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近年来发布的教育文件可以看出劳动教育正处于发展改革阶段,劳动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被弱化的现象正待调整和修正。通过对有关“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文献进行查阅,将整理后的文献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关于劳动教育价值的研究,关于劳动教育现实困境的研究,以及关于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研究。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对当前劳动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现有的调查研究结果加以评述,以期为未来学者研究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帮助与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劳动教育近年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官方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2019年11月,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会议中强调并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3] 2020年3月,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努力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4]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的相关研究
(一)社会价值
从宏观上来说,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可以更新社会观念,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劳动光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风尚。”[5]
从微观上来说,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劳动教育要凸显育人价值劳动教育重在通过劳动的方式强化育人,并且必须是具有社会主义价值信念的时代新人。”[6]
(二)个人价值
我国中小学教育以劳动促进人的“完成”,借助劳动教育融通德智体美,五育并举,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完整的人”的目标。[7]有学者提出:“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全面理解、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8]有学者认为“劳动是身体、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要素全面参与、高度融合、协调统一的整体。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由此成为课程具身化建构的过程。”[9]“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价值表征为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在场、身体经验的整合、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身心整全发展。”[10]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实困境的相关研究
(一)观念束缚
人们的劳动观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有学者提出:“在我国,仍有不少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唯一的任务,而劳动则是或影响他们学习的一种负担,过分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11]还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应试教育模式下,唯分数论好坏的考试评价制度有一定的关系。[12]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升学竞争激烈,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往往以主课成绩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好坏,却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二)课程体系缺失
有学者指出,课程是劳动教育的薄弱环节。“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学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欠缺、课程资源不丰富、设施设备受限等困难。”[13]中小学劳动课程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健全的课程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保障,但经调查发现劳动课程由于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客观条件的需求较高,往往很难真正发挥作用。有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地位和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劳动教育不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长期以来一直被排斥在素质教育以外。[14]
(三)教学方法单一
“劳动本身具有实践属性,劳动教育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因此无论是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还是进行职业体验,都需要有实施的场所。”[15]有学者研究发现“1955 年至今我国就开始设有劳动课程,但在相关的教学配套资源方面的开发却相对滞后,劳动课程地位下降,教学资源更是难以得到补充和发展。”[16]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开展劳动教育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课题,与其他具体学科相比,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没有相对具体的、可测量、可量化的标准,更多的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学者指出与其他“四育”相比,学校劳动教育的专职师资队伍更加缺乏。[17]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相关研究
(一)重塑教育理念
有学者指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历史进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建构起来。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劳动教育课程建构的理念有关,尤其是对劳动教育课程内涵缺乏理性认识。”[18]从教育理念入手,也就是要在思想层面普及劳动教育的适用价值,让劳动教育从思想观念上为人们所接受,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劳动教育向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二)健全课程体系
从劳动课程的性质上来说,有学者强调设置与确立劳动教育课程地位,构建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体系。[19]两位学者通过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回顾与思考,认为随着劳动教育当下式微的现实诉求,应将劳动教育研究的重心向“问题意识”与“实践取向”转向。[20]
从实践层面来说,有学者认为劳动课程内容首先应具备教育性和技术性,其次,具备新颖性、适宜性、实用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项目设置,更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21]也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更具有创造性,劳动教育应该成为以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為核心目标的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劳动教育可以与其他课程教学形式融合。[22]“把专门开设劳动课和挖掘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有机结合,还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和劳动文化。”[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