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长久以来,数学学习普遍采用的是“填充式”的教学方式,即老师在课堂上先教一遍,然后学生不断反复练习,非常的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艺术化的方式,让教学内容既入耳又入脑,甚至入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一、趣味导入,引起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课堂上,让所有的孩子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是决定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熟悉并感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巧妙的设计好“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情境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载体。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根据知识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以及新知识的特点,科学的设计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既熟悉又感兴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有“数学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让学生感觉置身于情境之中,真正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在用“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教学时这样设计教学情境,老师的妈妈从乡下带来22斤花生油,为了使用方便,老师要把它分装到瓶子里,每个瓶子最多装4.2斤,至少需要多少个瓶子?孩子们很快的列出了算式:22÷4.2,但是孩子们在计算结果的时候却遇到了难题——结果是一个无限小数,怎么办?有学生就提出瓶子的个数必须是整数,所以应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结果约等于5个,在我的导误下孩子们一致认为至少需要5个瓶子。这时,我拿出提前准备好的22千克油(用水代替)和瓶子,在孩子们的监督下现场分装,当装完5瓶后,桶子里面还剩一点,这时我问孩子们怎么办?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再拿一个瓶子”。我立刻追问道:“那一共用了几个瓶子”?“6个”孩子们答道。5+1=6,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无论十分位是几,都要向个位进“1”,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另外一种取近似值的方法—“进一法”。
三、寓学于玩,在玩中学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生活变得充实、快乐,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而游戏恰好为这种活动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游戏教学运用特别广泛,比如青蛙过河、你追我赶、智力闯关、冒险岛等都是学生比较喜欢活动方式。我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练习课时,采取“传花”的方式,我先出题学生抢答,抢答到的学生回答完以后出一道题由后一位学生回答,依次下去,学生个个信心满满、激情四射,十分踊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出题能力。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避免了单纯练习的乏味性,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这样的练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多了一份自主性、兴趣性,重要的是多了一份创造性,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精神上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意识到原来计算也可以这么有趣,从而克服惧怕计算的心理,真是一举多得。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的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巧妙的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每天的生活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比如六年级上册“圆的認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圆”?孩子们反应强烈,如:矿泉水瓶的底部和瓶盖、教室电风扇的开关、学校的圆形花坛、汽车的车轮等等。紧接着我问学生:“那你们见过不是圆形的轮胎吗?”很显然,孩子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轮胎一定要是圆形的呢?”我继续追问到。通过这样一个简短的生活对话,很自然的过渡到了“圆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上来。通过这样一个问题的询问,孩子们也迫切的想知道为什么轮胎一定要是圆形的?在认识了圆以后,我让学生利用圆设计了一些漂亮的图案,学生个个兴趣盎然。通过设计图案,学生不仅巩固了对圆的认识,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练习的编排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很难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特别在掌握了新知识的情况下,只设计一些简单的机械式的巩固练习或者强化练习,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在选择练习时要把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统一,力求做到题型的新、活、多,练习形式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和动手操作的。适当地把游戏活动、分组竞赛等方式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巩固新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
六、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评中增趣
学生评价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评价的基本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把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总之,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唯有采取多種多样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才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在趣味中起飞。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上海路小学)
一、趣味导入,引起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课堂上,让所有的孩子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是决定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熟悉并感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巧妙的设计好“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情境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载体。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根据知识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以及新知识的特点,科学的设计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既熟悉又感兴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有“数学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让学生感觉置身于情境之中,真正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在用“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教学时这样设计教学情境,老师的妈妈从乡下带来22斤花生油,为了使用方便,老师要把它分装到瓶子里,每个瓶子最多装4.2斤,至少需要多少个瓶子?孩子们很快的列出了算式:22÷4.2,但是孩子们在计算结果的时候却遇到了难题——结果是一个无限小数,怎么办?有学生就提出瓶子的个数必须是整数,所以应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结果约等于5个,在我的导误下孩子们一致认为至少需要5个瓶子。这时,我拿出提前准备好的22千克油(用水代替)和瓶子,在孩子们的监督下现场分装,当装完5瓶后,桶子里面还剩一点,这时我问孩子们怎么办?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再拿一个瓶子”。我立刻追问道:“那一共用了几个瓶子”?“6个”孩子们答道。5+1=6,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无论十分位是几,都要向个位进“1”,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另外一种取近似值的方法—“进一法”。
三、寓学于玩,在玩中学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生活变得充实、快乐,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而游戏恰好为这种活动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游戏教学运用特别广泛,比如青蛙过河、你追我赶、智力闯关、冒险岛等都是学生比较喜欢活动方式。我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练习课时,采取“传花”的方式,我先出题学生抢答,抢答到的学生回答完以后出一道题由后一位学生回答,依次下去,学生个个信心满满、激情四射,十分踊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出题能力。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避免了单纯练习的乏味性,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这样的练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多了一份自主性、兴趣性,重要的是多了一份创造性,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精神上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意识到原来计算也可以这么有趣,从而克服惧怕计算的心理,真是一举多得。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的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巧妙的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每天的生活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比如六年级上册“圆的認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圆”?孩子们反应强烈,如:矿泉水瓶的底部和瓶盖、教室电风扇的开关、学校的圆形花坛、汽车的车轮等等。紧接着我问学生:“那你们见过不是圆形的轮胎吗?”很显然,孩子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轮胎一定要是圆形的呢?”我继续追问到。通过这样一个简短的生活对话,很自然的过渡到了“圆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上来。通过这样一个问题的询问,孩子们也迫切的想知道为什么轮胎一定要是圆形的?在认识了圆以后,我让学生利用圆设计了一些漂亮的图案,学生个个兴趣盎然。通过设计图案,学生不仅巩固了对圆的认识,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练习的编排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很难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特别在掌握了新知识的情况下,只设计一些简单的机械式的巩固练习或者强化练习,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在选择练习时要把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统一,力求做到题型的新、活、多,练习形式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和动手操作的。适当地把游戏活动、分组竞赛等方式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巩固新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
六、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评中增趣
学生评价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评价的基本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把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总之,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唯有采取多種多样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才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在趣味中起飞。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上海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