞来,巴不得它落在花上。马上就捉住,但蝶却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地飞舞,忍住性子等到蝶儿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又飞走。早已期待的宝黛会合,作者介绍了贾母、邢王二夫人、迎春三姊妹、凤姐,乃至贾政、贾赦等一大群人物出场后仍不见宝玉,好不容易等到宝玉出场。急着要看宝黛相会时,贾母却命宝玉见娘去。情节如此波澜起伏,让黛玉和读者的心在忍耐而期盼中冷热摇曳。真是心痒无挠处,其构思之妙怎不令人叫绝呢?
  情节构思冷热相济的另一精妙是场景氛围的搭配。贾母出场前,众仆人、婆子和小厮迎接黛玉的情节是热闹的。荣国府里,无论是轿子的等候,小厮的抬轿,还是众婆子的簇拥围随,都体现了迎接的声势和场景气氛的喧闹,特别是那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笑盈盈地边回话边争着打帘笼的情景,更是增添了迎客的喜气。欢笑后是悲伤,贾母的出场使场景气氛星移斗转,全场哭声笼罩。黛玉孤身远行,投靠亲人,寄人篱下,心情悲伤而哭不必言说,单看贾母,一方面,睹孙思女,白发娘伤黑发女:“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另一方面,骨肉相见,心疼外孙女,情不自己地“心肝儿肉”地痛哭。悲痛的氛围之后是王熙风的张扬登场,王熙凤的出场是笑声四溢气势非凡的,作者安排王熙凤单独出场是别有用心的:其一,体现了人物出场方式的变化;其二,由于贾母和外孙女的相见使作者腾不出笔来刻画王熙凤的出场,更不能通过黛玉的眼睛来点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显赫地位,以及对她言行和个性特征的描写:其三,王熙凤的出场氛围和先前悲伤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对比,她的出场将情节发展的气氛从悲哭推向欢闹,从山谷推到山峰,从而在读者心里造成极大的反差,让读者由悲痛场景转入喧闹场景,也让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王熙凤个性特征及其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情节气氛的冷暖交替来实现的,山摇地撼之后柳丝花朵。交代贾政贾赦时气氛平静,但平静里不失构思的高妙,虚写贾政贾赦可谓“正文之外,旁作余文”,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第一,体现了人物描写的详略虚实变化和出场方式安排的精彩纷呈;第二。便于腾出时间来写贾府的内部环境,借助黛玉之眼将贾府的内外环境作个完整的交代,贾府的权势地位也就在豪华显赫的环境中得以衬托出来,从而增强了小说环境的厚度,拓展了它的宽度,使得情节朝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横截面也得到了扩大:第三,贾政、贾赦的虚写为黛玉与邢、王二夫人拉家常提供了时间,也为宝玉的出场氛围埋下了伏笔,平静的气氛里,宝玉的出场无异于静湖投石,水花飞溅,将气氛推向另一高潮,“摔玉”情节是最好的体现。
  
  二、哭笑间杂,情节细微
  
  冷热相济里不能忽视的是哭与笑的间杂,跌宕起伏的情节氛围里哭笑点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小说对哭笑的描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在众人笑迎黛玉之后安排了贾母和黛玉的骨肉相见之哭:在贾母哭停后安排了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在王熙凤放诞的笑沉寂一段时间后安排了宝玉的摔玉痛哭。且小说在大氛围的哭笑交替之下又不时穿插一些耐人寻味的哭笑细节描写,这些细节用笔精微,很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现举两例供大家欣赏。林黛玉是最不易笑的人,在进贾府的路上就暗记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因此,进了贾府后她在言行举止上都是十分小心的。要写出她的笑谈何容易。有趣的是作者却写出了黛玉的两次陪笑,一次是王熙凤出场,当时林黛玉仍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但出于应酬。她很快克制住自己,“略略止住”哭声“忙陪笑见礼”。另外一次是王夫人叮嘱黛玉“不要沾惹”宝玉的时候,其实,林黛玉早就昕母亲说过有个“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管教的表兄”,然而她却故意假装不知地陪笑道:“……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沾惹之理。”两处笑的细节描写,精妙地刻画出黛玉的心性,她小心谨慎,“心较比干多一窍”(宝玉语)。
  至于哭,那就看宝黛相会的情景吧。先是宝玉“问玉”,再是“摔玉”,一边泪痕满面,一边哭骂那“通灵宝玉”这“劳什子”,“不是个好东西”,这里既写出了宝玉生性的偏僻乖张,愚顽痴狂,又写出了黛玉在宝玉心中的美丽形象(宝玉语:“……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第一次相见便发起痴狂病来,做出哭摔通灵宝玉之举,真令人震惊,但这非常的举动却写出了宝玉心中的黛玉以及黛玉眼中的宝玉形象,让两人的心灵得到了正面的沟通,后面黛玉夜里暗自偷泣便是印证。同时,宝黛第一次相会便开始“还泪”,写法细微,有伏笑照应之妙,既照应了前文林黛玉口述的癞头和尚的“不经之谈”(说林黛玉只有跟他去出家,或者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是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才能平安一世),又暗示后文宝黛之间的诸多曲折之事,草灰蛇线,精微之至。
  
  三、谨慎放涎,绝妙搭配
  
  小说情节构思的另一精妙之处是,人物的个性塑造也是同冷热氛围相吻合的。这主要体现在对三个人物(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刻画上,围绕情节的发展,作者巧妙地将他们的个性和场景氛围统一起来,人与环境浑然一体。林黛玉是小心谨慎的,内倾的她初到外祖母家,怕被人耻笑自然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前文所说的应酬陪笑正是心细的表现。另外,文中写到的吃饭情节也写出了黛玉怕失礼的谨慎之处,先是王熙凤拉她坐在左边第一座,黛玉十分推让,亏得贾母出面说话她才坐了,接着吃饭的习俗“不合家中之式”,她不得不随俗。违背心性地按贾府方式去做。而王熙风是张扬泼辣讲派头的,她的个性在她出场时刻画得淋漓尽致,其放纵表现当然最易被黛玉这样一个初到的拘谨人感受出来:“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作者将王熙凤的穿戴与言行安置在一个张扬的出场氛围里真是绝妙搭配,怎不叫黛玉这样的心细人触景知人呢?至于宝玉,可以说在紧张的“摔玉”情节里,他那愚顽偏僻乖张,乃至痴狂的形象都因摔玉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总之,《林黛玉进贾府》一回的情节构思不愧是作者苦心孤诣的杰构。小说无论是氛围的调节,哭笑的点染。还是人物的鲜活,情节的流动,一切都显得天然无痕,堪称匠心,令人叹绝。
其他文献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别时难舍难分。别后更是思绪缕缕。多少痴情怨女,望穿秋水,翘首期盼,为心爱的人等得肝肠寸断。等待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中的翠翠就这样痴心执著,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归来。没有人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诗词中等待的故事更加哀怨动人。人教版教材中郑愁予的《错误》“轻巧清隽”,“美丽凄哀”,是一曲爱恨交加的相思
期刊
我省2009年秋季将开始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进行语文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现今许多学生厌倦写作,许多作文指导课重写作技巧轻写作内容。重理论讲解轻实践积累的现状,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应加强写作素材的储备训练。尤其进人高三作文备考阶段,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为素材枯竭而苦恼,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几乎成了这些学生作文时的最大障碍。时代“活水”无法进入他们
期刊
于永正老师说:“科学求真,艺术求新,人文求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细节教学能体现于老师育人的艺术,突现了课堂教学的亮点。闪耀着人性之光。  例如《翠鸟》教学片段:  学完《翠鸟》的一、二两段,我一看表,离下课还有七分钟。留七分钟学第三段。绰有余裕。因为这一段并非重点。  我发现小庆打了个哈欠,用
期刊
语文教学好比插花。要有丰富的材料。还要有高超的艺术。高明的艺术家,总能利用一些小的点缀来衬托突出主体的美丽。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教学主线有意地插入一些活动片段,增加一些课堂点缀,可以营造氛围。调动情绪,延伸深化教学内容,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功能来说,插入活动可以分为很多类型。现就其中几种常见的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在教学活动的开始进行一下点缀,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文章
期刊
近年高考中,文学作品阅读一直是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纵观全国各地的试题,仍然是散文阅读居多。“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既是吃透文章的基础,又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因此,引导学生抓特点,找规律,理思路,是散文阅读备考的一个有效方法。    一、明确概念、确立筛选思路    1 总领句:在下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关键要判定总领到哪个或哪些自然段。  2 总结句:在上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关键要判
期刊
我有幸参加了2008年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这次以“演绎激情,本色语文”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在实施新课标的大环境下,标榜“本色语文”是不是不合时宜呢?一时让我困惑。通过聆听名家专家的讲座,目睹名师的风采,让我心头的疑云顿释。    一、读出语文味,还原语文本真    不管是名师上课,还是获全国大奖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上课,课堂无一离开诵读。不管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
期刊
提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们往往立刻会反应出一个词:异化。说起人的异化,往往认为其社会性因素是最为主要的。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人的异化的唯一原因吗?昆德拉说:“如果我们不愿意被一些关于卡夫卡的神话和传说欺骗。我们就找不到弗兰兹·卡夫卡对政治感兴趣的任何一个重要迹象。”他又说,“人们试图把卡夫卡的小说解释为对工业社会,对剥削、异化、资产阶级道德的批评,可是,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构
期刊
一个比他更年轻的诗人收到他那著名的十封信之后写道:“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是的,我们都是一些应该沉默的人。可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我们偶尔也像里尔克一样寂寞。冬天里的寂寞。春天里的惆怅和秋天里的伤感,就像当年加在里尔克身上一样,也会加在我们身上。  在里尔克的世界里,在他的自语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寂寞”和“爱”。他认为寂寞是美的,因此人应该寂寞。必须
期刊
写作在高考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考场作文的好与坏,决定着考生语文学科的成败。指导学生写作,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的道理。懂得这个道理,自觉地在写作中应用,加强训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笔下自然生花。  先说说“删繁就简三秋树”。“三秋之树”叶虽落了,可树根扎深了,树干长粗了,树枝变得更硬挺了。虽少了些许绿意,筋骨却强健了许多,精神中融入了一股韧劲,生机里更见顽强,简洁中
期刊
由于现行高考实际情况,很多学生作文都是向古人要高分,无论题目。开头结尾改改。中间加几个古人,没有一点真情实感。其实古人是要学。更要学的是古人的经典文章。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说是记叙文写作最好的正反例子:前面序文可以说是不合格的记叙文,正文则是典范记叙文,完全体现得分五大亮点。    一、首尾呼应,注意行文扣题    文章开头用“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点题,并引出下文。第二节主要写琵琶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