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文体 促理解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61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学只注重词汇、语法,很少考虑文本的题材和体裁,学生的阅读也就始终处于一种很被动的浅层次的状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笔者以为,运用近年来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盛行“体裁教学法”理论进行教学,不失为改变这一现状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体裁教学法”,指的是师生在语篇体裁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1)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篇章结构;(2)引导学生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或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以下是笔者在高中英语记叙文教学中运用“体裁教学法”的一些尝试。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连续性文体。该体裁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描述人物、事件的存在、发展和变化过程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通常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常见的记叙文可分为文学类记叙文和说明类记叙文两大类。
  一、 文学类记叙文的教学
  文学类记叙文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传奇故事、叙事散文等。学生普遍喜欢阅读这类文体,但在解答与这类文体相关的试题时,往往因缺乏相应的阅读策略及对文本的整体概念,导致“看得懂,做不对”的结果。因此,笔者从这类文本的特征(以人物、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事件“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展开故事,情节性较强,等等)入手,指导学生按其故事情节逐步展开的显著特点,采用略读、查读等策略快速把握文章的细节内容,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把握文本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在Green Orchids的教学中,笔者重点关注文章的体裁特点,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顺序,尝试在各个阅读环节使用多元化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章,理清这篇小说事件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分析作者所描写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外表、言语及行为来深入理解全文。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 找主题句,把握文本的文眼
  【活动1】查读细节与主题句
  浏览课文1~2段,回答如下问题:
  (1)What i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Harry Saleem?
  (2)What are the two choices Saleem faced?
  (3)Which sentence can be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ssage?
  分析 这一活动前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查读策略,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查出所需要的某些特定信息;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尝试找出主题句—— Life is a series of choices, and we cannot always foresee the consequences.主题句是文章的“神”,即文本的文眼,抓住了文眼就意味着抓住了文本最本质的东西。
  (二) 抓情节,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活动2】使用流程图
  使用如下流程图梳理故事脉络,抓住故事中心(如图1)。
  分析 阅读文学类记叙文的关键是抓情节。使用流程图对梳理故事脉络、抓住故事中心是很有效的,它能通过一个个箭头帮助我们获取相关信息并概括前因后果。在这过程中,学生运用“梳文脉抓中心”的策略,清晰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逻辑推理,并归纳出全文的中心。
  (三) 品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
  【活动3】分析故事主角性格
  在完成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后,笔者请学生根据表1内容来分析故事主角Saleem的性格。
  分析 教师在处理文学类记叙文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意义,抓住作者描写人物时所用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词来分析、判断人物个性。在本课的教学中,表格中的selfish,foolish,impatiently等评价人物个性的词语,就是学生通过品味文字而归纳出来的隐含意思。
  (四) 扣主题,设置开放性问题
  【活动4】开展小组讨论
  在查读、预测、梳理、分析全文之后,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开放性问题,供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1)How would Saleem feel when he heard what the doctor said? Give your reasons.
  (2)What was his response and what would his fate be? If Harry had made a different choice,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or what would have been the consequences?
  分析 这一活动采用的是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再次阅读与思考,并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尝试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也在提高,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所读故事的戏剧性和讽刺性。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作出合理推断和解释的能力。
  综上分析,就文学类记叙文而言,时间、人物、情节等都是阅读过程中必须关注的要素。因此,在此类文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设计who, when, where, what, how等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体裁结构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而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在理解文章中的语义、情节时,可采用查读策略;需推断文章主题时,可采用跳读策略,略读无关的句子和段落,直奔主题;需分析人物性格或作者态度时,则可采用细读策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研读来准确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阅读过程不再漫无目的,而是充满了对文本的思考和深层探究。
  二、 说明类记叙文的教学   说明类记叙文包括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游记、传记、新闻报道和日记等。以传记类体裁的文章为例,这类文章按结构通常可分为四部分:(1)childhood years (童年);(2)early manhood(早期);(3)great achievement(成就);(4)remarks(评价)。
  在传记类记叙文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人物的童年或早期生活经历、人物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物的评价这几个部分为切入点,分别以“人物—时间与事件”或“人物—成功/成就—评价”为主线建立篇章模式来进行此类文本的教学,使学生在准确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获得了传记类文章的篇章结构知识。
  笔者曾听过一堂教学Michelangelo一文的课。这篇课文是说明类记叙文中典型的传记文本,介绍著名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的生平。授课教师对文本的处理中,有如下步骤:
  (1) 引导学生运用跳读策略,快速浏览课文第一、第二段,从中找出有关米开朗基罗生平的信息。在文本处理中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到master一词的频繁出现与文本主题的相关性,它既是作为一个一词多义、多性的词,又是整篇文章的文眼,能否正确理解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2)引导学生细读第二段,以动词为关键词,研读作者如何用不同的动词(learn,study,master)来突出这篇传记所介绍的人物米开朗基罗从普通工匠到雕塑大师的转变过程以及他在雕塑和绘画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3)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物作进一步讨论。对文本梳理和分析之后重读课文,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考的内容也不断加深——从讨论传记中的具体人物米开朗基罗成为大师所具备的品质,到了解职业成功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其中更有对great,leading,outstanding,fascination,masterpiece等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的推敲。
  授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把处理传记类文本的两种模式(“人物—时间与事件”或“人物—成功/成就”)叠加起来,引导学生按“人物(who)→时间与事件(time and events)→成功/成就/信仰(success/achievement/belief)→评价(evaluation)”这条主线学习这篇传记类文章,阅读由查找信息的浅层阅读,步步深入,一直到再读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说明类记叙文的阅读与文学类记叙文的阅读一样,关键都是抓文脉线索,因为它是连接这类文章全部材料的纽带,是决定文章内部层次及相互关系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抓住了文脉,就可以把看似凌乱的材料串联起来,形成文章框架的概念图,明晰作者的思维主线,为学生后续深层思维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能够游历世界上不少的国家让我深知自己是一名幸运儿。当能去中国衢州二中任教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时,我满怀憧憬、激动万分,但同时心生畏惧:长达三个月的中国行将会是一次与众不同却又十分不易的经历。我会对我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那幸福美满的家庭万分牵挂;我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对汉语一窍不通;我对自己能否应对文化差异、能否适应饮食习惯以及能否被别人接受很是担忧。但我实在找不出一个更好的机会来结识地球另一端的人
期刊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怕教,学生畏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由来已久,虽有调侃的意味,却也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周安民老师敢于把文言文教学作为他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有他个人兴趣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源于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他生活的这一方水土,也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余姚是江南
期刊
编 者 按  本刊2012年第3期的“前沿”栏目曾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长兴县试验初级中学“全程助学法”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校层面的实施策略、探索之路等。本期,我们再刊发一组“全程助学法”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中如何运用的文章,以飨读者。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可见预习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
期刊
编 者 按  不亲身到衢州二中体验一番,不实地考察一下衢州二中的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其实不能完全体会衢州二中开展外事交流活动的定位之高、工作之实。本期“视点”,我们以衢州二中正在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采访了潘志强校长,并约请了包括外教在内的多位教师撰文畅谈自身在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中的点点滴滴。这一组文章,既有深入的探讨、理性的思考,又有感人的故事、深刻的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的呈现,让广大读
期刊
【标题】 厚实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品质  【作者】 鲁国权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1年第07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1年第12期  【标题】 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化学实验创新探究  【作者】 付小勤,曾幼淼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年第09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年第12期  【标题】 谈谈对特异性免疫的教学指导  【作者】 梅籍琪 
期刊
一百多年前,温州中学就诞生在秀丽的浙南大地上。从那一刻起,她就奔涌着独特的文化血脉。被章太炎赞誉为“三百年绝等双”的国学大师孙诒让先生为了开启民智、富强国家,于1902年亲手创办了这所学校。这位大教育家既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又注重学生国学根基的打造,既倡导学生投身社会活动,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这一理念从此浸透在温州中学的血液之中,成为每一个学子的文化禀赋——传统就这样深深地扎下了根。  于是
期刊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有教无类”,告诉世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潜质生也是受教育者,教师对他们应抱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但潜质生也有他的特殊性,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就给潜质生转化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方法。面对潜质生,教师更要多一份期待和坚守。  一、基本情况  小董是我任教班级里的一个男生,对他的最初印象源于他的一手字,不管写字时间多仓促,他的字总是那么整洁、遒劲。但是他的
期刊
一、 教学案例  在上《绿洲》一课时,笔者采用了情境导入法。  【教学片段1】  师 (结合图1《楼兰遗址》的展示,一边播放肖邦的音乐《雨滴》,一边用低沉的语调诉说)这张图片是新疆库鲁克格山麓的孔雀河流域楼兰遗址的照片。河早已断流,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干涸的荒漠、枯萎的树木、残破的家什、风干的肢体,是解读楼兰兴衰的实证。植被的破坏,大地日益沙漠化,人类最终将自己埋葬自己。  师 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
期刊
历史学科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时间跨度大,特别是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感到困惑或者无法产生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有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更多地运用历史文献、历史图片、模拟历史场景等手段营造历史氛围,使那些久远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才能使学生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下面笔者就以《罗马人的法律》(人民出版社版,
期刊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理论强调了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联系,经过后世学者的不断探讨、阐释、实践和总结,已经上升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权威,成为阐释学上的一个重要法则和方法论。而我们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