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瓢虫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wy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的天空不算晴朗,也算不上阴沉,只是天地间笼罩着一层迷蒙的白雾。没有阳光,也没有雨露,看上去像是一片虚无的空间。我漫无目的地在巷子里走着,看着身边行色匆匆的各色路人,心中充满了迷茫。我在心里无声地呼唤着,没有人给我答案,就像眼前曲折漫长的幽深小巷,充满孤独且没有希望。
  正在寂寞无聊的时候,我看到了它。一只小瓢虫,卑微地在一处幽暗潮湿的墙角根处缓缓地爬行。我陡生恶念,正想抬脚踩下,转念一想,算了吧,只是一只弱小的瓢虫而已。在这个充满意外的危险世界,它不可能活太久。如果让它安安静静地待在角落里,或许还能活过一两天。想着,我停下了脚步。转身,无意间的一瞥,见它没有改变方向,依旧按照原来的速度缓慢地前行。我觉得有种“夏虫不可语冰”的无奈,顿感无趣。转身离开,再没有停下脚步。
  不知道为什么,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我一直挂念着那只小瓢虫。做好手头的事情,我匆忙地跑到那条小巷,看到它还在原地缓慢地爬着,我松了一口气。就这样,我饶有兴趣地看着它,看它一点一点地爬着,直到爬上长满青苔的石阶。看着,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奇的现象:那只瓢虫,从始至终一直朝着一个方向爬,不曾偏移过一分一毫。中午的大雨倾盆,把它的全身浇得精湿。远处飞来的一块碎石,砸碎了它小半边身躯。但它,依然顽强地在爬行。它所爬过的石阶上,一路沾染着青色的血迹,看上去格外可怖。它,还是坚定地朝着那个方向爬行,没有一分一毫的偏移。难道,前方有它的梦想吗?想到这个词,我不禁嘲笑自己:你果真是疯了,一只虫子身上都能看到梦想。这么卑微的一个生命,怎么可能有资格谈及梦想。只要一抬脚,落下,它的人生连同所谓的梦想就全成为了泡影。这么脆弱,还算是梦想吗?回家的时间到了,我转身离开。它,依然在爬行,朝着那个方向。
  第三次见到它,是在傍晚的时候。我一个人背着包,不知不觉又走到了小巷。然而,在這熟悉的地点、熟悉的位置、熟悉的角度,我却没有看到熟悉的它。难道它的生命终于完结了吗?我开始疯狂地四处寻找,一抬头,才发现了那熟悉的小小身影。一只粉红色的瓢虫趴卧在石阶的尽头,一动不动。它血早已流尽,四只细小的爪子牢牢地抓着地面,好像要努力站起来,向远方发出愤怒的咆哮,但是它僵卧不动的身影又如岁月般凝滞沉重。高高隆起的背部像是长年累月驮载着命运石碑,笼罩四周的浑圆光罩显示着它的不凡和超然。它曾是那么的不屈,尽管伸直的身躯透着吃力艰辛,但小小的头颅始终高高地扬起;它是那么的执着,虽然弯曲的四肢那么拼命勉强,但它的身形始终稳健如山。我顺着它微微抬起的头颅望去,看见的是天边那最后一抹艳丽的夕阳!我看着它,仿佛明白了什么,深深地埋下了头。
  这年夏天,一只瓢虫教会了我追逐梦想所应有的姿态。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奎叔走的时候,我还小。只记得,阿朱婶做了好多草鞋,放进他的棺材里。五七时,又烧了好几双,说是:奎叔生前最喜欢她做的草鞋,穿着舒心。  奎叔长得牛高马大,因为后脑勺生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肉瘤,大家都叫他大奎芋艿头。奎叔也不介意,乐呵呵地应着。在我印象中,奎叔从没跟人红过脸,倒是时常帮别人。阿朱婶是奎叔的老婆,两人相差有些年龄。据说她有风湿性关节炎,就很少出去干活,经常在家做草鞋。  阿朱婶有一张很别致的
期刊
小鱼锅贴来自于淮扬菜系。  据传,幼年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灾荒年月逃难来到淮水边,在与逮鱼的、放牛的砍草的、讨饭的穷孩子聚到一起时,就将各人所获的东西凑在一起,在锅里煮小鱼,锅边贴面饼子,非常好吃。朱元璋当皇帝后,吃腻了宫廷的宴席,特叫人把渔妇请进宫里做“小鱼锅塌”。从此以后,这道菜名气很大。  在長期的湖上生活中,洪泽湖的渔民原本是用铁锅烧制的,但是,掌握不好火候便很容易面往下坠,成了“锅塌”
期刊
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到了年关,乡亲们夹着红纸,纷纷央求父亲帮忙写春联,父亲总是笑吟吟地來者不拒。  父亲有一个厚厚的塑料皮日记本,里面记了好多好多春联,什么“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啦,“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啦,“五云蟠吉第;三瑞映华门”啦……都是吉利话。  只见父亲挥笔弄墨,一行行刚劲有力的大字就乖乖地落在一张张红纸上,散发着墨香,我呢,就帮忙拿到院子里晾干。有时候,父亲还会自编词
期刊
此篇小文作了这个题目,是缘于对朱自清先生的景仰。  朱先生三十八岁那年写了《初到清华记》,追记了当年初到清华求职的往事和心境。开篇有言“说到清华,只觉得很远很远而已”。  今我几近花甲之年,竟然走进了清华,颇有点朱先生当年的心境。原“只觉得很远很远”之地,陡然间就登临此堂了。  清华是文坛圣地,是中国读书人近百年来心仪之所。凡能跨入此门者,仅寥寥骄子而已,多数学子只能望闻兴叹。  三十六年前,我有
期刊
一  河口,黄河之口。  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一进东营地界,天,像是被水洗过一样,干干净净,不染一丝尘烟,让人打心眼儿里就感到豁亮。这般的清新,自以为是大自然的造化,但随着深入其中,竟然渐渐作了否定。因为,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而空气还是那个空气,但这般清新若非人力营造,大自然再怎么造化,也只是大自然的一个陈设,根本不能让大自然灵动起来。  城市不大,乡村不少,却是一样的清新。寻其缘由,陈
期刊
葡萄架  蜿蜒在空中,窜远的路径还在延伸。  冬天的葡萄藤,枝收敛了,花销户了。藤蔓上磨蹭着茸茸的凸起,这错落有致的凸起,沿着藤蔓散开,一直走着长路;藤蔓上杈枝很多,这些杈枝曾在夏天长出好多丰硕的葡萄,如今,耷拉着灰尘,停泊着灰尘和空气里,再无生机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枝丫上,与周围的颜色别样起来,与簇拥枝丫的干枯形成对比,慢慢地聚集气象,许多葡萄的新生将破枝而出。葡萄藤绕着二方连续的线条,一直绕下
期刊
2014年春节,没待在昆明,也没回老家,偕妻儿去了上海,在孩子他大姨父家过年。大姨父力甫,在西双版纳当过知青,又是我研究生时的学友,可谓莫逆之交。  力甫一路驾车,还当导游,带我们逛了朱家角和几个不知名的小镇,最后到了嘉善境内的西塘。到时是傍晚,正门已关闭,一位开客栈的大叔,带我们从侧门过小巷进入。  或许心里向往的是临水人家,小院里恹恹地开着一树杏花,“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江南古镇
期刊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是昙花一现的精彩瞬间更为珍贵,还是杂草一样随风摇曳、狂风闪电也无法泯灭的坚韧持久更加让人渴望?两下相较,花有花的生活,草有草的未来。  如果花自愿变成草,以彰显它的洒脱淡然,那它的苦是自找的,即使不如提前预期或者心里展望的那样,懊悔也不至于使它坠入深渊、永无宁日。它的自愿很能为它打气加油,如内心再坚定点、执着点,能将所有的苦如鸿毛般抛至身后,从容前行,跻身草的行列,没准能成就出一
期刊
小黑是我家的宠物黑犬雪纳瑞,说是宠物也不对,它应该是我家的成员之一,我们从来没有把它当宠物,而是当成自己的小孩。  一段天赐的缘分,让饱经磨难流浪在外的小黑进入了我的家门,从此小黑与我们结下了不一般的父女般情缘。两年多的朝夕相处,我和妻俨然把它当女儿,都叫它“黑寶”和“宝宝”,所以小黑在我家的地位最高。小黑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温暖。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变故,小黑永远离开
期刊
国人是崇尚交友的,也留下许多关于朋友的佳话。人们津津乐道的“管鲍之谊”说的是管仲、鲍叔牙才干上的互相赏识,人生道路上的互相提携。“高山流水遇知音”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艺术上的理解、人格上的认同,情谊真挚地珍视友谊!国人也有“友不过三”的古训:好像是说一个人交友不易,一生中不可能有很多的朋友。但是也有“叫花子也有三个知己”俗语,似乎说交朋友不仅仅是有身份的人的专利,平民百姓甚至乞丐也能有三个知己。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