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拓展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在中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主要源于它那精炼的语言,极富韵律的节奏,蕴于字里行间的意境。可以这样说,它就是凭借着这一系列的优势,俘获了一辈又一辈诗歌爱好者的心。它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底蕴也就如此地代代相续,得到了延伸。
  时至现在,古诗仍然深受文学爱好者青睐,尤其是学生。但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喜爱仅仅流于浅尝辄止的形式,实际并无更多更深的研究。比如,对于一首古诗,认为只要能背就行了,至于诗歌本身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则是不大喜欢去弄个明白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没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没能用诗歌所潜在的文化魅力去感染学生,就是没能做好“拓展”工作。只是本着“就诗讲诗”的原则,机械地“拆肢解体”地浅析,没能很好地将眼前所讲解的古诗和曾经学过的或是曾有过一面之缘的相关古诗串连起来,让它们彼此之间形成一种“诗与诗相通,情与情互动”的氛围,自然也就无从让学生对它有浓厚的研究欲望。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在诗歌教学中做好拓展工作呢?
  一、句的拓展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较为便捷、较为实用的拓展方式。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教授某篇诗歌时,抓住其中一两句名句或是较有典型意义的句子,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弄清楚此句话应该如何用;然后再把它作为标本,来和其它诗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意义相似或是相同的句子,如此举一反三,便能起到“以一知十”的效果。
  如,教授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就可抓住里面的“万籁此都寂,唯余钟磬音”一句,先分析清楚此句的“以动衬静”的写法(即以余下的钟磬音来反衬禅院的寂静)后,就可以搜索其他诗词里面与此相关的句子了。 再如,教授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抓住里面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弄清此句写的是“友去仍伫立凝望之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眷恋”后,就马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寻觅与之相应的诗句。
  二、段的拓展
  有了以上句的拓展,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对于那种篇幅较长的诗歌,其中有些段用了大量笔墨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了渲染,便可将它作为一个蓝本,去浩如烟海的诗词宝库中搜索相类似的篇目。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对描写音乐的段落非常感兴趣,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便可想到李贺描写箜篌之音的名篇《李凭箜篌引》一文,把里面的对音乐声的描写之句和盘托出,来与《琵琶行》之句相对照,如,“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空山凝云颓不流”等,另外还可想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的相关段落。
  三、篇的拓展
  在句、段的拓展基础之上,按理说,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定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他们对诗句的应用能力至少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对句、段的拓展扩大到对诗篇的拓展上来,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使学生对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比如,在教授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首》时,定会提到文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由此,还会分析得出该文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辛苦和凄惨,揭露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此时,便可自然联想到古代众多的反映这一主题思想的诗篇,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聂夷中的《伤田家》。
  四、运用拓展
  这一层次要求较高,必须要具备相当丰富的诗词积累才能奏效。但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也可以有意无意地渗透,力争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李白的一生,便可以用他的相关诗词中的部分句子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悲叹,出自《行路难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坚信,出自《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待,出自《行路难》。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得意,出自《南陵别儿童入京》。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岸,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退隐,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气岸遥临豪士前,风流岂落他人后”——自慰,出自《流夜郎赠辛判官》。
  然后将这些句子连缀成一段富有文采的话,以此来总括李白的一生。这样,就使得学生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原来学习诗歌还有此种乐趣。
  总之,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拓展,其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发挥教师自己的所长,去陶冶学生,征服学生,让他们感受古诗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心甘情愿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此种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能达到预定的要求,对于教师临场引用的课外诗句有时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就更不能要求他们理解其深刻含义了。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它,毕竟“讲解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耳濡目染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明白了。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决不言弃!
其他文献
现在的作文考试中,要求若是文体不限,学生则一般选择写记叙文。可是,即使遇到有话可说的记叙文,也有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很平庸、苍白,基本等级分提高不了。那怎样才能使记叙文走出平庸、苍白,“活”起来呢?记叙文成败与否的关键是看能否以情动人,因为“感人”是文章的生命线。  可是在写作中,不少学生的着眼点不是如何用“情”去感动别人,而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完完整整、一点不露地告诉别人,不懂得任何艺术加工,结果即
期刊
当今世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与发展,语文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健康的个性人才。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形成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能抑制学生消极情绪的滋长,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并最终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转变观念  1.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健康个性人才的前提是转变教育
期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告诫人们学习成长尤应做到自我反省,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须如此。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广泛学习,吸取他人经验阶段;二是博采众长,自我反省阶段;三是独创己长,成熟成长阶段。  前段时间,教学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现代新诗”。教学中,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走向文本,通过阅读诗歌,鉴赏意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
期刊
古典诗歌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虽然关于诗歌教学的方法举不胜举,也有许多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每次考试诗歌鉴赏题往往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道题,古诗鉴赏已经成为学生十分薄弱的环节。如何告别灰色鉴赏,开创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片绿地呢?  一、含英咀华,反复诵读是提高鉴赏能力的前提  郭沫若在回顾幼年学诗时说:“儿时囫囵地背了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
期刊
名言警句的积累对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尤其是在写作这一块,积累的多少或能否学以致用,都足以显示出考生文学功底的深浅。而作为高考必考题之一的名言警句默写,也再次凸显其重要性。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往往会将此题列为分数志在必得的题目之列,可结果却不容乐观,他们会出现许多无谓的丢分,究其原因,还是背得不熟练,练得不到家。所以,想要攻下默写这一难关,关键在于日积月累,多读勤练。 
期刊
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很重要,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积累。那如何让学生的积累“活”起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使语文学习“厚重”起来呢?  一、学会从课本中吸取知识  学生毕竟生活经验不足,所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以有力地弥补这一点,而课本就是最好的资料库,它对学生的积累有无比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积累运用的氛围,使学生产生积累的兴趣,自主地去积累。例如,在学习必修二课本第一个专题《珍
期刊
阅读能力,是伴随人一生的能力。如果说书面和口头的双向良好表达能力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培养学生读书中渗透文化素养的提升,则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同仁们的共识!在课外阅读交流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能在其中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的情境再现又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  口语交际教学的“教”与“学”,其实重点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
期刊
课改以来,各家的教育学说百家争鸣,莫衷一是,让人耳目一新,但又使从教者无所适从。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有如下几个策略。  一、词句的教学要“精”且“深”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容易忽略对文章语言本身的评析,忽略了在教学中对重点词句的反复品读、体会、揣摩,以及它们对体会文章中心思想所起到的作用。  理解词句,是学习文本的首要任务。理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或看法,尤其是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认为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因此眼前的语文学习没有意义或没有作用;或者认为语文学习在短期内不会取得效果,因此忽视语文学习或不愿意在语文学习上投入时间;也有的学生因找不着学习语文的方法,也不愿意花时间去读书练笔。这些现象导致这些学生愈来愈没有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语文成绩愈来愈
期刊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朗读需要技巧,需要方法,如果不动脑子,随便读读,读者和听者都不能得到美感,自然也妨碍了对文章的“知情达意”。  朗读应该做到“美读”,就是在读的时候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了解作者或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