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银行业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开放银行”概念。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在国内迅速升温的开放银行已经涵盖近十家银行。其中,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相继提出了数字化转型、打造开放生态的战略思路或推出了开放API平台。
源于此,2018年被称为“中国开放银行元年”。
布局较早的中国银行,正在通过融入标准化产品、整合内外部服务等举措,积极推动开放银行发展,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
据了解,中国银行从2013年在同业中率先建设推出中银开放平台,就开放金融产品服务做了有益探索,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针对国内银行业实际情况,该行建议构建基本的政策框架和开放标准,推动开放银行长远稳健发展。
近年,开放银行( Open Banking)及其内含的数据共享理念在欧美国家兴起。国内从业界、学界到监管部门,对开放银行关注程度日益升高,2018年被业界称为“中国开放银行元年”。 开放银行秉承“客户在哪、金融服务就在哪”的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生态场景为触点,以API/H5/SDK等技术为手段,延伸商业银行服务渠道,进而深刻地改变了金融服务供给模式。
广义开放银行既包括“走出去”,将数据、产品和科技能力对外输出到非金融场景;也包括“引进来”,通过开放自有手机银行APP的用户与流量,聚合第三方生活、教育、投资者教育等非金融服务,丰富银行白有服务生态。
中行相关业务人士指出,开放银行之所以能够兴起、受关注,源于银行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这种挑战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客户需求的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流量平台通过构建完善的生态场景和极致的产品体验,逐步改变了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客户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固有方式。这部分客戶不再满足于通过银行网点获取金融服务,而是倾向于在生态场景中随时随地获取金融服务。
其次,传统渠道发展趋弱。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持续由线下向线上转移,且线下网点的到店人数在减少,客户与银行的触点发生结构性变化;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服务在互联网的可获得性越来越强,“低频率、重入口”的手机银行更多地承载着存量客户服务,在获取新客户、提升客户黏性方面面临挑战。
此外,产品与服务能力薄弱。传统银行受限于科技产品与迭代优化效率,其产品创新从创意到落地需要数以月计甚至年计的周期;相关产品的数字化改造程度低,产品的用户体验与交互流程缺乏对客户体验的极致关注、未能深入切合需求,产品上线后也缺乏互联网营销与运营能力支撑,导致传统银行极少有现象级、明显级的爆款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总体来说,发展开放银行有助于构建内外协同、互利共赢的场景生态,进而带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据了解,中国银行从2013年在同业中率先建设推出中银开放平台,就开放金融产品与服务做了有益探索。随着2016年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流量平台关系走向“竞合”,中国银行在中银开放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了场景拓展与管理平台,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开放银行业务支撑框架。
自2017年以来,中国银行与腾讯、支付宝、东方财富和中国移动等诸多合作伙伴完成了系统对接,客户通过外部合作渠道可办理账户、支付、跨境、理财、融资等各类金融服务。相应产品均以标准API或H5的形式对外嵌出,可实现接口快速复用和商户规模化推广。
同时,中国银行还以手机银行为统—入口,搭建了开放用户体系,开放自身的用户与流量,整合包括行内不同APP服务、集团附属公司服务、分行特色服务和商户服务在内的多种服务资源,构建丰富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场景,满足广大客户各类生活服务需求,提升手机银行使用黏性。
截至近日,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提供12大类缴费服务,已覆盖全国各省份,包括水电燃气、学费、社保等政府和事业单位缴费项目;接入了多元化分行特色服务和全国第三方服务,涉及医食住行等全方位客户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发展开放银行,基于客户聚集的外部场景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接入,使得银行服务无处不在,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此外,通过银行与合作伙伴系统对接,实现了客户基本信息、行为信息、社会服务信息(公积金、社保、水电等)和资金信息等数据共享与交换,减少客户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精准风险定价,降低客户服务成本。
同时,互联网机构借助先发优势,聚集了庞大的客群与流量。基于共生共荣商业生态理念,银行通过开放银行模式,与互联网机构共同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借助流量平台实现批量引流获客。
监管自2016年起持续开展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乱象治理,银行从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运用严格风控体系主动参与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有利于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水平,满足监管合规要求。
某银行人士指出,结合开放银行实践,银行有机会充分借鉴互联网机构的渠道建设、用户体验、产品运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经验,不断完善手机银行等白有渠道服务,形成“对外开放”与“对内转型”良性协同,推动银行整体数字化转型,进而开肩第二发展曲线。
业内普遍认为,开放银行能够促进银行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符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
不过,在中国银行的长期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建议,针对国内银行业实际情况,构建基本的政策框架和开放标准,推动开放银行长远稳健发展。
第一,推动银行间互相开放与共享。开放银行模式下,客户不再局限于单一银行客户来源,跨银行客户成为主要用户。在线开立银行账户并简便入金是开放银行能否服务他行客户的前提条件之一。建议在基于同等监管标准的基础上,推动银行机构之间的Ⅱ/Ⅲ类账户开立及入金服务开放,尤其是Ⅱ/Ⅲ类账户入金可行通道建设方面。
第二,厘清开放银行相关主体职责。开放银行过程中,主体责任不清晰,容易导致消费者维权不易,金融风险跨机构外延。建议明确在开放银行合作中,金融产品服务务必穿透至服务主体,由商业银行承担对客服务的主体责任,互联网机构仅提供信息发布、产品展现、交易撮合等互联网便利性服务。可参照《金融机构互联网黄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监管规章,明确开放银行相关合作互联网机构的展业资质、展业行为规范与退出机制,强化持牌与具备资质经营理念,严禁非持牌或未具备资质的机构不当展业。
第三,规范具体数据开放标准。针对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业务金额、业务余额和发生频次等)等不同数据类型,建议制定不同标准的共享要求和实现机制。此外,对于实现客户身份和交易等隐私信息保存的机构,应建立整套客户信息保护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保证客户隐私信息不被泄露或挪用。
麦肯锡日前发布的《开放银行的全球实践与展望——打破藩篱,合作共赢》认为,开放银行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消费者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市场,未来可能会涌现出更加灵活的开放银行模式和更多创新机会。
上述报告认为,目前国内一些领先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已率先试水开放银行模式,监管上仍处于标准制定阶段。“与英国、欧盟等一些开放银行先行者相比,国内的开放银行实践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体现在开放银行战略不清晰、忽视外部金融科技创新力量、组织机制不够敏捷等问题。”
上述报告建议,中国银行业者首先应定义开放银行的目标和战略选型。基于清晰定义的目标,从打造数字化开放生态圈、与金融科技联合创新及建立金融服务开放平台这三类发展模式中做出战略选择。
“开放银行既可以聚焦一种模式,也可以组合多种模式,具体还要根据银行自身资源禀赋和业务目标,选择最适合的模式。然后从战略落地角度部署具体举措,建设数据中台、敏捷组织和开放API技术平台三个支撑体系。”上述报告认为。
我们相信,随着国内外各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关于开放银行的探索持续深入,开放银行将重塑面向生态的银行新型商业模式与经营模式,进而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在国内迅速升温的开放银行已经涵盖近十家银行。其中,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相继提出了数字化转型、打造开放生态的战略思路或推出了开放API平台。
源于此,2018年被称为“中国开放银行元年”。
布局较早的中国银行,正在通过融入标准化产品、整合内外部服务等举措,积极推动开放银行发展,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
据了解,中国银行从2013年在同业中率先建设推出中银开放平台,就开放金融产品服务做了有益探索,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针对国内银行业实际情况,该行建议构建基本的政策框架和开放标准,推动开放银行长远稳健发展。
开放银行兴起
近年,开放银行( Open Banking)及其内含的数据共享理念在欧美国家兴起。国内从业界、学界到监管部门,对开放银行关注程度日益升高,2018年被业界称为“中国开放银行元年”。 开放银行秉承“客户在哪、金融服务就在哪”的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生态场景为触点,以API/H5/SDK等技术为手段,延伸商业银行服务渠道,进而深刻地改变了金融服务供给模式。
广义开放银行既包括“走出去”,将数据、产品和科技能力对外输出到非金融场景;也包括“引进来”,通过开放自有手机银行APP的用户与流量,聚合第三方生活、教育、投资者教育等非金融服务,丰富银行白有服务生态。
中行相关业务人士指出,开放银行之所以能够兴起、受关注,源于银行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这种挑战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客户需求的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流量平台通过构建完善的生态场景和极致的产品体验,逐步改变了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客户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固有方式。这部分客戶不再满足于通过银行网点获取金融服务,而是倾向于在生态场景中随时随地获取金融服务。
其次,传统渠道发展趋弱。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持续由线下向线上转移,且线下网点的到店人数在减少,客户与银行的触点发生结构性变化;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服务在互联网的可获得性越来越强,“低频率、重入口”的手机银行更多地承载着存量客户服务,在获取新客户、提升客户黏性方面面临挑战。
此外,产品与服务能力薄弱。传统银行受限于科技产品与迭代优化效率,其产品创新从创意到落地需要数以月计甚至年计的周期;相关产品的数字化改造程度低,产品的用户体验与交互流程缺乏对客户体验的极致关注、未能深入切合需求,产品上线后也缺乏互联网营销与运营能力支撑,导致传统银行极少有现象级、明显级的爆款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总体来说,发展开放银行有助于构建内外协同、互利共赢的场景生态,进而带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行先行先试
据了解,中国银行从2013年在同业中率先建设推出中银开放平台,就开放金融产品与服务做了有益探索。随着2016年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流量平台关系走向“竞合”,中国银行在中银开放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了场景拓展与管理平台,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开放银行业务支撑框架。
自2017年以来,中国银行与腾讯、支付宝、东方财富和中国移动等诸多合作伙伴完成了系统对接,客户通过外部合作渠道可办理账户、支付、跨境、理财、融资等各类金融服务。相应产品均以标准API或H5的形式对外嵌出,可实现接口快速复用和商户规模化推广。
同时,中国银行还以手机银行为统—入口,搭建了开放用户体系,开放自身的用户与流量,整合包括行内不同APP服务、集团附属公司服务、分行特色服务和商户服务在内的多种服务资源,构建丰富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场景,满足广大客户各类生活服务需求,提升手机银行使用黏性。
截至近日,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提供12大类缴费服务,已覆盖全国各省份,包括水电燃气、学费、社保等政府和事业单位缴费项目;接入了多元化分行特色服务和全国第三方服务,涉及医食住行等全方位客户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发展开放银行,基于客户聚集的外部场景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接入,使得银行服务无处不在,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此外,通过银行与合作伙伴系统对接,实现了客户基本信息、行为信息、社会服务信息(公积金、社保、水电等)和资金信息等数据共享与交换,减少客户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精准风险定价,降低客户服务成本。
同时,互联网机构借助先发优势,聚集了庞大的客群与流量。基于共生共荣商业生态理念,银行通过开放银行模式,与互联网机构共同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借助流量平台实现批量引流获客。
监管自2016年起持续开展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乱象治理,银行从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运用严格风控体系主动参与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有利于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水平,满足监管合规要求。
某银行人士指出,结合开放银行实践,银行有机会充分借鉴互联网机构的渠道建设、用户体验、产品运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经验,不断完善手机银行等白有渠道服务,形成“对外开放”与“对内转型”良性协同,推动银行整体数字化转型,进而开肩第二发展曲线。
框架、标准待建
业内普遍认为,开放银行能够促进银行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符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
不过,在中国银行的长期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建议,针对国内银行业实际情况,构建基本的政策框架和开放标准,推动开放银行长远稳健发展。
第一,推动银行间互相开放与共享。开放银行模式下,客户不再局限于单一银行客户来源,跨银行客户成为主要用户。在线开立银行账户并简便入金是开放银行能否服务他行客户的前提条件之一。建议在基于同等监管标准的基础上,推动银行机构之间的Ⅱ/Ⅲ类账户开立及入金服务开放,尤其是Ⅱ/Ⅲ类账户入金可行通道建设方面。
第二,厘清开放银行相关主体职责。开放银行过程中,主体责任不清晰,容易导致消费者维权不易,金融风险跨机构外延。建议明确在开放银行合作中,金融产品服务务必穿透至服务主体,由商业银行承担对客服务的主体责任,互联网机构仅提供信息发布、产品展现、交易撮合等互联网便利性服务。可参照《金融机构互联网黄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监管规章,明确开放银行相关合作互联网机构的展业资质、展业行为规范与退出机制,强化持牌与具备资质经营理念,严禁非持牌或未具备资质的机构不当展业。
第三,规范具体数据开放标准。针对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业务金额、业务余额和发生频次等)等不同数据类型,建议制定不同标准的共享要求和实现机制。此外,对于实现客户身份和交易等隐私信息保存的机构,应建立整套客户信息保护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保证客户隐私信息不被泄露或挪用。
麦肯锡日前发布的《开放银行的全球实践与展望——打破藩篱,合作共赢》认为,开放银行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消费者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市场,未来可能会涌现出更加灵活的开放银行模式和更多创新机会。
上述报告认为,目前国内一些领先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已率先试水开放银行模式,监管上仍处于标准制定阶段。“与英国、欧盟等一些开放银行先行者相比,国内的开放银行实践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体现在开放银行战略不清晰、忽视外部金融科技创新力量、组织机制不够敏捷等问题。”
上述报告建议,中国银行业者首先应定义开放银行的目标和战略选型。基于清晰定义的目标,从打造数字化开放生态圈、与金融科技联合创新及建立金融服务开放平台这三类发展模式中做出战略选择。
“开放银行既可以聚焦一种模式,也可以组合多种模式,具体还要根据银行自身资源禀赋和业务目标,选择最适合的模式。然后从战略落地角度部署具体举措,建设数据中台、敏捷组织和开放API技术平台三个支撑体系。”上述报告认为。
我们相信,随着国内外各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关于开放银行的探索持续深入,开放银行将重塑面向生态的银行新型商业模式与经营模式,进而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