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几位特级教师的课例,感触颇深,他们妙语连珠的激情话语,犹如催生助长的营养剂,为课堂注入了活力,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现采撷几个精彩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贴心的导语,催生奋进
[薛法根老师执教《卧薪尝胆》中的片段]
师:同学们的英文歌唱得真好,可老师一句都没听懂(生笑),同学们是三(3)班的吧?“三”好啊!学校里要评选“三好”学生,取得一次冠军并不稀奇,“三连冠”就了不起了;古诗里也有“三”,“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三”就是好,我想我们三(3)班的学生肯定和(1)班、(2)班的学生不一样,(3)班的学生肯定像杨戬那样有三只眼睛,第三只眼在心里,是会观察的眼睛,(3)班的学生肯定会思考,会思考就会观察;肯定会想象,会想象就会有所感悟与发现。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看,像什么(薛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王”字的象形图)?
生1:像一只铁锚。
生2:像一把斧头。
生3:像一根筷子戳着小半个月饼。
……
启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薛老师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尤其是一群对他倍感陌生的学生,从三(3)班这个学生烂熟于心、充满感情的字眼入手,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含“三”字的古诗句,尽力展示“三”的佳处、妙处。当学生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后,薛老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像杨戬那样有第三只眼睛,提醒学生学习语文的要点:“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想象”。这时,学生跟老师的心贴得很近了,对自己的信心更足了,对老师的要求领会得也更透彻了,这应该是“亲其师,信其道”的范例吧。
片段二:巧妙的引语,启迪深思
[吉春亚老师执教《游园不值》中的片段]
师:此诗的确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据说叶绍翁在创作这首诗时,最后两句原先不是这样写的。(出示两组句子)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开得艳。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品味一下,现在的诗句好在哪儿?
生1:原来的诗只是向我们展现了春天的景色,修改后的诗还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
生2:就像那压在石块下面的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师:真会读书,能读出诗蕴含的意韵,太好了!这么有品位的好诗歌,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里面的味道呢?
(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师:你们知道吗?叶绍翁所写的千古名句,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独创,他也借鉴了前人的诗句。(出示:一枝红杏出墙来,墙外行人还独愁。——唐吴融)
师:咱们学习古诗,一方面吸收古代文化,另一方面就是积累古诗语言,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现在,我们就到大自然中走一趟,说不定也会诗兴大发呢!(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
启示:吉春亚老师为了点燃学生积累经典名句的欲望,同时又为了促动学生活学活用的激情,在学生感悟了诗句后,巧妙地引用了叶绍翁创作诗歌时的原句,与现在的诗句进行对比,让学生悟出两组句子的异同、优劣;接着又出示了叶绍翁借鉴诗句的典故,使学生的眼睛一亮:原來古人也在借鉴别人的成功创作,才得以更加优秀。此时,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作潜能得到开发。
片段三:感性的旁白,升华朗读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乡思》中的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的家乡,知道了追忆中的故园是那样温馨和谐,但是,这些只是他的美好回忆,现在他身在征途,在这里没有父母的亲切关怀,没有妻儿的说说笑笑,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山一程,水一程……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可口的月饼,在这里……
生(接读):山一程……
师:是的,这里没有和朋友开怀畅饮的快乐,没有和妻儿坐在一起的幸福和甜蜜,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山一程……
启示: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表达真情,王老师顺势利导,借助于诗一般的提示话语,为学生朗读诗文奠定了恰当的情感基调。教师没有强加给学生朗读技巧,没有点拨哪个词重读轻读,哪个词读快读慢,就凭着深情的富有个性化的提示语,将作者的心声通过学生的朗读表达出来。此时,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俨然成了作者,读得那么动情,那么凄婉。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提示语中,读懂了“没有亲人关怀”的孤独;“没有圆月相伴”的沉闷;“没有朋友畅饮”的清冷……此时,学生将抽象静止的文字“活化”了,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片段四:真心的表白,读懂自己
[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中的片段]
师: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曾经无数次地抱过我们,而我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蜜。我们把“无数次”和“第一次”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生1:母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
生2:母爱是伟大的。
师(提示):你们学过孟郊的《游子吟》吗?
生(顿悟,异口同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是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我想说的第二句话,大家想不想知道?(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老师读读这段话?
生(齐答):想。
师(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别人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启示:于永正老师首先让学生体验到母亲第一次被抱的那份幸福感,再对比“无数次”和“第一次”,激发学生对母亲一如既往的孝顺、回报之情。此时,学生感悟并未深层,只停留在浅层的、形式化的表白和冠冕堂皇的誓言中,要让学生读懂自己,读出自己,更需进一步的真情启迪。学生在老师的真心表白、真情熏陶中,获得启示,也纷纷结合自我,悟出真情,说出真情。这正是“情动而辞发”的具体表现,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定会伴随着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述案例中,几位特级教师执教的内容不同,但激情话语的效能都是那样的巨大而深远,他们适时、适当地煽情,似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心田,如万能钥匙开启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学生在“激情燃烧”的课堂中探寻、体验和感悟蕴涵在文本中的真、善、美、圣、爱、丑等方面的丰富意义。教师将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极大地唤醒和培养了学生的价值情感和人生情愫。
(责编黄桂坚)
片段一:贴心的导语,催生奋进
[薛法根老师执教《卧薪尝胆》中的片段]
师:同学们的英文歌唱得真好,可老师一句都没听懂(生笑),同学们是三(3)班的吧?“三”好啊!学校里要评选“三好”学生,取得一次冠军并不稀奇,“三连冠”就了不起了;古诗里也有“三”,“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三”就是好,我想我们三(3)班的学生肯定和(1)班、(2)班的学生不一样,(3)班的学生肯定像杨戬那样有三只眼睛,第三只眼在心里,是会观察的眼睛,(3)班的学生肯定会思考,会思考就会观察;肯定会想象,会想象就会有所感悟与发现。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看,像什么(薛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王”字的象形图)?
生1:像一只铁锚。
生2:像一把斧头。
生3:像一根筷子戳着小半个月饼。
……
启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薛老师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尤其是一群对他倍感陌生的学生,从三(3)班这个学生烂熟于心、充满感情的字眼入手,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含“三”字的古诗句,尽力展示“三”的佳处、妙处。当学生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后,薛老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像杨戬那样有第三只眼睛,提醒学生学习语文的要点:“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想象”。这时,学生跟老师的心贴得很近了,对自己的信心更足了,对老师的要求领会得也更透彻了,这应该是“亲其师,信其道”的范例吧。
片段二:巧妙的引语,启迪深思
[吉春亚老师执教《游园不值》中的片段]
师:此诗的确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据说叶绍翁在创作这首诗时,最后两句原先不是这样写的。(出示两组句子)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开得艳。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品味一下,现在的诗句好在哪儿?
生1:原来的诗只是向我们展现了春天的景色,修改后的诗还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
生2:就像那压在石块下面的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师:真会读书,能读出诗蕴含的意韵,太好了!这么有品位的好诗歌,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里面的味道呢?
(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师:你们知道吗?叶绍翁所写的千古名句,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独创,他也借鉴了前人的诗句。(出示:一枝红杏出墙来,墙外行人还独愁。——唐吴融)
师:咱们学习古诗,一方面吸收古代文化,另一方面就是积累古诗语言,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现在,我们就到大自然中走一趟,说不定也会诗兴大发呢!(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
启示:吉春亚老师为了点燃学生积累经典名句的欲望,同时又为了促动学生活学活用的激情,在学生感悟了诗句后,巧妙地引用了叶绍翁创作诗歌时的原句,与现在的诗句进行对比,让学生悟出两组句子的异同、优劣;接着又出示了叶绍翁借鉴诗句的典故,使学生的眼睛一亮:原來古人也在借鉴别人的成功创作,才得以更加优秀。此时,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作潜能得到开发。
片段三:感性的旁白,升华朗读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乡思》中的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的家乡,知道了追忆中的故园是那样温馨和谐,但是,这些只是他的美好回忆,现在他身在征途,在这里没有父母的亲切关怀,没有妻儿的说说笑笑,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山一程,水一程……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可口的月饼,在这里……
生(接读):山一程……
师:是的,这里没有和朋友开怀畅饮的快乐,没有和妻儿坐在一起的幸福和甜蜜,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山一程……
启示: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表达真情,王老师顺势利导,借助于诗一般的提示话语,为学生朗读诗文奠定了恰当的情感基调。教师没有强加给学生朗读技巧,没有点拨哪个词重读轻读,哪个词读快读慢,就凭着深情的富有个性化的提示语,将作者的心声通过学生的朗读表达出来。此时,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俨然成了作者,读得那么动情,那么凄婉。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提示语中,读懂了“没有亲人关怀”的孤独;“没有圆月相伴”的沉闷;“没有朋友畅饮”的清冷……此时,学生将抽象静止的文字“活化”了,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片段四:真心的表白,读懂自己
[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中的片段]
师: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曾经无数次地抱过我们,而我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蜜。我们把“无数次”和“第一次”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生1:母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
生2:母爱是伟大的。
师(提示):你们学过孟郊的《游子吟》吗?
生(顿悟,异口同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是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我想说的第二句话,大家想不想知道?(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老师读读这段话?
生(齐答):想。
师(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别人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启示:于永正老师首先让学生体验到母亲第一次被抱的那份幸福感,再对比“无数次”和“第一次”,激发学生对母亲一如既往的孝顺、回报之情。此时,学生感悟并未深层,只停留在浅层的、形式化的表白和冠冕堂皇的誓言中,要让学生读懂自己,读出自己,更需进一步的真情启迪。学生在老师的真心表白、真情熏陶中,获得启示,也纷纷结合自我,悟出真情,说出真情。这正是“情动而辞发”的具体表现,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定会伴随着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述案例中,几位特级教师执教的内容不同,但激情话语的效能都是那样的巨大而深远,他们适时、适当地煽情,似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心田,如万能钥匙开启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学生在“激情燃烧”的课堂中探寻、体验和感悟蕴涵在文本中的真、善、美、圣、爱、丑等方面的丰富意义。教师将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极大地唤醒和培养了学生的价值情感和人生情愫。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