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指引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应始终注重教育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教育实施针对性及有效性并重,教育体系系统性与交叉性结合,教育对象全员性与差异性兼顾的原则,真正就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素养及国家安全行为进行系统谋划、科学细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大力拓展多样化育人载体平台,着力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价值定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1]。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新形势、新特点、新挑战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价值定位
(一)引导大学生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当代社会,政治、国土、军事等传统安全威胁与自然灾害、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经济能源、文化渗透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并存,多元因素互动增强,国家安全威胁呈现不确定性、隐蔽性、动态性及可转化性等系列特点。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及个人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国家安全意识及安全素养的状况,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发展和长治久安。加强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的国家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与政策,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国家安全思想防线,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能力,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举足轻重
爱国主义是根植于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国家与民族独立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石与内涵。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及网络环境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大学生爱国热情的表达仍存在盲目冲动、感情用事等现象。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全面阐释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提升国家认同感;有利于全面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表达,将爱国热情凝聚成智慧与志向,并积极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贡献青年力量。
二、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为进一步了解当下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探究现状。走访高校思政教育、安全教育领域专家,并从国家安全的认知意识、教育手段、教育实效等维度设计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6份,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基于调研所揭示出的当下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困境,笔者认为,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指引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应始终注重教育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教育实施针对性及有效性并重,教育体系系统性与交叉性结合,教育对象全员性与差异性兼顾的原则,真正就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素养及国家安全行为进行系统谋划、科学细化、扎实推进。
(一)注重教育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
中华民族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理念、新格局和新要求,当今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以历史为起点,并赋予教育时代意义。
要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深刻剖析新的时代背景下总体国家安全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针对国家安全形势和安全发展趋势等内容开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一整套思想理论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指导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其内容不仅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也涵蓋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研究针对就国家安全的内涵在大学生中进行调研,数据表明,仅有30.4%和28.3%的学生能分别准确说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内容,对于“国家安全定义”,甚至仅有6.5%的学生能准确回答。当下大学生国家安全认知水平较低、国家安全观念陈旧,对国家安全中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总体把握力不足,安全的认知多局限于传统安全领域,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不甚了解,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知之甚少,国家安全教育中有效把握内容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迫在眉睫。
(二)注重教育体系系统性与交叉性结合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始终遵循系统性原则,其至少包括理论系统性及实践系统性两个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理论论述系统性,其深刻阐述了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文化社会安全、国际安全等“五大要素”,全面要求重视“五对关系”,即“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等,“五大要素”及“五对关系”内在形成逻辑紧密、不可分隔的有机系统,充分彰显了国家与国家安全的整体性关系。理论系统性决定了教育内容也应系统而全面,方能有效把握教育内涵。另一方面是实践系统性。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其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环境等因素要按照合理科学、切实有效地方式组合成具有系统性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各要素、各环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这也是服务于国家安全教育育人目标的本质性要求和必然性选择。 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教育学、信息技术及文化艺术等多学科,国家安全教育是多学科、多领域交融的教育科学。比如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复杂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之一“网络安全”,就是一个诸多领域交融互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他安全领域休戚相关。教育实践遵循学科交叉性原则,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安全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脉络及交融联系,引导学生培养综合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以多维视角剖析问题表象、探究内涵根源、明晰深层本质。综上,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是多安全学科交叉、多安全视角交融、多安全领域交汇的综合教育实践。
(三)注重教育对象全员性及差异性兼顾
现阶段高校层面已掀起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热潮,但教育中存在深层次问题,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兼顾对象的全员性和差异性。高校是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依托以思政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军训课程等为主体的第一课堂,及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党团主题活动等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开展。第一课堂课程当下集中于通识教育阶段授课,即多面向于新生或低年级学生群体,高年级学生缺少接触渠道;此外,高年级学生班级概念相对弱化,且较多关注于实习见习、职业规划等环节,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等频次降低,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产生年级间断层,缺乏机制连贯性及效果持续性,国家安全观教育中应引起重视,保证教育对象全员覆盖。同时,教育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的对象,求同存异,采取差异化教育方式,如对于政治军事缺乏兴趣的女生,创造机会、引导激励其参与相关教育活动的实施开展,促进其深入了解探索,慢慢内化为主观学习动力;对于不同类别院校学生,采用不同力度、广度和深度,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转变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体系构建优化路径
(一)强化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构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应放在首位。着力建设国家安全学科,明确学科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体系。紧密围绕国家安全教育育人目标,将教育内容采用专门课程讲授、思政课程融入、实践课程结合的多维方式,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手段方法来分析国家安全实际,主动承担护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和义务。同时,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单方面讲授的基础上,可采用CBL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法、专题研讨法、社会实践法等方式,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有效激发“00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于探讨、质疑和研究中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增进对于国家安全的深刻认识。全面构建课堂教学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效融通,拓宽思政课程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向立体化育人的根本性转化。
(二)强化阵地建设,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在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下,网络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环境时刻在给予学生多元多样冲击,但大学生多数未对网络安全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网络安全知识欠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极易出现网络认知和行为的偏差。所以,对于国家安全教育者来说,要有效强化网络阵地建设,积极拓展网络教育资源,大力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首先应着力制度建设,遵循新时代网络特征、大学生个体特点等,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网络安全教育制度。其次要主动建设一批大学生喜爱的国家安全教育网站或网络平台,或依托原有网络平台深化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质内涵及观点主张,树立正确国家安全观。最后,鉴于网络环境中“敌我难辨”的势力渗透与破坏,要努力加强舆论引导,把握国家安全教育网络舆论话语权;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预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信息辨析、选择及判断,学会自我管理与控制。
(三)强化多措并举,大力拓展多样化育人载体平台
全面开展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除了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及网络平台主阵地外,还应多措并举,不断丰富育人的多样化载体与平台,发挥文化育人效果,挖掘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实效。一是校园文化活动。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纪念日等,开展立意新颖、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理论的理解,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依托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及社团等学生团体或组织,开展宣讲报告会、主题座谈会、专题交流会等活动,积极营造国家安全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自我服务与管理,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二是主题实践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主题实践是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考察中学习国家安全知识、锤炼综合素养能力,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认知,外化为主动行为。三是挖掘教育资源。将国家安全教育贯穿课內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多个环节,建设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开展国家安全知识比赛,调动一切力量与资源,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强化主体作用,着力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根源上决定了教育实效,要有效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的认知意识,并引导其转化为积极的自主行动,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环。从综合素养角度看,要把国家安全教育教师建设成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基础厚实、业务水平精湛的队伍[3]。其应理想信念坚定,充分意识到国家安全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工作中始终秉持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加强教学能力培训,主动提高国家安全理论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国家安全教育专业技能。从队伍结构角度看,要把国家安全教育教师建设成一支全员参与、富有激情、结构优化的队伍。国家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应是一支全员育人的队伍,涵盖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职能部门及管理人员等,专业教师发挥主力军作用,思政教师发挥合力作用,其他人员也积极发挥潜在作用,努力营造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处处皆育人之地,人人皆育人之人”的良好育人氛围,切实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2014.
[3]曾维伦,赵鸿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3-108.
[关键词] 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价值定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1]。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新形势、新特点、新挑战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价值定位
(一)引导大学生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当代社会,政治、国土、军事等传统安全威胁与自然灾害、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经济能源、文化渗透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并存,多元因素互动增强,国家安全威胁呈现不确定性、隐蔽性、动态性及可转化性等系列特点。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及个人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国家安全意识及安全素养的状况,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发展和长治久安。加强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的国家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与政策,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国家安全思想防线,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能力,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举足轻重
爱国主义是根植于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国家与民族独立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石与内涵。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及网络环境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大学生爱国热情的表达仍存在盲目冲动、感情用事等现象。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全面阐释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提升国家认同感;有利于全面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表达,将爱国热情凝聚成智慧与志向,并积极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贡献青年力量。
二、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为进一步了解当下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探究现状。走访高校思政教育、安全教育领域专家,并从国家安全的认知意识、教育手段、教育实效等维度设计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6份,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基于调研所揭示出的当下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困境,笔者认为,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指引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应始终注重教育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教育实施针对性及有效性并重,教育体系系统性与交叉性结合,教育对象全员性与差异性兼顾的原则,真正就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素养及国家安全行为进行系统谋划、科学细化、扎实推进。
(一)注重教育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
中华民族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理念、新格局和新要求,当今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以历史为起点,并赋予教育时代意义。
要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深刻剖析新的时代背景下总体国家安全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针对国家安全形势和安全发展趋势等内容开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一整套思想理论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指导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其内容不仅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也涵蓋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研究针对就国家安全的内涵在大学生中进行调研,数据表明,仅有30.4%和28.3%的学生能分别准确说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内容,对于“国家安全定义”,甚至仅有6.5%的学生能准确回答。当下大学生国家安全认知水平较低、国家安全观念陈旧,对国家安全中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总体把握力不足,安全的认知多局限于传统安全领域,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不甚了解,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知之甚少,国家安全教育中有效把握内容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迫在眉睫。
(二)注重教育体系系统性与交叉性结合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始终遵循系统性原则,其至少包括理论系统性及实践系统性两个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理论论述系统性,其深刻阐述了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文化社会安全、国际安全等“五大要素”,全面要求重视“五对关系”,即“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等,“五大要素”及“五对关系”内在形成逻辑紧密、不可分隔的有机系统,充分彰显了国家与国家安全的整体性关系。理论系统性决定了教育内容也应系统而全面,方能有效把握教育内涵。另一方面是实践系统性。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其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环境等因素要按照合理科学、切实有效地方式组合成具有系统性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各要素、各环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这也是服务于国家安全教育育人目标的本质性要求和必然性选择。 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教育学、信息技术及文化艺术等多学科,国家安全教育是多学科、多领域交融的教育科学。比如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复杂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之一“网络安全”,就是一个诸多领域交融互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他安全领域休戚相关。教育实践遵循学科交叉性原则,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安全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脉络及交融联系,引导学生培养综合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以多维视角剖析问题表象、探究内涵根源、明晰深层本质。综上,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是多安全学科交叉、多安全视角交融、多安全领域交汇的综合教育实践。
(三)注重教育对象全员性及差异性兼顾
现阶段高校层面已掀起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热潮,但教育中存在深层次问题,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兼顾对象的全员性和差异性。高校是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依托以思政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军训课程等为主体的第一课堂,及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党团主题活动等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开展。第一课堂课程当下集中于通识教育阶段授课,即多面向于新生或低年级学生群体,高年级学生缺少接触渠道;此外,高年级学生班级概念相对弱化,且较多关注于实习见习、职业规划等环节,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等频次降低,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产生年级间断层,缺乏机制连贯性及效果持续性,国家安全观教育中应引起重视,保证教育对象全员覆盖。同时,教育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的对象,求同存异,采取差异化教育方式,如对于政治军事缺乏兴趣的女生,创造机会、引导激励其参与相关教育活动的实施开展,促进其深入了解探索,慢慢内化为主观学习动力;对于不同类别院校学生,采用不同力度、广度和深度,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转变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体系构建优化路径
(一)强化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构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应放在首位。着力建设国家安全学科,明确学科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体系。紧密围绕国家安全教育育人目标,将教育内容采用专门课程讲授、思政课程融入、实践课程结合的多维方式,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手段方法来分析国家安全实际,主动承担护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和义务。同时,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单方面讲授的基础上,可采用CBL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法、专题研讨法、社会实践法等方式,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有效激发“00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于探讨、质疑和研究中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增进对于国家安全的深刻认识。全面构建课堂教学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效融通,拓宽思政课程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向立体化育人的根本性转化。
(二)强化阵地建设,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在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下,网络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环境时刻在给予学生多元多样冲击,但大学生多数未对网络安全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网络安全知识欠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极易出现网络认知和行为的偏差。所以,对于国家安全教育者来说,要有效强化网络阵地建设,积极拓展网络教育资源,大力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首先应着力制度建设,遵循新时代网络特征、大学生个体特点等,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网络安全教育制度。其次要主动建设一批大学生喜爱的国家安全教育网站或网络平台,或依托原有网络平台深化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质内涵及观点主张,树立正确国家安全观。最后,鉴于网络环境中“敌我难辨”的势力渗透与破坏,要努力加强舆论引导,把握国家安全教育网络舆论话语权;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预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信息辨析、选择及判断,学会自我管理与控制。
(三)强化多措并举,大力拓展多样化育人载体平台
全面开展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除了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及网络平台主阵地外,还应多措并举,不断丰富育人的多样化载体与平台,发挥文化育人效果,挖掘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实效。一是校园文化活动。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纪念日等,开展立意新颖、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理论的理解,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依托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及社团等学生团体或组织,开展宣讲报告会、主题座谈会、专题交流会等活动,积极营造国家安全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自我服务与管理,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二是主题实践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主题实践是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考察中学习国家安全知识、锤炼综合素养能力,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认知,外化为主动行为。三是挖掘教育资源。将国家安全教育贯穿课內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多个环节,建设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开展国家安全知识比赛,调动一切力量与资源,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强化主体作用,着力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根源上决定了教育实效,要有效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的认知意识,并引导其转化为积极的自主行动,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环。从综合素养角度看,要把国家安全教育教师建设成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基础厚实、业务水平精湛的队伍[3]。其应理想信念坚定,充分意识到国家安全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工作中始终秉持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加强教学能力培训,主动提高国家安全理论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国家安全教育专业技能。从队伍结构角度看,要把国家安全教育教师建设成一支全员参与、富有激情、结构优化的队伍。国家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应是一支全员育人的队伍,涵盖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职能部门及管理人员等,专业教师发挥主力军作用,思政教师发挥合力作用,其他人员也积极发挥潜在作用,努力营造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处处皆育人之地,人人皆育人之人”的良好育人氛围,切实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2014.
[3]曾维伦,赵鸿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