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在中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主要源于它那精炼的语言,极富韵律的节奏,蕴于字里行间的意境。可以这样说,它就是凭借着这一系列的优势,俘获了一辈又一辈诗歌爱好者的心。它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底蕴也就如此地代代相续,得到了延伸。
时至现在,古诗仍然深受文学爱好者青睐,尤其是学生。但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喜爱仅仅流于浅尝辄止的形式,实际并无更多更深的研究。比如,对于一首古诗,认为只要能背就行了,至于诗歌本身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则是不大喜欢去弄个明白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没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没能用诗歌所潜在的文化魅力去感染学生,就是没能做好“拓展”工作。只是本着“就诗讲诗”的原则,机械地“拆肢解体”地浅析,没能很好地将眼前所讲解的古诗和曾经学过的或是曾有过一面之缘的相关古诗串连起来,让它们彼此之间形成一种“诗与诗相通,情与情互动”的氛围,自然也就无从让学生对它有浓厚的研究欲望。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在诗歌教学中做好拓展工作呢?
一、句的拓展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较为便捷、较为实用的拓展方式。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教授某篇诗歌时,抓住其中一两句名句或是较有典型意义的句子,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弄清楚此句话应该如何用;然后再把它作为标本,来和其它诗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意义相似或是相同的句子,如此举一反三,便能起到“以一知十”的效果。
如,教授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就可抓住里面的“万籁此都寂,唯余钟磬音”一句,先分析清楚此句的“以动衬静”的写法(即以余下的钟磬音来反衬禅院的寂静)后,就可以搜索其他诗词里面与此相关的句子了。 再如,教授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抓住里面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弄清此句写的是“友去仍伫立凝望之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眷恋”后,就马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寻觅与之相应的诗句。
二、段的拓展
有了以上句的拓展,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对于那种篇幅较长的诗歌,其中有些段用了大量笔墨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了渲染,便可将它作为一个蓝本,去浩如烟海的诗词宝库中搜索相类似的篇目。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对描写音乐的段落非常感兴趣,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便可想到李贺描写箜篌之音的名篇《李凭箜篌引》一文,把里面的对音乐声的描写之句和盘托出,来与《琵琶行》之句相对照,如,“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空山凝云颓不流”等,另外还可想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的相关段落。
三、篇的拓展
在句、段的拓展基础之上,按理说,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定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他们对诗句的应用能力至少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对句、段的拓展扩大到对诗篇的拓展上来,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使学生对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比如,在教授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首》时,定会提到文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由此,还会分析得出该文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辛苦和凄惨,揭露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此时,便可自然联想到古代众多的反映这一主题思想的诗篇,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聂夷中的《伤田家》。
四、运用拓展
这一层次要求较高,必须要具备相当丰富的诗词积累才能奏效。但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也可以有意无意地渗透,力争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李白的一生,便可以用他的相关诗词中的部分句子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悲叹,出自《行路难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坚信,出自《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待,出自《行路难》。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得意,出自《南陵别儿童入京》。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岸,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退隐,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气岸遥临豪士前,风流岂落他人后”——自慰,出自《流夜郎赠辛判官》。
然后将这些句子连缀成一段富有文采的话,以此来总括李白的一生。这样,就使得学生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原来学习诗歌还有此种乐趣。
总之,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拓展,其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发挥教师自己的所长,去陶冶学生,征服学生,让他们感受古诗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心甘情愿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此种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能达到预定的要求,对于教师临场引用的课外诗句有时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就更不能要求他们理解其深刻含义了。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它,毕竟“讲解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耳濡目染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明白了。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决不言弃!
时至现在,古诗仍然深受文学爱好者青睐,尤其是学生。但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喜爱仅仅流于浅尝辄止的形式,实际并无更多更深的研究。比如,对于一首古诗,认为只要能背就行了,至于诗歌本身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则是不大喜欢去弄个明白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没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没能用诗歌所潜在的文化魅力去感染学生,就是没能做好“拓展”工作。只是本着“就诗讲诗”的原则,机械地“拆肢解体”地浅析,没能很好地将眼前所讲解的古诗和曾经学过的或是曾有过一面之缘的相关古诗串连起来,让它们彼此之间形成一种“诗与诗相通,情与情互动”的氛围,自然也就无从让学生对它有浓厚的研究欲望。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在诗歌教学中做好拓展工作呢?
一、句的拓展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较为便捷、较为实用的拓展方式。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教授某篇诗歌时,抓住其中一两句名句或是较有典型意义的句子,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弄清楚此句话应该如何用;然后再把它作为标本,来和其它诗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意义相似或是相同的句子,如此举一反三,便能起到“以一知十”的效果。
如,教授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就可抓住里面的“万籁此都寂,唯余钟磬音”一句,先分析清楚此句的“以动衬静”的写法(即以余下的钟磬音来反衬禅院的寂静)后,就可以搜索其他诗词里面与此相关的句子了。 再如,教授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抓住里面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弄清此句写的是“友去仍伫立凝望之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眷恋”后,就马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寻觅与之相应的诗句。
二、段的拓展
有了以上句的拓展,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对于那种篇幅较长的诗歌,其中有些段用了大量笔墨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了渲染,便可将它作为一个蓝本,去浩如烟海的诗词宝库中搜索相类似的篇目。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对描写音乐的段落非常感兴趣,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便可想到李贺描写箜篌之音的名篇《李凭箜篌引》一文,把里面的对音乐声的描写之句和盘托出,来与《琵琶行》之句相对照,如,“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空山凝云颓不流”等,另外还可想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的相关段落。
三、篇的拓展
在句、段的拓展基础之上,按理说,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定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他们对诗句的应用能力至少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对句、段的拓展扩大到对诗篇的拓展上来,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使学生对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比如,在教授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首》时,定会提到文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由此,还会分析得出该文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辛苦和凄惨,揭露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此时,便可自然联想到古代众多的反映这一主题思想的诗篇,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聂夷中的《伤田家》。
四、运用拓展
这一层次要求较高,必须要具备相当丰富的诗词积累才能奏效。但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也可以有意无意地渗透,力争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李白的一生,便可以用他的相关诗词中的部分句子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悲叹,出自《行路难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坚信,出自《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待,出自《行路难》。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得意,出自《南陵别儿童入京》。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岸,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退隐,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气岸遥临豪士前,风流岂落他人后”——自慰,出自《流夜郎赠辛判官》。
然后将这些句子连缀成一段富有文采的话,以此来总括李白的一生。这样,就使得学生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原来学习诗歌还有此种乐趣。
总之,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拓展,其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发挥教师自己的所长,去陶冶学生,征服学生,让他们感受古诗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心甘情愿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此种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能达到预定的要求,对于教师临场引用的课外诗句有时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就更不能要求他们理解其深刻含义了。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它,毕竟“讲解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耳濡目染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明白了。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决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