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校致力于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实施,通过深度挖掘该课程资源,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该课程中都有所收获。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校梳理出一套较为科学、深入、细致的博物馆课程,可有效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实现校外教育的体系化、外延化、科学化。
共同的社会责任是与博物馆深入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我们将视角逐步转向校外。我们发现,学生欣赏视域的宽度与广度对学生的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首都博物馆与我校毗邻而居,属于身边的资源。我们认识到博物馆不是与世隔绝的,相反,它是充满了社会责任感的场所,是一个感受社会脉动,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场所。博物馆的收藏和记忆,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映,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殿堂。博物馆美学教育的特点有实物性、空间延展性、媒介性、选择性、故事性、探索性、知识性等。我们认为,让学生坚持走进博物馆,对于学生有兴趣地开展主体探究学习、切身感受文化、感受真善美,意义重大。同时,我们双方都认可这是学校和博物馆的共同责任。相似的儿童教育理念、相似的文化气质,让我们和首博社教部的合作非常顺畅。
与博物馆进行深入的合作,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陶冶情操、加强美育,进而完善其人格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我校和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是管理科学、步骤完善的体系化课程建设。
科学的流程是博物馆课程开发的保证
儿童的审美过程包含审美直觉阶段、审美反思阶段和审美表达阶段,这三个过程彼此依托,循序渐进,使儿童在审美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审美活动后,审美主体会产生审美心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欲望,二是间接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力的提高。在博物馆课程中,我们充分注重儿童的审美、学习的科学规律,制定了比较科学、有效的流程,帮助学生在三个审美过程中有所收获。
我校结合首都博物馆的资源,挖掘与设置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学校每学期有一个月设定为“博物馆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主题研究课程。“博物馆月”的三个课程实施阶段,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设计,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1.课前阶段
第一,学校与首博深入研讨确定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案。首先,学校通过统计前一次“博物馆月”活动的反馈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初步确定主题方向,告知首博方面。之后,学校与首博通过邮件、电话联系,不断沟通、完善思路。最后,校方与首博方详谈活动设计方案,落实讲座、参观讲解、学习报告单设计等具体课程问题。学校还印制并下发《学习报告单》。《学习报告单》含自学、思考、参观记录、拓展研究、延伸提问等环节,要求家长、班主任签字。
2.课中阶段
第一周:首都博物馆依据学校要求,完成“首博讲堂”讲座:由首博专业人员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到校讲座。全校师生观看视频直播。同时,学校在直播中进行主题课程介绍,配套校本课程方面的讲解,并提出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根据讲座要求,结合《学习报告单》完成预习填写、提问设计等内容。
第二周:全校学生按课程要求走进首博对应展区,按30∶1的比例(三十名学生配一名讲解员)听首博工作人员针对课程专题设计的讲解,现场参观、提问、记录。以班级为单位,自行或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报告单》相应内容。
第三周:完成主题配套体验活动。一般为家校联动,部分在家庭完成,部分在学校内完成。
第四周:展示交流。校内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作展示交流。
下面,是近两年开展的部分首博课程:(见45页)
3.课后阶段
一个新事物的成功,不仅在于开始的努力和重视,更在于事情结束之后的评估和改进。在首博课程实践上,我们努力将这个过程做得更为完善,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有待提升的地方在哪里,更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检查前面的策划,超越过往的策划,每次都能够提升博物馆课程的水准。
实践活动后,学校并没有简单地将学生的报告单搜集上来就算活动的结束,而是认真分析学生提交的《学习报告单》情况:完成学生学习的评价;同时做出此次“博物馆月”主题课程效果评估;向学校、师生、首博反馈效果;初步形成下一主题思路设想,并与首博方沟通。
不仅如此,我们还考虑到假期自主延伸学习,活动开展在临近学期末,便于延续拓展学习的考虑。在随之而来的假期校本作业中,就有固定的一项,是学生在假期要针对本次“博物馆月”主题课程学习中自己提出的后续思考提问,进行自主再研究,开学初交《假期延伸拓展学习单》。
这两项工作,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学生对活动的理解及完成情况,同时能够综合反映很多方面的问题,找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致力于逐步提升讲座及相关环节的水准,进而提升活动课程的效果,增强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是课程逐步成熟的推动力
此课程的实施,之所以取得阶段性的成绩,究其原因,是不断完善和丰富课程内容,且不断深入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相关课程。
学校与首博的合作日益默契,源于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共识,学校和首博方的人员共同设计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课程,当一个主题被提出后,学校和博物馆的人员一起行动,学校深挖学生的需求,找寻可在学校推进的落脚点、教育教学的整合点。首博根据我们的主题,从展馆中汇集、提炼相关内容,重新整合资源,编制出新的讲义、讲解和方案,供师生学习取用。随着合作的深入,学校对首博资源更了解,首博也不断主动介绍他们的新资源、新想法。学校将自己的设想、学生的需求不断传递给首博,大家共同设计课程。
不同年段的学生,针对同一主题,研究的重点及研究的形式是有所差别的。近一两年,我们从邀请首博人员讲座开始,做到了更有针对性。一般约低、高段讲座各一场,如近期的《美在博物馆》讲座,针对五六年级讲了《美学初探》,涉及美学思想和博物馆史的内容,而针对一至四年级讲了《欣赏美丽首博》,以牌坊等实物为例,引导学生在首博发现美、欣赏美。《学习报告单》分低、中、高年段三个版本,低年级学生可用拼音填写,填写项目简单,以打钩、画笑脸等形式做选项为主,体验活动可以由家长协助完成;中年级《学习报告单中》有自我提问、要求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的小报告单等;针对高年级有小论文、创意交流等内容。
课程取得的成果与后续发展
蔡元培提出的美育宗旨: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美感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是情与理、形象与思维、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的心理过程。博物馆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良好场所。对于博物馆的资源,如何持续、深入地开发,进行帮助学生成长,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索,逐步摸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模式,得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我们不仅让学生接近博物馆,更让学生爱上了博物馆,深切体会了博物馆带来的文化影响力。
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氛围,起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作用。此课程正式纳入课表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如开阔学生欣赏视域、提高综合研究实践能力、学习运用系统思考、发展思辨思维、学会欣赏真善美、初步形成“以史为镜”的科学发展观念、培养健全人格……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在走进首博后,我发现这是一处可以放松心情的好地方。当我一个人感觉苦闷时,我打算就到那里去坐坐,感觉好多了。”是的,很多我们想到、想不到的改变正在发生。
今后,我校还将深入、系统地与首博进一步合作,研发出更加生动、有趣的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助力。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后续将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研发出系列课程,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未来,我们还将与首博深化合作,通过实践,逐步提升课程的维度,争取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形成博物馆课程的样本,最终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编辑 王宇华
共同的社会责任是与博物馆深入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我们将视角逐步转向校外。我们发现,学生欣赏视域的宽度与广度对学生的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首都博物馆与我校毗邻而居,属于身边的资源。我们认识到博物馆不是与世隔绝的,相反,它是充满了社会责任感的场所,是一个感受社会脉动,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场所。博物馆的收藏和记忆,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映,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殿堂。博物馆美学教育的特点有实物性、空间延展性、媒介性、选择性、故事性、探索性、知识性等。我们认为,让学生坚持走进博物馆,对于学生有兴趣地开展主体探究学习、切身感受文化、感受真善美,意义重大。同时,我们双方都认可这是学校和博物馆的共同责任。相似的儿童教育理念、相似的文化气质,让我们和首博社教部的合作非常顺畅。
与博物馆进行深入的合作,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陶冶情操、加强美育,进而完善其人格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我校和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是管理科学、步骤完善的体系化课程建设。
科学的流程是博物馆课程开发的保证
儿童的审美过程包含审美直觉阶段、审美反思阶段和审美表达阶段,这三个过程彼此依托,循序渐进,使儿童在审美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审美活动后,审美主体会产生审美心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欲望,二是间接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力的提高。在博物馆课程中,我们充分注重儿童的审美、学习的科学规律,制定了比较科学、有效的流程,帮助学生在三个审美过程中有所收获。
我校结合首都博物馆的资源,挖掘与设置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学校每学期有一个月设定为“博物馆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主题研究课程。“博物馆月”的三个课程实施阶段,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设计,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1.课前阶段
第一,学校与首博深入研讨确定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案。首先,学校通过统计前一次“博物馆月”活动的反馈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初步确定主题方向,告知首博方面。之后,学校与首博通过邮件、电话联系,不断沟通、完善思路。最后,校方与首博方详谈活动设计方案,落实讲座、参观讲解、学习报告单设计等具体课程问题。学校还印制并下发《学习报告单》。《学习报告单》含自学、思考、参观记录、拓展研究、延伸提问等环节,要求家长、班主任签字。
2.课中阶段
第一周:首都博物馆依据学校要求,完成“首博讲堂”讲座:由首博专业人员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到校讲座。全校师生观看视频直播。同时,学校在直播中进行主题课程介绍,配套校本课程方面的讲解,并提出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根据讲座要求,结合《学习报告单》完成预习填写、提问设计等内容。
第二周:全校学生按课程要求走进首博对应展区,按30∶1的比例(三十名学生配一名讲解员)听首博工作人员针对课程专题设计的讲解,现场参观、提问、记录。以班级为单位,自行或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报告单》相应内容。
第三周:完成主题配套体验活动。一般为家校联动,部分在家庭完成,部分在学校内完成。
第四周:展示交流。校内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作展示交流。
下面,是近两年开展的部分首博课程:(见45页)
3.课后阶段
一个新事物的成功,不仅在于开始的努力和重视,更在于事情结束之后的评估和改进。在首博课程实践上,我们努力将这个过程做得更为完善,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有待提升的地方在哪里,更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检查前面的策划,超越过往的策划,每次都能够提升博物馆课程的水准。
实践活动后,学校并没有简单地将学生的报告单搜集上来就算活动的结束,而是认真分析学生提交的《学习报告单》情况:完成学生学习的评价;同时做出此次“博物馆月”主题课程效果评估;向学校、师生、首博反馈效果;初步形成下一主题思路设想,并与首博方沟通。
不仅如此,我们还考虑到假期自主延伸学习,活动开展在临近学期末,便于延续拓展学习的考虑。在随之而来的假期校本作业中,就有固定的一项,是学生在假期要针对本次“博物馆月”主题课程学习中自己提出的后续思考提问,进行自主再研究,开学初交《假期延伸拓展学习单》。
这两项工作,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学生对活动的理解及完成情况,同时能够综合反映很多方面的问题,找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致力于逐步提升讲座及相关环节的水准,进而提升活动课程的效果,增强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是课程逐步成熟的推动力
此课程的实施,之所以取得阶段性的成绩,究其原因,是不断完善和丰富课程内容,且不断深入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相关课程。
学校与首博的合作日益默契,源于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共识,学校和首博方的人员共同设计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课程,当一个主题被提出后,学校和博物馆的人员一起行动,学校深挖学生的需求,找寻可在学校推进的落脚点、教育教学的整合点。首博根据我们的主题,从展馆中汇集、提炼相关内容,重新整合资源,编制出新的讲义、讲解和方案,供师生学习取用。随着合作的深入,学校对首博资源更了解,首博也不断主动介绍他们的新资源、新想法。学校将自己的设想、学生的需求不断传递给首博,大家共同设计课程。
不同年段的学生,针对同一主题,研究的重点及研究的形式是有所差别的。近一两年,我们从邀请首博人员讲座开始,做到了更有针对性。一般约低、高段讲座各一场,如近期的《美在博物馆》讲座,针对五六年级讲了《美学初探》,涉及美学思想和博物馆史的内容,而针对一至四年级讲了《欣赏美丽首博》,以牌坊等实物为例,引导学生在首博发现美、欣赏美。《学习报告单》分低、中、高年段三个版本,低年级学生可用拼音填写,填写项目简单,以打钩、画笑脸等形式做选项为主,体验活动可以由家长协助完成;中年级《学习报告单中》有自我提问、要求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的小报告单等;针对高年级有小论文、创意交流等内容。
课程取得的成果与后续发展
蔡元培提出的美育宗旨: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美感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是情与理、形象与思维、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的心理过程。博物馆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良好场所。对于博物馆的资源,如何持续、深入地开发,进行帮助学生成长,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索,逐步摸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模式,得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我们不仅让学生接近博物馆,更让学生爱上了博物馆,深切体会了博物馆带来的文化影响力。
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氛围,起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作用。此课程正式纳入课表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如开阔学生欣赏视域、提高综合研究实践能力、学习运用系统思考、发展思辨思维、学会欣赏真善美、初步形成“以史为镜”的科学发展观念、培养健全人格……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在走进首博后,我发现这是一处可以放松心情的好地方。当我一个人感觉苦闷时,我打算就到那里去坐坐,感觉好多了。”是的,很多我们想到、想不到的改变正在发生。
今后,我校还将深入、系统地与首博进一步合作,研发出更加生动、有趣的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助力。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后续将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研发出系列课程,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未来,我们还将与首博深化合作,通过实践,逐步提升课程的维度,争取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形成博物馆课程的样本,最终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