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带一路”作为拓展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关系的重要倡议备受全球瞩目。为了提高全球供应链的效率,物流供应链金融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一带一路”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与物流的有机结合拓宽了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资金流动压力。因此,研究“一带一路”下物流供应链金融的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经济价值。
【关键词】一带一路;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优化路径;
引言
通过供应链金融对中小型的企业存在的融资难等问题实现了解决,银行也获取了利益的增长点,在供应链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问题却是不能忽视的。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存在也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不断发展,人们不但要求能够对其风险存在实施检测,还要能够对风险实现可视化的管理,确保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而面对供应链金融诸多风险,如何实现可视化的管理,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推动物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意义
物流供应链金融指利用供应链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以供应链中的核心物流企业为主,向整条物流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为公司理财、现金管理、融资等业务提供帮助的一种金融服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为推进物流供应链金融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随着物流供应链金融规模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供应商企业开始将发展重心转移至物流供应链金融领域。因此,我国的物流业与供应链金融市场均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新的商机与商业模式。除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外,物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得益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完善,物流供应链金融得到了显著发展。物流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完善使其服务对象不断增多,业务需求随之增加,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反作用于互联网技术,不断推动互联网技术优化升级。同时,物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会反作用于“一带一路”倡议,使“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落实。
2物流供應链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2.1运营阶段动产质押的风险
企业内可能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资源,如运营管理中的原材料以及一些成品或者半成品等,虽然它们还不具备直接性的价值,但它们能够当作融资资源而用。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可以以此类资源向银行实施融资需求的申请,而银行则按照市场实际情况的反馈对质押的资源实施核准,如满足要求后就让企业把它们运送到相应仓库内,并通过第三方的物流企业实施统一性管理。此时,银行再把企业内质押资源向第三方的物流企业进行统一交付和管理时,要对其资质实施全面核查,确保其资质满足要求后,就可以对第三方的物流企业直接实施授权管理。在此融资方式中,银行也需要关注诸多风险,主要包括质押资源的市场价格可能波动而导致质押资源比原值低的情况而出现风险;同时在第三方的物流企业对质押资源实施监管期间,也可能因为操作监管问题而引发风险。
2.2产品同质现象明显,附加值偏低
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银行资金价格上涨的同时,银行利差持续缩小,但商业银行仍可通过开展物流供应链金融业务获得可靠收入。因此,为弥补利差降低导致的利润损失,提高银行收入水平,商业银行纷纷选择开展物流供应链金融业务。部分商业银行为抓住获利的绝佳机会,未详细调查市场及产品研发工作便将物流供应链金融产品投放到市场中,某家银行发布新的物流供应链金融产品后,其他银行便纷纷效仿。商业银行普遍采用“1+N”模式,即从核心物流企业入手,在偏好探索、市场定位、产品设计、渠道构建、系统研发等多方面存在同质现象。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商业银行甚至选择通过降低服务费用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此类恶性降价行为不仅与商业银行提高收入的目标相反,同时将导致银行业资源浪费,降低产品的附加值。
3完善物流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3.1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整合运营
物流企业数据复杂烦琐,应加快通过构建合理科学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可凭借一套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进,减少人工操作导致的失误,缓解人员压力,也有助于企业物流操作更加智能化。此外,对物流IT技术的推广必不可少,通过升级物流IT技术,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使物流管理趋向智能化和自动化。为使供应链金融灵活运用到“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应提前健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创建统一的公共平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交流沟通。各机构可通过此平台快速掌握信息流、商流、物流等动态信息,助推各项资源合理分配,进一步提高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3.2对物流运输阶段可视化的管控
在预付款的融资以及动产质押的融资活动中,由于涉及到质押物位移状态,要对运输动态过程实施有效监控,而以物联网进行物流系统的建立,就能够对途中运输货物的路线以及地理位置实现追踪管理。此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的网络、RFID的电子标签、GPS的定位系统和互联网等构成。在第三方的物流中对交通工具进行定位仪以及电子标签的安装,对货物的名称和数量等信息录入,在行进中进行RFID的接收装置安装。当信息完成输入,就会发射出电磁波对电子标签激活,借助物联网把信息向控制中心的数据库进行传输和储存,在核对后对其行进路线和电子地图实施对照并定位、追踪。若车辆出现违规的操作,如未按路线进行行驶,就会发出预警,且预警系统自动把信息向控制中心反馈。在货物到达目的地之后,则电子标签内所反馈数据就会和原始的数据进行核对,吻合后就能够进入到指定的仓库。借助物联网建立物流系统后,实现了物权空间位移的透明化,对物流执行过程的货物、时间和线路等实现跟踪化管理。借助GPS的定位技术,实现循环性和不间断性的反馈,且RFID能够实现远距离的非接触性信息采集,能够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结束语
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及延伸,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市场监管部门应积极创新支付结算和监督手段,通过提升各国金融机构以及中资企业的发债额度,降低企业物流融资难度,减缓资金流动压力。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的建立离不开技术支持,各国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实力雄厚的科技公司应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促进彼此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张钧涛.“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供应链金融的优化路径[J].山西农经,2021(01):10-11+14.
[2]陈宇柔.大数据时代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研究[J].智慧中国,2020(06):86-87.
[3]韩飞,张丽莎.我国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国商论,2020(01):93-94.
[4]高和岩.企业供应链物流金融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9(09):56-57.
[5]陈春珠.供应链金融平台的风险控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9(27):174-175.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关键词】一带一路;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优化路径;
引言
通过供应链金融对中小型的企业存在的融资难等问题实现了解决,银行也获取了利益的增长点,在供应链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问题却是不能忽视的。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存在也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不断发展,人们不但要求能够对其风险存在实施检测,还要能够对风险实现可视化的管理,确保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而面对供应链金融诸多风险,如何实现可视化的管理,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推动物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意义
物流供应链金融指利用供应链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以供应链中的核心物流企业为主,向整条物流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为公司理财、现金管理、融资等业务提供帮助的一种金融服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为推进物流供应链金融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随着物流供应链金融规模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供应商企业开始将发展重心转移至物流供应链金融领域。因此,我国的物流业与供应链金融市场均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新的商机与商业模式。除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外,物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得益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完善,物流供应链金融得到了显著发展。物流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完善使其服务对象不断增多,业务需求随之增加,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反作用于互联网技术,不断推动互联网技术优化升级。同时,物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会反作用于“一带一路”倡议,使“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落实。
2物流供應链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2.1运营阶段动产质押的风险
企业内可能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资源,如运营管理中的原材料以及一些成品或者半成品等,虽然它们还不具备直接性的价值,但它们能够当作融资资源而用。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可以以此类资源向银行实施融资需求的申请,而银行则按照市场实际情况的反馈对质押的资源实施核准,如满足要求后就让企业把它们运送到相应仓库内,并通过第三方的物流企业实施统一性管理。此时,银行再把企业内质押资源向第三方的物流企业进行统一交付和管理时,要对其资质实施全面核查,确保其资质满足要求后,就可以对第三方的物流企业直接实施授权管理。在此融资方式中,银行也需要关注诸多风险,主要包括质押资源的市场价格可能波动而导致质押资源比原值低的情况而出现风险;同时在第三方的物流企业对质押资源实施监管期间,也可能因为操作监管问题而引发风险。
2.2产品同质现象明显,附加值偏低
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银行资金价格上涨的同时,银行利差持续缩小,但商业银行仍可通过开展物流供应链金融业务获得可靠收入。因此,为弥补利差降低导致的利润损失,提高银行收入水平,商业银行纷纷选择开展物流供应链金融业务。部分商业银行为抓住获利的绝佳机会,未详细调查市场及产品研发工作便将物流供应链金融产品投放到市场中,某家银行发布新的物流供应链金融产品后,其他银行便纷纷效仿。商业银行普遍采用“1+N”模式,即从核心物流企业入手,在偏好探索、市场定位、产品设计、渠道构建、系统研发等多方面存在同质现象。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商业银行甚至选择通过降低服务费用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此类恶性降价行为不仅与商业银行提高收入的目标相反,同时将导致银行业资源浪费,降低产品的附加值。
3完善物流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3.1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整合运营
物流企业数据复杂烦琐,应加快通过构建合理科学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可凭借一套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进,减少人工操作导致的失误,缓解人员压力,也有助于企业物流操作更加智能化。此外,对物流IT技术的推广必不可少,通过升级物流IT技术,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使物流管理趋向智能化和自动化。为使供应链金融灵活运用到“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应提前健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创建统一的公共平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交流沟通。各机构可通过此平台快速掌握信息流、商流、物流等动态信息,助推各项资源合理分配,进一步提高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3.2对物流运输阶段可视化的管控
在预付款的融资以及动产质押的融资活动中,由于涉及到质押物位移状态,要对运输动态过程实施有效监控,而以物联网进行物流系统的建立,就能够对途中运输货物的路线以及地理位置实现追踪管理。此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的网络、RFID的电子标签、GPS的定位系统和互联网等构成。在第三方的物流中对交通工具进行定位仪以及电子标签的安装,对货物的名称和数量等信息录入,在行进中进行RFID的接收装置安装。当信息完成输入,就会发射出电磁波对电子标签激活,借助物联网把信息向控制中心的数据库进行传输和储存,在核对后对其行进路线和电子地图实施对照并定位、追踪。若车辆出现违规的操作,如未按路线进行行驶,就会发出预警,且预警系统自动把信息向控制中心反馈。在货物到达目的地之后,则电子标签内所反馈数据就会和原始的数据进行核对,吻合后就能够进入到指定的仓库。借助物联网建立物流系统后,实现了物权空间位移的透明化,对物流执行过程的货物、时间和线路等实现跟踪化管理。借助GPS的定位技术,实现循环性和不间断性的反馈,且RFID能够实现远距离的非接触性信息采集,能够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结束语
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及延伸,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市场监管部门应积极创新支付结算和监督手段,通过提升各国金融机构以及中资企业的发债额度,降低企业物流融资难度,减缓资金流动压力。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的建立离不开技术支持,各国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实力雄厚的科技公司应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促进彼此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张钧涛.“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供应链金融的优化路径[J].山西农经,2021(01):10-11+14.
[2]陈宇柔.大数据时代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研究[J].智慧中国,2020(06):86-87.
[3]韩飞,张丽莎.我国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国商论,2020(01):93-94.
[4]高和岩.企业供应链物流金融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9(09):56-57.
[5]陈春珠.供应链金融平台的风险控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9(27):174-175.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