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野渡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u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信步来到黄河边,不觉已是夕阳西下,周围的黄土坡与广袤的沙滩以及眼前的河水那样和谐地融为一体,一切的色彩都被这浑黄给遮盖了。此时,忽闻一阵悠扬而粗放的黄河船歌。寻声眺望,一眼瞥见浑黄朦胧的河面上,飘着一个羊腰子形的扁舟。舟上一位头戴圆顶斗笠的男人,身板硬朗,正挥舞着一杆长长的船桨,时左时右。随之浪花四泛,噪声塞耳。俄顷,艄公一点木桨,扁舟泊岸。他把“指挥棒”一长杆桨往地里一插,杆梢上拖着一条红红的布条儿在迎风荡拂。
  我匆匆凑上前去,老人须眉染霜,精神矍铄。藉他点火抽烟之际,我便道了声:“老伯伯!”老人用温和的眼光打量着我,从我一身打扮,知道我是远来的客人,对我很豪气地笑了笑:“去哪儿?”
  “去河对边10里路的姨妈家。”
  “现在天色不早,你到不了村,天就黑乎乎的了。夜里走路会出事的,我看这样行不,你和我一块儿过夜吧,明天我再送你去过河。”
  听了老人的话,我感动地对他说:“大伯,谢谢了!”老人和蔼而稍显混浊的眼怜爱地看着我,似乎示意我不用谢他。
  走在老人的后面,尽情地欣赏着黄河岸边的田园风光。只见十几只鸭儿振翅疾蹼,觅食,游泳,尽情地嬉戏。在河旁有一间屋子,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像风雨中憔悴的老人。院边种着一片高大的向日葵,金灿灿的花盘摇曳着,笑盈盈的,像张张迎接客人的脸蛋。老人指着屋子对我说:“这就是我的家,为渡客在这里修盖的。”
  “渡客一天多不多?”
  “多。”
  “能收入多少钱?”
  “游客自己给,有时没钱也渡。”
  老人乐呵呵地答道。我俩正谈得得意,从院中突然窜出一只浑身墨黑的大黑狗,见了主人敏捷地扑在老人身上,摇头摆尾,还不时用舌头舔舔老人的脸膛。老人说:“这狗通人性的。”
  屋里光线暗淡,墙面亦黑黑的了,屋顶大梁、檩条、椽子,似乎是一只失去了皮肉的动物骨架,让人有种异样的不适。老人弯腰拿起脚边的蓝花粗瓷碗,从紫黑色的陶壶内倒出一碗茶水,递到我面前。山野的茶香扑鼻而来.我才觉得口干舌燥,咕噜咕噜一饮而尽……由于屋内温度较高,只觉浑身热烘烘的。
  走出屋外,远方的群峰仿佛披上一层玫瑰色的晚霞。老人吐了一口烟雾,用手指着黄河对面的山崖,对我说:“那叫红军崖。”
  “红军崖?”我有些惊讶了。
  “对,它可有故事了!”
  原来,红军1936年东征中,有十几名掉队的红军伤病员为追赶大部队来到这条黄河石崖边,准备寻找机会渡河。不料,被敌人发觉,他们藏在石崖半腰中的石洞里,敌人纠集了兵力包围了石崖,对着红军战士喊话劝降,但没有一个红军战士低头,他们在石洞里坚持了5天5夜,弹尽粮绝,最后面对滚滚的黄河,一个个跳入了滔滔的大河,这使围堵的敌人为之胆战。敌人撤离后,老百姓自发地下去打捞红军战士的遗体,却未找到一具,战士们早已和黄河融为一体。从此,这座石崖被当地人称为红军崖。
  老人的讲述,把我带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为红军战士的壮举所感动。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到村庄里的小酒店买了一瓶酒,准备与老人喝几蛊。返回时,老人已经吃过了他女儿送来的饭菜,并给我留下了一份。他从灶膛里摸出两个粗瓷大碗,一个瓷碗里放着蒸熟后圆溜溜的透着鹅黄色的山药蛋,一个瓷碗里放着香气扑鼻热气腾腾的莜面栲栳。老人用菜刀把山药蛋切成碎块,然后和莜面栲栳烩在一起,麻油炸葱和辣椒,浇进醋和各种佐料,看着好,吃着香。我拿出酒瓶,要和老人一起喝酒,老人闻到酒的醇香,咧嘴笑了,露出已经豁了口的牙齿,兴奋地说:“好酒,好酒!”
  我们各用大碗满了一碗酒,一边喝着一边聊天。热汗从额上淋淋漓漓地淌了下来。老人唱得一口好地方曲子,他端起酒碗说,为了感谢我的到来,给我唱一段戏剧唱段。他一仰脖子,一碗酒就下了肚。他拉开了腔,我以为老人唱一曲《大战长坂坡》或者《秦琼卖马》什么的,他却唱了一段《小寡妇》上坟,原本凄婉的词句在他浑浊沧桑的腔调里,别有一番凄凉。山风叩击着没有山墙的木板门,发出咔咔嗒嗒的声响。耳畔不时传来几声夜鹰的哀鸣,黄河发出骇人的声音,时而像欲绝的大哭,时而像压抑的悲泣,给这漆黑的夜晚平添了几分恐怖。老人告诉我,他l4岁就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跟着胡宗南的部队打到了河西走廊,在一次戰场中受了伤,昏死了过去。长官以为他死了,丢下他,部队就撤走了。当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在一个女人家里,这个女人是个寡妇,在上山给前夫上坟时发现他还有气,就把他背回家。他在这个寡妇家里养好伤后,就带着这个女人回到了黄河岸边的家乡。在河滩摆下了渡口,与这个女人一道过起了日子……“文革”中,他被关在公社的“学习班”,一队长乘黑摸进他的小屋,“害”了他的女人,女人性情刚烈,一气之下跳进了这滚滚的黄河……从此,他一个人在这个渡口生活,他说那个女人的灵魂还没有归府,夜夜都来陪伴着他……
  夜,很深,很深了。屋外黑洞洞的,浓黑得如无边无际一块黑絮。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大风,更加快了木板门声的节奏。老人睡了,而他的故事总让我黯然神伤。这一夜我怎么也睡不着,蜷缩在一方炕角。如豆的煤油灯,在背风的墙角里拼命地摇晃。
  我惊奇地发现,这油灯下面用块塑料布张盖着的竟是一口棺材。我最怕见棺材,即使那里没有什么死人,也像有鬼魂和幽灵要跑出来一样。我死死地盯住棺材不敢移动。小时候听说的鬼怪故事不时出现在脑海。柴门咔嚓的鸣响使我又联想起“聊斋”中许多离奇的青面獠牙。我额上、鼻尖上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没神、没鬼的……”我竭力壮大着胆,可心却愈加咚咚地跳起来。此刻,我的耳边又仿佛响起老人悲哀的曲子,那滚滚的黄河水在呜咽着,像老人的女人在一步一叩首地爬行而来。霎时,烛光呼啦一下被风吹灭了,黑黝黝的屋子更使我惶惶惴惴了,好像大风也故意在戏弄我胆小的弱点。我不敢看门窗,索性扯上被子,似乎这薄薄的棉被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十万貔貅了。
  我龟缩在被窝里,不知什么时候,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睡意正浓时,屋外传来了野狼的嗥声和看门狗发出的吠叫声。我和老人同时被如雷的狂叫声惊醒。老人看着我的熊样,开怀大笑:“害怕了吧?”并为我点燃起屋内的风雨灯。老人对我说:这里和狼碰面搭上几句话,那是常有的事。那次狼来叩门,这屋里还住过地区和县里来的几位同志。他趴在窗上一看,见一只修长的老母狼,两只圆鼓鼓的眼睛发出贪婪的蓝莹莹的光柱,他和这几位同志拿起家里的木棍,才把这只恶狼赶跑。后来,他才养下了这只看门狗,这只狗可起了大作用哩,狼再没敢来叩门了……
  终于,天亮了。我走出屋外,只见天气晴朗,浅蓝色的天空映着大地。吃过早饭,老人用带着发动机的小木船送我出发了。在宽阔奔腾的河面上,逆水而上,行舟本是艰难,但对老人来说,无疑是勇气、技能、胆识的综合考验。小木船一离开岸,就被蜂拥而至的浪头掀得头尾倾斜,尽管发动机使出浑身的气力吼叫着,但急速飞流的黄河水似乎根本没把这小小的木船放在眼里,小木船还是被捆住了手脚,步履维艰,老人的表情是严峻的,眼睛里射着炯炯的亮光,镇定自如地沿着他指定的航线前进。
  小船在波浪翻涌的河水里挪动着,耳际那隆隆的机器声总是压不住咆哮的浪声,让人心惊胆战,头晕目眩。我把眼睛紧紧地闭着,手死死扳着船沿,用颤抖的声音对老人讲:“如果不行,打道回府吧。”老人仿佛根本没听见,而是扯开了嗓门唱起了浑厚的黄河号子,像是给我壮胆。我睁开了眼,看到了小船在巨大的波浪中迎风破浪。老人不愧是从小长在黄河岸边的人,他出色的航行,使小船几次化险为夷。
  小木船经过艰难的航行,终于磕磕碰碰地靠岸了。我走下船,从口袋里掏出20元钱欲塞到老人的手里,可他却摆摆手,一分钱也不收。我好说歹说让他收下,老人却撑起渡船出发了。小船上老人频频地向我招着手,而我手里的20元钱,却被揉得潮潮的了。
  我伫立在黄河岸边,蓦然听到老人唱起了嘹亮浑厚的黄河船歌。老人渡着一叶小舟,在浑黄翻涌的黄河中航行,初升的太阳将瑰丽的红纱披在了老人的身上……
  责任编辑:青芒果
  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蛮二比我大四岁,现在回想起那时他已进入青春期,叛逆、狂躁、暴力。他长得身材高大,满脸络腮胡子,一双深陷眼窝的黑珠子经常在同学、老师身上以及教室和校园里滴溜溜地贼转,像一只好斗的公鸡一样巡视领地,看着不顺眼,就用粗野暴力的语言和强劲有力的手脚去“轰炸”别人,全班同学无一幸免,每个同学都有幸获得他赏赐的外号。  土桥村有个叫英子的女同学,长得胖胖圆圆的,凸凹有致,两个乳房发育如两个发酵蒸好的面包,仿佛
期刊
今天是梅的生日,每年这个时候,忙碌一年的姐妹们总算能找个借口心无旁骛地小聚一下。早早接到梅的电话,饭店已定好,顾不得风疾人乏,匆匆赶赴约定地点。环视装潢考究、温馨雅致的包间,调侃梅,看来今年收成不错,否则怎么来这么高大上的酒店。一群傻娘们在笑,梅慢条斯理地说道:“玲从加拿大回国,再也不走了,这个酒店是她开的。”闻言心房还是猛地一颤。当初为了自尊,还有自卑中的那点骄傲,硬撑着没去送玲,一别已近20年
期刊
那是一个仲秋的周四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就打定主意要回乡下看母亲,但却被父亲很坚决地阻拦了。  趁他不注意,我偷偷地跑出来,穿着因长得太快裤腿吊得老高的长裤,急匆匆地赶往长江边的码头。可赶到江边时,所有的客船都已经停航,一排排整整齐齐地停靠在岸边,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安详而又温柔。远远看去,船的桅杆在暮色中直指长天。江风簇拥着水腥味,拍打着木船,旋即又裹挟着木船特有的、淡淡的桐油香味向我飘来,直往
期刊
我家最显眼的就是那两棵大果树,它把整个院子盖得严严实实的,走进院子,有种进入林子般的感觉,凉凉爽爽,很舒服。每当此刻,就会想起我的公婆。  那年,那天我和婆婆坐在树下的青石桌前做针线,与婆婆拉起了家常,说着说着就绕到当年栽树的事儿上。她说,当年和你爸成亲后,他想送我个礼物,可没钱买,说种点花草吧。我说那花花草草又不当吃喝,没啥实用价值,再说纺花织布也没时间去管理它们,种两棵树吧,你一棵,我一棵,扎
期刊
再下一个坡就到家了。暮色四合,小路七弯八拐连着家,牵起座座山峰做栅栏。我老远瞅见窗纸上映着的煤油灯光,两肩变得轻松许多,走夜路的惶恐感消失了。扁担在肩头“吱吱嘎嘎”唱歌,脚也打起飘。  其时,我8岁,山上砍柴晚归。  那时,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就着灯光,母亲总一手拿着新鞋底,一手挥着尖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咬牙用力将针穿透鞋底。那鞋底太厚太硬,针总只能冒出个头,像拱出嘴的新笋。母亲会用牙齿咬着针头用力
期刊
这是一篇忧患感狂飙的散文力作。  作者李旭的生长地,乃江苏省徐州市,中国北方小麦、南方稻米种植区域的过渡带,徐州人有种植小麦、大麦、元麦、燕麦的农耕文明历史,故,作者叫这里“四麦之地”。往西,往北,还是往南,徐州都是中原地区的一块“肥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谁都想吃,这是后话。  这块生长地,也是“流火之地”“麦子王国的没落之地”,农耕文明的消失,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化肥、农药、除草剂对于土壤的
期刊
过年回家,走进灶间想要帮父母亲一起烧饭,父亲说难得回来一趟,还是他烧吧。看到母亲也在灶前忙碌着,自己就坐在土灶边烧火。  花生叶放进去,再抓几片玉米叶引火。擦亮火柴,放在玉米叶下,火苗呼的一下燃起来,伴着花生叶的噼啪声,火势很快就旺了。火苗被空气的吸力往灶台后方吸,时而回旋,时而跳跃着,变幻着不同的形状。看着炽热而又稳健的火焰,内心渴望回家的躁动得以释然。那种渴望,依然强烈,却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可
期刊
我的母亲和中国许多旧式农村妇女一样,没上过几天学,但她却语出惊人——  “有事不推明早,今日就讲就行,恐防明日下雨,又等后一天晴,后日又有别事,此事却做不成。”  “什么是福?觉着是福就是福;你有一碗饭,给别人吃了,是你帮人,你有十碗饭,给别人吃一碗,那是人帮你。”  “什么事,倒个个儿想,就想通了。”  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大白话,细想起来却深有哲理。皇上整天三宫六院、龙肝凤胆地享受着,可他们
期刊
一个人一生究竟穿多少双鞋,不得而知。但我想不论你穿多少双,大约有什么时期穿什么鞋的阶段性吧!  我就有阶段性。读小学时,学校举办运动会,我第一次穿上了白色球鞋,因是球鞋,乃至严冬将至,我仍穿着。眼看着脚快冻伤,母亲着急了,将许多布片用浆糊粘贴在门板上,她说那叫“壳叶”,是作鞋底的。许多层“壳叶”晒干之后,剪成鞋底,然后一针针地缝纳,那针脚是密密的,大针不易穿过厚厚的鞋底,母亲就用顶针抵着拉,挺费力
期刊
那年,我十五岁,背着柴米到狗街小镇上住校读初中,由于村里的猪得了瘟疫,我家的猪已全部死光。可猪是我读书的“摇钱树”,怎么办呢?  急中生智的母亲眼看邻居大婶家那窝“满双月”的猪崽快卖完了,只剩下最小的那头像我一样排行末位数的“骸肋巴”猪崽。母亲暗想,那头猪崽虽然便宜,但自己手头无钱,就厚着脸皮试探着登门找大婶商量,央求先从大婶家赊回那头猪崽饲养。大婶看着我家揭不开锅,便把那头猪崽赊给了母亲。  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